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艺术两小时
余光中●黄永玉 谈文学与艺术
前言
余光中 卷
余光中介绍艺术经验的转化
余光中答听众问余光中谈余秋雨
余光中演讲朗诵作品辑录诺贝尔奖,中国人的缺席
千年等一回智慧的声音
文化甘旅楚云湘雨说诗踪
走近余光中从余勇可贾到余音绕梁
黄永玉 卷
黄永玉介绍绘画与文学
黄永玉答听众问黄永玉演讲所涉及的主要画家与画派
黄永玉谈绘画木刻与雕塑黄永玉谈凤凰
黄永玉谈沈从文黄永玉书画题跋辑录黄永玉书画题跋辑录
遥看黄永玉牧着一群梦中的云
漫步岳麓书院的黄永玉听黄永玉先生演讲
黄永玉岳麓书院侃大山黄永玉回乡记
万荷堂的设计师
前言
我的行业,我阴郁的艺术
在寂静的夜里独自进行
工作,向着歌咏的光芒
不为雄心,也不为面包
——汤默斯
1999年9月19日,余光中先生从台湾回到大陆,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发表了题为
《艺术经验的转化》的精彩演讲,时间为两小时。
1999年11月4日;黄永玉先生从香港回到故乡湖南,来到少游旧地岳麓书院,发
表了题为《绘画与文学》的精彩演讲,时间亦为两小时。
以上两次演讲由湖南经济电视台现场直播,经视网站同步传送,听者无数。进
入现场的观众大多是国内著名的作家、诗人、书画家、学者、高等院校的师生及其
他领域的文化人,且要坐在风中雨中。
这是一个忙碌而浅俗的社会,无论电视观众、网上观众还是现场听众,都很忙,
都得为生存而奋斗,为明天而奔波;为五斗米而绞尽脑汁。尽管如此,大家却没有
放弃两个小时严谨而优雅的艺术交流与对话的机会,挤出时间,在滚滚红尘之外舒
展自己,在艺术的广大空间作短暂而轻盈的舞蹈。这样的两小时,也许将改变一个
人的艺术旨趣,改变一个人的现时心态,改变人生观,甚至将改写一个人的命运。
这样的两小时;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余光中先生和黄永玉先生的演讲,是中华文学艺术界有相当水准的演讲。由于
活动是在岳麓书院的露天场地进行,演讲者站在或者坐在讲堂的堂口;而听讲者要
披着风雨的烟幕听讲,这实际上是在考验演讲者与听讲者对艺术的耐力,双方都需
要有一种纵情于艺术的心境,有一种抵御世俗的心力,有一种俘掳对方心灵的能量,
红尘之外的这样的场景,真的是明月清辉、草碧苔青、超俗脱凡,妙到了极处。这
样的场景中,最好的演讲者与最好的听众在心灵交会的时候,各自付出了两个小时。
这种付出,是平等的付出,就像相爱到永远的两个人,就像迎雪开着的两树梅花。
书名《给艺术两小时》,实源于这样一种事实和这样一种感想。
余光中、黄永玉二先生,都是年届70的老教授,是中华文坛与画坛的元老,对
文和画都有共同的爱好。余光中先生,长于诗文,但却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从西
洋绘画到中国绘画,无所不通;黄永玉先生,长于绘画,但却是著名的作家,从诗
歌到散文到小说,无一领域没有涉足,且为文有他的表叔沈从文的风范,人称画界
“鬼才”。这样的两位老人来谈一个共同的话题艺术,自然值得大家关注。
余光中先生说,文学与绘画的经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诗人写了一首诗,画家
把它画成一幅画,这种转化,在文艺的天地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还有生活的经验,
历史的经验都可以转化成艺术,变成文学作品或者绘画作品。个体生命的实际经验
是有限的,但艺术要以有限追求无限,要以有追无,以我追道。在追求的过程中除
了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之外,还必须有同情的想象力,因此,如何发挥同情的想象,
来弥补现实经验之不足,是现代作家一个重要的新的途径。
黄永玉先生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艺术具有区别于科学的特
殊的手脑价值,艺术不像科学,只有繁荣,没有落后与进步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家
卖弄清高,是个传统的毛病,艺术家从来都没有清高的可能。黄永玉谈绘画,谈文
学,都不是从理论上去谈,而是从实际经验出发的,他认为实际经验可以转化成文
学艺术作品。实际的经验再加上同情而飞扬的想象;构成了他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全
部。黄永玉先生的例子,从实践上印证了余光中先生的艺术经验转化理论的正确性,
不同时区的演讲碰撞出了相同的艺术火花。
本书以这两次主题相近的艺术演讲记录为蓝本,精选了部分与演讲活动相关的
作品或言论,编辑成册,以报答社会各界对演讲活动的关注与厚爱。同时,因为具
有较强的新闻性、经典性、全面性和阅读性,是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值得关注
的一本书。
本书编成之后,恰逢跨世纪跨千年的庆典,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都将自己
超乎寻常的眼光,投入到对未来的憧憬中,这个世界的明天,一定美好,相信艺术
行为不再阴郁,不再在寂静中游历,不再只是烦琐生活中相对少数的人挤出时间来
关注艺术,人们也真的不再有世俗的野心,不再仅仅为面包而活着。这个世界到处
充满着美丽的灵魂,而且不朽。文学艺术的天空蓝得不见一丝灰尘,蓝得不留余地,
谁都可以侵略曾经被风云占领的领空,不再只是两个小时,而是筑巢而居,毫不倦
游。这样的明天,诗人、作家、艺术家将要宝贝得多,他们得到的将是少女般的激
情和王子般的待遇,这样的明天,是真正的文学艺术的明天。而现在,为了明天,
我真心希望两位跨世纪跨千年的老人能健康地活着并祝愿他们手中握着的赋予这个
世界以健康的唯一艺术宝刀,能摧毁堕落,将冰雪一样圣洁的刀光掷向未来。
2000年1月1日
岳麓书院半学斋
余光中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
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
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及评论、翻译,称其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亦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
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
余种。
余光中在港台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曾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
1999年9日19日余光中先生走上岳麓书院讲坛,发表题为《艺术经验的转化》的
演讲并回答了现场听众及网上观众的提问。湖南经济电视台及其网站同时直播了此
次演讲。(米卉)
艺术经验的转化
——余光中岳麓书院演讲笔录
江堤 整理
袁秋萍 外文译校
朱院长、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和各位湖南爱好文艺的朋友们:
今天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能应邀来湖南访问十天,而且今天特别能来到千
年学府岳麓书院跟大家见面。不过,今天的这个场面,一方面有电视转播,一方面
现场放眼一看,好多朋友坐在风中、雨中,“风也听见,雨也听见”。(掌声)我
非常感动有这么多朋友冒着风雨来岳麓书院参加这个场合,所以我要求我的朋友待
会儿要为听众拍张照,我可以留作纪念,因为看下来好像我面对一个花园,都是青
色蓝色的花朵。我一生演讲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场面,可以说,一定是将来最值得记
忆,然后我回到台湾去也最值得向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来形容的经验。今天上午好像
要放晴的样子,结果后来又下雨了。后来,朱院长告诉我说,上一次余秋雨先生来
演讲的时候,也是下雨。可是余秋雨先生去台湾演讲,也到我教书的中山大学演讲,
那天却是很天晴,非常晴朗。那么,两位余先生的演讲,都是要在风雨之小。不过,
我觉得有点冤枉。因为余秋雨先生他自己就叫做秋雨,他碰到雨是应该的,我的名
字叫光中,我没有看见阳光,只看见镁光。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艺术经验的转化”。一个人说,你这个题目我不太懂。
所谓艺术经验,包括写出作品来,包括文学,也包括绘画或者音乐。文学当然也是
一种艺术,这些经验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文学、艺术、音乐,甚至雕塑,甚
至建筑,这些美的艺术,都可以互通。比如,诗人写了一首诗,那么画家把它画成
一幅画;或者小说家有一本作品,被拍摄成电影。这些艺术的转化在文艺的天地,
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我想起在文学的主张这方面,19世纪以来,有所谓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当然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凭对生活实际的体验来写作品,这是一种写实。
不过呢,我们这个世界愈来愈广阔,而且,因为媒体的关系,要变成地球村了。所
以,我们不可以凡事都要亲身去体验才能来写作。很多种题材,可以通过比如报纸、
电视、广播、新闻,各种各样的媒体,都可以提供我们新的写作题材。我所要讲的
就是这一件事情。
那么一切艺术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在里面。在我们的心灵活动之中,大概需要
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知识,你当然要懂得一些东西;第二是经验,你必须体会人
生,经历过这件事情;可是,有件很重要的要素,就是第三点,是想象力。知识、
经验再加上想象的组合,才产生一件文学的作品。
我们现在在岳麓山下。比如说有一篇散文要描写登山。山有多高?地质怎么样?
牛态、植被有什么特色川]名从何而来?有什么历史?有什么传说?这些东西都属
于知识的范围,知性的范围,我们最好尽量能够把握。当然,这些知识并不是样样
都用得着。知道最好,不知道,往往会出错。可是,最重要的还是登山。登得山去,
去体会峰回路转,去观赏古木寒泉的风景。这当然是最重要的经验,没有这个经验,
什么都是空的。可是,如果仅仅有经验,当时没有好好地观察,深切地体会,事后
也没有回味,没有咀嚼,恐怕还是不够。其结果,写出来的一篇文章,很可能是一
篇报道,或者是地方志,或者是新闻稿,或者是调查报告,或者变成报告文学的一
例。可是,你真要写得生动、有感情,那可能还需要第三样东西,就是想象。想象
当然并不是胡思乱想,是要凭着物理、世态、人情来对现实有所取舍、有所强调,
能够超越时空,超越常识的范围,来把自然加以重组,作更自由而巧妙的安排。所
以,有一位法国作家叫夏赛奥,他说过:艺术是什么?艺术是造化、加速、神明、
放缓。他的原句是这样的:“Art is nature speed up and God Slow down”。大
自然你把它加速了变成艺术,神明的作为你把它放慢了,好像慢动作的电影,成为
艺术。艺术是介于自然与神之间的一个东西。所以想象是艺术的特权,真理的捷径。
所以,写诗,写散文,我们用一些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隐喻,有的是幻喻,
还有夸张、拟人、象征,这一切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的想象。那么,这些比喻
都是一种同情的模仿。是一种模仿,不过是同情的。像柳宗元写《永州八记》,其
中《钴拇潭西小丘记》有一句:“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
可数。”这还是散文的范围,然后第二句就有比喻了,“其嵌然累而下者,若牛马
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他说,怪石头互相重叠,好像
牛马一路下山,来溪边喝水一样;有的是很尖锐的,冲然角列而堆叠上山去的,又
好象熊罴,野兽去登山一样。第二句的比喻除了登山的经验,登山的写实之外,又
有想象。把山石想象为牛马、想象为熊罴,这就是艺术的手腕。
我写过一首诗,叫做《山中传奇》,是在香港教书时(写的)。我的宿舍在山
上,山下是海。在山与海之间,有一行松树——很美的松树。每天,落日从西边下
山,落到松树林背后去。我就说:“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
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有效期间是黄昏。”怎么说呢?落日下山了,它走了,
可是它留下一样东西,就是晚霞。晚霞是长长的,好像落日签的名。这是大自然的
景色。可是,人间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支票上签名。然而签名也许支票必须在
一年之内兑现,有效期间是有限的。那落日签的名,签得很美,签的晚霞,一截,
断霞,可是,也是有有效期,有效期间是黄昏。黑夜来到,“签名”就不见了。所
以,用人事来解释大自然,这是一种同情的模仿,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他的一篇论文《诗辩》中曾说过:“想象所行者,乃中和
之道。”想象的运行要靠中和。理性重万物之异,想象重万物之同。我们的理性把
万事万物分门别类,重万物之异,而想象呢,则强调万物之同。只要有两个东西,
只要有其中一点能够相同,就能够打比喻,我们的想象就能够飞跃。李白的诗句说,
“月下开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好像天上开的一面镜子。云从海上水平线升起
来,好像海上盖了一层楼。这就是把月跟镜子,云跟楼的相同一点叠合起来,成为
一个比喻。所以,想象强调万物之同。这个“同”,不一定是月亮跟镜子,世界任
何东西只要找到一点相通都可以作比喻。林语堂有一次演讲。他说演讲是越短越好
——放心,我个天的演讲也不会太长(掌声)——就像女人的迷你裙一样。(掌声)
你想,演讲跟迷你裙有什么关系?天南地北,完全没有关系。可是,在一刹那的想
象之间,是有一个“短”的观念。演讲要求其短,迷你裙也要求其短。于是,演讲
像迷你裙。这就是想象的一种创造。所以,我刚才讲登山的一篇文章,除了要对这
座山有所了解,历史、地理的背景之外,当然要登山。可是这两者还不够,知识加
上经验还是不够,要加上想象,所以我们的古典文学才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
有敬亭山”,他把敬亭山人格化了,敬亭山看他李白也愈看愈顺眼。所以辛弃疾也
会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都是一种同情的想象。
那么,我刚才讲,从19世纪以来,文学的大道是写实主义。写实主义,当然不
言而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创造的观念。可是,世间很多事情是不能写实的,不能
够亲身体验的。像我们古典诗里面的闺怨诗。西方的情诗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情
诗呢,往往描写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