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危机故事100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这枚氢弹可能落在内陆一个直径两英里的圆形地带,也可能掉进离岸几 

英里的海底,这取决于氢弹的降落伞是否打开,打开的程度以及是否被烧毁。 

     于是,威尔逊将军决定先在地面搜寻。搜索队发现这圆形地带布满了零 

零星星的耕地和废弃的矿井,他们300多人排成一排,手拉手缓缓地穿过这 

一地区,在每一个值得怀疑的凹地、坑穴、矿井和坑道部插上小红旗,一共 

插了400多面。随后,直升飞机运来军械专家,带着照明设备爬进每一个旧 

矿道和竖井,将坑坑洼洼的地方搜了个遍。搜索队花了37个小时才从北向南 

把这一地区搜了一遍,接着又开始第二次搜索,从西向东推进。这种拉网式 

的搜索一共进行了8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细致。但结果却一无所获。人们开 

始相信渔夫奥尔兹的说法,即那枚氢弹很可能落入海中。 

     1月22日,也就是空中撞机发生后的第7天,美国军方派人来到位于马 

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要求借用该所的“阿尔文”号深水潜 

艇去协助寻找落入海中的那枚氢弹。“阿尔文”号是一艘长22英尺的科学实 

验潜艇,下潜深度可达7500英尺。 

     1月23日,南欧美国海军突击与支援部队代理司令格斯特少将,接管了 


… Page 451…

海上搜寻和回收氢弹工作。他统辖的部队被称作第65特种部队。第二天他便 

飞抵帕洛马雷斯,乘直升飞机考察了飞机残片的分布情况,然后划定了面积 

达120平方英里的搜索区域。 

     格斯特将军从地中海和大西洋各舰队调来130名蛙人和潜水员,各种配 

备有奇特仪器的船只也汇集到出事区域。来自费城的海军研究船“迈兹阿” 

号,上面装有水下摄影机,它提供了大量的清晰的水下照片。 

     海洋调查船“达顿”号测绘了搜索区域的海底地形。不久,一个海底地 

形的石膏模型就送到了格斯特少将的办公桌上。海底情况不很妙,到处是陡 

坡和沟谷,崎岖不平,在东南部甚至还有一条深达9000英尺的水下深谷。 

     格斯特把渔夫奥尔兹请来,详细地讯问了情况,然后一起登上扫雷艇。 

奥尔兹向将军指明了当时他看到氢弹入水的准确地点。格斯特把这一地点标 

在海图上,以它为中心画了个半径为一英里的图,称之为“阿尔法一号区”。 

这很可能是氢弹坠落的地点。靠近海岸处为“阿尔法二号区”,那里曾打捞 

到许多飞机残片。如果氢弹的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氢弹就可能坠入在那片 

区域。 

     水下搜索是按深度分层次组织实施的。水下80英尺以内由潜水员用肉眼 

搜索;水深80英尺到130英尺的区域由潜水员、扫雷艇和电声纳扫描仪负责; 

130英尺到200英尺以下。由“海洋实验室二号”潜水艇派出的潜水员搜索; 

搜索水下200英尺到380英尺的区域,潜水员需戴上头盔;再往下到600英 

尺的搜索工作,一概由潜水艇进行;600英尺以下就得动用“阿尔文”号和 

另外一艘深水潜艇“阿鲁明纳”号了。 

     格斯特少将非常清楚,尽管拥有众多的专家和先进设备,搜索前景依旧 

不容乐观。因为在海底搜寻一枚氢弹,无异于在漆黑的夜里,站在陡峭的山 

顶,借助一只笔形电筒,用肉眼去寻找山下只有罐头盒大小的东西。 

     2月10日,“阿尔文”号和“阿鲁明纳”号先后从空中和海上运抵出事 

现场帕洛马雷斯。2月14日,这两艘深水潜艇开始下潜作业。一艘装备着大 

量监听设备的苏联拖网渔船,偷偷地泊在远处水平线上。格斯特少将立即派 

出两艘驱逐舰警戒着搜索区域。 

     3月1日,“阿尔文”号在渔夫奥尔兹所指氢弹入水处不远的地方进行 

第10次下潜。驾驶员瓦伦丁正开着潜艇在一个水下山坡上行驶,突然,搜索 

灯照到了一条圆槽形痕迹,似乎是一个沉重的物体滑过去时留下的印痕。瓦 

伦丁兴奋地对着水下电话高声喊:“我发现一处痕迹!”坐在旁边的伦尼·威 

尔逊立刻用水下照相机拍了下来。第二天,“阿尔文”号在那个陡坡上搜索 

了7个多小时,但由于海流太大,搅起一阵泥云,失去了目标,结果无功而 

返。 

     3月15日,瓦伦丁驾驶着“阿尔文”号又一次在海底发现那道可疑的滑 

痕。这一次,为避免痕迹再被海流搅起的泥云遮掩,他掉转潜艇方向,沿山 

坡慢慢倒着下行,终于跟踪着那条痕迹,进入更深的水域。几分钟以后,他 

看到一顶浮动着的降落伞罩在深沟边缘,随着它不停的抖动,一个像炸弹架 

的黑东西在它下面时隐时现。为防止苏联拖网船监听,曾专门为找到氢弹时 

的通话规定了暗语,降落伞被称作“本萨索鲁斯”,这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 

3条腿鱼的名称;氢弹代号为“仪表板”。但此时此刻,瓦伦丁太激动了, 

竟忘记了暗语,对水面上的比尔·雷尼喊:“我看见了一颗锈钉子!” 

     这句话简直令人莫名其妙。雷尼急了,干脆破坏了讲暗语的规定,对着 


… Page 452…

话筒问:“你是说看到了氢弹?” 

     “还不能肯定,”瓦伦丁答道,“但我看到了降落伞!” 

     因为还不能确定是否已经找到氢弹,格斯特少将命令“阿尔文”号原地 

不动,等候“阿鲁明纳”号来接替它。瓦伦丁让潜艇与那东西保持一定的距 

离,因为它躺在70度的陡坡上,很不稳当,海水稍一搅动,就会往下滑到无 

底深渊中去。 

     8个小时后,充足了电的“阿鲁明纳”号开来了。两只潜艇用水下电话 

实行交接后,“阿鲁明纳”号留下来看守,“阿尔文”号则回到母船充电并 

安装机械手臂。 

     为确保回收任务的完成,海军少校穆迪等人在供应船上的车间,设计了 

一个机械装置。它有一个钢骨架,下面安着几个尖尖的金属腿,能牢固地插 

入泥质海底,钢架上还有声纳发生器和3根长300英尺的特殊尼龙绳,绳的 

一端带有抓钩,只要将钩子钧在降落伞上,就可以用绞车将它拉出水面。这 

种机械手看上去古里古怪,被称为“卷毛狗”。 

     22小时后,“阿尔文”号带着“卷毛狗”潜回降落伞发现处。用3根尼 

龙绳中的一根挂在降落伞上,便往上拉,但出人意料的是,“卷毛狗”翻了 

个身,使另两根尼龙绳缠在一起,不能用了。只好再换一些两端有钩子的绳 

子,再将绳子两端分别挂在“卷毛狗,’和降落伞上,但试了几次,都因绳 

子缠卷在一起而失败。 

     10天过去了,挂钩操作屡试屡败,格斯特少将询问有关专家,他们认为 

既然挂钩办法行不通,不妨还是利用已经挂好的那根绳子,把东西拉上来。 

     3月24日晚8点,风平浪静。母船上的绞车开始缓慢而均匀地收起系在 

降落伞上的尼龙绳,想把那东西拉离海底。但在25分钟后,尼龙绳突然松了 

下来。原来尼龙绳被突出的岩石割断了,“卷毛狗”下面吊着的东西不见了。 

     人们大失所望。第二天,“阿尔文”号和“阿鲁明纳”号下潜寻找,什 

么也没找到,连系在降落伞上的信号发生器所发出的信号也没听到。 

     格斯特少将只好命令深水潜艇继续在海底搜索,又从加利福尼亚调来新 

的水下回收器——电缆控制水下回收器,这主要是用来回收演习鱼雷用的。 

     4月2日,“阿尔文”号再一次发现了那个降落伞,它躺在2800英尺深 

的光滑山坡上。两天后,新的水下回收器下水,花了半天时间,终于将缆绳 

系在降落伞上。 

     4月6日,当水下回收器再次探访目标时,“阿尔文”号在一旁观察。 

驾驶员瓦伦丁开过去想靠近一点降落伞,结果因能见度差而开过了头,一头 

闯进降落伞里。瓦伦丁赶紧开倒车,可螺旋桨已被降落伞缠住了。这一下, 

坐镇水面指挥的格斯特少将气得几乎要发疯了。氢弹没捞到,说不定还要牺 

牲两个人。幸好瓦伦丁非常镇静,他硬是一寸一寸地把“阿尔文”号从降落 

伞的缠绕下退出来。 

     15分钟后,“阿尔文”号终于摆脱了降落伞。格斯特这才松了一口气。 

     4月7日凌晨,水下回收器第三次下潜,又将一根缆绳系在降落伞上。 

早晨7点零2分,绞车开始转动,降落伞下系的重物慢慢地拉离了海底。 

     格斯特少将不想再冒绳子断掉的风险。上午8点19分,当回收到200 

英尺深度时,格斯特命令绞车停止转动。海军少校穆迪派了几名潜水员下海, 

他们扯开降落伞,露出了炸弹架,氢弹还稳稳地固定在上面。潜水员们用金 

属带子把氢弹缠起来,上面再系上钢缆,绞车又转动了。8点45分,也就是 


… Page 453…

事故发生后的第79天22小时23分钟,氢弹浮出了水面,回到美军手里。 

     这场动员3万多人竭尽全力地干了3个多月,使用了各种新式装备的战 

斗,终于以4枚氢弹全部找到而告结束。 

     此刻,格斯特将军已连续7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了。他疲惫不堪,勉强写 

下了一纸电文,发给爱森哈特将军。电文只有一句话:“圆满完成使命,在 

西班牙折断的箭全部回收。” 

                                                                     (陈重) 


… Page 454…

                             “挑故者”号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巍然矗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阳 

光照耀下熠熠闪光,犹如一条银色巨龙,只等一声令下,便直上云霄。 

     在美国载人航天飞机飞行史上,“挑战者”号可谓战功显赫,独占鳌头。 

在美国现有的4架航天飞机中,它飞行的次数最多。从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 

机升空,至今总共有24次航天飞行,它就占10次。今天,它飞行的使命是 

将一个通讯卫星和全套观察哈雷董星的仪器送入太空轨道。此外,“挑战者” 

号还创造过多次第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第一位黑人宇航员和第 

一位华裔宇航员都是乘坐它升空的。这一回,它又将创造一项第———首次 

运载一位普通公民邀游太空。 

     这位普通公民是37岁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 

的社会学教师。 

     1985年7月,美国航天局公开招募一名将作太空飞行的普通公民,里根 

总统提议选择一名教师。麦考利夫勇敢地应征,结果从11400名自愿申请者 

中脱颖而出,成为有幸第一个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普通公民”。此刻, 

她静静地坐在航天中心的休息室里,想到自己邀游天宫的理想就要成为现 

实,不禁激动异常,同时又充满信心,纷飞的思絮把她带回到约翰逊太空中 

心度过的日日夜夜…… 

     当她“过关斩将”,在应试中一举夺魁后,她意识到在通往太空的道路 

上她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有待于攻克。于是,她抓紧时 

间,埋头苦读,遍览有关宇航的基础知识,为日后的操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 

础。 

     3个月紧张的模拟训练开始了。她在约翰逊太空中心的5号大楼里参加 

了宇航集训。整个训练场就像个“机器人”世界,宇航员在模拟座舱内必须 

用计算机程序中的术语对话,不允许流露任何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训练极其 

严格。集训课程包括熟悉机上全套系统,掌握飞行操纵规程,学习排除故障、 

紧急避险,同时要接受失重训练,以适应太空中的生活。作为一名普通公民, 

宇航员工作完全是个崭新的世界,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学会操纵航天飞机 

的本领,适应宇航员生活,她付出的代价远比职业宇航员多得多。每天5小 

时的高强度训练,麦考利夫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高度紧张的脑力活动 

和超乎寻常的形体训练,使她疲惫不堪,但她总是咬紧牙关坚持着。她终于 

成了一名合格的宇航员。 

     在这次航天飞行中,她将在第4天向地球上几百万中学生讲授两节“太 

空课”。第一节课她将用自己在太空的亲身感受向学生们讲解:什么是“太 

空”?在太空中人类如何生活?第二节课她将告诉学生们:为什么人类要耗 

费巨额财富,冒着生命危险闯入太空?太空对人类的价值。在太空中讲课, 

这在教育史上是前无先例的,想到此,已有12年教学经验的麦考利夫内心充 

满了初试讲台般的喜悦与不安。 

     临行前几天,她特地来到康科德中学,向学生们告别,她开玩笑地说: 

 “再见吧,我的孩子们!如果老师不再回来任教,那就是被上天留住了。” 

她深知航天飞行中充满着巨大的危险,但为了唤起学生们和全国民众对航天 

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她愿以身试“险”。 


… Page 455…

     工作人员的脚步声,把她的思绪打断。紧张而又繁杂的登机准备工作开 

始了。在作了一系列测试后,人们帮她穿上笨重的宇航服。 

     这是一个少有的寒冷天气,北风凛冽,温度降到了零下4摄氏度,发射 

架上挂满了晶莹的冰柱。由于天气太冷,原订上午9点38分发射的时间,不 

得不推迟了两小时。看来,这不是个好兆头。 

     但在距发射架4英里远的看台上,却是一幅热气腾腾的景象。一大早,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观众就冒着严寒赶到这里。他们中有国家字航局的 

官员,有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有专程来观看的美国各州的旅游者,还有即 

将起飞的宇航员的亲属,其中包括麦考利夫的父母和妹妹。他们手拿望远镜 

和照相机,遥望着发射台,焦急地等待着那最后一刻的来临。 

     11点左右,身着宇航服的麦考利夫和她的战友们——另外6名字航员从 

航天中心大楼出来了,他们微笑着向兴高采烈的观众挥手告别,愉快地从航 

天飞机头部左侧的圆形舱门进入密封舱。 

     11点30分,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倒数计时。发射前7分钟,最后一架 

舷梯撤离“挑战者”号。前4分钟,宇航员最后做一次头盔和面罩检查。前 

35秒,一切显示正常,自动程序开始工作。前6秒钟,“挑战者”号主发动 

机点火。 

     这时,所有看台上的观众都盯青巨大的电视屏幕。他们屏住呼吸,注视 

着屏幕上倒数计时的数字变化:“5、4、3、2、1!” 

     11点38分,当最后一声指令从指挥中心下达,“挑战者”号下方腾起 

一阵翻浓着的白烟,轰鸣着拔地而起。这条银色的巨龙,喷着明亮耀眼的火 

柱,以3倍于音速的速度直插云天。顿时,看台上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 

人们欢欣雀跃,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所陶醉,人人脸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