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执宰大宋-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皆入城也”。

    所以,每年从三月一日到四月八日,金明池内,游客如蚁,观者如堵,按《东京梦华录》的记述,“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王安石用一首诗形容金明池的热闹:“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金明池东岸尤其喧闹,“两边皆彩棚幕次,临水假赁,观看争标;街东皆酒食店舍、博易场户、艺人勾肆、质库”。“彩棚幕次”是商家临时搭建的棚子、帐篷,用来租赁给游客观看水戏;“酒食店舍”是饮食店;“博易场户”是摆卖商品的摊位;“艺人勾肆”是表演文娱节目的场所;“质库”类似于银行,供抵押贷款,宋人有“贷款旅游”的习惯,质库便提供这类服务。

    中央的水心五殿,虽是皇家殿堂,却“不禁游人”,“殿上下回廊,皆关扑钱物,饮食、伎艺人作场、勾肆,罗列左右。桥上两边,用瓦盆掷头钱,关扑钱物、衣服、动使(日用品)。游人还往,荷盖相望”。宋人所说的“关扑”,就是赌博。也就是说,水心五殿与仙桥,都允许商民摆摊、赌博、表演节目。对于游客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带着赢来的物品回家了——“游人往往以竹竿挑挂终日关扑所得之物而归”。

    池南岸的宝津楼,因为皇帝、嫔妃在此,守卫森严,“寻常亦禁人出入,有官监之”。但楼下也不禁游人,“皆高设彩棚,许士庶观赏。呈引百戏,御马上池,则张黄盖击鞭如仪。毎遇大龙船出,及御马上池,则游人增倍矣”。

    池西岸因为较为荒凉,“游人稀少”。但聪明的商家自有做生意的妙招,推出“有偿钓鱼”的经营项目:“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砟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游客钓到鱼后,可以花高价将鱼买下来,让商家“临水砟脍”,做成很美味的“刺身”。

    在水戏停演的时间段,金明池上还有游船,供游客租赁游湖:“贵家以双缆黑漆平船、紫帷帐,设列家乐游池。宣政间,亦有假赁大小船子,许士庶游赏,其价有差。”

    许多人都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开放、公共的城市园林,只有封闭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公园的建制是晚清时从西方传入的。但我们现在发现,北宋的金明池分明就是一个城市公园。事实上,宋代的开封府并非只有金明池一处公园,琼林苑、芳林园、玉津园、奉灵园、同乐园等皇家园林,都对公众开放,“皆宋时都人游赏之所”。

    今日皇后举办雅集集会,自然是要与民同乐,赵祯这个天下之主,自然是要来的,所以文物大臣,自然也是要给面子的。

    于是乎,雅集集会的帖子,显得更加珍贵,千金而不可得。

第323章 雅集集会之缘分() 
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怪,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明明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可能在某一个瞬间,就会产生一些奇妙的缘分,但是也有所谓的宿命论,有些人就认为,自己的生命里,躲不过,逃不掉,总会遇见一些令自己讨厌的人。

    比如冯京,这位天下闻名的大才子,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而且得了当朝相公富弼的看中,与富弼的女儿眉来眼去,好事将近,当真是春风得意。

    眼看着自己将要飞黄腾达,雅集集会这么重要的皇家盛事,又怎么可能不来参加?一旦自己在此扬名,入了圣人的法眼,岂不是荣华富贵就在眼前?

    所以冯京雄赳赳的就来了,顾盼自雄,在一帮才子的簇拥下,是如此的鹤立鸡群。

    当然,如果不是小胖子苏轼疯癫一般在肆意在金明池横冲直撞,冯京的心情会更好一些。

    苏轼今天很兴奋,所以放浪形骸之下,顾不得自己的姐姐姐夫,径直一人游玩金明池。

    谁都知道,这个小胖子是未央的小舅子,皇帝那里也是颇为欣赏的少年才俊,尤其是这小胖子一身才学,高的吓人,就连欧阳修都盛赞的人物,能差到哪里去?

    所以大家都很知趣的,没有与小胖子起冲突,偶尔小胖子撞了某人,大家也只是一笑了之。

    冯京看到苏轼,如同看到仇人一般,双目紧紧的盯着苏轼的身影,直欲喷火。

    一个才子顺着冯京的眼睛看去,不由笑道:“当世兄,莫非认识苏轼苏子瞻?”

    冯京看了一眼此人,此人叫刘述,也是官宦世家,两人年纪相近,在富弼的授意下,冯京也是刻意交好。

    “孝叔兄,此人乃是暨行书院的学生,当初我曾经游学至蓬莱,想要进入书院求学,可惜书院的大门,门槛太高,不得其门而入啊!”

    冯京言语殷殷,似乎根本不把书院放在眼里一般。

    一旁一个才子笑道:“当世兄当真是说笑了,当初书院初建,当世兄前去考核,想要进入书院,却没有被录取,一气之下,带领数百落榜学子,想要讨一个说法,不曾想书院先生未央未大人,携一幼童,三言两语就把当世兄拒之门外,一时传为笑谈,那小童,就是苏轼苏子瞻。”

    这才子名唤谢景温,颇有才学,看不惯张扬跋扈,小人得志的冯京,自然要刺激一番。

    冯京冷笑道:“所谓暨行书院,不行孔孟之道,不遵圣人之理,实乃离经叛道,不值一提。

    吾辈孔孟门徒,岂能如邪门歪道。”

    冯京说的好听,但是人家谢景温笑眯眯的道:“当世兄才学,小弟是佩服的,只是不知道,时过境迁,这苏轼苏子瞻与当世兄,如今孰高孰低?”

    冯京傲然一笑,“区区孩童,就算胜了,也是胜之不武罢了。”

    谢景温微微一笑,悄无声息的离冯京远了一些。

    他们谢家也是官宦之家,当世大族,据传还是谢安一脉传下来的,家学渊源,一心耕读传家,在江南一带,颇有声誉,虽然比不得那几个大世家,但是单以底蕴论,却丝毫不逊,所以谢景温自然不会在意冯京怎么想,区区冯京,不过是仗着富相公的势力,这才小人得志罢了。

    苏轼玩的开心,径直在人群里穿梭,冷不防一头撞到了一个人身上,他连连作揖,“对不住对不住,小生孟浪了。”

    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臭小子,你爹不在身边,你就如此放肆,看来是缺管教了。”

    苏轼大惊失色,连忙抬头看去,只见一个高大威猛的儒生正俯视着自己,连忙低眉顺眼道:“王伯伯恕罪,子瞻再也不敢了。”

    那儒生正是苏洵的好友,眉州青神,进士王方,王方身边,一个眉清目秀,娇小可爱的小姑娘,眨巴着眼睛,好奇的看着苏轼。

    她叫王弗,是王方的宝贝女儿,掌上明珠,这一次王方进京述职,恰好被曹皇后看到了小王弗,暗赞小姑娘清灵毓秀,便给了他一张请柬。

    媒婆嘛!自然是看到好姑娘,都想收入囊中,以备万一不是?

    王方与苏洵虽然是好友,但是两人分别了也有不少年头了,家里的孩子并未见过面,苏轼认识王方,但是却不认识王弗。

    他迟疑了一下,见礼道:“可是王弗妹妹?”

    王弗款款一福,微微一笑,露出两个小虎牙,晃得苏轼眼睛一花,脑袋蒙蒙的。

    “见过苏家哥哥。”

    苏轼忙不迭的上前扶起王弗,平时能言善于的小胖子,成了丈二的金刚,讷讷道:“妹子,你与伯父甚时来京城的,也不提前打一声招呼。”

    王弗狡黠的一笑,见自己的父亲并不说话,只是看风景,便说道:“前些日子我爹前来京城述职,我央求了好久,我爹才带我来京城的。

    苏家哥哥,苏伯伯没来吗?”

    苏轼涨红了脸,羞涩的道:“我爹没来,他在书院教书呢,抽不出空来。”

    王弗甜甜的笑道:“那苏家哥哥是怎么来的呢?”

    “我跟着我姐夫还有姐姐来的。”

    “哦!”王弗笑的如同一只小狐狸一般,“苏家哥哥,早听说八娘姐姐嫁了个如意郎君,如今是开封风头正劲的未央未大人呢。”

    苏轼憨憨的一笑道:“我姐夫姐姐就在那边,我带你去耍耍。”

    王弗回头看了看王方,王方翻了个白眼,挥挥手,如同赶苍蝇一般到:“去吧去吧,只是莫要乱跑,跑丢了就麻烦了。”

    “谢谢爹爹。”

    “谢谢伯父。”

    苏轼拉着王弗的小手,在人群里穿梭,那是又紧张又刺激,手心都出汗了,却不敢撒手,唯恐把王弗弄丢了,到时候罪过可就大了。

    怪只怪苏轼太疯,跑的太远,如今小心翼翼的在人群里走,自然要花费好长一段时间。

    所以就被某些有心人堵上了。

    冯京满心的想要找回在蓬莱失去的面子,因为在蓬莱的事情,他被人耻笑了好久,如今见了苏轼,自然不会放过。

    “苏轼!请留步!”冯京率领一群人堵在了苏轼的前头,手上拿着一柄洒金小扇,左右摇摆,故作潇洒。

    苏轼拉着王弗,满心的欢喜与幸福,冷不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下意识的看过去,不由皱了皱眉头。

    他放开王弗的小手,施礼道:“这位兄台,为何拦住我们的去路?”

    冯京“啪”的一声收起小扇,笑眯眯的道:“苏子瞻,莫非你不认识我了?”

    苏轼满心的腻歪,心想自己是何等人物,乃是书院的天才,你是哪根葱?当然,这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不然惹了众怒,那就不好了,咱们的苏大才子,还是有点情商的。

    “不认识,兄台认错人了。”

    说完,苏轼拉着王弗就要过去。

    冯京呆立当场,如同遭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一般,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年头,但凡有才学的人,都自以为是,认为天底下的人都该认识自己,尤其是年轻人,比如冯京,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心想要找回面子,拦住了苏轼,可是人家一句“不认识”,直接让他气的七窍生烟,眼看苏轼拉着王弗就要过去,冯京心急之下,张开双臂,拦住了去路。

    “苏子瞻,你不要太过分,吾乃江夏冯京冯当世!当初你在暨行书院羞辱于我,莫非想靠着一句不认识,就轻轻揭过不成!”

    任谁都能听出冯京言语之中的无限怒火,有人幸灾乐祸,有人面色淡然,也有人面现不耻。

    尤其是谢景温,他极为不爽,“当世兄慎言!欺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算什么,莫要失了文人风骨。”

    苏轼这会还在敏思苦想,冯京是哪个?听到有人给自己帮腔,不由看了看谢景温,笑道:“这位兄台是?”

    谢景温温文尔雅,展现出了耕读世家的家教,温言道:“江南谢景温,见过苏小兄。”

    苏轼彬彬有礼的回礼,赞道:“早听闻江南谢家,诗书传家,乃是谢安的后人,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谢景温连忙谦逊几句,那边的冯京,早就气的火冒三丈,自己才是主角好不好,你们要不要这么无视自己,这是红果果的羞辱啊!

    他上前一步,沉声道:“苏子瞻,当年书院一战,我败于你手,今日金明池雅集集会,乃是皇后娘娘要看看天下才子的本事,你敢不敢与我一战!”

    苏轼作恍然大悟状,失声道:“原来是你啊,我还以为是谁呢!当初书院招生,你连书院的大门都没进去,还说什么于书院一战,咱们明明是在书院门外一战好不好!”

    此言一出,顿时众人哗然,哈哈大笑起来。

    就连王弗,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要说苏轼这种妖孽,真认不出冯京吗?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过目不忘的本领,怎么可能忘了冯京这么大一人,只是苏轼不想起冲突而已,如今既然避不过了,以苏轼毒舌的本事,怎么可能会轻轻放过?

第324章 雅集集会之鸳鸯配() 
哄堂大笑,冯京面色铁青,看向苏轼的眼神,更加的怨毒,仿佛是一条毒蛇,盯上了小仓鼠一般。

    他咬牙切齿,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依旧保持着士人的风度,“苏轼,你可敢一战!”

    苏轼收起了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认真的看着冯京,说道:“你真觉得自己的才华,天下无双?就像你的字一样,号称当世,莫非就是当时第一?”

    冯京闻言,傲然道:“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虽然有些才华,但是却不敢称作第一,这天下,上有圣天子当朝,下有诸公辅弼,才华远胜我多矣!

    你当日在蓬莱辱我,今日我在文道之上击败你,也是应有之义。”

    苏轼皱了皱眉头,看了看王弗,小妮子一直低着头,面色绯红,小手被苏轼握住,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对于外界似乎不闻不问。

    不过自家姐夫与姐姐早有交代,不许自己展露才华,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苏轼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世界上天才多矣,但是妖孽级别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唐朝出了个李白,斗酒诗百篇,堪称绝代风华,其余人等,差之远矣,就算是与他齐名的杜甫,也稍逊三分。

    无论是未央,还是蓬莱诸公,对苏轼的评语,都是一句:堪比盛唐之太白。

    这句话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所以一直只是小范围的流传,就算是暨行书院,都知道的不多,可见书院对苏轼的保护,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苏轼自然知道自己的才学,但是却一直没有验证过。

    这次雅集集会,说是皇后娘娘想要见识见识天下少年俊杰,其实苏轼知道,蛮不是那么回事,只是因为柳老头一句话,自家姐夫就尽心竭力的,要给柳家的一双姐弟,找一个好的归宿,至于皇后娘娘大费周章的办这么个集会,是谁也没想到的。

    但是此次集会,几乎聚集了天下有名的、没名的、自负才华的,所有的俊杰,几乎都来了,这么一个大好机会,谁不想露露脸?

    苏轼虽然年纪小,但是在蓬莱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学子之中,论才华,堪称第一,论政见,虽然比不上吕惠卿、章惇这几个妖孽,但是也很不俗,毕竟经过了这些年的历练,早就不是小白了。

    所以他不认为区区冯京,虽然享有大名,是自己的对手,虽然冯京认为苏轼是他的一生之敌,但是苏轼却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就是站的高度不同,见识的东西不同,造成的眼界与心胸的不同。

    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蓬莱书院的学子,早在数年前,就能参与民生建设,又有当世最有名的大儒倾心教导,又有未央这个绝世天才倾囊而授,岂是非凡?幽州收复之后,顶尖的书院学子,都参与了幽州治理,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幽州成了大宋的北方粮仓,各种物产丰富无比,民生恢复,更胜往前,百姓安居,堪称表率!

    这其中,蓬莱学子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苏轼看不上冯京,正是因为如此,一个整日里诗词唱和、流连权贵之中的儒生,如何与书院学子相比?

    “即如此,就遂了你的愿!”

    苏轼微微一笑,冯京竟然感觉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如同富弼一般的经年老臣一般,那种自信,非胸有韬略不能有。

    但是他不怕,若是弱了胆气,非但富弼看不起自己,自己的姻缘以及前程,可就全玩了,最主要的是,要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论是被压了气势,还是输给了苏轼,在士林之中,他的声誉将毁于一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