“这首诗,情深隽永,乍一看懂了,可细细读,又似是别有意趣。”
“不过,我更倾向于最原始的诗意,是方虚圣历经磨难,发现自己亏欠方夫人良多,这次辞官,一半是为了圣道,一半是为了她。”
“不错,这首诗意境极美,沧海水,巫山云,又有花,美而不艳,隐而不晦,更像是情诗。此诗的写法,与花街柳巷的艳丽浮夸之诗词不同,又与《诗经》的思无邪情诗有异,怕是能引领一种新风潮。”
“我倒是觉得,这首诗中隐隐透着一种遗憾,第一句叹无水,第二句叹无云,第三句叹无花,第四句,我看未必如字面上解释的那样一半为了圣道一半为了君,更像是隐含疑问叹息,只是所叹何事,恕在下愚钝,难以探究。”
“不,这首诗既然在此时所作,绝非情诗。那沧海之水,为何不是观海先生与狼戮化身交战之景?那巫山之云,为何不是那日中秋文会,所见孔家家主圣云?所谓花丛,为何不是满朝文武百官?”
“妙妙妙如此一来,那圣道不用解释,那君,或许是方虚圣心中之‘我’。”
“妙极那‘半缘君’,与陶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境极为相似。方虚圣为何辞官?为圣道,也为那颗隐世之心。”
“的确,跟孔家家主比,跟陈圣比,我们的确难以为水为云,不值得方虚圣留恋。”
“这,大概便是虚圣胸怀,国士之志”
“唉……细细想来,这首诗不仅仅是方虚圣在写自己,也是在写我们每一个人。”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平静,许多人细细回味这首诗,慢慢地,叹息声陆续响起。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姜河川低声呢喃,双目之中流露着无尽的惆怅。
在众官鉴诗送行时,方运离开京城,乘平步青云直飞象州总督府,为了陪杨玉环,也为了交接象州事务。
还未飞远,方运就收到姜河川的传。
“葬圣谷中,小心衣知世。当年文鹰未入四大才子,据说与他有关。”
。
:
第2059章 衣李之谜()
第2059章 衣李之谜
方运收到姜河川的传后,便飞出京城范围,在抵达下一座城市之前,再也收不到传。
方运很想回返问清楚怎么回事,但思索片刻,继续向象州飞行,不过坐在平步青云之上,紧闭双目,周身才气涌动。
记忆回溯,寻找过去与李文鹰与姜河川有关的所有记忆。
无论是论榜还是谈话,所有那些之前方运并没有特别关注的内容,纷纷浮上记忆的水面。
方运一目十行,在读的时候绝不会错过任何内容,但在论榜上浏览的时候则不一定,往往会为了自己特别关注的内容而忽视一些讨论,至于在文会等地更是如此,也不可能完全记住所有人的谈话。
不过,只要在视线与听力范围内发生过,即便之前未能记住,方运也能重新寻找。
足足过了半个时辰,方运睁开眼睛,找到了一些与李文鹰和衣知世有关的信息。
论榜的回复有两次,而文会之上有三次,对当时的方运来说,如余光掠过,并未注意,但现在则如那日重临,回忆起所有的信息。
不过,目前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当年武国为了打压景国,在评选四大才子的时候,用了一些手段,把景国唯一可能入选的李文鹰强行剔除在外。因为四大才子评选是由一部分人评选,其中几位评选人联系到绝对能成为四大才子之首的衣知世,想问清楚衣知世的态度,毕竟当时衣知世便已经如日中天。
结果,衣知世沉默以对,于是,李文鹰就落选四大才子。而且,据说庆国也曾经插手。
第二个说法,是衣知世曾在私下批评过,李文鹰不研经义,不重文章,过于注重杀伐。这件事传到评选人的耳中后,导致李文鹰未能入四大才子。
方运又思索姜河川的话,很显然,姜河川不清楚当年的内幕,也不想说过重的话当小人诽谤衣知世,可又偏偏在乎他的安危,生怕他在葬圣谷中被衣知世暗算,所以才说这种话。
这件事若是传扬出去,对姜河川来说算是一个小污点。
方运思来想去,觉得衣知世私下批评李文鹰之事应该是子虚乌有,当年衣知世的修养已经堪比大儒,绝对不会批评李文鹰,毕竟李文鹰的杀戮只对妖蛮,并未对人族。
不过,说到武国与庆国联手打压景国,可信度极高,宗家与柳山布局多年,遏制景国与李文鹰乃是必然,武国上一位国君也非是寻常,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绝对做得出这种事。
至于衣知世的态度,难以判断。
方运思索许久,没有认定衣知世如何,但更倾向于衣知世知道这件事却选择作壁上观。
方运没有评判衣知世当年的选择对错,但可以确定一点,如果身为文豪的衣知世现在做这种事,的的确确是错误。
在靠近长江后,方运的平步青云就越来越快,在离长江百里后,方运平步青云的速度是平时的两倍
长江流域,便是方运的天下,方运一念之间便可驱使江河做任何事。
在长江流域内,方运的所有能力都会增强,至少翻倍
方运若在长江流域使用跟水有关的战诗,威力直接提升一境
这也是蛟圣当时敢出面镇压方运的原因,若非孔家家主自孔城北上,郦道元遗留的力量未必是蛟圣的对手。
来到长江流域,方运的思绪活跃,即便快到总督府也没有浪费时间,立刻一心二用,让分神学习,效果是平日的数倍,令人欣喜。
回到总督府,方运先与杨玉环以及家人叙旧,不管任何政务,只是聊天交谈。不过在聊天的闲暇,方运通知象州所有八或以上的官吏明日前往文院。随后,象州牧董文丛则以州牧的身份,邀请象州所有举人或更高文位的读人,准备举办一个与方运有关的文会,实则是巩固方运的地位。
之后,苏小小和往常一样,抱着奴奴离开。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方运神清气爽离开总督府的后宅,前往文院。
象州文院之中,已经汇聚象州各地的官员,最远处的官员甚至骑着蛟马连夜疾驰而来,至今未合眼。
当方运缓缓从文院大门进入的时候,所有官员的脸上都充满了期盼之色。
从现在起,无论文院之中官员原来是什么派系,但从现在开始至少算是半个宁安党人。
身为官僚集团的一员,任何人都清楚方运此次召集象州众官的目的,也的确有官员并没有赶到,或抱病,或在慢慢赶路。
但是,现在只要在这里,必然清楚自己做出何等选择。
“见过总督大人”
所有人齐齐作揖行大礼问候。
方运一边向里走,一边微笑道:“诸位客气了,本王现在已无官身,不再是三州总督。此番到来,主要是为交接政务,当然,也包括对象州未来的规划。”
众人听到最后,悬起的心终于落下,方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虽然已经辞官,但并没有解散党羽的意图。
董文丛等人面带微笑,从某种程度上说,方运不是不想全身而退,而是不能,为了这些人,也不能袖手旁观,那必然会导致众叛亲离。
这世间,无人孑然一身。
方运走到自己的座椅前,缓缓坐下。
所有人站立,无一人立刻落座。
秋日的阳光洒落在巴陵城文院,为清冷的清晨增加一丝暖意。
方运面带淡淡的微笑,扫视所有人。
“从现在起,凡是被本王点名之人,离开文院。”
许多人猛地打了一个激灵,遍体生寒,意识到方运此次召集众官另有他意。
随后,方运开始一个一个点名字,被点到名字的人,神色各异。
有的面露懊悔之色,有的心惊胆战,有的轻声叹气,有的面带笑容,不一而足。
每一个人都顺从地离开文院,不曾抗争。
剩余之人隐约明白,这些人,或者意志不坚定,或者心怀鬼胎,或者只是来旁观,并不想真心加入宁安党。
待最后一个官员离开,剩下的所有官员都敬畏地望着方运。
这种力量,已经远超普通大儒,半圣之下恐怕只有衣知世才能有如此洞悉内心的能力。
。
:
第2060章 小杏坛()
第2060章 小杏坛
“诸位请坐。……”方运道。
众人这才老老实实坐下,一部分人甚至只敢坐半个屁股,其余人则正襟危坐。
敬如神,畏如圣。
接下来,方运开始处理象州的政务,一开始只涉及州衙门和各府衙门,后来涉及到各县衙,最后甚至还指出一些乡镇或街道的问题。
所有官员越听越敬佩,尤其是一些杂家官员,差一点当众膜拜。
杂家的最高目标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但后来发现这条路极为难走,吕不韦之后,杂家的主攻方向变更成为官。
对于政务的处理,每一个杂家读人心中都有一种骄傲,他们甚至认为,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包括其余各家在内朝堂之上都远不如杂家。一些杂家甚至还认为,儒家非常适合教化,也非常适合负责礼仪,但并不适合为官,因为儒家要把自己当圣人,要把官员当圣人,这绝对不可能实现。
杂家始终认为,儒家对政道有错误的理解,应该从人的角度看待官员,从人的角度约束官员,从人的角度要求官员,若是用圣人的角度来看待、约束和要求官员,这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甚至成为儒家的遮羞布,最终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危机。
一些杂家大儒私下曾经说过,幸亏人族有圣院,也幸亏儒家有力量,若是儒家失去力量,那官僚们必然会为一己私欲使用最卑劣、最丑恶、最残暴的方式推翻儒家包括“仁政”在内的一切束缚,让官为官,而不是让官为圣。
实际上,杂家占据人族各国朝堂已经证明一个事实,杂家人更适合从政。
这些年,在科举或各方面的考试中,减少儒家众圣官员为政的内容,反而增加历代杂家半圣的从政观点。
不是儒家无法掌控教化,而是儒家已经承认在从政这方面不如杂家,与其让人族陷入危机之中,不如用缓慢的方式革新。
革新者可为圣,官员只是人。
在外敌侵略人族时,抗击外敌可为圣。
在国家四分五裂时,一统全境可为圣。
在安定之后外部威胁减弱时,能满足人族温饱私欲者可为圣。
在国家安定之时,不能以抗击外敌与国家大乱时的眼光来看待人族,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大乱之时那些真正的英雄与圣人。
在国家大乱时,那些靡靡之音无病呻吟,无论吹捧得何等天花乱坠,也比不上一个士兵,一件兵器,一台机关。
杂家官员本以为方运可能会用儒家的手段来处理政务,可实际上,方运抛弃大部分“仁政”的思想,同时也摈弃法家的严酷,还把杂家的糟粕通通扔到垃圾堆中,用更有效更高明的手段来解决一切。
到了后来,无论方运说什么,所有官员都一个字一个字记住,不仅记住文字,还记住方运的语气和表情。
很快,一些官员面露迷醉之色。
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
一个老进士官员的文胆终成二境。
但是,无人惊讶,继续聆听方运的为政之道。
不一会儿,天降才气,一位中年进士晋升翰林。
无人祝贺,但每个人喜气洋洋,甚至连晋升翰林之人自己也满不在乎,眼中只有方运。
不知不觉,巴陵城文院外面汇聚了城中所有读人,许多读人甚至急得抓耳挠腮。
自从去年的中秋文会之后,巴陵城便成为人族有名的胜地,许多被海眼传送过来的读人还留在这里,各国读人也把游学的终点定为巴陵城。
一开始,这些读人只想等着参与董文丛召开的文会,可随着文院内官员文胆文位晋升之人越来越多,读人们再也忍不住了,自发前往文院。
不为别的,只想知道方运又用了什么手段在增强他人力量。
随后,这个消息在论榜和人族流传,许多大儒甚至不惜消耗才气与战功,直接将神念降临在巴陵城上空,想要听方运说了什么。
可惜,除了方运前面的官员,即便大儒也听不到一个字。
但是,这些大儒却面露惊色,有几个大儒甚至失去了思考能力。
人族每一处文院广场两侧,必然种着两排杏树。
当年孔圣讲学之地很多,如泗水院、洙水院等等,但有一处地方却是孔圣最喜之处,人称杏坛之地,之后孔家在杏坛原址建立了现如今的孔庙。
那里之所以称之为杏坛,是因为在孔圣讲学之前,周围就有四棵杏树,甚至有一棵孔圣亲自种下的桧树。
孔府学宫之中有一些大树因为曾聆听孔圣或众圣讲学,甚为奇异,被尊称为树先生,连树叶都有不凡的力量。
但跟那四棵杏树比,树先生只是平平,至于那棵桧树,被奉为树贤人
在传说中,那颗桧树因为经常受孔圣力量滋养,满腹经纶,已经可口吐人言,按理说应该是树妖,可无论是孔家还是桧树本身都不承认是妖,只认定他为孔门第七十三贤弟子。
孔圣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四颗杏树虽然不如树贤人,可也非凡异常,每颗树十年只结一果,名为孔杏,每一颗都被奉为孔家宝物,历来是大儒必争之物。
现在,文院广场两侧正中的两棵杏树,出现了异象
其余杏树与之前并无区别,但那两棵杏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落叶、发芽……不断重复一棵杏树的四季轮回。
这两棵杏树,仿佛被时光之力笼罩,得历史长河眷顾,快速成长。
普通杏树可达三层楼那么高,这文院中的杏树要高一些,有四层楼高,但现在,那两棵杏树高达十丈
并且还在继续成长,继续升高
杏树的落叶与杏子都掉落在地面,都被树根快速吸收。
“小杏坛……”
许多大儒喉咙里滚动着同一个词语。
这是至少要半圣才能创造的地方,从无例外
而且,不是每一个半圣的讲学之地都能形成小杏坛。
加上这里,人族至今只有十六处小杏坛而已,其余十五处皆是圣人讲学之地,而且皆曾多次讲学。
小杏坛,必然会被圣院和人族尊为圣地
方运一大学士之身,开创一片圣地
那些看到这一幕的大儒头晕目眩,这可不是那种单一的医家或兵家圣地。
百家各派皆尊奉
。
:
第2061章 落瀑谷中()
第2061章 落瀑谷中
元县城北与山相连,元山树木繁茂,地势高而缓,山峰众多。 w w wnbsp;。 。 c o m
临近城北的定河峰乃是元县的胜地,可俯瞰全城,每有文会,此地便是最佳之所。
离县城较远的另一处长居峰,则是风水极好的墓地。
早年间,凡是元县居民死亡都可葬在长居峰,但随着去世的人数增多,县衙不断提高在长居峰下葬的标准。
在柳山成大学士担任左相后,不知是当时的元县县令所为还是柳山门生传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