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红楼- 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宁祥看了贾环一眼,微微眯着眼睛,平躺着,似乎陷入沉思,似乎又在追忆往昔。算算时间,当今的雍治天子,几乎是宁太师看着成长起来的。

    贾环并没有说话。他的局面,在这一点上,是非常艰难的。他的后手,只是寄希望于雍治朝后,文官政治成形。但是,这似乎有点不保险。

    半响之后,宁祥缓缓的开口,声音很轻,“天子也是人。天子与天子是不同的。当年康顺皇帝时期,便是善待大臣。英明、强势的天子,他的太子往往性格就会孱弱。比如唐高宗李治、明隆庆皇帝。大周至今,已经定鼎一百五十多年,子玉你明白吗?”

    贾环听懂了。

    华夏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自唐宋以来,王朝的寿命多在两三百年间。唐朝享国289年。北周(宋)167年。南宋152年。元朝,明太祖说,胡人无百年之国运。明朝276年。

    换言之,大周,已经进入王朝的中后期。大约可以类比:唐天宝年间。国势强大,兵锋无人可挡。但内政、民力都开始出现问题。若日后无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出现,恐怕国运就在四五十年间。

    这个时候,皇室之中不大可能再出英明、神武的中兴之主。一代只会比一代差。这是历史规律。而以雍治天子的性情,晋王、楚王,不大可能是一个性情强势的天子。

    新天子上任,必然是要刷新朝堂,烧几把火。但其意志力肯定不强。机会便在此时。

    这些话,传出去,贾环和宁太师都要被治罪、下狱。私下谈论皇帝:大不敬。但话已经谈到这个份上,贾环不介意再谈的深一点,“学生有青云之志,斗胆问老大人,如何为宰辅?”

    宁祥偏头,看着贾环,虚弱的笑一笑,指点道:“老夫在中枢十四载,历经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中极殿大学士。”

    这段自述的话,简而言之,宁太师当年在军机处从老四一直干成了老大,一共14年。其中,8年的时间在当老大:中极殿大学士。履历可谓相当的辉煌。

    “彼时,朝争不断。于老夫自身而言,上善若水。君子无所争,固弗能与之争。内王外圣也!国朝至今,宰辅数十人,每一个人的道路都不相同。

    于子玉而言,老夫有三条建议。其一,事功之路。子玉有治事之才,在地方作出天下瞩目的功绩,自可回朝堂中枢。其二,翰林、书院之路。子玉翰林出身,身后有闻道书院。若能执掌国子监,再担任几次提学官,会试主考官,自可入中枢。

    其三,子玉文名达于天下。可学王荆公仰望。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就是曾经执掌中枢宰辅的政治智慧。他听过长子宁儒说过贾环的情况,能轻而易举的指出三条适合贾环的路:

    第一,以政绩升官。第二,以团队、党派的旗帜、领头人,进入中枢。第三,养望。沽名,待天子诏令。贾环现在才十四岁,很大概率可以熬死晋王或者楚王。至于,雍治天子,自不用说。

    各有侧重点、优劣。如何抉择,看贾环自己的选择。

    贾环用心的记了,起身,再次作揖行礼,感激道:“学生谢老大人教诲。今日之惠赐,环终身不敢忘。”

    宁祥虚弱的一笑,道:“今天说了这么多的话,我有些乏了。子玉,你去吧。”

    贾环心中感叹,再行一礼,告辞离开了宁老先生的院子。

    …

    …

    贾环看得出来宁太师已经是油尽灯枯,葬礼只怕不远。便以研究官场笔记的名义,闭门谢客,暂留在宁府,再缓几日去金陵。受了老太师这么大的恩惠,吊唁,他想参加。

    三月初三,宁太师在一场小雨的傍晚去世。头七后,贾环带着长随胡小四、四名锦衣卫校尉北返,离开广信府永丰县。

    沿途经过驿站,过南昌府,与文会数场,停留两日,认识江西布政司众官员。再过九江府,与刘知府谈了半日,于三月十八日,买舟东下,前往金陵。

    …

    …

    “哗……”

    宽敞的楼船在长江中,顺水直下,平稳而快速。九江段至金陵段,航道通畅。不像宜昌三峡段: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以贾环的身家,自不会租一叶轻舟往东,而是购买了一首中等楼船。此时,他在船厅中灯下,阅读着宁老太师的官场笔记,沉思着。窗外,一江明月碧琉璃。

    笔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事例。世宗朝间,宁太师在陕西凤翔府扶风县中为县令,有一个村子交不起皇粮赋税。粮长催逼,差点闹出民变。有幕僚建议宁太师搜捕为首的民壮,刁民也。但宁太师没有听从,而是撤换了粮长,以里中老人担任。收了五成钱粮,再以粮长家资补一成。事情得到解决。

    宁太师的心得:第一,要做事,不在于改变制度,而是首先要得人。他以里中有威望的老者收税,事情得到部分解决。第二,要爱惜民力,不要催逼过度。官员代天子牧民,是百姓的父母官。第三,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调理阴阳,不外乎是这样。

    贾环轻轻的呼出一口气,合上宁太师的官场笔记。真知灼见。

    当日,在九江府,龙江先生说他的缺点:没有在州县做事的经验,根基不稳。有这本笔记,足以弥补个七七八八。

    想到这儿,贾环又想起这次永丰县之行:大有收获。解决了他心头以来的几个问题。日后的局面,豁然开朗。只是,宁太师已经亡故。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人。

    “唉…”

    贾环轻叹了一口气,将心中哀伤的情绪稍稍收敛。生老病死,谁能避免。任你王侯将相,叱咤风云,都免不了。这份恩情,他只能回报在宁太师的后人身上。

    当年,湖广巡抚顾璘,以要犀带增张居正: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涸子。

    他若系玉带,必定如同张江陵照顾顾家后人一般照顾宁家后人。

    贾环遐思时,门外响起敲门声,胡小四进来,提醒道:“三爷,到子时了。”

    贾环点点头,脱衣睡下。三日后,船只将会到金陵。他会见到两年多未见的薇薇。心中,期待感,骤然而起。

第六百三十九章 再入金陵() 
三月二十一日,凌晨五点许,东方既白,月明星稀。已经是春深,金陵城隐约在望。

    贾环在船舱内来回走动着,时而推开船窗,在窗边眺望着金陵。去江西时,路过金陵,因急着赶路,受到龙江先生心情的影响,他似乎没什么感觉。

    而此时,他却是心潮起伏,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她,薇薇。

    雍治十二年,在苏州的初识。他在太湖上吟诵的那首诗:青衫少年无人识。在陈家大船上的认识。她仿佛如他的脑残粉。

    想起在清明时节那纷纷的小雨中,在苏州城里的闲谈。她追着他一起返回金陵。

    “我想回金陵,不行吗?”那说话时的动人神态,明丽的容颜带着一抹难言的妩媚风情。

    想起,花魁大赛时,在莫愁湖上,她的亲近。在众目之下,坐在他的身旁。香风袭来,一双星辰般的明眸看着他。明丽不可方物。

    还有,他凑近她脖子说话时,她的娇羞。肌肤、脖子、耳根正在变得绯红。美丽无端。

    想起,她搬来住在他位于武定桥和安街的斜对门。想起,他写给她的美人词: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

    想起,同游秦淮河上,她单独唱曲子给他听: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想起,他夸赞她是大青衣,在船厅中录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词,想听她的声音:雍治十二年秋,与美泛舟于秦淮河上。试填新作听新曲。

    想起,她直白的问他:贾郎可愿为我赎身?,想起她因他的沉默而哭泣,转身离去,丢下一句:贾环,我一定会让你这辈子都记住我。

    想起,他给的五年之约。想起在将要北返京城之间,他约她再次在冬日泛舟秦淮河上:做一些我们终身难忘的事情,这才叫情调。

    想起,教她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女儿情”,想起她的温柔缱倦,想起在金陵码头前,歌彻长江的送别。

    让我留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在那座烟雨的古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

    …

    “嘭。”

    雇来的楼船停靠在金陵城外的码头上。天已经大亮。金陵,这座繁华的巨城,国朝的南都,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胡小四,你处理,回头在武功坊里的住处等我。张校尉,你们自己到驿站里先住下。”贾环留下两句话,大步流星的下了楼船。

    贾环急不可耐的下船,让正在下船帆,挽着缆绳的船老大和伙计们都哄笑起来:贾大人急着去见相好啊。

    胡小四拿银子付船资。带队的锦衣卫张总旗沉敛的笑一笑,带着三名下属下船,自行前往驿站。

    …

    …

    贾环在金陵住了两年,很熟练的在码头雇佣小船进城,顺秦淮河而下,过大功坊、府学、武定桥、文德桥、夫子庙、江南贡院。

    位于秦淮河南岸的教坊司、旧院、珠市,便是在贡院对面。一条条的街道中,楼馆林立。贾环弃舟登岸,径直到晓梦阁中,在后院一间幽静的小厅中,见到管着晓梦阁的金妈妈。

    上午时分,富丽堂皇、雕栏画栋的晓梦阁中略显冷清。春日的阳光透过纸窗落在桌椅,香炉、字画上。

    上茶的圆脸俏美人,还停留在小厅中,不肯走。目光落在贾环的脸上,不断的巡梭:一身水蓝色的绸缎长衫,头戴唐巾。容貌普通,身量颇高,自有一种摄人的风采。这就是传闻中的贾先生?

    金妈妈徐娘半老,四十多岁,笑的有点夸张,拍手道:“嗳哟,贾探花,不想你今日到金陵!真是盛事。盛事。薇薇还说你要四月初才从江西回。”

    贾环听的不对味,打断她的话,问道:“薇薇不在金陵?”他虽然心急如火,但到金陵,到晓梦阁,并没有大张旗鼓。

    金妈妈讪笑道:“薇薇前几日去了苏州。她有一位徒弟想要在苏州扬名,她跟着过去帮衬。大约过几天就回了。”

    贾环满腔的热切,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薇薇不在金陵。他还要再等十天左右,才能见到她。

    贾环沉默着,脸色难掩失望。惆怅难言的情绪徘徊在心头。还有着疲倦,他昨晚几乎没睡。

    “我给薇薇写一封信,告知她我已经到金陵。劳烦金妈妈顺路捎带到苏州。”

    贾环当场提笔写了信,交给金妈妈,说了几句话,怅然的告辞离开晓梦阁,坐船往武功坊而去。他并没有催薇薇立即返程。只是说他到了金陵。她在晓梦阁里担任唱曲的教习。有自己的“事业”也好,左右只是在金陵再等几天。

    轻舟在秦淮河中缓慢的行驶着。两岸春光烂漫,草长莺飞,杨柳郁郁葱葱。江南已经暮春之时。

    贾环坐在船中,情绪有些低落。固然是再过十天左右就能见到佳人。但,他还是很难忍住心中惆怅的情绪。贾环无奈的一笑,真是好事多磨!

    既然见不到薇薇,贾环的行程应当是先回金陵的贾府祖宅,见一见管家,族老,吃个饭,再去见山长。还有在金陵城中的亲戚、故旧们。但是,贾环想先回武功坊看一眼。他梦里见江南的地方。

    …

    …

    小船在武定桥边停下,贾环付了船资,走上岸边,进了和安街。幽静的青石板街道中,几名行人走过。

    和安街这一带,一贯很安静。

    “三爷?啊…你回金陵了。”看门的老仆惊讶之后,将贾环迎到家中,又转身去润德坊通知贾府。

    看着院落里熟悉的一草一木,贾环追思往昔,感慨良多。裴姨娘身死于此。这里也是他和林妹妹感情之始的地方。

    而他这两年因恶了天子,始终无法兑现他给林妹妹的承诺:赐婚。好在,林妹妹二月十二今年才满十四岁。他还能略几年的时间去谋划。这件事依旧很难,很难。

    贾环在东厢房里看了看。黛玉的卧室还保持着原样,当日,苏诗诗还在这里教她弹琴。

    想着香踪飘渺的苏诗诗,他似乎还能看见她清丽娴雅的玉容,她美丽的舞姿。还有在这里,在雨中的下午,她在他嘴唇上柔柔的一吻。这让贾环心中,因未见薇薇而返回的惆怅、黯然情绪再深三分。

    金陵这里,有太多,太多终身难忘的回忆。

    …

    …

    贾环从东厢房里出来,听到外面有声音。返回到前院,刚出正厅,就看见门外,一名清丽、婀娜的美丽女子走进来,白衣胜雪。身后还跟着一名俏丽的丫鬟,喊道:“小姐,小姐,你慢点。慢点。”

    贾环站在正厅的门口,三步台阶上,愣愣的看着庭院里的女子,半天没回过神来:苏诗诗。自他和宝姐姐成婚后,在京中消失了两年多的天下第一名妓:苏诗诗!

    苏诗诗没再往前走了,定定的站着,一身白衣,清丽,曼妙。在这春风沉醉的日光中,她的倩影,若如玉女,国色天姿。清澈醉人的美眸呆呆的看着贾环。

    一时间,有千言万语,都不知道如何去诉说。

    她听丫鬟丹儿回来说:贾环回来了。她忙过来看看。而现在,她确认,真的是贾环回金陵了。

    苏诗诗展颜一笑,不意间泪水滚落,若如断了线的珍珠。她转身就走。一若雍治十二年的那个夏天。

    再见苏诗诗,贾环内心之中,仿佛一道闪电,刺破了那阴郁,忧伤,惆怅情绪的乌云。如同山林之间,有清泉流泻而出,有黄鹂在枝头唱着清脆、欢快的歌儿。

    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一扫而空。还有疲倦。他突然间明白,薇薇在书信中说的惊喜是什么!是她。苏诗诗一直都在金陵。而且,和薇薇有着联系。

    贾环喊道:“诗诗,别走!”

    雍治十二年那个夏天,他心情复杂的目送苏诗诗娇羞的近乎是逃跑般的从他的书房中离开。雍治十五年的暮春,落英缤纷,他如何能眼睁睁的看着她再次离开?

第六百四十章 白玉兰() 
雍治十三年底,废太子事落幕。他成功的带领着贾府避过暗流。龙江先生宴请来京的萧梦祯、韩秀才。提起隐退、芳踪杳杳的苏诗诗,他当时感慨万千。

    她在教坊司的赎身文书,是他赎的。而后,她飘然离开京城,不知所踪。

    当是时,他怅然若失,或许:你爱想起我时,就想起我,就像想起夏夜的一颗星;你爱忘记我时,就忘记我,就像忘记春天的一个梦。

    如今,相会在金陵!

    …

    …

    “呃,姑娘,你怎么…”追到院落中的小丫鬟丹儿看到自家小姐转身要往外走,很是惊讶。等听到贾环出声留人,她家姑娘才停下来。她看看贾环,小嘴撅起来:哼,负情薄义之徒。

    谁家公子若得到她家姑娘的垂青,不得美死啊!偏偏他两年的时间,却不曾询问她家姑娘的去向。

    贾环轻声道:“诗诗姑娘,这么些年未见,可还好?”

    认真的说起来,自雍治十二年夏,他和苏诗诗在金陵一别,自此再未见面。在京城时,他关注着苏诗诗的消息,但从未去见她。算起来,有近三年时间。

    苏诗诗转过身,清丽的容颜上,满脸泪痕,梨花带雨,娇柔的清叹道:“贾先生,人生若只如初见。”

    贾环感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