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穿越到晚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组团穿越到晚明- 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要捐银超过五万两的,就能享受跟他一样的待遇。”钱士完郑重地说道。

    他心里可乐开了花:“昨天跟任之谈论时,他就提到了这一点,自己还觉得无所谓,谁会看重这样的虚名呢。可没想到士绅们会如此看重,也没想到朝庭的旌表会是如此值钱。妥了,这回赈饥的银子是不缺了!”

    

第245章 赈饥平乱(十三)() 
发现胡升跟刁一民互相勾结,当然是黄浩和锦衣卫密探的功劳。

    李忠派出的锦衣卫密探,只查到了胡存义的身份,查到了他们将要转移粮食的动向,但具体地点没有查到。

    等王兴安排布置去乙字库抓人起赃时,他还奇怪呢,王大人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他可不知道“耗子”的本事。

    王兴收了黄浩是真收对了。

    只一个晚上,黄浩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刁一民与胡升勾结的事情摸了个清清楚楚,这才有了后来王兴跟钱士完定计除贪、震慑士绅的事情发生。

    王兴回到钦差行辕,孙秀英乖巧地充当起了丫环的角色,打来水,伺候他洗了脸。

    王兴洗完脸,就去书房了,他要把今天发生的事写成折子,抓紧报到京里去。

    他心里很清楚,今天自己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士绅们首先得恨死他了,可别小看他们的力量,他们可是代表了一个利益集团,背后有什么政治背景,王兴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东林党人别看总站在道德角度批判别人,他们是这一阶层的代表,朝中的东林党人会不会借此攻击自己,王兴还真不敢说不会。

    还有直接受影响的曹楷,被自己杀了的胡升,他俩人在朝中的靠山,肯定会找茬子。官做到他们这一级,朝中定是有靠山的,没有靠山能做到一省之大员?笑话,王兴才不信呢。

    另外,他今天的处置其实有明显越权之嫌。

    首先,杀朝庭三品大员,较为持重的做法是先将人拿下,然后快马报给皇上,让皇上决定后续的事情。可王兴知道,如果自己那么做了,胡升百分百就死不了了,他背后的人会立即找上自己求情,到时候自己允还是不允?所以,不如快刀斩乱麻,杀了了事,一来是赈饥大事的需要,二来也给自己省却了麻烦。

    其次,他停曹楷的职、让汪有功兼署分守道,其实都是越权之举,应该让人家钱士完、李长庚来宣布。

    不过,这是他故意留下的破绽,就看能不能有人看出来了。

    奏折得通过内阁、通政司才能到皇上那儿,所以,有些话他可不能说,比如胡升最后的表现以及山东诸大员的反应,这些都不能说。不过,他相信,李忠肯定会有更详细的报告呈送给皇上的。

    写完奏折,王兴放入奏事匣子,打好封条,刚想让潘九去叫李忠,一闪眼,就见李忠满脸春风地走了进来。

    “王大人,谢了啊。”李忠见到王兴,没头没脸地来了一句。

    王兴当然知道他说的一是曹楷的事,一是让锦衣卫抄家的事,一个是帮他出了气,另一个则是发财的肥差。

    “公公,我可警告你,不要太过份啊。”王兴把奏事匣子交给他,然后警告了一句。

    “嘿嘿,咱家省得,咱家省得。大人,锦衣卫那帮兔崽子都跟吃了春药似的,说跟大人出来办差,真是太痛快了”。李忠说道。

    他说的痛快无非是两层意思,一是不受气,二是有油水。

    “公公,也别让人家杨都司的兵白忙活。”王兴又提醒了一句。

    “那是,咱吃肉,也得让人家喝口汤不是?”李忠说了一句,看王兴不接话,知道他是默认了。

    “王大人,那我去看着点?”李忠问道。

    “嗯,去吧。”王兴答应了。

    “哎,好,那我去了。”

    李忠兴奋地抱着匣子走了。

    对于抄家中的猫腻,王兴是清楚的,贵重物品,比如字画、玉石等可以不造册,银两上册时当然也可以少写一个零,更别说,当兵的往怀里划拉的东西了,根本就不会在抄家册子上出现。

    清楚归清楚,王兴根本没打算阻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场现在是这么个规矩,他在没有能力打破之前,只能先适应。——这也是官场生存的诀窍之一。

    王兴怒杀贪官、奸商,引起了山东官场震动,一时间人人自危,个个都夹起尾巴,奉行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则,生怕被无孔不入的锦衣卫抓到把柄,官场作风顿时为之一清。

    老百姓可高兴坏了,他们对官员和富商可没有半丝好感,这两个阶层就像是天然的敌人,更何况是贪官和敢于以身试法的奸商?

    “王青天”的名号不胫而走,随之,许多已经对官府失去希望,对活下去失去信心的老百姓精神为之一振。

    官场风气好转,百姓士气大振,有了这两条,王兴的赈饥大业算是有了一个大好开局。

    从胡升、李云秀、刁一民家抄的财物,共计五十余万两,这还不算十几处宅子,二十多处店铺,如果这些都变成钱,百万两是妥妥的了。

    士绅、富商们的乐输银子达到了一百六十万两,再加上皇上已经批了的十五万石漕米截留于山东,基本上到明年夏季,不会再有人饿死了。

    京城,启祥宫。

    万历皇帝朱翊钧将王兴的折子和李忠的密报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哈哈大笑,对李恩说道:“行了,山东的事朕再无忧矣!王兴不负朕望啊。”

    “皇上,王兴虽然有才,但也是赖皇上洪福。”李恩不失时机地往朱翊钧脸上抹金。

    “哈哈哈,你这话虽然有阿谀之嫌,却是说到了根上。王兴如此行事,心底的依仗就是朕。换做别人,肯定不会先斩后奏,而是把难题推给朕来处理。只有自认为朕会支持,又真正想为朕分忧之人,才会不避嫌疑如此办理。”朱翊钧心情大好,给李恩分说其中深层次的东西。

    “是是是,皇上英明。奴婢就想不到这些。”李恩说道。

    他怎么会想不到?不过,皇上有说话的欲望,而且是显摆自己见识的欲望,他怎能不凑趣?这时候说自己也已经明白了,岂不是显不出皇帝的英明?——那才是真糊涂了。

    “这件事还有没有其他人上折子?”朱翊钧问道。

    “有,山东巡抚钱士完上折弹劾王兴擅权,请求罢其钦差之职。”李恩奏道。

    “嗯,罢了,那就成全他吧。拟旨,山东赈饥钦差王兴有越权之举,着罚俸半年,革职留任。俟回京后,议其功过,再行赏罚。”朱翊钧随口命道。

    “啊?这,这,这”刚才还把人家王兴考得跟朵花似的,转眼就罚,这是什么意思?李恩是真没想明白其中道理。

第246章 赈饥平乱(十四)() 
这回朱翊钧到没有跟他多说什么,而是继续吩咐:“王兴把大部分锦衣卫都派出去暗访去了,朕颇为担心他的安全。他在吴桥就已经遇到刺,看来有人是不想他好啊。这样,你暗中派人保护,不要让他知道。”

    “是,奴才遵旨。”李恩按捺下满腹的不解,躬身应道。

    “皇上,奴婢还有一个想法。”李恩说道。

    “说。”

    “李忠在密报中曾说,胡某临刑前曾暗示山东官员中有人与他有所勾连,王兴却让人卸了他的下巴,想必他是不想多生事端。既派人暗中保护王兴,是否也暗中查一查呢?”

    “不用,你只让人暗中保护王兴就行。王兴当时不让胡升说话,他是为了稳定大局。那小子多精啊,他会没有安排?你暗中一查,弄不好会打乱他的计划。”

    “是。奴婢遵旨。”

    王兴被革职留任并罚俸半年的旨意传到济南,王兴率山东众官员在钦差行辕接旨后,满脸青色一言不发。

    官场中没有秘密,众官员很快就知道弹劾折子是钱士升上的,以为两人失和,也都不敢言语。

    “好了,请诸位大人都回衙办差吧,本钦差可没有准备酒饭。”王兴看了看众官员的脸色,下了逐客令。

    诸官员只好纷纷拱手告辞。

    “钱大人,请留步。难道,你就不想给我一个解释吗?”王兴见钱士升一脸的不好意思,也要跟其他官员一同退去,连忙叫住他,脸色不善地问道。

    “王大人,这,这有什么好解释的?难道钱某没有上折子弹劾你的权力?还是钱某人弹劾错了?”钱士升经过短暂尴尬,迅速清醒过来。

    “哼!王大人哪件事不是为了山东饥民着想,将赈饥的事情办得这么好,你作为巡抚脸上不是也有光吗?不是也有政绩吗?王大人没来之前,你还不是束手无策?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你不领情不说,竟然还上折子弹劾他,钱大人,你这是小人行径!”王兴还没有说话,李忠不干了,肆无忌惮地指责着钱士升。

    刚才他一接到圣旨,脸就气得焦黄,秃子跟着月亮走,本想跟王兴沾点光,蹭点功劳的,没想到功劳没蹭到,却是挨了处分,他心里能不气愤?

    他心里对皇爷有了怨心,同时,对上折子弹劾王兴的钱士升也恨到了骨子里!

    “哼,国家大事你一个太监乱掺合什么?”钱士升根本不买他的账,眼皮一翻,叱了他一句。

    “你!”李忠顿时气咽。

    “够了!不要吵了!”王兴气得一拍桌子。抬眼一看李长庚、沈演等人还在外面看热闹,指着他们说道:“你们是想看热闹吗?那就请进来看个够!”

    李长庚等人一见王兴发飙,慌忙走了。他们可不敢捋王兴虎须,这个二百五现在还是钦差,要是不管不顾地发作他们,那不是自取其辱吗?毕竟是年轻人,做事不考虑后果,还是太嫩啊!

    看众官员摇头叹息地走了,钱士升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喝了一口茶,闭上眼睛细细品了起来。

    “你,你竟然还有脸坐在这里喝茶?”李忠一见立即怒了,指着钱士升斥道。

    “我不光要在这里品茶,还要在这里留饭。”钱士升睁开眼说了一句,大有不气死李忠不拉倒的架势。

    “哈哈哈,李公公,吩咐厨房准备几道正宗鲁菜,我跟钱大人好好喝一盅。”王兴脸色早就阴转晴,看李忠气得脸焦黄,胸口一起一伏,连忙吩咐了一句。

    “大人,您这是怎么了?咱能怕了他?我不去!”李忠不解地看向王兴,耍起了小脾气。

    “哈哈哈,”王兴跟钱士完对视一眼,同时仰天大笑。

    “王大人,李公公真是性情中人,这钦差事务总管做得很是合格啊。”钱士升说道。

    “钱大人,被皇上罚了半年俸,你可得赔我。”王兴笑道。

    “切!别说罚你半年,罚你三年都饿不着你。我还不知道你?”钱士升脸现不屑之状。

    李忠此时已经回过味来,看来,王大人根本没有生钱大人的气,难道王大人受处分是两人商量好的?这里面有什么说头么?

    “两位大人,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能不能解说解说?”李忠问道。

    “李公公,王任之杀人倒是杀痛快了,可得罪的人也海了去了。所以,让他受点处分,让那些人解解恨,也算为他消祸。你想啊,皇上能不知道王任之的功劳?怎么还要革他职,罚他的俸?说明皇上也看到了这些。再说了,这点处分算什么呀?革职,听着到是吓人,但还不是有留任吗?罚俸半年?王任之看得上那点俸禄?放心吧,不出一个月,皇上必有恩旨升赏。”钱士完给李忠解释道。

    “哦”李忠拉着长音哦了一声,恍然大悟:“这么说,钱大人,你是递了个小辫子给皇上,好让皇上抓住?”

    “不是我,是他自己把小辫子递过去的,我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钱士完说道。

    他之所以给李忠详细解说,是不想在他心里留下什么梗。太监,阴人也,不定什么时候会给自己下绊子呢。

    “原来如此,咱家这才明白了。哎,看来,官场真是险啊,不是什么人都能混的,像咱家,脑子就是一盆糨糊,要是混官场,还不得让人家卖了?”

    李忠感叹了一句,然后冲钱士完一拱手,道:“刚才咱家冒犯大人,还请大人勿怪。”

    “公公客气了。咱俩都是爱护王大人,只不过方式不同。再说了,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言指骂,也省了我跟任之演戏了。要不是你刚才那么激烈地骂我,外头那些官儿还不一定能相信呢。”钱士升说道。

    “这么说,我还有功劳?”李忠看着王兴跟钱士升问道。

    “屁的功劳!我还想好好展现一下自己的演技呢,让你一搅合,我哪里还有机会表演?”

    王兴笑骂道。

    “王大人,你这就不厚道了吧?咱家一搅合,不是显得更真实?”

    “别贫了,快去准备酒菜。”

    “哎,好。”

    

第247章 赈饥平乱(十五)() 
王兴在山东的举动,有人欢喜,就有人忧。

    韩爌和宋献策就很不高兴。

    韩爌把宋献策请到自己的书房,跟他详细地介绍了王兴在山东的所作所为,然后说道:“道长,王兴使用雷霆手段,济南府的形势算是彻底稳定下来了,其它府州还有几处不安宁,不过官吏们都已经吓破了胆,没有人敢伸手捞钱,士绅们也都大方起来,再给他两个月时间,怕是就能回京交差了。”

    “大人,不能让他回京,最起码不能很快回京。行刺失败,赈饥又不能让他滞留,难道不能在民变上想办法?”宋献策说道。

    “民变?你是说趁民变,嗯?”韩爌做了个刀斩的手势。

    “大人,这里边可操作的空间太大了。”

    “好吧,就按这个思路仔细策划策划。你那边动作也该加快一点了。”

    王兴用三颗人头迅速镇住了山东地面,稳定住了局势,李长庚又用多方蓦集到的银子,从南方不断地购进粮米,一部分用于施赈,一部分投放市场,用于平抑物价,赈饥形势一片大好。

    至于生产自救,王兴接连跟钱士完、李长庚商议,终于说服了他二位,决定改良粮食作物种植。

    长城以南以及长江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也就是谷子,这种作物产量低,还不耐寒不耐高温,最是娇贵。而后世这一地区秋种小麦、夏种玉米,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小麦源于中欧,早就在宋代传入我国,现在南方苏中一带就有人种植。而玉米则源自美洲,现在新疆一带应该有人种植,所以,种子的问题不难解决。

    现在这个季节,种小麦还来得及,只要霜降之前能出来苗就行,玉米可以等到明年夏季,小麦成熟后再种。

    对于新生事物,老百姓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必须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王兴建议,在历城县专门拿出一百亩地来做试验田,给田主种粮补贴,待各方面成熟后,再行大面积推广。

    钱士完对王兴的建议非常欣赏,尤其是试验田的建议,他认为深得治国三味。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得不慎啊。”

    时间有点紧,钱士完立即打发人去苏中一带寻小麦种子,并学习种植经验,王兴说最好是请个会种小麦的老农来,现场指导,效果会更好,钱士完深以为然。有钱,这些就都不算事。

    诸事妥贴,王兴自然就清闲下来,每天带着孙秀英,不是转大明湖,就是去趵突泉看金鱼,要不就去千佛山看看佛像,听听老和尚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