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大宋-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哈哈……”林员外郎听了钟浩的恭维,不禁大是高兴。男人没人不喜欢被人夸赞那种事情强。

    “这滩羊肉熬汤乃是暖中补虚、补中益气、滋阴补阳的佳品,明远兄虽然‘骁勇善战’,但是这羊汤喝上一些,还是没有坏处的!”

    “呃,那为兄先谢过文轩贤弟了!这等佳品既然既能补阳,又能滋阴,那可否给我房中的……呃,也来上一些!”

    “没问题,小弟这就让人送去!”看来这林员外郎对这两个姑娘还是很喜欢的,不然也不会巴巴的让钟浩派人给她们送这羊汤!这次估计两个姑娘的攀上高枝野望,应该很有可能达成了。

    林员外郎今日有些脚软,这去游览天台上是肯定不行了。天台上虽然不是太险峻,但也是颇为陡峭高耸的,以林员外郎现在的状态自然是爬不上去的。

    因此林员外郎决定今天先去勘验静羌寨高产粮食作物的真伪!

    林员外郎也是出身寒门,对农事也并不陌生,不然他也不会写出那颇有情感的《秋收遇雨》。正是因为他熟悉农事,所以他对这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是不信的。

    林员外郎老家所在的京西路,地处中原,虽然也是旱地,但土地肥沃,比之这西北贫瘠的土地,强上许多。但他老家的肥沃土地种庄稼,亩产两三石已是绝对的高产。所以对着这西北贫瘠之地有能亩产十石粮食作物,林员外郎是直接不信的!

    不过这位钟老弟对自己的接待如此到位,不但接待仪式如此到位,而且晚上还有人暖床,自己无论如何还是要尽力帮一把钟老弟的。文人好名,钟浩在寨门处的迎接仪式,对林员外郎好名的心理给予了最大的满足,自然也让林员外郎对钟浩有了很深的认同感。

    林员外郎打定主意,只要这粮食作物有五石以上的产量,他就帮钟浩回去上报,说确实有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毕竟亩产五石,已经比别的粮食作物高上一倍的产量了。一种是别的粮食作物两倍产量的粮食作物,已经对大宋意味着太多。

    若是有五石产量,林员外郎一支笔杆子自然会能论证出它有可能达到十石。毕竟粮食产量跟土地肥沃与否、灌溉充足与否、施肥充足与否、播种及时与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林员外郎出身户部,也算专业人士了,把那些不懂农家事情的官员忽悠住,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若是静羌寨的这种粮食作物连五石都达不到,林员外郎就爱莫能助了。

    大宋的文官虽然注重享受,爱好名声,但风骨还是有一些的。造假太狠了,林员外郎自是不干的。

    再说,若是连五石都达不到,他要敢上报十石,这风险实在太大了。毕竟这作物要是上报十石,官家必定会大肆在全国推广。日后产量差距太大,林员外郎怕是会吃不了兜着走。

    为他人担这么大风险,林员外郎是不会干的!

    ………………

    静羌寨外,窟野河畔的土豆和地瓜田地里,左营甲都的平西军兵士正在挖掘着土豆和地瓜。

    这些平西军兵丁挖掘的土地,是林员外郎专门带着随从禁军兵丁丈量出来的。

    为了更准确的估计出产量,种植这两种作物的田地,林员外郎特地让人都各自量出两亩,到时作一下平均。

    这些平西军兵士挖掘的很是细心,都是从土豆棵和地瓜棵很远的地方开挖,力求保证土豆和地瓜的完整。这些都是寨子的粮食啊,挨过饿的人都对粮食又很强的爱护心。

    林员外郎虽然爱好虚名,又有些喜好美色,但是做起事情来,还是很认真的,这也是大宋很多士大夫的特点。他不顾自己腿酸脚软,在田地里来回查看这土豆和地瓜挖掘工作。当然,他也是顺便在监督那些平西军的兵丁,怕静羌寨在其中造假。毕竟这土豆和地瓜都是长在地下,若是造假还是可能的。

    当然,这四亩地都是林员外郎随即挑选的地块,静羌寨就算造假,也不太可能在所有几百亩的田地里,都多埋上一些土豆和地瓜。这点林员外郎自然也是知道的,他只是想尽量保证真实产量。

    平西军的兵士将挖好的土豆和地瓜堆积到田地的旁边,由林员外郎带着其随从的禁军兵士用大秤称量。

    那些禁军兵士,每过一称,林员外郎都会仔细的记下。

    最后称量出的结果,让林员外郎的大吃一惊,这土豆产量有十三石多,地瓜的产量也有十石多。而且这地瓜如今还没完全长成,若是再过一个月完全长成了,怕是比土豆的产量还要多。

    看着这大堆的土豆和地瓜,林员外郎不禁开口问道:“文轩老弟,这……这土豆和地瓜当真能吃吗?”

    “这个……自然是能吃的,而且味道相当不错。这两种作物都是既能当粮,又能当菜,绝对是不错的粮食作物。明远兄想不想尝尝鲜?今晚小弟便让静羌寨准备全薯宴!”

    “全薯宴?”

    “这土豆和地瓜都是我们寨子里的通俗称呼,这两种作物官名,小弟给他们分别起得是面薯和甘薯!这土豆因为含淀粉,呃,薯面比较多,所以小弟给它起名面薯,而这地瓜味甘,小弟给他起名甘薯!当然,这两种作物日后还是要奏请官家来赐名的!”这淀粉,此时没有这个称呼,是以钟浩想了一个薯面来代替。

    “哦,原来如此!那今晚自然要尝尝这全薯宴,哈哈!”

    “保证让明远兄尝了后,赞不绝口!”

    “若是这土豆和地瓜果真好吃,那这两种粮食作物真是大宋的祥瑞啊,可使我大宋再无饥馑之虞啊,文轩进献这两种作物的这功劳,可是功在社稷啊!文轩放心,你的封爵之事,为兄必定为你鼎力争取!”

    “封爵非我愿,只愿大宋无饥馑!为天下百姓谋些福祉,是我辈文人的职责,实在当不得什么爵位”,钟浩适时的装比道。

    “文轩贤弟真是我辈文人楷模,为兄拜服之至!”

    晚上钟浩准备的全薯宴,令林员外郎很是满意。

    土豆炖牛腩、土豆蒸肥肠、醋溜土豆丝以及拔丝地瓜、蜜糖地瓜等土豆和地瓜做得菜肴,让林员外郎很是称赞不已。当做主食的土豆饼和地瓜粥也让林员外郎觉得很是新鲜,又很爽口好吃。

    这全薯宴,虽然菜肴精致程度和昨日的酒席没法比,但却别树一格,尤其是让林员外郎切身感受到了这土豆和地瓜这两种粮食作物的可食性,绝对是一桌让人记忆深刻的宴席。

    这土豆和地瓜如此高产,若是推广开来,绝对能让大宋再无饥馑之忧啊,实在是宝物啊!

    ………………

    林员外郎的这次钦差之行,很是满意。

    看着身后随从的禁军运带的一车土豆和一车地瓜,林员外郎似乎看到了官家喜笑颜看的样子。官家高兴了自然少不了自己的好处。

    他自己所乘坐的马车内的东西也不少,林员外郎对自己这位年少又为的钟老弟实在是太喜欢了,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已经混到八品官身,而且眼看着就要封爵了,人家这办事儿的水平摆在那,实在是无可挑剔啊!虽然大宋爵位不怎么值钱,但这毕竟也是身份的象征啊,不是什么人都能混到的!

    林员外郎看着车内钟浩赠送的土特产,满眼堆笑。硝制好的滩羊皮、风干的滩羊肉、几坛玉液清酒,还有一把大宋文人最喜欢用来装比用的夏人剑。当然,只是这些土特产,还不至于让林员外郎如此眉开眼笑。

    那滩羊皮包裹的一个包袱中,才是最令林员外郎眉开眼笑的“土特产”,那可是满满的一包袱黄白之物。

    这趟钦差之行,不但收到了名,还收到了利,更收到了色,当真是不虚此行啊。

    那两个主动给林员外郎侍寝的姑娘,被林员外郎相中了,打算收做侍妾。当然,林员外是出京做钦命差使的,自然不能带着两美随行回去。虽然大宋的士大夫都有风~流的雅好,但是假公济私,必定是要被御史们喷的。这两个姑娘也愿意给林员外郎做侍妾,钟浩会随后安排人送他们去林员外郎在东京的宅邸。

    一定要为钟老弟多说几句好话,不然无以回报他的盛情款待啊,林员外郎默默的想道。

    当然,这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是实实在在的在那的,就算自己不多说好话,钟老弟封爵之事也是必然的。顺水推舟的多替他美言几句,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呢!(未完待续。)

第一九八章 简在帝心() 
林员外郎带回的查勘结果对大宋官家赵祯来说,大概是皇佑四年这个多灾多事的年份里唯一难得的好消息了。

    赵祯听了林员外郎入宫缴旨时的回奏,不禁大喜过望,当即就派人去政事堂催促对钟浩封赏事宜。

    进献此等高产作物,当真是功在社稷。

    此等大功,只是赏个低等爵位,怕是还远远不能酬赏这进献人的功劳,赵祯觉得除了封爵外,还一定要给他升官,如此才能酬赏他的功劳!

    赵祯今日难得留出久违的笑颜,还破例留林员外郎在宫中用午膳。

    这当真是让林员外郎受宠若惊!

    虽然大宋宫中的御膳并不是多么丰盛,甚至比起很多高官家里的用餐还多有不如。但是这留在宫中跟官家一起进膳,对林员外郎这一介七品小官来说,绝对是莫大的荣耀。

    要知道以往能在宫中享用御膳的,一般可都是朝廷重臣或是皇亲国戚,他这种微末小官,是不太可能有这种机会的,是以林员外郎自是觉得倍感荣幸。

    况且,这种和官家共进午膳的事情,绝对是简在帝心的表现。林员外不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憧憬了,这次怕是能借着钟老弟的东风,自己也能上几层台阶了。

    ………………

    午膳期间,两个人谈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钟浩这个高产粮食作物的进献者。

    林员外郎看到官家对钟浩的事情很是上心的样子,自然少不了为他说上许多好话。

    毕竟人家钟老弟是富相公的女婿,如今又有进献这高产作物这等简在帝心的事情,日后前途必定不可限量。此时卖他些好,肯定是没有坏处的,日后回报怕是绝对会很丰厚。

    当下,林员外郎把他在静羌寨的一些所见所闻,比如钟浩在西北之地还不忘教化军民,把静羌寨的学堂搞得很是有模有样的事情,添上一些好话说给了官家听。

    还有去年秋天,刚刚草创的静羌寨大败西夏神勇军司的山前营的事情,林员外郎也说给了官家听。

    林员外郎还把自己从别处了解到的钟浩的一些事情跟官家说了,比如那如今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青玉案·元夕》就是钟浩所做,而且那个经典的童蒙教材《三字经》,还有那学习诗词曲赋格律用的《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也都是这钟浩所做。

    赵祯饶有兴趣的听着林员外郎讲述钟浩的事迹,不时点点头。

    “林卿,听说这钟卿只有十八岁,可是真的?”

    “这位钟承事确实只有十八岁。还不到弱冠之年,已有如此多的事迹,实在令我等汗颜!”林员外郎不着痕迹的又捧了钟浩一把。

    赵祯听了不禁喟然叹道:“如此年纪,只是做成一两件事情,便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了,没想到这位钟卿竟然已经做了如此多的事情!”文采风~流,又能踏实做事,这的确是令赵祯有些刮目相看。

    这《三字经》、《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赵祯都看过,确实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特别是在这个学习格律还没有系统化教材的时代,这《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赵祯不用想,也可以预见这《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必定为广大学子喜欢,毕竟此时的科考可是要靠诗赋的。这《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对学习诗赋,可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

    至于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青玉案·元夕》,早已成了大宋各地中秋和元夕灯会上必不可少的曲目,其脍炙人口的程度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到现在还鲜有能比过这两词的中秋词和元夕词,就连那“奉旨填词”的柳三变,都说自愧弗如。

    赵祯以前只是对这词作和教材有所关注,对这作词和著书之人,还真未有太多关注,毕竟他每天处理的事情太多,一个小小的远在青州的士子,他还没有闲情去刻意关注。

    当然若是钟浩在东京或是已经中了进士的话,怕是早就已是尽人皆知的名人了。但他在青州,又不曾中进士,只是一个小小士子,虽然青州也是海内望州,但是在东京人眼中还是经常会被刻意忽略的。在东京人眼里,京城的才子才是最厉害的。

    今日赵祯才知道这著述这《三字经》、《渔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的才子,竟然和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青玉案·元夕》的才子是同一个人,不禁有些惊讶。

    林员外郎附和道:“是啊,钟承事实在是难得的大才啊!”

    “如此才情纵横的士子怎么不参加科考呢?又怎么会在河西一个战寨主持工作?”

    林员外郎忙解释道:“钟承事如今才年方十八,皇佑元年的科考之时,他还是一个未曾束发的少年,学问怕是还未大成,是以未曾参加科考。后来,钟承事受接连任青州知州的富相公和范相公的教诲,是以虽未中进士,便已经开始了为朝廷效力。微臣在静羌寨时和钟承事聊过明年的科考之事,据他自己说,明年的锁厅试他必定是要参加的。”

    赵祯听了林员外郎的话,笑道:“哈哈,倒是朕糊涂了,这都四年没有举行科考了,他想要考进士,这也没有办法考啊。不过以钟卿的才气,明年怕是必定要中的!钟卿如此年轻,又还未成中式,便已主动为国朝效力,还是去那西北苦寒之地,当真是不错的!范卿和富卿确实是国朝之栋梁,在野外任之时,犹不忘教化一方,治政一方,实在是难得啊!”

    其实,赵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能力,是无比佩服的,只是因为他的威望实在太高,才不愿他入朝执政。不过赵祯对范仲淹心中还是满含歉意的。如今范仲淹卒了,赵祯觉得应该让富弼尽早回朝了。

    林员外郎听了官家的话,心中也是有一些欣慰的。其实,林员外郎对范相公和富相公他们那些想要替大宋革除弊病,挽救大宋颓势的革新派,还是很佩服的。只是庆历新政之时,他不过一个刚刚科考入仕微末小官,想要为新政尽一番力,也是没有什么能力办到。如今听到官家对革新派的领军人物范相公和富相公的评价颇高,也是颇为高兴的。

    而且听官家的一番话,怕是钟老弟彻底简在帝心了。

    以钟老弟的才情,怕是过个锁厅试一点难度没有。到时以官家对钟老弟的看重程度,说不定殿试会给他个鼎甲名次呢,前途光明啊。

    林员外郎不禁心中暗道:钟老弟,为兄可没白收你东西啊,该帮的忙,为兄可都帮到了,以后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

    下午在延和宫批阅了一下午奏折的赵祯,傍晚来到晴岚轩时,依旧脸上带着笑容。

    “爹爹,今日你怎么这么高兴啊,人家都好久没看到你笑了,快说说有什么好事儿!”赵瑾看到自己父亲带着笑容,也是由衷的高兴。

    “嘿嘿,自然是有好事儿,待会再告诉你!朕先问问你,下午朕给晴岚轩派来的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