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御驾亲征,对于将士的鼓励是巨大的,而且以前的郑家军、如今的大明军队,本就是郑勋睿亲手创建,在军队之中,郑勋睿有着无以伦比的威望。
皇上指挥这样的军队作战,其战斗力之强悍可想而知。
郑勋睿说话从来不喜欢罗嗦,无数次的率领大军征伐,他说的少做得多。
不过这一次,郑勋睿决定要多说一些,因为他的内心郁结着十多年的情绪。
“大清国的皇太极已经故去,朕曾经伤心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对手,我大明王朝遭受大清国的劫掠,每一次朕都牢记在心,朕早就发誓,血债必须血偿。。。”
“不管是沈阳,还是萨尔浒,都是我大明的领土,满人同样是我大明的子民,偏偏就有那么一些不甘寂寞的满人,好勇斗狠,挑起事端,妄图推翻我大明王朝,霸占中原,导致辽东陷入到数十年的战乱之中,导致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情形,绝不能够持续下去,今后也绝不能够出现。。。”
“我大明王朝,近几十年的时间,遭遇太多的磨难,流寇造反,八旗军劫掠,天灾**,老百姓流离失所,有些地方十室九空,死难的百姓不计其数,让我大明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大明王朝险些毁于一旦。。。”
“朕希望我大明所有人,不管你是朝着官吏,士大夫,还是商贾或者百姓,都要记住这几十年的教训,朕不允许重蹈覆辙,征伐大清国之后,朕要将这些所有的事情,编印成书籍,让各地的学堂都去教授,让众人都知道这段惨痛的过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大明王朝若是不能给从历史之中获取到教训,不能给真正总结其中的原因,就难免会再次的内讧,再次的厮杀,再次的衰败。。。”
“今日朕说了很多,有些话不必要在这里说,今日本是沙场点兵,说说征伐厮杀的事宜就可以了,不过朕还是要说这些,就是让你们都记住,要像护卫自己的生命一样,护卫我大明王朝来之不易的富庶和强盛,没有国哪来家,我们护卫大明王朝,其实就是护卫我们自身的家园。。。”
“朕还是要强调一点,尽管说大清国的某些满人,残杀我汉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些人必定会遭受到朕的惩戒,但各位将士的屠刀,绝不能够举向所有的满人,朕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满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与你们一样。。。”
“我大明王朝能够海乃百川,我大明军队同样能够兼容五湖四海。。。”
用高山仰止来形容此刻的郑勋睿,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内阁大臣、朝中部分的官吏,都仰头看着皇上,眼睛里面出现的是崇拜和敬仰,至于说诸多的将士,更是仔细聆听皇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生怕漏掉了。
感触最大和最深的还是太子郑翰宇。
郑翰宇在外面游历足足两年的时间,本来是打算提前回来的,不过因为大军征伐的推迟,郑翰宇还是在北直隶各地游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到瑞元四年底才回到京城。
刚刚回到京城,郑翰宇就在乾清宫足足两天的时间,向父皇详细禀报了游历的心得,而后父皇将他两年时间来写下的所有信函,都一一拿出来,有些信函里面所写的内容,让不过十六岁的郑翰宇,都感觉到脸红,而父皇很高兴,认为这都是郑翰宇真正的进步。
以父皇为榜样,这是郑翰宇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耳闻目睹之下,郑翰宇钦佩父皇的刚强和睿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郑翰宇体察到父皇的苦心,也正是在这样的影响之下,郑翰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认识,深切明白了父皇的诸多治国理念。
郑翰宇已经逐渐变得成熟,尚带着稚气的脸上,显露出来些许成熟的气息。
这是郑翰宇第一次体验沙场点兵的气氛,这种蕴含巨大斗志的氛围,让他忍不住的热血沸腾,父皇曾经告诉他,今后他也会如此,站在最高处,面对诸多的将士,鼓励将士奋勇杀敌,保卫大明王朝。
尽管郑翰宇尚缺乏足够的治国经验,但他已经成功的塑造出来自身的性格,坚韧、顽强、不服输、善良、睿智,这一切,都将是大明王朝继续兴盛的保证。
出发的时间到了。
大军在副帅郑锦宏的率领之下开拔。
郑勋睿和郑翰宇站在一起。
看着已经长的和自己一样高的郑翰宇,郑勋睿百感交集,十多年对症翰宇的培养,他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一年之后,郑翰宇就要大婚了,这又是关键的一步,他会要求郑翰宇,将来对孩子也要悉心培养,在如今这个时代,皇位的传承短时间之内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这个大明王朝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就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甚至能够左右一个王朝的命运。
郑勋睿不敢保证几百年之后的情形,但是他要牢牢的抓住这几十年的时间。
“太子,监国的时候,多多学习,朕已经告诉内阁诸位大臣,一些应该是你做决断的事情,认真考虑之后,果断做出决定,内阁不要过多的干涉,你在外面游历两年时间,充分体察到百姓的疾苦,只要你心中装着百姓,熟悉省府州县各级官府做事情的程序,你就能够自信的决断很多朝中的事情。。。”
“朕希望回到京城的时候,看到的是更加富庶和繁荣的景象。”(。)
第九百七十七章 多尔衮的胜出()
进攻的战略部署是非常明确的,二十万大军从辽东发起进攻,渡过辽河之后,直接攻打沈阳,剑指大清国的都城,至于说辽阳、鞍山、盖州、海州和耀州等地,由驻扎在辽南的两万大军予以牵制,大军一旦攻克沈阳,则会兵分两路,一路朝着辽阳进攻,配合驻扎在辽南的军队,拿下辽阳等地,另外一路大军则朝着抚顺、萨尔浒以及镇北关一带攻击前进,不管追到什么地方,都要彻底剿灭八旗军,彻底打垮大清国的政权。↑
这个作战的部署,与辽东之战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关门打狗的意思。
大清国的满人原来其实是女真部落,而女真部落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北山女真,其活动的区域非常广阔,一直延续到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地方,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基础,基本整合了所有的女真部落,随着不断的征伐,其活动的区域逐渐朝着辽东的方向转移,到皇太极创建大清国之后,由女真部落发展的满人权贵集团,几乎全部搬迁到沈阳的周遭,而北边的大部分地方,包括外兴安岭以北的大片区域,则由于地处贫瘠、气候极其严寒,基本被抛弃了,这些地方或者被效忠和臣服大清国的蒙古部落控制,或者成为荒无人烟的地方。
郑勋睿御驾亲征的地方,以安东州至耀州一带为主,彻底剿灭大清国在这里创建的政权,接着朝着北方的原海西女真控制的区域开进,最远将到达原北山女真所控制的地域。
这一大片的区域,几百年之后被其他国家侵占,郑勋睿当然要牢牢控制这一大片的区域,让其在大明王朝的牢牢控制之下。
战斗厮杀最为主要的地方。将集中在安东州至沈阳这一带,而大清国所有的主力,也分布在这一带。
当初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建议迁都,八旗军退出沈阳,前往开原甚至是镇北关以北的安东州,目的也就是企图控制原海西女真的地盘。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休养生息,伺机再起。
郑勋睿不会给大清国如此的机会,他需要做到的就是斩草除根,除掉大清国政权之中的满人权贵,在这些地方重新建立起来大明王朝的统治。
正月出征,正是气候极其严寒的时候,北方的气温更低,往往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大清国的满人权贵绝对想不到明军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排山倒海的进攻。
郑勋睿也清楚,冬季出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很多,朝廷大军所依靠的火炮和毛瑟枪,在极低的温度之下,恐怕是难以发挥出来最大效果或者杀伤力的,不过时间不能够继续拖延,眼看着大清国内部权力的争斗就要尘埃落定。到时候掌握权力的满人权贵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郑勋睿是无法预料的。
大清国受到欺凌的汉人。早就期盼朝廷大军出兵了,这些汉人的境况极其的悲惨,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境地,最近一段时间,满人权贵之间陷入到权力博弈之中,暂时没有谁想到继续压榨汉人。可一旦权力斗争告一段落,汉人的日子将更加的不好过。
多重的原因,促使郑勋睿做出了决定,在瑞元五年的正月出征。
郑勋睿很是谨慎,他知道大自然的威力。要求二十万大军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以血肉之躯来抗击冰天雪地,这不是很明智,除非是战斗厮杀到了异常紧要的关头,否则还是要按照正常的规律来推进战斗厮杀的进程。
大的战略部署方面,有一些关门打狗的味道,但是在战斗厮杀推进的方面,郑勋睿是按照一步一个脚印的办法推进,首先进攻辽河,在完全占领辽河之后,大军朝着沈阳开进,战斗过程之中把握最好的战机,但不强求加快行军速度,或者是采取奇袭的方式。
郑勋睿很清楚,此番战斗厮杀的目的,是彻底击垮大清国的政权,彻底灭掉大清国,二十万大军将要遭遇到的抵抗是犀利和残酷的,不管是满人权贵,还是八旗军,都将拼死搏杀,不死不休,而且战斗持续的时间可能很长,毕竟安州以西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幅员辽阔、人烟稀少的地带,一旦八旗军的残余撤退到这些地方,作战就将变得零散和漫长了。
郑勋睿的确把握住了机会,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权力博弈,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此时济尔哈朗已经显露出来退缩的迹象。
多尔衮需要感谢豪格的愚蠢,否则他也没有那么容易,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就占据了博弈的绝对优势,特别是豪格在掌控满八旗之中镶白旗的时候,做出的一系列的事情,让镶白旗的军官军士愤怒,多尔衮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趁机剥夺了豪格对正白旗的掌控。
尽管济尔哈朗在议政会上面反对多尔衮提议的镶白旗旗主的人选,导致镶白旗的旗主暂时空缺,但这样做得到最大好处的还是多尔衮,在暂时没有旗主的时候,镶白旗所有的军官军士,包括旗人,将多尔衮视为理所当然的旗主,镶白旗所有的事情,都是多尔衮做主。
这样的局面,济尔哈朗是无法控制的。
多尔衮本来以为,济尔哈朗联合豪格,能够形成巨大的力量,这是他短时间之内无法抗衡的,毕竟两人掌控了满八旗之中的正蓝旗,镶蓝旗和镶白旗,而且正蓝旗是满八旗之中上三旗之一,地位尊崇,想不到豪格此人头脑太过于简单,让济尔哈朗根本无法依靠。
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多尔衮开始了多方的活动,利用自身在大清国的影响力,在满人权贵之中的权威,逐渐取得大部分满人权贵的支持。
至于说济尔哈朗,则是在这场关键的较量之中,慢慢的处于劣势。
代善一直都是作壁上观,对这些博弈不闻不问,不过代善也曾经在议政会上面说过一席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做任何的事情,不能够损害大清国的利益等等。
多尔衮明白代善的意思,其实代善对他与济尔哈朗之间的博弈,是看的很清楚的,代善的意思是争斗告一段落之后,不管接下来谁掌控权力,都不能够毫无原则的算计和打压对方,以至于大清国在这样的打压和算计之中分崩离析。
多尔衮绝不会这样做,他很清楚自身的权力来自于什么地方,若是大清国都分崩离析了,那他掌握的权力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明军开始大规模的朝着辽河的方向集结,这个情报表现大明朝廷的进攻即将开始。
大政殿,一场特殊的议政会召开了,四大辅政大臣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和豪格,以及大清国的郡王、贝勒和贝子等满人权贵悉数都参加,刚刚十一岁的皇上福临同样也参加这一场的议政会,因为这次的议政会非常的关键。
议政会主要商议抵御明军进攻的事宜。
济尔哈朗提出八旗军必须按照先皇的安排,在辽河以东严阵以待,抵御明军的进攻。
济尔哈朗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代善的支持。
多尔衮也不会反对,他马上就要掌控大清国的实际权力了,若是在这个时候提议放弃大清国的都城沈阳,迁移到开原或者是安庆州等地,那么满人权贵必定是反对的,他多尔衮的威望将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在如何排兵布阵方面,争议非常激烈。
济尔哈朗建议八旗军的主力悉数集中到辽河以东,抵御明军,多尔衮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多尔衮反对的理由也是充足的,辽南的明军不能够忽视,若是八旗军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到辽河以东,则明军可以在辽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让八旗军顾此失彼,所以防御应该是整体的,辽河以东以及辽南全部都要展开大规模的防御。
多尔衮之所以提出来这样的建议,其内心是有打算的,他与济尔哈朗的权力博弈已经到了最后也是最为紧要的关头,这个时候他必须一鼓作气,夺取大清国真正的权力,若是这个时候放松了,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抵御明军进攻方面了,那么济尔哈朗很有可能趁势反扑,导致他多尔衮前面的诸多努力白费了。
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多尔衮认为,如今正是气候最为严寒的时候,明军在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符合常理,天寒地冻的情况之下,大军展开攻击会面临无数的困难,所以明军这个时候其实是摆出来战斗的架势,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威慑,其进攻的时间肯定会推后。
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认为夺取大清国实际的权力,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至于说如何的抵御明军,他内心有打算,但这些打算能够真正实施,需要他完全掌控权力。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争论非常的激烈,济尔哈朗咬定的就是先皇做出的部署,多尔衮则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这一场的争论,最终以多尔衮获胜告终,议政会委托多尔衮全面负责抵御明军进攻的事宜。
多尔衮终于掌控了大清国实际的权力。(。)
第九百七十八章 醒悟太迟()
多尔衮掌控了调遣八旗军迎战明军的事宜,就等同于大清国承认其对征伐事宜做出决策的权力,满人权贵都非常清楚,以前的女真、后金,到现如今的大清国,历来都是以掌控军队为真正的掌控权力,满八旗就是最好的证明,满八旗旗主基本都是满人权贵顶尖的存在。
这一次权力博弈的结局,在瑞元四年底和五年初,尘埃落定,多尔衮实际掌控权力。
不过多尔衮的运气可没有那么好,刚刚掌控权力,就面临明军的进犯。
多尔衮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考,开始了排兵布阵。
他首先从宗人府里面放出了阿达礼和硕托,其名义是大清国正遭遇明军的进攻,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作为郡王和贝勒的两人,此刻必须为大清国拼死搏杀。
其次多尔衮开始了对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的部署。
汉八旗所有的大军,全部开赴辽河以东,全力抵御即将从辽河以北进犯的明军,为第一道防线,总指挥为刚刚得到解救的郡王阿达礼,蒙八旗所有的大军,驻扎在距离辽河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