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曹洪自嘲笑了笑,遥想当年自己杀人无数,铁血征伐,何等果决,而今年老竟然多愁善感起来。
可老人,岁月的阀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了。
曹洪又想起自己曾经贪财吝啬,在文帝还是太子时,拒绝借钱给他。文帝由此怀恨在心,继承王位立刻寻衅报复自己。情况危急,差点被下狱处死,幸得卞太后求情,才从轻发落,削夺官位、爵号、封邑,贬为庶民。
“梁、沛之间,非子廉(曹洪表字)无有今日!”
“假如曹洪今日死,明日我就让皇帝废了你!”这是当年卞太后分别对文帝和郭皇后所说话语,两句感人肺腑的话,曹洪眼眶微微湿润了,救命之言,言犹在耳呀!
拿袖口掩饰一下眼角,曹洪控制情绪,安慰自己:“也罢,关中陷落,太皇太后寝食难安,就让我曹子廉再次跃马出征,替大魏力挽狂澜吧!”
说罢曹洪深吸一口气,挺起胸膛,迎面应对着黄河对岸汉军的方向。当他再次目视前方时,眼中多了一片冷峻,多年没打仗了,但今天,那个能征善战的曹子廉又回来了……
下一刻,楼船的甲板上响起曹洪气势十足的咆哮:“吹号!传令全军,全速前进,目标蒲坂津!”
*******************
上庸郡,上庸县
建武将军府
衙署大堂之上,一身皂色常服的孟达跪坐在主位上,神情凝重,身前几案上摆着一道黄绢诏书。
堂上,外甥邓贤、心腹部将李辅侍立左右。
沉默了片刻,紧蹙眉头的孟达才沉声道:“前翻洛阳有诏书来,令我率本部兵马进攻汉中,我以粮草不齐为由拖延,这次陛下下发诏书明令我即刻出兵,配合作战。”
“对于出兵,你们怎么看?”话说完,孟达抬眼看向倚为臂膀的这二人。
邓贤脑袋灵光,善于揣摩人意,听到舅舅孟达的话,嘴角一笑。
奉天子诏,臣子依令而行,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舅父没有奉诏出兵,而是问怎么看,这本来就很说明问题了。
今时今日,舅父对于曹魏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值得玩味。特别是上次派出去的使者从蜀丞相诸葛亮那里回来后,一方是温言相劝、好礼相待,一方是横竖看不顺眼,舅舅对曹魏朝廷是越来越讨厌了。
想到这点,邓贤谀笑着出言道:“舅舅,外甥以为您千万不可奉诏出兵哪。”
“哦?说说看,为什么不能出兵?”不可奉诏出兵,这个颇知自己心意的外甥算是把话说到自己心里去了,不过表面上孟达仍然很纠结,一副很难抉择的样子。
见话头正中舅父心怀,邓贤兴致更好了,瞥一眼孟达,过了一会儿道:“舅父本来就是蜀将,只是因为刘封贼子自视甚高、打压欺辱舅父,舅舅不甘受辱才投降的魏国。降魏,本就不是心甘情愿的事……”
邓贤这边讲着,那边见孟达面无表情,眼中目光飘忽不定,心中有些忐忑,声音马上小了下来。
“不要停,继续讲。”孟达见状,插言道。
“诺。”邓贤道诺一声,继续讲道:“更何况,如今蜀军出师北伐,实现鲸吞之举,一举囊括整个关中。窃观今日态势,恐怕凉州亦免不了沦为西蜀盘中之物。巴蜀、雍凉,三州之地物产丰饶,舅父,这就是当年秦灭六国的情形呐。”
“蜀国,羽翼已丰,其势已成呀!”
其势已成。其势已成!孟达缓缓起身,开始在堂上不停徘徊,越走,他越觉得邓贤所言不虚。
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吞并关中以前,蜀国坐困西垂,蜀道崎岖,守成容易,却也很难打出蜀中,向外扩张。可如今有了关中,沃野千里,加有黄河、潼关之险,进可攻退可守,真乃帝王之基呀。
何愁天下不统一,何虑汉室不兴?
“刘备、诸葛亮皆一世人杰呀,丢掉荆州后,我真没想到蜀国还有如此兴盛的一天。”孟达频频点头,感慨不已。
忽而,孟达改变脸色,拔出佩剑正色道:“魏贼窃夺神器,篡逆汉家社稷,从前乃是迫不得已,现在本将军决定弃暗投明,重归汉室。”
说毕,似乎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孟达三步并作两步折返回几案,拾起曹魏的出兵诏书,举剑作势就要砍。邓贤见孟达要砍碎诏书,吓了一跳,连忙伸手制止:“舅舅,使不得,且慢下手!”
部将李辅见了,也是惊骇不已,一个箭步上前,护住黄绢诏书,拜请道:“将军,万万不可呀!”
第一百三十四章 欲望中的抉择()
听到邓贤、李辅急声劝阻,孟达停住下劈的气势,收剑回鞘,不解道:“这是魏主曹叡的诏书,本将军既然准备重归蜀国,就必须同曹魏斩断关系,像这样的诏书是万万留不得。你二人为何都说不可?”
“舅舅。”邓贤拱手朝孟达解释:“您复归蜀国虽然是正举,但毕竟曾委身仕魏,节行上有亏,难保蜀国朝中没人拿这点来指摘舅舅。可有了这份诏书,舅舅就能为西蜀立下大功,到时您凭借不俗的功勋风风光光的返回蜀国,就没人敢有什么微词了。”
“哦?”孟达捋一捋下巴上的胡须,思忖片刻后反应过来,问邓贤:“你是说,舅舅的功勋和这封诏书有莫大的关系?”
“舅舅英明!”邓贤先小小一记马屁送上,紧接着道:“曹叡令舅舅攻打汉中,舅舅如果奉诏出兵势必途经魏兴郡,魏兴太守申仪忠心曹魏且和舅舅有隙,但大军出征讨伐是国事,申仪没有理由拒绝出城犒军、提供粮草,在申仪出城犒军之际,乘其不备……”
说着,邓贤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右手配合地做了个斩首的姿势。
“将其诛杀!”孟达瞬间会意,眼神也冷了下来,“将其诛杀”四个字更是脱口而出。
“不错!那时舅舅再乘势兼并其众,携二郡之地、数万之众归顺蜀国,这样的功劳,舅父被拜为骠骑将军、封万户侯都不为过呀!”邓贤冷笑着,卑劣的手法在他口中说得再平常不过。
骠骑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在将军中,只位在大将军之下,和车骑将军、卫将军同列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崇非凡!
至于万户侯更不得了,以一县或数县为封邑,建侯国,置相、家丞、庶子,传与子孙,伏惟永永,与国同休。
想着,孟达眼眶红了,一颗心扑通扑通兴奋不已。
要知道他降魏镇守边陲多年,官位不过杂号将军,爵位更是低得可怜,仅仅只是食租一亭的亭侯,而后汉以来都乡侯已下皆不建侯国。也就是说,说是堂堂列侯、顶级贵族,其实连个真正的封地都没有。
“善!”孟达拍拍邓贤肩膀,眼中的赞赏之意越来越浓,这外甥真是好外甥。孟达心中欢喜,忍不住笑道:“若舅父为骠骑将军,当表你做镇东将军、州刺史或一郡太守!”
“外甥谢过舅舅!”邓贤亦是喜笑颜开,喜悦不已,就好像紫袍加身,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已经唾手可得了一般。
孟达欲劈碎诏书、想要投蜀时,李辅就想出言劝谏,只是一直没有开口的机会,此刻看着堂上,非常欢喜、做白日梦的舅甥,李辅不禁皱起了眉头,魏主待孟达将军不薄,将军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利令智昏,看不清实情,不行,我必须劝谏将军。
想着,砰的一声,李辅单膝跪地,朗声抱拳对孟达道:“将军,不能啊,将军!”
猝然间李辅这一闹让孟达有些摸不着头脑,眉毛一拧,沉声问道:“李辅,你这是做什么?”
李辅抬手举拳,语重心长道:“刘备用将军为将,如驱豚狗,使刘封挟制,并不真的信任将军。将军弃蜀入魏,先帝视将军为手足,拜太守、封列侯,加散骑常侍,待将军可谓不薄。将军怎么能忘恩负义、备主求荣,用背叛来报达先帝的知遇之恩呢?”
“将军,临事变节、卖主求荣,实非人臣之举啊!”李辅单膝跪地,苦苦劝谏,最后深深拜伏于地,“这是取祸之道,还请将军明鉴!”
李辅一番话,有理有节,忠心耿耿。可落在孟达耳中,无异于晴天霹雳,字字诛心,李辅的话,正说在了他的痛处。
孟达脸色铁青,胸膛起伏不定,目光不善地盯着李辅。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倚为臂膀的部将竟然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胳膊肘朝外拐,替曹魏说话。
邓贤侧眼见舅舅脸色难看,正处在暴怒的边缘,立马拔高音量呵斥李辅道:“李辅,你放肆!将军归蜀之事,已经决定,岂容你来置喙!”
“将军,末将一片忠心,是真的替您考虑……”李辅仰脸朝向孟达,分辩道。
“够了!”孟达一声暴喝打断李辅的辩解。替我考虑,口口声声为我着想,既然是替本将军考虑就不应该多加劝阻,李辅难道看不到吗?蜀国北伐成功,国力一日强过一日,极有可能一统天下,降蜀才是顺应大势,才符合本将军的利益。
孟达不信李辅看不明白。
“此事吾意已决,忽复再言!”孟达借身份、地位压人,不让李辅再有开口的机会。过了好一会儿,才放缓语气,对李辅道:“退下吧,回府好生反省。”
李辅满心无奈和委屈,忠诚谏言,却没有说话的机会。心里愤慨,李辅撇着脑袋,僵硬着身体朝孟达抱拳行礼,而后一言不发地转身退下。
待部将李辅退下,孟达往下按了按腰间佩剑,解下悬于腰带上的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印绶,又弯腰从几案上的檀木盒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城太守印信。
将代表自己官位、爵位的信物递于外甥邓贤,并对他低声嘱咐道:“这是曹魏给与舅父的印绶,你带着它们即刻动身北上,去长安面见诸葛丞相,俱言舅父归顺之意。并请诸葛丞相赐下蜀国官印,二来舅父准备赚杀申仪,禀请丞相早做接应。”
邓贤单膝跪地,郑重接过孟达的印信,脱下外袍包住,颔首应诺道:“事不宜迟,外甥这就告辞,万望舅父、舅母保重!”
“嗯。”孟达点点头,再次嘱托道:“早去早回,你我舅甥的飞黄腾达就在这去来之间。”
第一百三十五章 调整()
成I都皇宫,建威殿中
这天,刘永召集陈震、李恢、廖化、张翼、蒋琬、杨洪、董允等人用宴。
前些日,杜祯出使回来,带回丞相诸葛亮同意朝廷北迁,以南郑为行在的消息。得到诸葛亮的首肯,刘永信心无疑倍增,当即下诏召庲降都督、安汉将军、汉兴亭侯领建宁郡太守李恢,安西将军、广武都督廖化还朝。
这二人要大用。
朝廷虽然要北迁,但蜀中天府之国,是季汉的龙兴之地,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撤走,不做一个妥善的安排。
更何况,汉室以孝治国,孝悌之道,乃人伦大德。便宜老爹的惠陵和短命兄长的南陵都在成I都,刘永要是不做任何表示就拍拍屁股走人,是失德。
君主被人揪住失德的小辫子,是大忌。
今日设宴的目的,就是款待一众臣子、商议朝廷北迁之事,以及为新任庲降都督张翼践行。
“诸卿,请随朕满饮此爵!”
刘永用左手大袖挡住酒爵,饮下一爵酒,冰凉的酒水涌入喉口,沁入脏腑,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心中。
饮罢一爵酒,放下酒爵,刘永才开启话头:“想必,诸卿也得到了消息,蜀地僻远,往来不便。朝廷有意以南郑为行在,将天子、公卿百官尽迁往更靠北的南郑。”
朝廷北迁,陈震、蒋琬等人互相交换一计眼色,他们是位在中枢、掌握实权,自然第一时间就获知了这个消息。
追随刘备入蜀后,这些荆州人就将家室老小、门客部曲也尽数皆迁道蜀中,并在成I都附近投资、置办了大量田业、地业。可以说,这些随军入蜀的荆州人,早就把蜀地视作自己的根据地,在这里囤积家訾,繁衍生息。
如果,朝廷迁都他地,身为公卿重臣的他们自然追随朝廷迁走。这留在蜀中的田产、家訾,相隔遥远,并且他们还必需在新都置办家业,蓄养门客。那蜀中的府邸、田地只好售卖,甚至贱卖了。
从这一点来看,似乎陈震、蒋琬、廖化这些荆州人应该坚决反对迁都,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最坚决赞同迁都的乃是这一批荆州党。出身世家大族,他们看得很明白,随着季汉格局越来越大,他们地位水涨船高,与大有可为的未来相比,蜀中这点小小家訾算得了什么!
落叶归根,与其在蜀中扎根繁衍,不如在长安扎根繁衍;与其在长安扎根繁衍,不如回荆州繁衍生息。荆州有宗族乡党、亲友故人,重回荆州、衣锦还乡,扎根立足,才是真正的桑梓。
是故乡!
而想要风光返乡,就更不能偏安一隅,坐困蜀中了。
于是乎很快,荆州党中就有人出言赞同朝廷北迁。
“三代不同礼,五伯不同法。治世之道,岂有一成不便之理。蜀中西南边陲,而自古天子居中国守治四夷,朝廷北迁符合古义,臣深表赞同。”
闻声看去,刘定有些意外,居然是黄门侍郎董允。
那个标准式的言官,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谏臣,钦佩诸葛亮,负责规劝、监督自己言行的董允。
“董侍郎言而有理,臣也赞同。”卫尉陈震紧随其后。
“臣也赞同。”荆州人向来以丞相诸葛亮马首是瞻,丞相诸葛亮已经明确表示赞同北迁的前提下,蒋琬自然没什么心里负担,坦然表明立场。
相对于荆州一系的踊跃出言,赞同北迁,杨洪、李恢和张翼等益州本地人氏的态度就有些暧昧含糊了。
与荆州外来人客主蜀中相比,他们是本地人,根基就在蜀中。平心而论,他们心里是有些不情愿朝廷北迁,但北迁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逆潮流而行,不如顺势而为。
因此,短暂的迟疑后,杨洪、李恢等人也纷纷出言附和。
“众卿皆认为北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朕很高兴。”刘永露出笑容,他很喜欢这种君主一言、万人影从的感觉。停顿了一下,刘永才道:“先汉除长安外,又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I都为五都,设五都均官令。盖因这五城商贸繁华,是通都大邑。然而烈祖中兴以来,成I都有宗庙、宫室和衙署官寺,是确确实实上的都城。”
“所以,朕不妨直言告诉诸卿,成I都,北迁后仍为汉室的都城之一。”刘讲永讲完这句话,便高举酒爵,对张翼敬酒:“卿不日就将启程南下,代表朝廷治理南中、替朕牧民,朕在这里敬卿一爵酒,预祝卿视事顺利。”
张翼连忙起身,躬身谢道:“谢陛下,臣到任南中,必将兢兢业业,抚和夷狄,替陛下守卫好南方的土地。”
“好。”刘永兴致很高,笑着举爵道:“诸卿,为张伯恭(张翼)贺,为汉室贺,饮胜!”
……………………
……………………
宴会过后,张翼陛辞,佩带着庲降都督、安远将军,领建宁太守的印绶南下,刘永也加紧了北迁南郑的步伐。
很快,一系列为北迁做准备的调整调动出炉。
刘永下诏:以成I都为南都,设南都校尉、秩比中二千石。节制益州军队,负责修缮宗庙、陵寝并四时袷祭。征西将军陈到,罢永安都督,改任南都校尉,加封安乡侯。
安西将军廖化改任永安都督,节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