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己刚才的话也有点经不起推敲和考量,但至少比如实告之强吧,毕竟这还是个满天神佛,遍地鬼魅的年代。而且,刘永也没有时间来编织一个更合理和没有缺漏的借口,来派人去寻找占城稻啦。
因为,原来历史上诸葛亮明年就会上《出师表》出师北伐,现在虽然因为皇位更迭的原故可能缓上一缓,但无非也就是一两年时间而已。
而粮食对于北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翻开史书,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
建兴五年,率师北上汉中,临发,上《出师表》。六年春,出其不意攻祁山,魏三郡响应,关中响震,后马谡失街亭,亮拔西县千余家还。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可以看出,较大的几次北伐,军粮不足一直是困扰汉军的大问题。而占城稻,耐旱,高产,适应性强,早熟。能极大缓解汉军北伐的粮食缺乏。
况且,有了占城稻这个大杀器,刘永也能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化解政治上的尴尬。毕竟无论哪个时代,什么的样身份,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中,唯有拿得出成绩,能给大家带来好处和实惠的人才能赚取声望,才能居于领到地位!
所以……然后尚书令陈震手中便有了这样一份“诏书”,准确地讲是一封并不完整的诏书,因为……它还没有用印。
皇帝诏命:
昔丞相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扶和夷狄,宣广汉室之威德。惟仰皇宗皇祖之英明,朕初即大宝,既朕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四方之外不安其身,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不能远达也。昔者累年南中诸夷暴乱,残杀边民官吏,或重朕之德薄。今以尚书郎祯为天使,持节抚慰南中及其以南,使边臣兵吏听谕朕意,使远方胡夷称闻圣命。远方详安,始于今年!
——建兴四年,夏六月诏
接到这样一份“诏书”,陈震看了默不作声,将诏书交由费祎、郭攸之和董允传阅,四人看毕相顾无言,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一丝异样,有吃惊、有不满……有期待。
皇帝下诏,并非脑残历史剧中皇帝说什么什么就成定局,诏书是神圣的命令性文件,有它固定的章程和格式。在三国,什么开口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明清的事情好吧,而且即便是明清,正确断句也因该是这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以说脑残历史剧……呵呵。
这个时代皇帝下诏一般由尚书郎起草,尚书令史缮写,然后由尚书仆射、尚书令联合审核,然后再一起校对一遍,确保文字无误,才递交皇帝审核批准。批准后,重新缮写一份,用皇帝玺印和尚书令印共同封印下发。
而显然,刘永拟诏并未使用作为秘书机构的尚书台,这对于皇帝的近侍官们来讲无疑是一个很不妙的信号——皇帝并不信任他的秘书们!
沉默了一会儿,黄门侍郎董允神情凝重,率先出声,对陈震道:“陈公,不如由某将此交于丞相一览,而后再做决断?”
陈震点点头,“天子毕竟年轻,应有之意。”
董允朝诸人一揖,将诏书草案放于袖中,转身离去。
董允前脚离开,费祎脸上扬起笑容,颇有点看戏的心态:“看来,咱们这位小皇帝不简单啊。”
“文伟,噤声。”陈震不满费祎的跳脱,手指着刘永所在的里间说道…………
董允携带着诏书草案,脸色不豫,径直出了皇宫,尚书台又称台阁在宫中办公,而丞相府则在武义门外,毗邻皇宫南阙。
董允是一个正直、有原则之人,这是丞相让他充任黄门侍郎的原由,为了看住皇帝,规劝天子一切不合乎仁德的言行以及不良嗜好——比如,他曾今成功打消孝怀皇帝想增纳嫔妃之类的念头。
但似乎今上陛下更对朝政国事感兴趣,这就让董允感到很为难了,不可能不让皇帝关心朝政吧。但本质上,从内心来讲董允不认为一个十五岁的男孩能执朝廷牛耳,丞相才是如今汉室的灯塔,皇帝什么的还是规规矩矩的好。
丞相府,丞相及其属僚办公之所。
以往三公、大将军开府治事,都是自主征辟人才,而诸葛亮的丞相府属官皆由朝廷命官充任,在这一点上和曹操……很有共通之处。
丞相府为今时蜀汉之中枢,自然熙熙攘攘、人流如潮,进出办事的官员摩肩接踵。伴着如织的人流董允进入丞相府。
在足足等待了半个时辰之后,董允被佐吏带进了诸葛亮的公房,就这还是因为董允身有要事,官职特殊的便利。
恭恭敬敬地将诏书草案呈上,“丞相,此乃陛下与尚书郎杜祯所拟,并未经过台阁。”
诸葛亮看了眼董允,将诏书草案接过,没有说话,直接看了起来。看毕,将草案归还董允,这才开口:“诏命写得不错,请君转告陈孝起(陈震),让他用印。另外,将诏书公于露布,咸使闻之。”
“丞相…………”
诸葛亮没有让董允开口的意思,飞快道:“休昭(董允),今上一点也不类孝怀皇帝,非常聪慧,你们要肩负起教导天子向善的重任。”
诸葛亮起身,走过来拍着董允的肩膀道:“日后,陛下下达不涉及国家重事以及千石官员以上任免之诏命时,君等皆可以直接奉诏,然后再将诏书誊抄一份给我。”
“诺!”
见董允答应得挺好,诸葛亮回身座前,突然想起似的,又道:“陛下刚刚即位,还未大婚册立皇后,后宫之事由皇太后掌管,卿回宫拜谒一下太后,了解一下太后关于皇后人选的想法。”
“诺!”
董允走后,诸葛亮独自对着座位后屏风上悬挂的山川河洛图凝视良久,半饷,发出一声悠悠的叹息:“今上究竟是雄才大略,威强睿德;还是权欲熏心,短视近利,想必很快会见分晓的……”
无疑,通过这几日刘永的言行和刘永同自己的见面和对奏,诸葛亮敢肯定——不说刘永胸藏大志,但至少是热衷权力的一类人。有野心,渴望掌握大权,这不怕,人都是有野心的,怕的是贪婪!野心可以让人成就大事,可贪婪却只会让人坏事。
诸葛亮不怕刘永热心权势,玩弄手段,良善的小白是当不好英武的君主的!怕的是刘永毫只顾夺权容而看不清时局,容不下自己,容不下自己的方针和地位,如果这样…………那对于所有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在诸葛亮眼中刘永这封几乎没有干货的诏书,无非是试探自己对于他的态度,现在,自己接招了。今上是会见树不见林,大肆发布诏命任改官吏,还是举止有度,进退得仪?
这一刻,诸葛丞相心境乱了,陷入矛盾的心理中…………
第七章 校阅虎步营(求推荐)()
在刘永向杜祯面受南行机宜时,诏书草案由尚书令陈震亲自送回刘永手中,刘永接回诏书一看,露出满意的微笑,上面已有了尚书令印四个篆字的鲜红印记。
“有劳陈卿了”
陈震微微躬身:“尚书台,陛下机密之所,臣等陛下门下犬马,能为陛下效力,是微臣等的荣幸。”
哦……刘永听出了陈震话外之意,看来自己这次诏不拟经过台阁让他们有些紧张和忐忑呀,什么叫“门下犬马”,什么叫“为陛下效力,是臣等荣幸”?
其潜台词无非就是说:陛下,俺们是您的近侍官,不是外人,我们是支持您的……咳咳……您日后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千万别客气。
稍微一想,刘永也就明白了陈震为何把姿态放得这么低,作为皇帝的近侍官,他们实际上也相当于宫中和府中(丞相府)的一种沟通纽带,朝夕相伴在皇帝身边,皇帝有什么想法和举动免不了为他们所悉知,他们就能提前规避皇权和相权严重对立的风险。
但如果皇帝不鸟他们,凡事绕过他们,你说诸葛亮是会换个皇帝还是换一批能让皇帝亲近的近侍官?答案自然是后者。虽然他们现在这个位置虽没有决策实权,但每日与中枢机密接触,能广阔一个人的见解和极大锻炼他的决策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简在帝心呀!
日后,但凡皇帝想要提拔官员,肯定首先想到那个曾经长期在自己身边转溜的X某某,嗯……能力见解又不俗,大大重用提拔。(日后,董允、费祎出掌蜀汉大权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陈震可不愿挪坑啊,不想被嫌弃走,那就只能和新皇帝搞好关系啦。
“嗯,陈卿有心了。这样吧,杜祯出使南中,卿可在尚书台选派一人,任为副使。”刘永也知道,不宜和尚书台这些人才闹得太僵,但刘永也不会完全相信他们,他们顺从自己一定是在有限限度内,一旦刘永玩点大动作,他们就会讲:事关重大,臣等不敢轻易奉诏,需请丞相示下云云…………
出去慎重考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刘永不会在朝中进行大规模人事调动,决定维持现状,但尚书台绝对是个例外。
刘永已经决定,过一段时间即向天下发布求贤令,不论贵贱老幼、寒门大族,皆公试于册,擢其优者为尚书台郎官。招徕一批人才,用他们来往尚书台掺沙子,同时培养自己的纯臣,忠诚值MAX的谋臣。
另外,变法干系甚大,牵连甚广,更是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人。说不定刘永能在那些人中发掘自己的商君…………
*********************************
时间滴答滴答继续流逝,在一个初夏的上午,阳光明媚,杜祯怀揣着刘永的诏书,手持代表天子的节杖,连同太常、尚书台派遣的出使贰官在两百名右羽林军士护卫下,迤逦而行,最终消失在南下的官道尽头。
刘永没能亲自去送别杜祯,因为同样的上午刘永驾临虎步营,在这里会见他的将军们暨检阅虎步营将士。
有位圣人讲得好:枪杆子里出政权。
刘永新近即位,自然要去军方露露脸,刷刷存在感,告诉一下将士们:咳咳……注意啦注意啦……那个,皇帝换人了啊!
蜀汉军队分为左、中、右和前后五军,这五军并非战时征召的郡国兵,而是常备军是真正的精锐力量,虎步营分左中右三营,隶属中军。
通俗的来讲,古代动则十数甚至数十万人的大军团作战,其中真正的职业军人最多几万人而已,他们才是整个大军的脊梁和中坚,勇猛而沉着,善战而不冲动。其余的大部分人不过临战征召的农夫和地方军。
汉代军制,每部两千人设部校尉一人,秩比两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而后部营相通,所谓的“营”也即是“部”。
虎步左中右三营每营两千人,合计六千余人,置虎步监统管,而现任的虎步监是——都亭侯向宠
虎步营虽是中军,但营盘并不设在成1都城中,更非皇宫脚下,而是处于成1都近郊。
虎步营大营
刘永一身赤色戎服,腰配天子剑,步履铿锵地行进在营道上。他的将军们在其身后紧紧追随,一个个姿容伟岸的身影犹若一段段巍峨不破的城墙,他们都有镇东将军赵云、镇南将军辅匡、平北将军马岱、讨逆将军吴懿、兴汉将军吴班…………
自打进入大营,刘永好奇的眼睛就在不停打量这个时代的军营、部队,他发现这时期军队扎营的时候是按编制分区的,并且各区之间有大道相通,营门和大帐之间会有空场用于军队列阵。所以,集合时各部队直接在本区的大道上列队,行至中军大帐的空场上列阵即可。
今日刘永视察虎步营,三营将士早早披挂完全,带着武器列阵恭迎皇帝。
虎步营,顾名思义,步兵营,虎步营三营士兵全为步卒,唯有将校才拥有马匹代步。另外,刘永发现,虎步营士兵多披甲持戟,腰胯短剑;其余则为弓弩部队,但持弩者的数量远远多于弓箭手。
刘永猜测,盖是因为弩上手容易,不像弓箭手需要长期训练,随便拉出一名汉军士兵简单操练后便能持弩而发。再者,蜀中地域狭小、物资贫乏,弩箭短,弓箭长,做出一支短直的箭比做出一只长直的箭更简单和节省材料。
“汉军!”
“威武!”
“汉军!”
“威武!”
将士们将剑戟互击发出金铁交鸣之声,排山倒海的山呼响彻云霄,高昂的呐喊层层回荡,虎步营用男人的铁血之音像他们的皇帝致敬!
刘永绷着脸,冷眼注视着他的将士,尽管他的脸上的表情很强硬,竭力作出一副硬朗的样子,可微微颤抖的左手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激动。
这,是他的军队,是他的倚靠,赳赳武夫,国之干城!
他们是刘永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他觊觎中原的依仗!
受将士们的感召,刘永挺起胸膛,大步走在营道上,右手拔出天子剑遥刺虚空,左手握拳一次次敲击在胸膛上,发出低沉的闷响。
“汉军!!威武!!!”刘永没有露怯,大声的回应。
检阅毕虎步营士卒,刘永在一众武官的簇拥下前往校场,于途中下令:朕今日观兵虎步营,兵容甚伟,朕心甚慰。令内帑出资,凡赐酒两升,肉两斤,五合白米,博饼二张。
刘永的内帑,或者说蜀汉的内帑主要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地方郡县的献纳组成。
嗯……原来历史上,刘备死后皇帝的钱袋子便由董允掌管,刘禅几乎没有经济大权。在董允、费祎、蒋琬这帮人在世的时候,刘禅的欲望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后来终于熬死蒋琬、董允,费祎也遭曹魏降将手刃,继任的姜维不管朝政,只可劲儿北伐,于是挣脱枷锁的后主使劲儿纳宫人,使劲儿修池子、修宫殿,在黄皓的撺掇下拼命公费旅游……玩得那叫个不亦乐乎……
明显,刘永现在也未收回财政大权,但刘永可不准备窝囊前半辈子,没有钱的皇帝谁鸟你呀——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永虽然初即位,但他的小动作一直不断,比如今日上午本来是约见将军赵云,但他却一股脑叫了留在成1都的大部分将军汇集虎步营,开个趴体。
为的就是告诉所有人,别以为哥年幼你们可以放肆到连哥一天上几次厕所都管!哥虽然年轻,但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
皇帝口含天宪,言出法随,现在他经将犒赏的消息晓谕全营,他不信董允还敢忤逆自己。如果他敢对自己的谕令充耳不闻,那刘永也说不得撕破脸皮,将其除职了。
咳咳……那个……读者大老爷们,求票票,求收藏…………
拜谢!拜谢!拜谢!
三遍不解释。
第八章 曹丕之殇(求推荐,求收藏)()
洛阳,偃师县
六月北方已进入夏季,炽热的太阳高挂在天上肆无忌惮地释放着它的热量,河水被晒得发烫,大地焦烤得冒烟。
所有人都在咒骂这个鬼天气,炎炎夏日实在令人讨厌,许多农夫山民都猫在家里或树荫下纳凉,但大批的曹魏公卿、朝臣以及他们的嗣君曹睿却顶着烈日出现在了邙山附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