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三人所料,张辅回了自己营帐,便将朱棣病危及欲传位太子的消息飞鸽传书至汉王朱高煦府邸。朱高煦得密信后便集结王府护卫与乐安地方军队时刻准备夺位,并派汉王世子朱瞻坦潜伏于京城,只待得到朱棣驾崩的消息便行动。
朱棣躺在营帐当中,如愿端药前来,如愿跪在朱棣塌前,“父皇,该进药了。”朱棣突然握住了如愿的手,如愿问道:“父皇可有什么吩咐?”朱棣摘下自己拇指上的白玉扳指戴在了如愿的拇指上,如愿见此情状说道:“父皇。。。。。。”朱棣用尽力气说道:“太子多次监国,政事处理已十分娴熟,况且太子仁厚,定可为一代明君。朕可以安心将皇位交予太子之手了。只是高煦绝不肯善罢甘休。高煦随朕征战多年,军中将士多与他相熟,若是朕坚持不到北京,高煦必集结军中心腹,起兵夺位。此白玉扳指你好生保管,若高煦不轨,便拿此扳指号令三军。见此扳指,便如见朕,兵符与印信皆在次辅杨荣手中,你们定要保太子登上皇位,保我大明江山永固。”如愿受宠若惊,哽咽着说道:“父皇,汉王图谋不轨,如愿有白玉扳指号令三军,若如愿图谋不轨,该当如何?”朱棣说道:“朕的眼光绝不会错,爱梅之人错不了,杨士奇调教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忠于朕,忠于大明。”如愿感动得哭泣着,“父皇,太子仁厚忠义,定不负父皇期望。如愿虽不敏,但此生誓不负父皇所托。”朱棣点点头,“太子登基之日,用此扳指调集三大营保卫,助太子顺利登基。”如愿哭泣着点头说道:“父皇放心。”
如愿、马煜在朱棣身边侍奉,不让其他人接触朱棣,有人帐外求见,马煜便称朱棣有令,因需静心养病,只有赵王妃在侧侍奉,不见旁人,军国大事皆待病好之后再处理。张辅为了打探朱棣身体状况时常来到帐外求见,马煜便佯装说道:“英国公可别难为老奴了,陛下说要静心修养,军国大事皆日后处理,任何人不见,您瞧杨次辅与金学士也好几日见不到陛下了。”张辅只好悻悻而归。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七,大军行至榆木川,朱棣病危,临终前只有如愿与马煜在侧,朱棣喃喃说道:“马煜,朕走后,力保皇太子登基,高炽登基后,切要切要立瞻基为皇太子。还有还有朕走后,把碽妃的画像和那和那缀缨玉佩放在朕的身边”马煜听着潸然泪下,“陛下陛下老奴遵旨。”朱棣冲着如愿伸出手,如愿赶忙跪在塌前握住朱棣的手,“父皇别走,如愿想念父皇。。。。。。”朱棣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十七年前,你答应朕,会把朕送走,如今果然是你把朕送走,塌前有你,朕走得也安心了。”如愿听了此话不住地抽泣着,朱棣自语着:“允炆你好好活着。母妃奶娘令仪玉竹。。。。。。梦初朕终于可以见到你们了”朱棣说完便再也没有了说话的力气,可是说到梦初,朱棣突然想到还有一件心事没有完成,那便是将他的梦初迁葬长陵,或许是造化弄人,或许是那些被杀宫女的诅咒,朱棣终究与权梦初生当别离、死亦别离。朱棣用尽浑身的力气也说不出话了,只听见如愿与马煜在身边哭泣那哭声仿佛渐行渐远,朱棣渐渐完全失去了知觉,永远地睡去了。
这位盛世明王,开内阁、设东厂,五征漠北、三犁虏庭,疏通京杭大运河,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陈诚四次出使西域,设哈密卫、奴儿干都司、贵州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他成为历史上功业最大的皇帝,他做到了家给人足、斯民小康,在日月照临、霜露所濡之处,皆播撒了大明的威仪,他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使得宇内富庶、赋入盈羡,他亲手缔造了永乐盛世。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他当之无愧是一位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盛世明王。可他却也留下了诸多遗憾,他不能承认自己的生母,他爱的妻妾都先他而去,且与最宠的女子生当别离,死又不能同穴。他虽建立了不世之功却也背上了千古骂名。在功绩与遗憾中,朱棣结束了自己辉煌、传奇而又不为常人所读懂的一生,享年六十四岁。
如愿见朱棣驾崩,心中万分伤痛,如愿多想为这个宠爱自己的父皇大哭一场,可唯恐被英国公张辅听见,便强忍住哭声伏在朱棣胸前,如愿的泪水早已打湿了朱棣的衣衫。马煜见朱棣驾崩,也难掩悲伤,泪水直落下来,却又恐此事被旁人知晓,便赶忙劝如愿:“赵王妃节哀,此刻不是伤心的时候,王妃在此处守着陛下,老奴去找杨、金二位先生商议。”如愿抽泣着点头,“公公放心。”马煜将裘被盖在朱棣身上,便飞奔到杨荣、金幼孜帐中。
马煜来到杨荣、金幼孜帐中,疾步走上前去,低声说道:“陛下驾崩了。二位先生,如今之计,该当如何?”杨荣说道:“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汉王虎视眈眈,此时切不可走漏风声,陛下驾崩一事,秘不发丧。我三人秘密将军中锡制锡器,找锡匠熔成一榇,将陛下尸身放于榇中,防尸身腐臭之气被人发觉,再将榇置于龙辇之中,大军班师继续朝北京进发。赵王妃在龙辇中看护圣体,马公公每日早晚照常去龙辇中上膳。切勿引起他人之疑,我一会便骑快马报信皇太子,军中之事,有劳二位了。”金幼孜说道:“如此甚好,勉仁快快回北京去,切勿让汉王先得了消息。”杨荣拱手说道:“军中之事全靠二位了。”金幼孜、马煜也拱手说道:“勉仁放心。”
杨荣跑出帐外,骑上快马,突然遇到了张辅,张辅问道:“杨次辅这是去哪里?”杨荣一惊,随后泰然答道:“英国公,方才赵王妃说,让我回北京禀太子殿下操办着迎驾。陛下这些时日暴怒异常,赵王妃怕太子殿下迎驾再出了差错,所以让我亲自跑一趟。”张辅并未起疑,拱手说道:“杨次辅一路走好。”于是杨荣星夜兼程,赶回北京报信了。金幼孜与马煜便连夜集军中锡器,找来锡匠熔成一榇,后将所有锡匠全部杀掉,以免走漏风声。二人将朱棣尸身放于榇中,再将榇置于龙辇之中,如愿在龙辇中看护,马煜早晚照常到龙辇中上膳,并未引起他人的怀疑。
九十五、历艰辛高炽终登基 命悲惨妃嫔苦殉葬()
汉王朱高煦既等不来张辅传来的消息,也等不来汉王世子朱瞻坦发来的消息,焦急万分,又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杨荣已快马加鞭回到了北京。杨荣入得皇宫径直跑到奉天殿,奉天殿外,李崇见杨荣来了,便问:“杨次辅怎么回来了?”杨荣上气不接下气,“李公公,殿下殿下”李崇赶忙说道:“殿下在里面呢。”杨荣不待通传便闯了进去。
奉天殿内朱高炽与杨士奇正在批阅奏疏,见杨荣如此匆忙跑进来,都颇为惊讶,朱高炽站起身来问道:“先生怎么回来了?”杨荣顾不上向太子施礼,径直跑到案桌旁气喘吁吁说道:“殿下速速准备登基,陛下。。。。。。陛下驾崩了。”听闻此话,朱高炽恸绝,后退几步险些栽倒在地,杨士奇赶忙上前搀扶。渐缓过来的朱高炽悲伤得流着泪,口中不断叫着“父皇。。。。。。父皇。。。。。。”。杨士奇震悼之余急忙向杨荣问道:“汉王可知道此事了?”杨荣答道:“尚且不知,军中只有赵王妃、金学士、马公公与我四人知晓,我四人已商定秘不发丧,只是英国公这些时日也分外注意着陛下病况。陛下病危之时嘱咐我等助太子登基,我等怕事情有变,所以陛下驾崩一事不敢让英国公知晓。”杨士奇急忙说道:“殿下,速速准备登基事宜,汉王现在肯定做好了兵变的准备,只待得到陛下驾崩之讯了。”朱高炽忙说道:“快遣皇太孙出居庸关,赴开平迎丧,登基事宜本宫这便去准备。”杨荣应道:“臣这便去告诉皇太孙。”说完,杨荣赶忙奔向了慈庆宫。朱高炽对杨士奇说道:“劳烦先生去准备登基的事,杨洗马、蹇尚书、黄学士皆在诏狱,若不是因为保本宫,他们怎会在诏狱中受苦十年?还有夏尚书、方尚书、吴尚书他们还在掖庭狱,本宫要去亲自将他们接出来。”杨士奇拱手说道:“殿下尽管去诏狱与掖庭狱将咱们东宫之臣接回,登基事宜,臣这便去办。”
于是,朱高炽亲自去诏狱将洗马杨溥、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接到文华殿,又到掖庭狱将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释放。自永乐十二年,由于受到汉王朱高煦的构陷,洗马杨溥、尚书蹇义、学士黄淮便被朱棣关入了诏狱,如今已是十年过去了。那杨溥在诏狱当中心无旁骛地读了十年书,因为他没有力量走出诏狱,辅佐太子,他只能在诏狱那等恶劣的环境中悉心苦读,盼望有朝一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佐朱高炽而尽心于大明的江山社稷。东宫的臣子们为了保住皇太子朱高炽的储君之位,为了继承皇位的是一位仁义明君,他们或如杨溥、蹇义、黄淮一般甘愿在诏狱中受苦,或如解缙一般为了太子殿下而万劫不复。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并没有白费,他们忠君报国、忠于社稷的信念终于将一位有道明君扶上了皇位。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大军行至北京,此时朱高炽已做好了登基的一切准备。朱高炽率众着素衣亲自到承天门迎驾。待打开龙辇之时,赵王妃柳如愿着素衣走下龙辇,众人再向龙辇中看去,只见朱棣的龙榇置于龙辇当中,此时众人才知晓朱棣已驾崩。杨士奇说道:“登基之事已妥当,请太子殿下迎陛下圣体入宫,随后更衣行登基大典。”于是,当把朱棣的尸身接入皇宫之后,朱高炽换衣登基。
痛哭流涕的朱高燧行至如愿面前,“父皇怎么就走了?”如愿说道:“殿下节哀,妾要去一趟五军都督府。”高燧愣住了,“为何去五军都督府?”如愿亮出手上的白玉扳指说道,“助皇兄登基。”高燧见是朱棣的白玉扳指,立刻明白了,就在此刻杨荣牵着两匹汗血宝马走到如愿面前,“赵王妃,兵符与印信皆在臣这里,请赵王妃与臣去五军都督府调军,护太子殿下登基。”杨荣与如愿飞身上马,一路狂奔至五军都督府。
如愿着素衣来到五军都督府,召集了三大营的将领,如愿将手臂高高举起,亮出拇指上的白玉扳指,高声说道:“永乐先皇白玉扳指在此,见此扳指,如见永乐先皇。”三大营将领见了扳指齐刷刷跪倒在地。如愿接着说道:“永乐先皇有令,皇太子朱高炽仁厚贤德、恭谨孝悌,多次监国、政务娴熟,特将大明江山交予皇太子朱高炽,并立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若有奸人图谋不轨,篡逆夺嫡,必发兵讨之,固我大明万世基业。此刻,皇太子正行登基大典,特命五军营将士守卫宫城、三千营将士守卫皇城,神机营将士守卫京师内、外城,以保皇太子顺利登基,以成永乐先皇遗愿。”杨荣举起兵符与印信,“兵符、印信在此,众将领护卫太子殿下登基。”三大营的将领听令齐喊:“遵旨。”于是三大营将士分别守城,护卫皇太子朱高炽登基。
朱高煦早便藏身于北京城外等候动静,可迟迟得不到朱棣驾崩的消息,正在万分焦急之时,突然汉王世子朱瞻坦匆忙赶来,“父王,皇爷爷早已驾崩了,方才皇爷爷的龙辇行至皇宫,赵王妃着素衣走下龙辇,太子、太子妃着素衣接驾,据宫里的宦官说,皇爷爷的龙榇就在龙辇当中。父皇快快行动,此刻太子已准备登基了。”朱高煦听闻,立刻说道:“快传信英国公,密令三大营将士接应本王。”娄权匆匆赶来,“不好了殿下,赵王妃已调集三大营将士守卫北京了。”朱高煦大惊,“柳如愿如何能调军?”娄权回道:“先皇白玉扳指在赵王妃手上。据说是先皇临终所托,让赵王妃助太子登基。加之杨荣持兵符与印信同往,三大营将士将北京围得水泄不通。”朱高煦大惊失色,“胡说,那白玉扳指,定是父皇驾崩后,柳如愿那贱妇从父皇手上拿下来的。假传圣意,私调军队,柳如愿死罪。待本王攻下北京,杀了那贱妇。”说着,朱高煦拔剑出鞘便要发兵。朱瞻坦赶忙相拦,“父王不可,三大营何等厉害,我们去了等于送死。”娄权也赶忙劝道:“殿下,世子所言极是,此时起兵,等同谋逆。不如收兵回乐安,再图大事。”朱高煦思索半晌,把剑收入鞘中,大喝一声:“回乐安。”
皇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为帝,改明岁为洪熙元年,进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寺卿;杨溥为翰林学士;金幼孜为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黄淮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金幼孜、黄淮俱掌内制。
不久,朱高煦也自是携汉王世子等进京奔丧,朝臣上奏汉王朱高煦欲兵变夺位之事,可朱高炽念在手足之情,并未处置朱高煦,奔丧过后便亲送朱高煦于午门。朱高炽对朱高煦说道:“高煦,你我亲兄弟,以前的事便让他过去。如今父皇、母后都不在了,朕这做大哥的会好生照顾好你与高燧,回到乐安,你与凤娘好生过日子。”朱高煦拱手说道:“大哥放心。”回乐安的路上,娄权问道:“殿下,咱们这便回汉王府了?”朱高煦冷冷说道:“回府,静待时机。”
朱高炽的仁慈并没有感化他的弟弟,对于皇位的执着使得朱高煦在回到乐安之后私造兵器,阴养死士,八百兵士起兵靖难成功的朱棣,是朱高煦此生最大的榜样。朱高煦认为他自己与他父皇一样神勇,他一定有机会坐上他此生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可他料想不到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的长兄那般仁慈。就在两年之后,他将被自己的侄儿――明宣宗朱瞻基活活炙死在铜缸内,而他的嫡妻韦凤娘以及儿子们全部被处斩,汉王一脉仅仅留下了凤阳高墙内的朱瞻圻。幸亏当年杨士奇的运筹帷幄,才使得张若兰没有失信于徐令仪,为汉王留下了瞻圻一脉。
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朱高炽立太子妃张若兰为皇后,册封郭咏絮为贵妃、李海棠为贤妃、王静姝为淑妃、王静娈为昭容。册封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皇太孙妃胡善祥为太子妃。
按明朝的制度,皇帝驾崩,要有妃嫔殉葬,太祖皇帝驾崩之时,伺寝宫人便尽数殉葬了。朱棣驾崩,殉葬的妃嫔共有三十余人,这三十余名妃嫔被引入一间殿中,殿中设好了宴,待这三十余名妃嫔用膳完毕,哭声响彻了大殿。随后宦官们将三十余根白绫悬于屋梁之上,每根白绫下皆置一小木凳,紧接着,在宦官们的强迫下,殉葬妃嫔们将头纳入到系好的白绫中,待宦官们踢倒木凳,她们便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平日里吃斋念佛的丽妃韩彩霓将脖颈置于白绫中哭喊着:“奶娘,好生照顾自己,奶娘,我去了,奶娘,我去了,我”话音未落,宦官便踢开木凳,韩彩霓气绝身亡。过了一会,哭声震天的大殿顿时死一般的寂静。这些殉葬嫔妃的家人作为“朝天女户”得到了大明的赏赐,可这些年轻的女子们就这样永远长眠地下。
张清瑶在未央宫中,召来了朱晴柔与穆肃,“殉葬的妃嫔可都去了?”晴柔答道:“去了,那殿中哭声震天。”清瑶说道:“若母妃也在其中,定是笑着去,能为自己最爱之人殉葬,此生何求。”穆肃说道:“母妃别说这种话,幸好母妃位份高,又诞育了公主,才被封为太妃,免了殉葬之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