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卿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品卿相-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兴许是本身的内心太过理性的缘故,所以他更是珍惜一些来之不易的小场景,例如素日里和谢道韫、张彤云、环儿他们的斗嘴、嬉闹等等,哪怕心中明确知道这个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却也是努力沉浸在里面,至少双方都是心情舒畅。

    “还未曾享用午餐吧?”王凝之低下头,亲吻着怀中余姚的眉毛,感叹着眉毛的秀气与肌肤的细腻。

    余姚犹如一只小猫咪般蜷缩在王凝之怀中,柔顺的长发披散开来,慵懒的散落在软塌上,双手合十握成小拳头,享受着王凝之的宠溺,听到询问,嗓子里呻。吟了两声,然后说道:“我不饿……”

    “不饿也要吃些东西呀。”

    “可我不想吃,郎君饿了么?”伸出手抱住王凝之的脖子,微微起身半挂在王凝之身上。

    “是啊,我饿了。”

    “那吃我吧。”说着,余姚细碎的吻接连在王凝之的脸颊上绽放,最终落在嘴唇上,灵巧的舌尖挑动着,“我……很好吃的。”

    身体骤然绷紧,揽着公主的大手深深地嵌入软肉中。

    喷香四溢。

    ……

    崇绮书院开学典礼无疑是成功的,至少让这个书院深入人心。

    包括院训,名师以及奇特的平民学生。

    享用过午餐之后,过来拜访的人开始接连告辞离开,远一些的甚至连午餐都没有吃,就直接离开,不过这些人的情况大多类似,就是一边走,如果有同伴的话还会一边讨论,当然事关崇绮书院,不过更多的还是关乎于王凝之提到的北伐一事。

    这件事情暴露了很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王凝之支持北伐。

    而王凝之提到这点,拥有这个倾向,下面王家的人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忿,俨然这就像外界表明了,至少会稽这边的琅琊王氏,是支持北伐的。

    这些人之中,除了少数风流名士只关心清谈以及修仙之外,还有一些致力于政务的,就不得不重视王家人支持北伐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胡乱猜测了,从王凝之在宣讲结束之后直接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桓温之弟桓冲就可以看出来。

    这一切行动,都是在表明,接下来的桓温,恐怕就要有大动作了。

    甚至有人能够歪曲地解释,这算王凝之在变相地逼迫来到这里的人站队,要么支持北伐,要么不支持,但其结果如何,时难预测,但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有了王、桓支持北伐,朝廷要是再做决定的话就必须三思了——指不定北伐的政令还就颁发了。

    当然,这一切尽是猜测。

    而王凝之对于自己所造成的这一切,并不清楚,哪怕他能够猜到这群人回去一定会向家族汇报崇绮书院如何如何,却也不会料到这些人关注的重点不在书院本身,而在以书院作为实现北伐一个环节之中的大事件之中。

    ……

    余姚勾引人的手段当然是不成熟的,但青涩更有青涩的美感,这样的诱惑,让王凝之根本没有迟疑,就直接堕入黑暗的深渊,云游于巫山之中,不见天日。

    一番云雨之后,王凝之依旧精神勃勃,余姚却已经瘫软在软塌上,仿佛白色的无骨软体,柔软、美丽,只是已然不看鞭挞。

    王凝之之后离开可人的身体,轻轻地搂抱着,用长袍将两个人的身体盖住,温存在一起,享受着肉。欲之后的余韵。

    “郎君,我今日不想回去了……”余姚咬着王凝之的手指说道。

    王凝之笑笑,道:“这点我已有安排,这几日你和南子一块住在这里,等我这边忙完了,你再和南子搬到许府去。”

    “那郎君呢?”

    “我这几日也会在这里。”

    “嗯,那我听郎君的。”

第二百六十七章 龙死了呢() 
“我回来的路上,听到不断有人在言谈琅琊王氏支持北伐之事,应当是王凝之在崇绮书院开学典礼上所言,引起了那些人深思……”

    下午,钱塘。

    正在说话的,是吴郡顾氏的顾耆,对面则是孙泰和张禄。

    顾耆并未去参加崇绮书院的开学典礼,但顾恺之却被邀为崇绮书院的教学先生,吴郡顾氏也算是参与到了王凝之书院计划中,因此哪怕他并未过去,从顾氏其他人口中,也能轻易的得到这次开学典礼上的重点。

    并非是崇绮书院带来的大变化,大变革,反而是王凝之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无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院训,还是之后的崇绮书院发展目标,以及王凝之的发言趋向性,全都表明了一点,王家支持北伐——顾耆虽然文名不甚高,但确实是一个办实事的人,这样一个人,自然也就能够理解“王家支持北伐”所代表的含义。

    只是吴郡顾氏并未太在意,他却又觉得重要,恰好中秋过后又与孙泰接触起来,干脆来到钱塘这边,来找自己信服的孙泰来商议此事。

    孙泰听了之后,却并未像顾耆那样担心,依旧平淡地说道:“这么说来,王家是要站在桓公那一边了?”

    “应该是这样,我听闻原本桓公就占据很大优势,只是最终被会稽王联合安石公给压制下去,而王家原本并未发表看法,只是这次……恐怕会引起朝廷的大变动。”顾耆继续说道,“大抵会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朝廷被迫通过桓公北伐的政令,然后聚集大量粮草、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其二就是继王家之后,其他的世家也开始出声说话,或支持或不支持,明里暗里估计又要斗个不停。”

    “顾氏呢?”

    “顾氏……自从李陵怀那件事之后,家族就将我隔离开,小事还能参与,大事已经将我杜绝,这种事情,我显然无法参与。”顾耆长叹一声,目光落到张禄身上,“我如今或许与进爵同病相怜了。”

    张禄苦笑道:“难不成顾苍你也担心会被家族舍弃,所以提前来敬远这边避难?”

    “我有这个心啊,不过顾氏并未言明,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所以近期是不会有什么准备,之所以过来知会一声,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敬远,你我算得上好友,届时切要拉我一把。”

    孙泰点点头,指着张禄说道:“进爵如今也算是在道观中任了个职位,若以后顾苍你有什么事,我也给你留一个,有了这个职位,五斗米道多少还是会给个情面。”

    “那就好,我提前感谢了。”

    “你我之间就不要如此客气了,至少你带过来的消息,对我还是极有用处的。”孙泰笑了笑,却摆摆手,“至于是什么用处,顾苍兄就先不要问了,以后会明白的。”

    顾耆张了张嘴,闻言又闭上,尴尬地笑笑,端起茶水喝茶。

    另一边张禄亦是如此。

    ……

    赭圻。

    哪怕是桓冲在开学典礼刚一结束就往这里赶路,如今天色也有些昏黑了。

    因为军队驻扎的原因,四周村落的村民往往不敢随意走动,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全部在家,有粮食的吃个晚餐,没粮食的喝点水上床睡觉,明日又是新的一天。

    桓冲被誉为桓氏家族除了桓温之外的第二人才,也不是胡乱说说的,至少水平已然不逊色于桓温,只是无奈桓温是兄长,所以才一直被压着名声,他却也没有多少怨言,无外乎桓温对待他们兄弟,却是很好。

    对于王凝之当着诸多人的面讲开王家支持北伐的事情,他心中已经有了判断,虽不敢说全对,却也能够将接下来的事情猜得七七八八。

    进了营地,待军士禀明了桓温,他才进去。

    桓温正在吃饭,听说他来了,这才叫旁边的军士再给添一些递给他,开口道:“那边说了什么事情?”

    桓冲接过来,倒也不客气,两人关系很好,桓温是桓彝长子,桓冲是桓彝幼子,长子成年早,疼爱幼子,所以完全没有什么讲究,他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将今日的见闻简略的说了说。

    那边桓温听完,放下手中的碗,沉思了片刻,问道:“幼子(桓冲字)以为接下来,咱们要怎么做?”

    “趁其他家族还未做出反应,应当尽早入朝,再请北伐,否则……”

    “其他家族反应过来之后,我们会受到更大的阻拦?”

    “正是。”

    “也好,那我明日就过去,你带着景兴、幼恭、元琳他们,帮衬着搜集一些其他世家的消息。”

    “嗯。”

    ……

    暮晚,桃园的景色相比较于王家后院,有些其他的味道。

    尤其是有了一大一小两个美人的陪伴,滋味更是非同凡响。

    虞南子和余姚都留在这里,已经派人将房间收拾了好……王凝之一下午都在观看学院的运作,今天只上了一节课,算是做一做试验,看看情况如何,由姚科之教导格物学,这点无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因为格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他并未进去,只是在后窗那里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整个过程中,平民学子都表现了很大的集中性,哪怕是八岁的孩童,却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显然有家长的千万番嘱咐有关。

    此时的他吃完了晚餐,正陪着虞南子和余姚在桃园漫步。

    “关于那些宾客的讨论,郎君应该听见了吧?”

    “嗯。”王凝之点点头。

    “那……是郎君的本意么?”

    “无意的,我也没想到会被他们如此猜测,胡乱杜撰我的意思。”王凝之笑笑,手里前者余姚的手,轻轻地把玩着。

    虞南子眨了眨眼,有意无意地靠近王凝之:“接下来朝堂是否会很混乱?”

    “应该是,不过不用担心,混乱过后也只会是这个局面。”

    “哦?”

    王凝之的目光看向桃树深处:“他们只看到了自家之利益,并以此博弈,却并未看到更上层……陛下的龙体。”

    “陛下的龙体?听说龙体欠安,这不是更有利于各世家的争斗么?”

    “万一龙……死了呢?”

    “嘶——”虞南子终于和余姚一样靠在了王凝之怀中,抬起头,露出一丝道不明意味的目光,“郎君的胆子……真大。

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朝() 
总体来说,王凝之是现代人,哪怕有信仰,也不会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何况,人终究被局限在身体之内,纵然有无限潜能,也不会无所不知,算无遗策,即便说如今的皇帝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也不可能,相反的,如今的皇帝是个病秧子,满脑子长生不死以至于朝政被太后把持,对这样的人,王凝之没有丝毫敬畏,只是嘴上依旧本能的带上敬称罢了,于他而言,这只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即便是恭敬用语,心中也不会觉得这个病秧子就高自己一等。

    他眼中的这个病秧子,如今危在旦夕,倒是实情。

    前段时间琅琊王司马奕辞去会稽郡中正官一职,回朝廷代为处理,相当于让朝中更多了一股势力,分割权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一旦皇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司马奕将会被送上皇位。

    司马奕是朝廷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人。

    但很快,对他的关注力度就弱了下去,从而转换成对一家书院,或者说,对于这家书院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讲话的关注。

    让本来已经停滞的“北伐”纷争,再次被抛到台面上。

    ……

    东晋兴宁二年九月初三,秋。

    小雨。

    雾气与雨丝笼罩着威严的建康城,路上没有多少行人,似乎感知到今天的不同寻常,便是连依旧长青的树木也弯了腰,被雨滴捶打着,苍翠的颜色染了一层灰色,寺庙、道观掩映在薄雾之中,模糊不清,似乎与普通民居也没多少区别。路径*****青苔也被踩碎,凹陷处堆积出一滩污水。

    一行骑士从北城门奔进城内,马蹄扬起,狠狠地落在地上,污泥便犹如爆裂一般,四下溅射。

    马背上的人穿着蓑衣,逆风而行,寒风打在脸上,蓑帽剧烈抖动,露出里面刚毅的脸颊。

    不是贵公子的白皙娇嫩,反而是风吹日晒的沧桑。

    这个画面仅仅一晃,北城门就再次关闭。

    半个时辰之后,停驻在建康城的大小世家纷纷接到了消息:“桓元子(桓温字)……再次入朝了。”

    ……

    朝廷究竟怎么了,便是连居住在皇宫脚下的建康城居民,也说不上来。

    只知道桓温入宫,各大实权人物紧张起来,这是能够听到、体会到的,因为大到大街小巷,小到一草一木,仿佛都能够感知到这次的紧张。

    整个城池,沐浴在烟雨之中的城池,都在轻微的晃动,犹如实质一般,以皇宫为中心,爆发出来,向着四面八方延伸过去,丹阳郡、广陵郡;青州、徐州、兖州、幽州;历阳郡、谯郡、颍川郡、梁郡、襄城郡;豫州、江州、荆州、宁州;义兴郡、吴郡、吴兴郡会稽郡……席卷了大半个江南的地震。

    谁都能够感知到,以及故意躲避的王凝之。

    距离书院开学已经过去一旬左右,书院的大致情况基本稳定,教学内容由老师自己制定,只需要将大概内容让王凝之过目即可,因为教导之人尽是名师,以至于经常有世家寒门子弟过来蹭课。

    似乎那场大地震,并未影响到他们,吃饭、学习、玩闹、睡觉,规律而健康的习惯正在培养。

    这才是正常该有的现象:朝代更替、政治变动、军事征伐,又与底下的民众孩童有什么关系,甚至在诸多清谈名士眼中,也不过是尔尔,倒是王凝之经常发愣,思考一些自己是否改变了历史之类的事情,却也无伤大雅,身在此中,改变历史是正常的,不改变……也无可厚非。

    不过多少是有所关注的,这两天也收到了从建康城传来的信件,刺史府的一些琐事以及桓温、王家等等亲近世家的信件,大多是询问,只有桓温会说一些如今遇到的难题,向王凝之询问询问,哪怕是不经意,不看重,却也是商议的姿态。

    一如王凝之猜测,大抵是这样:桓温入朝请求再次北伐,其他世家因为王家的站队也纷纷紧张起来,实权人物大多入朝,仅仅几天下来,朝廷内部就商议了数次,执牛耳者互相攻伐、争论,场面大多混乱,但基本局面却是形成了,王家的加入,让本就势均力敌的两者之间,天平开始向主战派倾斜。

    王凝之大致地回答了一些,虽然多是模糊言论,却也隐藏着一些鲜明的观点,帮助……应该是有的。

    只是,王凝之不再关注了。

    “无论朝廷颁布什么政令,却也是波及不至此地,桓公驻军在赭圻,军备等等也早完善,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命令,涉及的是那边人的利益,你们……切莫杞人忧天。”

    他正在上课,算作是公开课,八十一位学生以及十几个旁听生外加前来听课的名士、名道、名僧,让教室变得有些拥挤。

    “好了,收收心,今日要讲的,是关于五斗米道进化派的一些教义,算是栖霞观郑青峰观主委托我来讲一讲,大多是笼统之物,却也能让初步者再进一步了解进化派究竟如何与其他教派区分……”

    他的声音洪亮,不刻意,如同演讲一般,四散开来,透过窗户,传至教室外。

    教室外,一大一小两位美人静静地站在屋檐下,嘴角挂着惬意的微笑,静默地听着里面的声音,似乎这也是一种享受。

    蓦地,一个小厮走进来,环绕了一圈看到这二人,急忙凑过来。

    “怎么了,丰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