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传奇- 第5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儒家思想之中要求官吏思想纯洁、甘受清贫的宣传,郑勋睿不赞同,这样的倡议违背了人性,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信阳奋斗终生,且不计报酬,但这样的人太少,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包括各级的官吏。

    违背人性的规定,不可能持久,这也是大明各级官吏从上至下贪污贿赂成风的原因。

    牵一发动全身,加强吏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务必全盘都动起来,实施的过程之中,更是要考虑周全,这件事情可不能够耽误,不能够慢慢来,好的风气必须首先树立起来,让诸多的官吏习惯,大明数百年来,官场上很多不好的风气必须要彻底根除。

    这件事情,郑勋睿没有和谁商议,他独自思考,将所思所想全部都详细记下来,之后不断分析,不断完善,慢慢确定出来新王朝诸多的“规矩”。(。)

第八百八十一章 登基称帝(2)() 
新皇登基,过程有些复杂,要求也很是繁琐,这些郑勋睿都不会特别关心,他已经明确给周延儒等人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登基大典不要过于的复杂。

    大明皇帝的登基大典有一个最为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即将登基的皇帝,总是要实行三让的,所谓的三让,就是三次推让不做皇帝,其理由大都是先皇刚刚逝去,内心悲痛,加之自身的能力不足,不敢登基等等,为此还专门有一个劝皇上继位的团体,由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组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劝皇上继位。

    这是大明皇帝登基的习惯,但这个所谓的习惯,被郑勋睿果断的否决。

    尽管郑勋睿延续了大明的国号,但他很清楚,在他统领下的大明王朝,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而很多的规矩也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登基之前,郑勋睿主要关心的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杨贺率领的剿灭大顺军余孽的战斗情况,这件事情很是顺利,与郑勋睿的预计差不多,李自成、顾君恩和刘宗敏等人悉数死亡之后,绝大部分的大顺军军士都投降了,少部分负隅顽抗的,根本不是郑家军的对手,加之北方满目疮痍,群龙无首的大顺军也无法支持下去了。

    第二件事情是北直隶、河南与山西等地的稳定事宜,这件事情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随着漕粮运抵北方,大量的官吏也被陆续派遣到北直隶、河南与山西等地,地方官府已经将稳定局势作为首要的事情做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京城各部门职能的调整,或者说是变化。

    有些变化,在南方已经完成,譬如说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譬如说依照田亩的数量来确定赋税,譬如说征收商贸赋税。支持商贸的发展等等,而这些政策的推行,都牵涉到王朝的发展壮大,牵涉到百姓是不是能够安居乐业。

    洪门钱庄在大明各地的普及。没有引发太多人的注意,最为关注钱庄的是那些商贾,不过郑勋睿很清楚,洪门钱庄将是未来左右王朝商贸、金融发展的巨无霸。

    洪门钱庄的票根不会变化,与几百年之后的存单一样。但票额很快会变化,会变化成为真正的钞票,在市面上流行的钞票,而那些黄金白银,将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一旦完成了这件事情,洪门钱庄将彻底蜕变为真正的银行,其强大的作用也马上体现出来,到时候其展现出来的作用会令很多人瞠目结舌。

    长时间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历史的总结,郑勋睿知道朝廷之中的有些职能必须要做出调整。当然目前的分工还不可能达到几百年之后的水平,毕竟社会的发展尚未达到那么的程度,目前的大明还是以农业和商贸为主,工业化几乎没有出现。

    郑勋睿需要特别加强职能的是都察院。

    都察院为最高的监察、弹劾以及建议机关,可惜明朝后期,其主要职能几乎没有发挥出来,倒是成为了党争的重要助手,而且都察院只有京城设立,地方上根本没有,也难以起到真正监督地方官吏的作用。尽管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而且按照各省的名额分设了,但这些监察御史一般都在京城,每年也就是下去巡按的时候。才了解情况。

    监察机构必须要加强,不仅仅是京城设立,省、府、州都要设立,县一级暂时不考虑,毕竟一个县的官员人数太少,寥寥数人。与几百年之后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必须要裁撤的是给事中。

    给事中所承担的职能,很多都是都察院的职能,只不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官员不放心,所以设立了给事中,专门监督百官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做事情,这些给事中品阶不高,一般都是七品官员,可权力大的吓人,因为他们直接对皇上负责,属于皇上派遣的特使,就连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都不敢得罪这些给事中。

    锦衣卫依旧设立,但职能完全变化,就是负责守卫皇城。

    东厂裁撤,太监不可干政。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司会审的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大理寺是专门的审理案件的机构,一般审理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牵涉到高官显贵和皇亲国戚的案件,刑部则是审理诸多普通的案件,遇到影响特别大、或者特别疑难的案件,则实施三司会审的制度。

    有关这方面的调整,郑勋睿思考是最多的。

    司法公正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做到这一点需要耗费极大的气力,譬如说司法独立等等,不过现如今是做不到的,毕竟这是皇权的时代,但有一点可以做到,那就是大理寺或者刑部独立的审理案件,审理案件的过程之中,任何部门都不得干涉。

    而做到独立审理案件,关键就在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不是能够无条件支持。

    郑勋睿自信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关武官地位的问题,这是郑勋睿最为头疼的事宜,大明武官地位低下,与军户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土地兼并,军户制度到明末基本崩溃,卫所没有了任何战斗力,不过百户、千户等军官,基本都是继承和沿袭,不需要进行考试,老头子是千户,退下来之后儿子继承,还有朱元璋敕封的那些世袭罔替的开国功臣后人等等。

    这就导致文官看不起武官,武官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

    军队是国之柱石,生死攸关,若是军官军士都没有什么地位,还是以前那种好男不当兵的观点,恐怕国家强大就是一句笑话了。

    这方面的改变,必须慢慢来,着急没用,所谓欲速则不达,可有一点必须从现在做起,那就是武官的任命,今后必须从科举考试之中挑选人员出任军官,军官不以武进士为主,两榜进士同样被派遣到军队之中任职,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变军官地位低下之问题。

    军官沿袭继承的制度必须废除。

    五月下旬的第一天,文渊阁。

    距离登基大典只有八天的时间,一切的事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郑勋睿没有询问登基大典的事宜,而是将裁撤给事中、东厂,废除军官沿袭继承制度,加强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职能,改变军队军官任命等事宜直接提出来了。

    周延儒、徐望华、郑锦宏、文震亨和杨廷枢等人听的目瞪口呆。

    郑勋睿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

    给事中是直接对皇上负责的,等于是皇上的耳目,郑勋睿却要求裁撤给事中,这岂不是自断耳目,锦衣卫尽管名声不好,但也是专属于皇帝的侦探机构,郑勋睿要求其职能彻底转变,就是守卫紫禁城,至于说案件审理方面,谁不知道皇上金口玉言,不管什么样的案子,一旦皇上决定了,那就是铁案了。

    军队方面众人能够理解,废除军户制度,实施招募制度,明确固定的军饷,这有利于军队的强悍,而且郑家军的强悍,所有人都是知道的,至于说军官的任命,出现了大规模的变化,两榜进士也可以进入军队之中出任职位,这已经不奇怪,郑家军总兵郑锦宏就是出任了刑部尚书,已经开了先例。

    想不到登基之前的郑勋睿,重点想到的就是这些事情。

    郑勋睿提出来的这些事宜,众人没有过多的讨论,在他们的脑海里面,主要思考的还是登基大典,同时他们也还是沿袭大明一贯的管理制度,没有察觉到郑勋睿一旦登基之后,天下将要出现重大的转变。

    郑勋睿也察觉到了众人的态度。

    他没有过多的强调,有些东西延续上千年的时间,有些也延续了几百年,想着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让众人能够理解,的确有难度,不过这也证明了,想要做出来这些改变,需要经历不少的波折,恐怕有些时候,必须以强硬的手段推行。

    眼看着登基大典的时间临近了,郑勋睿变得愈发的平静,丝毫没有那种志得意满的感觉,他已经感受到了压力,看着周延儒等人忙忙碌碌的准备,想着即将面对的诸多事情,想着被迫自缢身亡的朱由检,想着一天天衰败下去的大明王朝,浮现在脑海里面的,更多是责任。

    尽管是穿越人士,可穿越之前的郑勋睿,也是普通人,穿越之后近二十年的拼搏,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让他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眼界逐渐变得与众不同,而今马上就要登上巅峰了,是继续兢兢业业的做事情,还是逐渐陷入到享乐之中,他自己也不敢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制度来约束人,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用法治来建设国家,这是郑勋睿最初的奋斗目标,可真正登上巅峰位置之后,他才发现在这个时代,想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就是登天,在一个百分之九十以上人都是文盲的朝代,你和人家说法治,真的是对牛弹琴。(。)

第八百八十二章 登基称帝(3)() 
慢慢走向祭天台的时候,郑勋睿的内心变得平静。

    登基大典开始的时间居然是寅时,这是郑勋睿没有想到的。

    寅时郑勋睿从紫禁城出发,前往圜丘,也就是祭天坛,这是每一个皇帝登基都要去的地方,皇帝要拜祭上天。

    祭天台上面已经摆好了表案。

    穿越之后,郑勋睿很少跪地磕头,几次见到朱由检磕头,内心都是不情愿的,但这一次他时心甘情愿跪的,内心里面,郑勋睿祈求苍天大地,保佑自身,保佑天太平reads;。

    从圜丘回来的路上,郑勋睿真的做到了静如止水,就连他自己都感觉到奇怪,好像从来没有如此平静过。

    登基大典一共有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到圜丘拜祭天地,第二步是在奉天殿前方的丹陛再次拜祭天地,第三步是在华盖殿等候大臣拜迎,第四步是到奉天殿升殿,接受文武大臣的跪拜,正式即位,第五步是诏书,且在承天门宣读。

    按照时间的安排,所有的仪式在午时结束。

    主持登基大典的是礼部尚书杨廷枢。

    郑勋睿回到紫禁城,首先在奉天殿前方的丹陛拜祭天地,此时此刻陪着郑勋睿身边的,仅仅就是杨廷枢,以及太监高起潜。

    偌大的奉天殿,打扫得异常干净,丹陛上摆着的表案格外引人注目。

    走向表案的时候,郑勋睿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的微笑,这皇帝都是戴天狩猎,管理天,不管是遇见高兴的事情,还是麻烦的事情。基本都要拜祭天地,其实这是自己骗自己,也是愚弄天苍生。可偏偏有人相信这一套。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上至皇帝。至寻常百姓,对于苍天大地都是敬畏的。

    行过五拜三叩的大礼之后,郑勋睿前往华盖殿,他需要在华盖殿更衣,穿上皇帝的冠冕,等候文武大臣前往华盖殿前来拜迎。

    皇帝登基很是辛苦,早早的就要起身,沐浴更衣。不仅仅是在圜丘和奉天殿拜祭天地,还要到后宫去拜见母亲甚至是祖母,也就是所谓的太后与太皇太后等等,几圈来,磕头都磕的发麻了,整个人都是晕晕乎乎的。

    不过郑勋睿没有那么麻烦,他不必要去拜见什么太后与太皇太后,因为他没有。

    郑勋睿的父亲郑福贵和母亲马氏二娘孙氏也再次来到了京城,不过他们不会参加今日的登基大典,这倒是让众多的文武大臣松了一口气。毕竟明朝大礼仪的事件,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若是郑勋睿坚持要求给父母名分。那将又是一番口水战。

    郑勋睿也没有这个打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话肯定是没有错误的,不过也要有底线,亲人能够过上好日子就可以了,其余的方面不要要求太多,更何况郑勋睿绝不会允许自家的亲人有什么特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只要你做了一件。后面就会源源不断,而受到损害的就是制度。

    换了衣服之后。郑勋睿来到了华盖殿。

    御座早就设立好了,华盖殿外面守候的是锦衣卫。这些锦衣卫都是郑勋睿身边的亲笔,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皇宫和保护郑勋睿的安全。

    走到华盖殿的时候,站在外面守卫的两百名锦衣卫全部都跪了。

    郑勋睿看看跪着的众人,没有开口说话,慢慢走进了华盖殿。

    走到御座前面的时候,郑勋睿仔细看了看御座,目光很是深邃。

    一刻钟之后,杨廷枢率领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及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前来请郑勋睿升殿,前往奉天殿。

    迎候的仪式,三品以上官员可以进入华盖殿reads;。

    杨廷枢走在最前面,领着众人进入华盖殿,跪开口了。

    “恭迎皇上前往奉天殿升殿。。。”

    所有人都跪了,包括在外面等候的官员。

    到了这个时候,郑勋睿还是不会开口,也不能给开口说话。

    很快,锦衣卫指挥使洪欣瑜来到郑勋睿的身边,轻轻的扶着他起身。

    郑勋睿慢慢朝着奉天殿走去,在他的前面,是锦衣卫手持的华盖。

    奉天殿外面,等候的文武大臣排的整整齐齐。

    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慢慢走来的郑勋睿。

    郑勋睿的目光扫过了众人,他看到了队伍前面的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照和朱慈焕,这几个人的出现,包括朱由检遗诏的出现,曾经在京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让众人对郑勋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拥有皇太子身份的人都是忌讳的,欲除之而后快,保证自身皇位的稳固,也能够消除一切的隐患,可郑勋睿没有这样做,而且让他们参加登基大典,这该是有多大的自信。

    郑勋睿看看朱慈烺等人,扭头朝着奉天殿殿内走去。

    御座就在正前方,前方挡着卷帘,一旦坐上这个位置,郑勋睿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第十七任的皇帝了,只不过他这个皇帝与前面不同,他不姓朱。

    其实大明王朝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谁都是清楚的,郑勋睿并非是因为朱由检的遗诏才登基的,没有遗诏郑勋睿一样做皇帝。

    郑勋睿慢慢走到御座前面,他没有转身坐,而是隔着卷帘对着御座稽首行礼。

    这个动作让进入到奉天殿的文武大臣有些发呆。

    转过身,郑勋睿对着众人开口了。

    “我对御座是敬畏的,这御座意味着责任,若是不能给让大明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不能让大明强盛起来,我就不配坐这个御座,我希望诸位和我一样,敬畏自身的地位,不要以为自身拥有的地位是用来享受的,我希望你们记住,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

    奉天殿内异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