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
黄老三还以为遇到土匪呢,当下跪地求饶。
待到钟浩和杨怀玉他们表明身份,黄老三依旧不敢起身,不断告饶。虽然钟浩他们是官军,但他是去昆仑关给侬智高送物资,这也是资敌行为啊。
好在钟浩和杨怀玉显然没有兴趣追究他的资敌行为。如今岭南糜烂不堪,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不能对这些老百姓要求太多。
钟浩和杨怀玉他们只是要求黄老三配合平西军夺门。只要他好好配合平西军的行动,到时这资敌之罪自然一笔勾销。
黄老三迫于形势,只得同意。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钟浩还是让人扣下了他的儿子。是以,如今拿下昆仑关后,黄老三有此一问。
此时顺利拿下昆仑关,钟浩心情大好,听了黄老三的话,当即笑道:“放心,我们是官军,又不是贼军,还能伤害你儿子不成?!你儿子我们早就放回去了。之所以扣住你儿子也是权宜之计,保证你配合,毕竟这行军打仗之事儿无小事,大意不得,希望你不要介意。你这也算是为朝廷效力了,日后报功时,少不了要提你一笔。日后平定了侬智高,有你好日子过!”
“谢谢,小人谢过钟将军了!”
杨怀玉在旁旁道:“你赶紧下山把,这里怕是马上还有大战,晚了小心要受到波及!”
“是是是,小人这就下山,谢过杨将军!”
眼见黄老三下山,杨怀玉向南面山下极目远眺片刻,也不找他想看什么。
过了一会儿,杨怀玉转头问钟浩道:“大哥你觉得侬智高军会来攻打昆仑关吗?”
钟浩沉吟片刻,回道:“这个不好说,看侬智高收缩防御的架势,似乎是要死守邕州城。但估计他也知道,守邕州,不守昆仑关,完全就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时咱们大军可以轻易的突进到邕州城下,进行围城。况且,侬智高军自起兵以来,大小三十余战,不曾一败,他必定骄心大起。是以,我觉得侬智高应该会来争夺一下这昆仑关的。”
………………
邕州城里,大南国的皇帝侬智高,此时正在他的皇宫里,听刚逃回来的昆仑关守将孙辉奏事。
他这皇宫是以前的邕州州衙改造的,而这议事的大殿正是以前邕州州衙的大堂。
此时这皇宫议事大殿的上方,放着一张金光闪闪的御座,大南国皇帝侬智高正端坐在上面,听着孙辉奏事。
大殿下面跪着的昆仑关守将孙辉,此时灰头土脸,身上还有许多血迹,一副狼狈的模样。此时他正在泣声诉说着他是如何拼命守卫昆仑关,却最终没有守住的事情。
?当侬智高乍一听到孙辉说宋军已经夺取昆仑关的消息后,不由的大吃一惊!
在侬智高看来,这昆仑关就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啊,竟然这么快就失守了,这西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待听说孙辉详细诉说昆仑关失守的过程,重点讲述了昆仑关关门是如何被西军用诡计骗开的事情之后。
侬智高不禁脸现不屑,撇嘴道:“这帮宋人就只会耍诈,哼,倒要看看寡人的大军面前,他们的诡计有何用?”
跪在大殿下的孙辉,忙拍马道:“陛下英明神武,那些宋人惯会耍弄诡计,不敢正面对敌,正是因为怕了陛下。若是敢和陛下正面厮杀,陛下的大军怕是顷刻间就能把他们那些废物碾为齑粉。”
这马屁拍得不错,侬智高听了不禁连连颌首。随即他不禁看了一眼大殿下跪着孙辉,开口的道:“本来你丢了昆仑关,是应该军法处置的!但念在你追随朕颇多功劳的面子上,这次就饶了你吧。下去吧,带你的人先先安置,等朕出兵时,再随同出战!让你看看,朕的大军是如何把那些宋军碾为齑粉的!”
“谢陛下开恩,末将一定追随陛下脚步,把那些宋狗斩杀干净!”
“嗯,这就对了,下去吧!”
“末将告退!”
孙辉陛辞出殿之后,侬智高沉吟片刻,对旁边伺候的手下道:“去请两位丞相前来议事!”
虽然他在孙辉面前说得很是对西军不屑,但两个丞相总是说那些西军多么厉害,还是要跟他们商量一下对策。
侬智高自从起兵以来,屡战屡胜,从未一败,有他自己带领的侬族本部兵骁勇善战的原因,但这两个足智多谋的丞相谋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侬智高还是很看重这两个汉人丞相的意见的。
????
第二一七章 汉奸丞相()
很快,“大南国”的两个汉奸丞相黄师宓及其同宗兄长黄玮便来到了大南国皇宫议事大殿。
如今这黄师宓和黄玮算是“大南国”皇帝侬智高最重要的智囊了。正是因为他们的出谋划策,侬智高军才得意屡战屡胜。
这二人中,尤以黄师宓最为足智多谋,也是因为他能力更强,所以虽然他年纪虽然稍微小点,却位居左丞相,位在其兄长右丞相黄玮之上。
黄师宓是汉人,祖籍广~州,据说还是读书人出身。曾参加广州解试,被取中解后,入京参加过景祐五年戊寅科的科考,并且成功过了礼部举行的省试。
但是虽然他考过了省试,却在科举的最后一个环节——殿试中折戟。
在大宋庆历以前的科举制度中,考中了省试,也不一定能成为进士的,因为在殿试环节,还有一个淘汰机制!就是应考的举子哪怕过了省试,但进入了殿试后,如果没有考到前若干名,就会被末位淘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一个考生殿试没过,那所有的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你依旧是一介白身,还需要重新参加解试,重新参加省试,重新参加殿试,非常的令人郁闷。
这比之后世明清的童生、秀才、举人都是永久功名的科举制度来说,这个制度对那些不幸殿试折戟的举子,非常的残酷。
这黄师宓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解试,考过了省试,却倒在了最后的殿试,一切还要从头再来,自然也是相当的愤懑不已。
不过,说起来,他并不是殿试淘汰方面的最大的受害者,他此时的榜样、投靠西夏做到国相高位的张元,曾三次进入殿试,三次被淘汰,比他更惨数倍。
其实到了宝元年间,三次进入殿试,三次被淘汰的张元,因为失意投奔西夏,并怂恿李元昊叛宋自立后,殿试淘汰的的制度不合理,已经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官家的注意,等到了庆历二年壬午科?便取消了殿试淘汰制度。凡是进入殿试的一律授进士,甚至创设同进士出身,以避免大宋失意文人叛国的情况发生。
从此以后众举子只要过了省试,便最少有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不至于被重新打回原形,一切从头再来。殿试从此只是作为给新科进士排名的考试,并不会淘汰举子。
但自从那次殿试被淘汰后,这黄师宓连一次解试都没过,更别提省试、殿试了,这不由的令他更加郁闷,对大宋更加不满,也令他最终走上了一条和大宋作对的道路。
景佑年间的张元在三次进入殿试,三次被淘汰之后,自以宋朝无法舒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心怀怨愤,从而出走大宋去投靠西夏,并怂恿西夏王元昊叛宋称帝,并献计联络辽人,两相夹击,企图侵占宋朝的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并最终参与指挥谋划宋夏之间著名的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后,宋军被西夏军大破,伏尸一万余具,伤七万余,损失惨重,张元在战后特意亲临好水川战场,快意的望着血泊中的同族的尸体,一种复仇的快感,油然而生。张元趾高气昂地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并在诗后题言讥讽其时的经略陕西的夏竦、韩琦,署名时还写下了一大串官衔:“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一般宋人读到这段史事时,都是一脸愤懑,但心生不满的黄师宓读起来却是心向往之。
因此黄师宓便以张元作为榜样,抱着人不能碌碌无为、籍籍无名,若不能流芳百世,便当遗臭万年的心思,一心想要去做出一番大事儿。
于是和兄长逃奔到广源州侬族属地,帮助侬智高整军治民,并最终怂恿侬智高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据说侬智高也曾通过解试,去东京参加过省试,只是未曾考中,但也算半个读书了。因此见竟然有大宋读书人,且还是参加过殿试的读书人,来投奔自己,自也是欣喜若狂,对黄师宓也是颇为重视。
大宋文官待遇和权力都极高,整个大宋都以读书出仕,东华门唱名最为荣光。侬智高虽然只是大宋羁縻州的少数民族,但对这大宋文官也是很羡慕和向往,因此也参加过科考。
不过侬智高虽然号称“能属文”,且取解通过,但其实也只是粗通笔墨而已。大宋的解试是各州单独举行的,各州举子由自己所在州里自行取解,广源州虽然只是羁縻州,但也有一个取解名额!这个名额侬智高想要,自然也没人敢跟他争,当然广源州地处偏远落后,不要说是读书人,就是能识字的也没几个。
侬智高自己参加省试铩羽而归,也知道了大宋文人的本事,所以他对大宋有本事读书人还是很尊敬的。黄师宓整军治民颇有法度,于是很快便得到了侬智高的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正是在黄师宓哥俩的不断怂恿与策划下,侬智高才悍然起兵,不去攻打跟他有杀父之仇的交趾国,却倾国之兵,入侵大宋。
在黄师宓哥俩是广~州人,据说正是在自己衣锦还乡的虚荣心下,黄师宓才撺掇侬智高攻打不在他们战略之内的坚城广~州城的!幸好广~州最后守住了,不然,说不定黄师宓会和会跟张元一样,也来一出“广~州复仇诗咏”的闹剧。
………………
黄师宓和黄玮两位“丞相”来到大殿,听了侬智高说得昆仑关失守、他想带大军去攻打的事情后,不禁提醒侬智高这次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有大宋战神之称的“面涅将军”狄青,还是一定要以谨慎为上。
????侬智高却不屑道:“这些宋人净会吹牛,当初把那杨家将吹上了天,结果那杨畋最后还不是禁不住朕的一下?”
如今的侬智高确实有骄傲的资本,自起兵来,大小凡三十余战,虽然也有苦战,但最终的胜利,从来没有旁落过。
黄师宓进言道:“陛下不可大意,这次统兵而来的狄青,号称‘大宋第一战神’,其手下的西军也据说很是厉害,不可小看,还需要从长计议,力求稳妥!”
侬智高毫不在意的摆摆手道:“那杨畋不是还号称‘大宋第一儒将’吗?还不是跟块豆腐一样,禁不住朕的一击。这些鸟称号,都是那些宋人吹出来的,不足为信!”
黄玮也朝侬智高行礼后,开口道:“那杨畋带得都是岭南兵,可狄青所带的西军精锐,不可同日而语,还是要多加在意的。”
侬智高毫不在意的朗声道:“那大宋西军也就是吹出来的,估计也和两广的宋兵一个熊样,不然也不会被西边的夏军揍得那么惨。还“面涅将军”呢,朕估计多半是“面捏”的吧!”
侬智高也听说过西军,不过他听说到的西军事迹基本都是些反面的,基本是都是被宋军被夏军狂虐的事迹。其实,依着侬智高的性子,是不打算如此谨慎的收缩防御的,他是打算再像给杨畋的那一下子一样,再给狄青一下。
????左右丞相黄师宓和黄玮想想也是,他们都是南方人,从小只见宋军腐朽如泥,从未见过什么厉害的宋军,所以才敢鼓动侬智高造反。
前面之所以替侬智高出谋收缩防御,主要是听到从北方来的人传说的西军有些厉害。此时听了侬智高的一番言论,心中也忍不住嘀咕:估计那西军的厉害,也是大宋吹嘘出来。那些岭南军在侬智高手里,都是一击即溃,估计这西军也不可能是这虎狼般的侬智高的对手。
????何况,如今的侬智高军也今非昔比了。他们现在的大南国开国皇帝,麾下已经有五万大军。且他们的部队也再不是的山林里衣不蔽体的野人了,他们有了统一的军装和武器。
呃,当然,这些军装和武器都是出自大宋州县的武库中。
不过这大宋的制式武器装备,确实武器犀利,甲胄坚固,比那交趾国的禁军的装备,都要精良上一百倍。如今大都装备了大宋的制式武器装备的“大南国”军队,早已经今非昔比了。
????想到这里,两个汉奸丞相也被侬智高的大话煽动起来,顿时觉得豪情万丈的。
那就像以往数次那样,让我们的大军披挂上马,集结起来,再次去消灭那敢于和我们对敌的一切敌人吧!
???黄师宓当即上前请命道:“既然陛下决意出战,微臣愿领军出战,定一战击溃宋军,擒那‘面捏的将军’来,由陛下发落!”
侬智高此时也是豪情大发,朗声道:“不,这次朕要亲自挂帅,丞相你就坐镇邕州,为朕看守家业吧!”
黄玮这时上前道:“那就由微臣随着陛下出征,让六郎坐镇后方吧!”黄玮口中的六郎就是黄师宓,黄师宓在族里行六,是以他兄长这么称呼他。
侬智高听了,当下点头表示同意。黄师宓文才武略可以独挡一面,由他坐镇邕州,而由黄玮随同自己出战,算是很合理的安排了。
“那就由右丞相随朕出击,邕州城就有劳左丞相了!”
第二一八章 大战的前夕()
杨文广派去禀报已经夺取了昆仑关消息的信使,刚过了宾州城,还没有到桂州,便遇到了狄青的率领的西军大军。
狄青听了那信使的禀报,听说杨文广所率领的先锋军已经拿下昆仑关了,不禁大喜过望。
自从狄青知道了陈曙等人擅自带兵去抢夺城池,并妄图抢占昆仑关,从而引起了侬智高军重视,加强了昆仑关的防守后,就有些头疼。本来可以轻易拿下昆仑关了,如今却要耗费大量的好儿郎的性命去夺关,想想就令人气愤。
可以说狄青斩了陈曙等一众广南西路将领,他们不尊军令,擅自出击,以致大败,堕了大宋军威,乱了大宋军纪是主因,但也有一部分的因素是,狄青恼恨他们害的西军要靠强攻来夺取昆仑关。
如今突然听到那信使说先锋军已经拿下了昆仑关,狄青自是大喜。
“杨将军真是好样的,日后平定侬贼,杨将军此役居功至伟!”
当下狄青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全速赶往昆仑关。
这昆仑关拿下,便等于邕州的门户开了,邕州城便暴露在西军的铁蹄之下了!这平叛的大计,便算是成功了一半了——
狄青的大军在加快速度往昆仑关开赴,杨文广则在昆仑关上指挥手下加固城防,并安排先锋军战士布防。
只是关上的粮草物资不多,先锋军作为哨探的前军,为了轻便迅捷,携带的粮草物资也不多,因此这关上的粮草物资加起来,怕是只能够先锋军用几天的。
不过先锋军倒没有太多的担心,他们只需要坚持守住昆仑关几天,让南下的西军大军能够安稳的通过昆仑关,进入邕州境内便行。
对于这个任务,先锋军还是很有把握完成的。
………………
邕州城内的大南国皇帝侬智高正在集结他的大军。
虽然侬智高那天在大殿中议事时,对西军很是不屑的样子,但对于这场战役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