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你可是跟奴家保证过不再喝醉的!哼哼,若是再喝醉了,奴家可不伺候你了!”
钟浩连忙摆手,陪着笑对可瑶说道:“不会,保证不会喝醉了!”
崔峰三人在旁看着嘿嘿直乐,他们心中觉得钟浩早就应该把可瑶收房了,实在搞不懂钟浩为什么一直守着这么漂亮的小丫鬟不动心。
钟浩看着在一旁傻乐的崔峰等人,不由的气哼哼的道:“傻笑什么,赶紧吃月团吧!这中秋夜咱们也应个景!”此时大宋民间时兴中秋夜吃月团,也就是一种小饼,里面裹着酥油和糖饴,算是后世月饼的雏形了。
崔峰三人忙一人抓起一个月团,往嘴里塞,不过脸上依旧挂着意味深长的笑。若是平日,崔峰他们对钟浩是颇为恭敬了,只是今日他们相谈甚欢,又逢佳节,都喝得有些多了,三人对钟浩多了份亲近,少了分恭敬,便都玩闹起来。
“啊,这月团真好吃!”
“嗯,真甜!”
“可瑶姑娘的手艺真好!”
崔峰三人本来是未免尴尬,拿吃月团敷衍一下,可是尝过可瑶做得月团之后,不由的赞不绝口,顾不得再调笑钟浩和可瑶,不停的往嘴里塞月团吃。
钟浩一见他们的样子,不由的也拿过一个月团来吃,果然味道不错,不由的想起一句据说是苏仙赞美月团的小诗来,忍不住开口吟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可瑶听了钟浩吃了自己做得月团,有感而发吟诵小诗,不由的眼睛一亮。随即可瑶眼波流转的看向钟浩,开口问道:“公子这小诗是赞奴家做得这月团好吃呢?还是主要说这味道引得你相思谁了呢?”
钟浩也是随口吟出,只是想要装一装,倒没想太多,听了可瑶的发问,不由的连忙敷衍道:“都有,都有,可瑶手艺着实不赖。”
崔峰三人吃完了月团,抱着一个酒坛子就要走。
钟浩说道:“崔大哥怎么这就要走,我们还没喝尽兴呢!如此良辰美景,难得有此闲情,怎么能不喝得尽兴呢!”
崔峰看了看可瑶,笑道:“尽兴了,我们已经尽兴了。如此良辰美景,公子还是干些风花雪月的事情更尽兴!”说完,崔峰三人抱着酒坛赶紧开溜。(未完待续。)
第一二五章 秋月无边()
崔峰他们走后,钟浩忽然感觉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些许暧昧的气氛,钟浩和可瑶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时相顾俱都无言,四周也似乎万籁无声,气氛似乎也变得静谧了许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喝了些酒的原因,钟浩看着今夜明月映照之下的可瑶,格外的明艳动人。
钟浩来到大宋快三年了,可是一直还素着呢。如今看着可瑶娇羞明艳的样子,心中忍不住有些悸动。一个娇滴滴的小美人,又是任君采撷不需要负多大责任的情况,说实话,不动点异样的心思,那真是有些不是男人了
虽然钟浩已经动了心思,但还是要故作一下风|流,做得斯文一些,当下钟浩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圆月,漫声道:“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今夜美景当真是不错!如此良辰美景,不如我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可瑶一双水灵灵的大眼中眼波流,一眨一眨的转望着钟浩,问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呢?”
“呃,嘿嘿……比如云雨之事……”钟浩借着酒劲儿说道。
可瑶脸上霎时通红,不禁一声惊呼,娇嗔道:“啊……公子你坏死了!”随即可瑶娇羞不已的低下头,用声若蚊蚋的声音道:“奴家早晚是公子的,只是今夜不行。”
钟浩望着可瑶白皙的长颈,不禁有些口干,怔怔的问道:“为什么?”
“奴家要等夫人主母同意后,才能……”可瑶刚才听钟浩吃月团时,还说什么“相思泪沾巾”,那必是对未来的主母感情深厚。而且自己这未来主母出身名门,日后怕是在这个家中必定位高权重,可瑶可不想先于主母跟公子圆房,给未来主母留下坏印象。
刚才有酒做媒,又逢良辰美景,钟浩一时有些意乱情迷。此时一听可瑶提到富若竹,钟浩脑中一下清明了许多。对啊,自己可是有未婚妻的人啊。虽然此时的士子文人收个丫鬟侍妾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钟浩觉得自己若真是这样做,还是觉得有些对不起富若竹。况且富若竹以一名门贵女,下嫁自己一个一穷二白的寒门士子,钟浩觉得自己一定要倾心相对,才算对得起她。若是被她知道,她在并州苦苦思念自己,自己却和小美人郎情妾意的缠绵,怕是会有些不好。
当下钟浩轻咳几声,打个哈哈道:“公子我刚才就是随口跟你开个玩笑,可瑶你莫要当真。哈哈,如此良辰美景,不如咱们聊聊人生吧?”
可瑶听钟浩如此说,刚才怦怦直跳的小心脏不由的放松了下来,不过又微微有些失落。其实她真的想把终身托付给钟浩,此时不知道钟浩心里到底是怎么想得,一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钟浩见可瑶忐忑不安的样子,不由的有些不好意思,今夜怕是自己的浮浪之举,会让这个小丫头一夜难眠了。
“既然可瑶不愿谈谈人生,那咱们早些休息吧!”
可瑶摇摇头,轻声道:“奴家的此生的理想就是伺候好公子,只求公子不要再把奴家卖掉就行!”说着可瑶的眼眶有些微红。
钟浩听可瑶对自己如此依赖,忙出言安慰道:“公子保证会像亲人一样对你的,以后你把这里当你家便是!”
可瑶一听钟浩说起亲人,不由眼眶****趴在石桌上轻声的啜泣起来。今日月圆团聚之时,可是想起自己的亲人们却早已阴阳两隔,可瑶不由的悲从中来。
钟浩忙上前好一番安慰才让可瑶止住泪水。
钟浩让可瑶早些去休息,可瑶却摇摇头,轻声道:“奴家今晚不想睡,公子能陪奴家聊聊天吗?”
“可瑶想聊什么呢?”钟浩在石桌旁坐下,随口问道。
“随便聊什么都行!”
“呃……”钟浩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听崔大哥说,公子和奴家一样也是孤儿?”可瑶轻声问道。
“嗯,算是吧,不过后来我又有了一个姨母和小妹!”钟浩端起石桌上的酒杯,轻啜了一口,回答道。
“那公子讲讲如何认识姨母和小妹的,还有你们在青州生活的事情吧!”
说起冯氏和婉儿,钟浩还真得有些想念了。一年没见了,婉儿的信中总是说过得很好,也不知道她们是不是过得真的好。明天要再给她们写封信,钟浩暗道。
钟浩将自己如何在山中遇到冯氏母女,以及他们一起在青州生活的事情讲给可瑶听。至于相遇之前的身世,可瑶问起,钟浩还是用在青州对别人说起过的黄河大改道冲掉他家的那番话搪塞。
其实,钟浩倒是很想把自己是穿越而来的事情告诉可瑶。一直以来,他一直一个人承受这个秘密,时间长了,实在憋得太难受,总是想忍不住找个人倾诉一下,可瑶倒是一个不错的听众。可是钟浩知道这件事太过骇人,说出来未必是好事,因此强忍住了说出来的冲动!
钟浩说起在青州的生活时,可瑶听得一脸向往,那是一种繁华风|流而又安稳富足的生活啊。比之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那种安稳富足的生活,若是过上几天,她觉得也足以无憾了。特别是听钟浩说起青州中秋诗会和上元灯会的胜景,那真是令人无比向往。
可瑶虽然出身于沙州的望门大族,沙州也算陇右的一处人口众多、商贸繁荣之地,但是和大宋内地的繁华大州比起来,还是有巨大的差别的。特别是陇右总是断不了的征战,难得有安稳之时,每每常闻兵戈之声,更是不可能有大宋内地大州的文教风|流。
钟浩见可瑶对大宋的繁华如此向往,不禁微笑道:“可瑶不必急,咱们在麟州再待个一两年,就会回大宋内地去,嘿嘿,到时公子一定带你好好见识一下大宋的繁华风|流。”钟浩可没打算一直在这西北边地苦寒之地苦捱。他只想快点混身绯袍,好满足自己老丈人对自己的要求。等娶到富若竹后,钟浩可是打算回青州或是去汴梁享福的。
可瑶听了钟浩的话,不由的满脸向往之情。繁华还是其次,关键是内地安稳,可瑶颠沛坎坷怕了,太渴望安稳的日子了。
可瑶今夜似乎很有聊天的意愿,听完钟浩讲完他在青州生活的情况,便也将她在沙州的生活讲给钟浩听。
钟浩今夜也是一个很好的听众,听可瑶轻声讲述她小时候的事情,不时问上几句,使得可瑶更有倾诉的愿望。
不过,对于自己的身世,可瑶只是说自家原来是沙州的大族,并未具体说起其家族的具体背景身份。
对于可瑶具体的身世,可瑶不说,钟浩也就不问。钟浩觉得可瑶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再说,可瑶到底什么身世,也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和现在的生活影响也不大。
月上中天,只见清冷的月色下,两个孤单的人坐在石桌上依旧在聊着。(未完待续。)
第一二六章 炼制焦炭()
中秋过后的一个多月,钟浩一直在静羌寨内外的各处作坊忙活。西夏军的报复一直没有再来,一开始静羌寨还严密戒备,可是后来见一直无事,便各自该忙什么忙什么了。
不过该派的斥候,一个也不曾少,窟野河西岸的斥候每天保持三队以上,哨探范围最少要五十里,杨怀玉把这斥候哨探当成了练兵的一部分。日后行军作战,斥候哨探也是少不了的工作——
火药作坊那边的制作也渐渐走上正规,钟浩根据那两个学堂的学生记得几个老工匠试验笔记,制定了一个暂时还比较粗糙的制作标准,让工匠们制作制式的火药,然后制作制式的震天雷和炸药包。
那次跟击溃党项骑兵时,震天雷和炸药包大展神威,火药作坊的几个老工匠功不可没,钟浩如约给他们规定的奖赏。还有试验笔记也比较让钟浩满意,试验笔记的十贯钱的赏钱钟浩也如约发放,一时几个老工匠和那两个学堂的孩子积极性大涨。
制作颗粒火药的技术,钟浩也教给了那几个老工匠,让他们慢慢试验琢磨。只要造出来的颗粒火药能够让钟浩满意,钟浩许诺有更大的奖励。钟浩盼着颗粒火药能使震天雷的威力更加强大,成为静羌寨的利器——
静羌寨的酿酒作坊的伙计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了,如今烧酒的产量越来越大了,而有刚收获的粮食,暂时不用担心酒的原料问题。
如今静羌寨暂时不缺马了。三百来匹马最为正规的骑兵营来说,不算充足。因为在训练中必然会有损折,数量肯定会下降。但静羌寨的骑兵营暂时能保持人手一骑,还有三十余骑的备马,钟浩觉得暂时可以对付过去了。贩卖烧酒赚来的钱,暂时要用于静羌寨内的建设。
静羌寨是从一片荒地上建起的,内部什么都没有,各种设施都缺,需要尽快的进行建设。而建设的物资就需要烧酒赚来的钱来买了——
如今天气渐凉,钟浩觉得自己靠铁炉和石炭赚钱的时候也到了。
静羌寨四周有很多的地表煤层,非常容易开采。
钟浩本来觉得开采出来售卖,是门不错的生意。可是随即想起河东之地最不缺的就是石炭,后世的山西可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至于南边的永兴军路,煤炭似乎也不缺。如果卖到更远的地方,运输沉重的石炭,似乎未必能赚到钱,这年代的旱路的运输成本实在太高了。如此一想,又觉得这门生意不是那么好做。
至于按照后世的样子制作的装有炉膛的铁炉子和配套的薄铁皮制作的烟筒,在青州时已经证明了很有销路,倒是很值得去做。
不过随即钟浩发现自己有些先入为主了,钟浩问过了韩虎等几个在西北之地待得久的老人儿后,才知道如今河东之地并没有发现多少石炭矿脉。
钟浩不禁暗骂自己傻了,山西等地煤炭储量丰富,是后世才勘探发现的,如今的人们怕是只是能偶尔找到一些浅层的石炭矿,他们还都不知道自己脚底下边地是石炭呢。
看来开采石炭,应该还是有不错的利润的。钟浩组织静羌寨的人手大量开采,以备配有烟筒的铁炉子推广开后,应对大量的石炭需求。
不过钟浩觉得石炭这东西,毕竟是初级产品,利润太薄。这东西又重,运输成本高昂,降低了利润。
钟浩觉得炼制成焦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焦炭不但烟尘少,而且热量高,必定为那些富贵人家喜欢,从而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
而且钟浩觉得焦炭还可以用来炼铁炼钢,必然可以炼制出更好的钢材。
这年代的炼钢,主要是把可锻鉄烧熔之后,反复捶打,敲出杂质,以得到锻钢。
而这锻钢用的可锻铁很是难得。大宋此时的高炉,都是用木炭炼铁,根本无法将铁矿石完全烧熔成铁水。因此这种可以反复锻造的、柔韧性较好、杂质较少的可锻铁产出很少,大部分铁矿炼制出来的都是含碳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生铁。这些生铁太脆,难以用来锻造钢材,只能用来厚重的铁锅的民用铁器。
此时最好的钢是百锻钢,可锻铁经过煅,打,淬,折四道工序一遍为一锻,如此反复锻打百遍而为百炼钢,这种百锻钢得钢率很少,是以只能用来制作宝刀、宝剑,不可能用于制式武器的制造,一般兵器的锻钢,锻打十遍八遍已是难得。
铁矿石无法完全烧熔,自然是用木炭的高炉的温度无法达到能溶化铁的温度。
石炭其实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广泛运用。利用石炭炼铁,能够大规模的提高效率而降低成本;毕竟木炭取之不易,而且还需烧成炭,中间所费人力不少。
但是石炭炼制的铁,里面掺杂了太多的杂质,根本不适合炼铁。一般石炭用来炼铁,只会产生极多的杂质,练出来的铁很是劣质,极容易脆裂,炼制出来的大部分是含杂质的生铁,出可锻铁的量,连木炭都不如。所以在大宋基本没有用石炭炼铁的。
不过钟浩知道焦炭可以满足炼炼的条件,因为焦炭不但杂质少,而且热量大。
焦碳是由石炭高温而成。利用高温的去除掉杂质,最后将煤炭炼成焦炭。
钟浩指挥平西军的工匠们和兵士在窟野河河边建造了一座能炼制焦碳的密封高炉。之所以把高炉建在窟野河边,是因为一般高炉难以达到炼制焦炭的温度,钟浩想了给高炉安装上水利鼓风机,有了鼓风机可以让高炉内的燃烧更充分,温度更容易达到炼制焦炭的高温。
钟浩和平西军的木匠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大型的水利鼓风机。钟浩后世在整理自己研究所的资料时,曾经偶然看过一架明代的水利鼓风机的资料,此时到时正好用上。
鼓风机出现于东汉,采取的是水排动力,即选择湍急的河流的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水轮,在下水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联;在鼓形小轮的顶端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鼓风箱相连。这样,当水流冲击下卧轮时,就会带动上卧轮旋转。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这几乎是后代鼓风机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