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漕兵丁实际有的人数,为六千三百六十四人,其中卫指挥使三人,千户十五人,百户一百五十人,四品以上的其他军官两百三十人,四品一下八品以上军官八百四十人,也就是说卫漕军队之中,八品以上的军官总人数为一千二百三十五人,平均不到五名兵丁之中,就有一名军官,这还没有计算小旗的人选。”
“卫漕兵丁的军饷,与其他卫所相同,其军饷拨付的渠道不一样,兵部和户部将军饷拨付到总督府,总督府将军饷拨付给都指挥使司,卫漕军队不直接与兵部联系,属下仔细清理了近三年来的军饷拨付情况,户部每年应该拨付的军饷为十一万两白银,以及九千石禄米,三年总和为三十三两白银,以及二万七千石禄米,可户部实际拨付的军饷,只有十万两,禄米没有拨付。”
“据属下了解的情况,户部与漕运总督府有过约定,卫漕兵丁的军饷大部分都是总督府负责,至于说来源,户部没有说。”
“属下查阅了总督府拨付的军饷,三年总计为二十二万两白银,除开户部拨付的十万两白银,总督府实际拿出了十二万两白银,平均每年四万两白银,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今年卫漕兵丁的军饷尚未拨付,故而兵丁也没有拿到手。。。”
郑勋睿的脸色已经有些难看了,他本来以为卫漕兵丁贪墨的数量不大,可郑锦宏查阅账目的情况,表示卫漕的军官贪墨了太多的银子,卫漕兵丁的军饷每月是五钱银子,加上五斛禄米,折合起来大约是二两多银子,可禄米户部没有拨付,也就不可能发放,这样算起来,四千多的兵丁,每月需要的军饷仅仅两千多两银子,全年下来也就是两万多两白银。
一千二百三十五名军官,平均折算下来,每月需要的军饷也就是四千两左右,全年下来就是五万两白银。
两者合计,全年七万两白银,可以解决全部的军饷。
两年时间,都指挥使司全额发放军饷,也就是十四万两白银,总督府拨付了二十二万两白银,这其实的空饷高达八万两白银。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算上漕运黑幕获取的钱财,卫漕军官可谓是肥缺了。
难怪卫漕兵丁无论如何都要坚守,郑勋睿记得很清楚,崇祯八年和九年,流寇分别进攻凤阳府城和庐州府城的时候,卫漕兵丁因抗击不力,朝廷曾经准备调防,可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后来有人出面活动了,才避免被调防。
郑勋睿需要走的就是这条路,让卫漕兵丁全体调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其实他很清楚,卫所制度早就崩溃了,北方的卫所军队更是名存实亡,基本都改为募兵制,卫漕兵丁之所以还能够保留卫所军队的制度,皆应漕运的黑幕。
此次在总督府衙的会议,除开兼任卫漕都指挥使的郑锦宏参加,卫漕军官其余没有一人参加,郑勋睿也不会通知卫漕军官参与的。
“郑总兵调查的情况,诸位都听见了,漕运存在的黑幕,基本被革除,如此情况之下,总督府衙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的银子,养着这些养尊处优的卫漕军官和兵丁,让他们吃空饷,他们也不要想着继续从漕运之中获取到钱财了,故而卫漕兵丁必须整馈,否则无法维系,我想听听诸位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讨论进行了大半个时辰,每个人都提出了建议,无非是杜绝吃空饷的情况出现。
最后发言的是马士英。
“大人,下官建议,实行调防,将卫漕兵丁悉数调遣到南京京营,从南京京营调防部分的军士,成为卫漕兵丁,至于说需要的人员多少,属下的建议是三千人,有这么多卫漕兵丁足够了。”
马士英的建议,很快得到众人的认可。
卫漕兵丁从一万八千人调整为三千人,相信皇上是高兴的,户部也是愿意的,唯有兵部需要做一下工作的,好在兵部是张凤翼直接管辖,所以漕运总督府提出整合卫漕兵丁的奏折,可以保证通过。
众人的意见统一之后,郑勋睿迅速做出了安排,奏折当然是徐望华草拟。
三天之后,有关调防卫漕兵丁的奏折送往京城,郑勋睿写的几封信也送往京城。
奏折送走之后,郑勋睿松了一口气,关于漕运方面的事宜,基本到位了,接下来的重点就要放到郑家军上面了,特别是有关火器方面研发的事宜,手里有了充足的银子,完全可以放手进行火器的研发。(。。)
第三百三十七章 新的考验()
感谢德彪、大灰狼吼吼、老陈xx投出了宝贵的月票,谢谢了。
郑家军总兵力依旧是四万人,其中三万五千人跟随郑勋睿来到了淮安,五千人留守在陕西的西安,不过这已经是两次合并榆林边军了,从兵力人数上面来说,郑家军已经成为大明最为强悍的军队,就算是驻扎在山海关的明军,战斗力方面是不能够和郑家军比较的。
郑勋睿不会满足,在他看来,郑家军的总兵力不够,特别是应战后金鞑子的时候,兵力上面的劣势就会彻底暴露出来,后金的满八旗、蒙古左右营以及汉军,总兵力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若是这些人倾巢压上,郑家军根本无法应对。
应该说郑家军的主要对手已经变成了后金鞑子,至于说流寇,是不敢与郑家军作战的,但郑家军还有一个更加要命的对手,那就是朝廷,这一点郑勋睿心知肚明,朝廷中早就出现这样的迹象,有些人暗地里弹劾郑家军,企图分解郑家军,这样的弹劾,怕是会引起皇上的注意,一旦局面变得平静一些,皇上和朝廷怕是会对郑家军采取措施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郑勋睿不会害怕,也有办法应对这一切。
“少爷,漕帮被擒获的八千余人,被洪明成挑选三千人,进入了洪门,其余五千人,依旧关押在卫漕兵丁军营之中,属下的想法,从中挑选出来四千人,加入到郑家军之中,其余人遣散回家,令其今后不准闹事。”
郑勋睿暂时没有点头,其实他早就关注漕帮的青壮了。
这些人有一定的能力。和普通百姓比较,有着不错的军事素质,稍加训练,在战场上是能够杀敌的,应该说郑家军能够吸纳这些人,是大好事。但这里面的弊端也是不小的。
漕帮的青壮,纪律性方面还是不错,可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以前的待遇是很不错的,若是进入到郑家军之中,每月二两银子的军饷,肯定不会满足,除非是他们能够在战场上立功,拿到奖赏的银子。否则每月只能够依靠军饷过日子,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收入。
要知道漕帮的这些青壮,以前的收入是不少的,毕竟漕帮是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的,让他们能够死心塌地的卖命。
更加恼火的是这些人没有太多的信仰,若是进入到郑家军,必须要耗费不小的气力训练。
看见郑勋睿暂时没有开口,郑锦宏再次说话了。
“属下知道少爷的担心。这些日子,属下和杨贺专门和原山阴帮副帮主厉虎、花豹、蝰蛇接触过了。也和徐吉匡商谈过,属下和杨贺认为,郑家军能够很好的训练这些漕帮的青壮,何况漕帮青壮本身的素质不错,除开那些年纪稍大一些的,悉数让其回家。其余的青壮,短时间之内不能够遣散,免得他们在地方上惹事。”
郑锦宏这样说,郑勋睿微微点头。
“嗯,你们有这等的自信。我就放心了,不过你们记住,漕帮青壮加入到郑家军之中,必须要刻苦训练,重点是从思想上矫正,郑家军的军纪军规是非常严格的,若是违反了,惩戒也是不一般的。”
“属下一定会和杨贺严格训练漕帮青壮的,若是有不合格之人,坚决清除和惩戒。”
郑锦宏离开之后,徐望华进入了书房,他的手里拿着信函。
“大人,这是杨大人寄来的信函。”
郑勋睿没有首先打开信函。
“徐先生,洪门运转如何了,我一直都有些担心,洪门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抽调那么多的人,只能够从漕帮青壮之中挑选,若是稍不注意,这些人闹事了,那是头疼的事情。”
“大人放宽心,洪明成做的很好,漕帮青壮之中,的确有几个刺头,属下都没有想到,洪明成亲自对付这些刺头,上月洪明成巡查的时候,出手教训了这些刺头,打的他们趴在地上起不来,属下和徐吉匡亲眼见到了一次,徐吉匡很是感慨,说大人麾下人才济济,根本就不是漕帮所能够抗衡的,而且洪明成对江湖规矩知道的都很清楚,处理洪门内部的事情,很是熟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洪门内部完全稳定下来。”
郑勋睿笑了笑,这件事情他早就知道了,洪明成的身手不一般,不是漕帮青壮所能够应对的,再说洪明成本来就是练家子,在郑家军之中也是千总,麾下有好几百的兄弟,这些人对洪明成服服帖帖,其中一部分人也跟随到了洪门,洪明成依靠这样的力量,加上自身的老道,在很短时间之内,降服漕帮青壮,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洪门的事情稳妥了,我也就放心了,下一步应该要考虑郑家军的事情了,郑家军拥有了足够的战马,但拥有的火器数量远远不足,特别是火炮,南京的火器局,距离淮安距离不远,我考虑是不是专门拿出来一部分的银子,用于火器的研制方面。”
徐望华显得很是吃惊。
“大人,郑家军拥有的火器不少了,至于说火炮,若是能够花费一些银子,也能够买来的,属下没有觉得火器不足啊。”
郑勋睿再次摇头,他很清楚,火器的研制,根本得不到朝廷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火器的研制被视作“奇巧”“下作”之类的勾当,基本没有钱财方面的支持,精通火器制作的工匠被朝廷控制,也没有多少的地位,第二方面是朝廷严格控制火器的研制,只有军队能够拥有火器,其他任何人都不准拥有,第三个方面就是缺乏银子的问题,朝廷早就是捉肩见肘,根本拿不出来多的银子研制火器。
登莱兵变之后,大明京城和南京的火器局,基本就没有做什么事情了,那一次大量火器和火炮的损失,让皇上的看法出现了重大的改变,不再相信火器可以打败后金鞑子。
郑勋睿研发火器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需要的是很好的改进火器和火炮,譬如说南京礼部左侍郎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这个根本没有引发朝廷注意的火器,其实是枪械制造的重大进步,只要很好的研究和不断改进燧发枪,让其发射不是那么费劲,让纸弹壳早点出现,燧发枪就将成为所有对手的梦寐。
其次是火炮,更要大幅度的改进,目前威力最大的红夷大炮,悉数都是实心弹,这与古代的投石机没有太大的不同,红夷大炮必须要能够发射开花弹,和弗朗机一样,那才算是真正威力巨大的火炮。
当然做这些事情,需要大量的银子,如水般的银子投入进去,才可能有效果。
银子方面,郑勋睿暂时不着急,他能够想到办法,凭着缴获漕帮的银子,都能够支撑好长的时间了。
“徐先生,火器和火炮的研制,必须要引发郑家军的高度重视,我的目的不是从西夷购买火器,而是要自行研制火器,而且需要研制出来最为厉害的火器,至于说研制的方向,我有一些考虑。”
徐望华看着郑勋睿,目瞪口呆,要不是郑勋睿亲口说出来,打死他也不敢相信,郑勋睿居然对火器也有一定的研究。
“徐先生,我想到了汤若望,他如今还是在钦天监吧,你想想办法,将汤若望调到漕运总督府来,主持这军器局的事宜,少不了这位高参啊。”
“这件事情,属下可以负责做好,属下时辰和汤若望联系,其实他在京城也没有多少的事情可以做的,汤若望还有一些同僚,都是从西夷过来的,在京城也没有什么事情。”
“嗯,还有京城军器局的那些工匠,他们留在京城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而且过低的待遇,让他们难以养活家人,你拟出来一个奏折,我想办法请内阁次辅张大人帮忙,将这些工匠调遣到南京来,至于他们是不是去南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徐望华点点头,他隐隐明白了郑勋睿的打算。
“对了,还有在兵部的薄玉,听说至今还是一名从九品的副使,甚至连家人都养不活了,这个人一定要调过来,还有南京礼部左侍郎毕懋康大人,这些人,都是要调到淮安来的,不管采用什么办法,该给钱的地方给钱,反正这些人必须到淮安来。”
郑勋睿的话说到这里,徐望华总算是明白了,这不是要设立军器局的前兆吗,不过也无所谓了,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办,南京的军器局,早就破落的不像样子了,那里的设备是齐全的,只要想想办法,掏出一些银子来,一些设备就能够运送到淮安来,至于说军器局选址在什么地方,那是下一步考虑的事情了。
徐望华离开之后,郑勋睿打开了信函。
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微微变化了,原来京城里面再次调整了六部的尚书,其中引发他注意的是杨嗣昌,此人出任兵部尚书,接替张凤翼。
杨嗣昌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评价同样是毁誉参半。
同时唐世济出任了左都御史,正式掌控都察院。
这表明东林党人的力量增强了,内阁之中有钱士升和侯恂,都察院有唐世济。
从这一点上面,郑勋睿看穿了皇上,不就是想着玩平衡吗。(。。)
第三百三十八章 周延儒的要求()
周延儒突然到淮安来,而且是腊月的时候,这让郑勋睿很是吃惊。
周延儒的身份不同了,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既然专程到淮安来,那肯定是有事情的,虽说周延儒的庶出女儿周冰燕嫁给了郑凯华,说起来郑勋睿和周延儒之间也算是亲戚关系了,但这种关系,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要知道郑凯华也是庶出,两个庶出的人成亲,作为家族来说,不会很看重,也就当作一般的关系对待了。
历史上的周延儒,能够在三十六岁的时候进入内阁,三十七岁成为内阁首辅,而且两次成为内阁首辅,绝非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绝对是有真正本事的,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的那几年时间,郑勋睿对朝局不是特别了解,但也知道周延儒做事情是果断的,是能够抓住重点的,也是能够真正为皇上分忧的,大的缺陷就是比较爱财,同时也存在温体仁等人弹劾的任人唯亲的毛病。
不要说大明王朝,历朝历代的认识都是一样,千里做官只为财,当官就能够发财,虽然这种认识是官场上的毒瘤,但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谁也不能够去否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制度去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用严厉的惩处让人不敢贪。
基于这样的认识,郑勋睿对周延儒还是高看一眼的,他记得几百年之后的相关评论文章,对周延儒和温体仁这两人都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基本否定了对两人奸臣的评价,认为两人还是有能力的,只是两人不是扶危定倾的人才,只是装裱匠一类的角色。
穿越这么多年,郑勋睿算是看出来了。不是说大明王朝没有扶危定倾的人才,而是皇上的身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才,因为皇上本身就是才大志疏,而且急功近利,累死累活,恨不得一天就能够扭转大明王朝逐渐颓废的局面。相信人的时候,倾注了满腔的热忱,恨不得同时穿一条裤子,出现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