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郑家军就形成了以军、旅、营为骨干的编制。不过关于军、旅、营的编制称呼,仅限于郑家军内部,对外是不公开的,避免引发皇上和朝廷过度的猜忌。
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都是混合型编制,包含有骑兵营、神机营、炮兵营、执法营、斥候营、骑兵营等等。第一军有专门的女兵营,第二军有专门的水师。
每一军之中,单独设立炮兵旅,突出炮兵的重要作用,第二军之中单设水师旅。
南直隶的第一军辖下四个旅,山东的第二军下辖五个旅,陕西的第三军辖下三个旅,每一旅由参将直接指挥,辖下五个到六个营,每一营由游击将军直接指挥。
军、旅、营都需要配备参谋官,由相应级别的军官担任,譬如说军一级的参谋官,必须由副总兵担任,其作用相当于监军,或者说几百年之后的政委。
军官的配置方面,严格要求,不得突破,每一军配备两名副总兵,六名到十名参将,三十名到五十名游击将军,游击将军以下的军官,按照原有的编制,不予变动。
郑锦宏依旧为郑家军的总兵,统领整个的郑家军,名义上领导郑家军的调查署。
南直隶的第一军,由刘泽清直接指挥,洪欣贵出任总参谋官,山东的第二军,由杨贺直接指挥,王允成出任总参谋官,陕西的第三军,由洪欣涛直接指挥,郑凯涛出任总参谋官。
内心里面,郑勋睿还是很想彻底打破大明军队之建制,重新来进行编制的,不过目前的时机不是特别的成熟,再说郑家军的将士,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几百年之后的那些称呼,而且在郑勋睿的内心,还是有着浓厚的情节,那就是他率领的军队,将成为全世界的楷模,他所决定的军队的建制,逐渐完善之后,将成为全世界军队效仿的榜样。
郑家军的建制编制完成之后,搬迁到南京秣陵镇的讲武堂,开始了又一轮的培训,这一次的培训,郑家军所有的军官都要分批次的参与,培新的时间不长,每一期五天左右,重点就是讲解郑家军的建制之变化,以及由于这个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动。
这一次的讲武堂培训,郑勋睿亲自给郑家军的总兵、副总兵、参将以及游击将军授课,他授课的重点,一方面是讲解重新编制郑家军建制的重要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重点讲解参谋官的重要作用了,参谋官不仅仅是承担监军的职责,还要负责军纪军规、思想动员等方面的事宜。
按说参谋官由文官出任是最好的,但目前的条件尚不成熟。
郑勋睿非常严厉的强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郑家军是一个整体,虽然根据地域形势的不同,分为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可一旦面临大规模的战斗厮杀,三个军的建制有可能打乱,根据战斗形势的需要临时编制,譬如说第一军有可能指挥第二军辖下的一个到两个旅等等,这样的交叉今后长期存在。
不过这种打乱建制的交叉,需要郑家军的总兵发布命令。
郑家军同时设立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凌驾于三军之上,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由郑锦宏、徐望华、马祝葵、罗昌洛、李岩等人组成,郑勋睿亲自负责,总参谋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决定郑家军对外的征伐、作战部署以及军士的招募等等事宜,总后勤部负责协调征伐所需要的粮草以及其他后勤事宜,以及平时的军饷和粮草事宜,总装备部负责火器、战马等等的协调。
郑家军的调查署纳入到总参谋部的领导之下,淮安火器局纳入到总装备部的领导之下,今后的时机成熟了,三总部还将扩充职责。
此次培训引发的震动是很大的,谁都知道,郑家军此次建制的调整,意味着其基本脱离了皇上和朝廷的节制,成立的三总部,其实就是代替了兵部,设立了参谋官,其实是摒弃了朝廷的监军制度。
特别是设立三总部,凌驾于郑家军之上,由郑勋睿直接负责指挥,等同于是郑勋睿从明面上直接掌控了郑家军,而且掌控了一切与郑家军发展有关的事宜,这里面就包括了后勤和装备方面的事宜。
郑家军建制的大调整,虽然说内部通用,暂时不会对外宣布,但朝廷迟早都是要知晓的,如今朝廷大军正在与流寇展开厮杀,郑勋睿在这个时候大规模调整郑家军的建制,一方面有规范郑家军的意图,另外一个方面,也可能是对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战斗没有多大的信心。
郑家军肯定是要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去的,这一点郑家军的将士都是很清楚的,只不过参与的程度不好说,朝廷之中的纷争,除非是郑家军副总兵以上的军官才可能知晓,也是因为如此,不少的将士对于不能够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表现出来了不服气,流寇最为惧怕的就是郑家军。
郑家军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内心都是清楚的,那就是郑家军从规范建制的那一天开始,完全脱离了皇上和朝廷的掌控,开始独自行使职能了。
培训结束之后,郑家军开始了建制的调整,这对于诸多的将士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不过各级的军官就需要规范了。
从十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底,郑家军建制的调整全面完成。
建制调整完成之后,郑家军内部的文书来往也进行了规范,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的文书正式开始推行,文书上面由郑勋睿和郑锦宏两人签署名字,这样的文书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都是无条件的执行,当然文书也就是针对三军的副总兵和参将,身为总兵的郑锦宏,一般情况之下不会单独下达命令,绝大部分的命令都是以三总部为准。(。。)
第六百八十九章 焦灼(1)()
厮杀足足持续了十天的时间,张献忠麾下的水师依旧在顽强的抵抗。
孙传庭要求左良玉五天时间打败流寇的水师,保证大军能够在十二月初开始进攻襄阳府城,可惜孙传庭过于的轻敌了,一直到真正的厮杀开始,孙传庭才发现流寇的战斗力是强悍的,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孙传庭和左良玉都没有深入的思考其中的原因。
左良玉毕竟是湖广总兵,好歹也是一名军人,一旦投入到战斗之中,他那种强悍的不服输的本性就彻底爆发出来了,十六日开始的第一次进攻,左良玉就投入了全力,面对流寇水师展开了数次的冲杀,双方在江面上厮杀,隆隆的炮声、密集的枪声,以及军士的呐喊和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战斗进入到白热化的时候,左良玉甚至准备亲自上阵。
不过勇气不能够代表胜利,持续大半天的进攻,最终的结果是流寇的水师稍微占据了优势,眼看着不能够取胜的情况之下,左良玉只能够命令暂时撤军,这一次的战斗,左良玉损失了几十艘的战船,督战的孙传庭也是无话可说,毕竟左良玉已经倾尽全力了。
十一月二十日,第二次的进攻开始,休整了三天的军士,再次面对流寇水师发动了进攻,不过这一次的进攻,军士的士气方面远不如三天之前了,双方在厮杀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火炮和火器,军士之间倒是没有过多的交手,这一次的战斗,持续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双方都有了一些损失之后,很快撤兵。
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三次的战斗打响,依旧没有能够彻底打败流寇的水师。
江面上的战斗。不同于陆地上面的战斗,可以采取的战术不是太多,特别是在不是很宽阔的江面上,双方的一举一动都看的清清楚楚。想要实施偷袭等诸多的战术,可能性不是很大,加上冬季的江面上,水面是平静的,水流缓慢。双方战船的进攻速度,更多的还是依靠军士的耐力。
孙传庭和左良玉都认识到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拼命抵抗的流寇,战斗力很是强悍,虽说三次的战斗过去,流寇水师的战船损失也是很大的,但人家依旧能够坚持,每一次战斗的时候,气势都是雄厚的。
这样的情况,以前从未出现过。
长时间的拖延下去。对大军是非常不利的,十二万的大军,每日里消耗的粮草是巨大的,大军本身携带的粮草,最多能够维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再多了大军无法携带,也会严重影响到大军的行程,已经过去了快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大军的粮草,还能够维持一个多月的时间。接下来就要依靠从湖广的武昌府等地运送粮草了。
运送粮草可不简单,维持十二万大军,每天至少需要六百石粮食,每月就是一万八千石的粮食。足足三百多万斤的粮食,这需要大量的马车才能够运送过来的。
残酷的现实,终于迫使孙传庭改变主意了,他感觉到不能够仅仅依靠左良玉的进攻来打败流寇的水师,必须要水路两路进攻,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彻底打败流寇的水师,尽管说这样的战术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接下来的攻打襄阳府城的战斗。
陈新甲也着急了,一直镇守在外围的陈新甲,不知道襄阳府城的战斗情况,得知到了十一月底,大军依旧没有开始对襄阳府城的进攻,很是气愤,期间甚至抽出时间来,专门来到了孙传庭的中军帐督战。
襄阳府城,知府衙门。
诸多的谋士兴高采烈,不断的吹嘘水师的战斗力,张献忠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
就在谋士还在高兴的时候,张献忠突然开口说话了。
“命令水师,全部撤离到府城之内。”
这句话让厢房里面彻底的安静下来了。
众人经过了短暂的惊愕,一名谋士很快开口了。
“大王,水师三次击败了朝廷的官军,士气正旺,这个时候撤离,怕是影响士气。”
张献忠的鼻子里面哼了一下,有些不屑的开口了。
“三次的战斗过去,水师的损失巨大,两百多艘的战船,损失超过一半了,官军进攻了十来天,一直没有取得进展,你们以为官军会和我们耗着吗,他们很快就要开始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汉江的水面不是特别的宽阔,一旦官军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水师就难以阻挡,这个时候让水师撤离到府城之内,是为了能够保全实力,更好的守住城池。”
张献忠难得做出这么多的解释。
张献忠说完之后,另外的一名谋士马上开口了。
“大王说的是啊,与其眼看着水师遭受损失,还不如保全实力,驻守府城,义军最终的目的,是守住城池。。。”
张献忠脸上露出了一丝讥笑的神情,他是越来越看不惯这些谋士了,每日里就是靠着耍嘴皮子过日子,人云亦云,好似墙头草一般,刚才他还以为会有谋士坚持意见,要求水师继续战斗,且说出来令人服气的理由,谁知道马上就有人附和他的观点了。
张献忠当然没有想过自身的原因,他的暴躁脾气、动不动就杀人的举措,怕是诸葛亮重生,也不会提出来太多的意见。
诸多的谋士离开厢房之后,一名黑衣人进入了厢房。
张献忠看都没有看黑衣人,直接开口了。
“官军正在进攻府城,城内可有什么异常情况。”
“禀报大帅,这几天的时间,有一些读书人在悄悄的聚会,不知道商议一些什么事情,属下曾经派遣人混入其中,不过看见有陌生人,这些读书人就开始吟诗作画了,其他的什么都不说,这让属下更加的怀疑。”
张献忠的脸上露出了冷酷的神情。
“那你们认为这些读书人在干什么。”
“属下认为这些读书人是想着暗中勾结官军,一旦官军开始进攻府城,他们必定会有所动作的。”
“既然你们都认为有此等可能了,那还犹豫什么,等着官军攻城的时候他们来造反吗。”
黑衣人连忙抱拳行礼,转身离开了。
大战来临,保持内部的绝对稳定,那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张献忠是武夫出身,没有多少的文化,本来对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好感,他占领了襄阳和郧阳等地之后,派遣的知府、知州和知县等官吏,也不是主要看学问的多少,这个时候下面侦查到府城内有读书人异动,那当然是要立即镇压的。
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在张献忠看来就不是什么事情,一帮读书人瞎嚷嚷,就是该杀,至于说杀了读书人之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那不需要考虑。
襄阳城内三十多名读书人被抓起来,押解到闹市区斩杀。
斩杀这些读书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读书人聚众准备造反。
这个理由非常的牵强,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可能造反,要说聚会到一起,发发牢骚是有可能的,甚至说出来一些大不敬的话语,但罪不至死啊,再说朝廷大军已经开始了襄阳府城的进攻,这个时候襄阳府城之内已经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张献忠在这个时候举起屠刀,面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下手,实在是下策。
三十多名读书人被押解到闹市口的时候,已经站立不稳,他们的嘴被封起来,根本不能够开口说话,身体被五花大绑,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
三十多个人头被砍掉,血腥的场景让很多人都出现了干呕的情况,监斩的军士强迫众人观看,不准扭头和低头,否则以同谋罪惩处。这些军士是想着以这样血腥的场景,震慑府城内所有的老百姓,让他人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样的做法,效果肯定是有的,能够震慑绝大部分的人,但是张献忠可能没有想到,这种残酷和暴虐的手段,也会激发一小部分的怒气和骨气,让这些本不想关心多少事情的人站出来开始反抗了。
三十多名读书人被斩杀之后,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的命令来了。
三十多个读书人的人头,全部都悬挂在闹市口,尸体不准收敛,让这些头颅和尸首在闹市区展示,以警告更多准备图谋不轨的人。
老百姓都知道入土为安,何况被斩杀的都是读书人,其中不少人还有着生员的功名,在城内都是倍受尊重的,却不料暴尸闹市口,这是对读书人极大的侮辱。
当天夜里,就有四名读书人的头颅和尸首消失了。
翌日,张献忠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暴跳如雷,准备展开更大规模的搜查和屠杀,诸多的谋士这个时候极力的劝阻,却惹发张献忠更大的怒气。
收敛尸首的人,很快被查找出来,这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于是又一轮的屠杀开始,收敛尸首的人同样在闹市口被杀。
一股悲愤的情绪在府城蔓延,被斩杀的人没有谁来收敛尸首了,但每天都有人默默看着这些头颅和尸首,眼睛里面迸射出来凄冷和憎恨的眼神。
这一切,张献忠不知道,也不关心,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应对官军的进攻方面去了。(。)
第六百九十章 焦灼(2)()
流寇水师的突然撤离,让孙传庭喜出望外,尽管说流寇撤离到襄阳府城之后,意味着进攻府城的难度增加,不过只要能够尽快的展开对府城的进攻,其余的暂时不用考虑。▲∴
孙传庭与陈新甲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在十二月初一展开对襄阳府城的进攻。
流寇的水师已经展现出来不一般的战斗力,也让孙传庭知道了,接下来攻打襄阳府城,难度会特别的大,想着短时间之内拿下襄阳府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故而在商量具体战术的时候,孙传庭倾向于四面合围,围困城内的流寇,同时采取小规模的骚扰式的攻城战术,让城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