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年:大恐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768年:大恐慌-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会长吩咐仆人紧闭徽州会馆的大门,不得让任何外人进来。众人都感觉有些纳闷,纷纷问他说:“杨会长,有什么事情搞得如此神秘?”

    “诸位,有笔千载难逢的大买卖来了。”

    众人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面面相觑,有性子急的说:“老杨,别卖关子了,有什么好事抓紧说吧。”

    杨会长便把下午陪刘知府还有几个知县吃饭时发生的事情从头至尾地说了一遍。

    “老杨,你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咱替官府倒腾这事能落得什么好处?”

    杨会长站起身来,背着手洋洋得意地转了两圈说:“诸位今晚不要睡觉了,什么事情也别做了,全力筹集银子就行,有多少筹集多少,越多越好。”

    众人还是嚷嚷着让他说要银子到底干什么。

    杨会长说:“诸位不知道,我老杨整天点头哈腰地围着刘大人转悠,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咱们的生意。当初若不是这位刘大人,咱们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地从山西人手里抢回那块地?这做生意,要想得到回报总得先付出,这不,今天我就探听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众人都瞪圆了眼睛看着杨会长。

    “诸位都知道,如今山东各地都在闹割辫子党,官府和地方百姓都惊恐万状。我今天听阳谷知县说他们那里有人相信用艾草、稻秸、金银花、大蒜泡水洗头可以避割辫子党的邪气,而且知道这些人还不是很多。咱们抓紧趁着这个时机,赶紧把东昌府还有周边府县集市上的金银花、大蒜等全部收购,控制到咱们手里来,这事官府全力配合咱们,而且官府也都答应了,绝对不让外地的金银花和大蒜进入。等咱们把市面上的金银花和大蒜都掌控在手,咱们再派人到东昌各地偷偷散布消息,说用金银花、大蒜什么的洗头可以辟邪,百姓们为了保命,自然会抢购,到时候我们再一点一点地偷卖出现。至于价钱嘛,还不是咱们想高就高?有谁能管得着?那样的话,咱们手里的金银花和大蒜就价比黄金了。”

    杨会长这么一说,众人才恍然大悟,大家都兴奋起来。他们听从了杨会长的吩咐,开完会,众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店铺,然后想千方设百计筹集银子,准备马上着手收购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徽州会馆雇佣了很多人,他们遍布东昌府的各地,连同附近的德州和直隶也有他们的身影在活动,人数还是不够,有时候连杨会长也亲自出马了。

    这些人走到集市上,专门抢购金银花和大蒜,价钱比别人高出来两成,边收购边嚷嚷,有的快点拿出来卖点,过两天价钱就要跌了。乡民们见有利可图,便回到家里把这些东西运到集市上,一股脑地卖给了他们。到了晚上,他们便如同搬家的蚂蚁一样把装载着金银花和大蒜的大车轰轰隆隆地运回到徽州掌柜们的仓库里。

    金银花和大蒜太多,掌柜的仓库里都盛不下了,他们便把徽州会馆给腾了出来,徽州会馆里不待客,也不演戏了,多余的金银花和大蒜都囤积到会馆里,堆得象山一样。

    就这样,南来北往的货船顺着运河经过东昌府时,能闻到空气里飘浮着一股难闻的蒜味。

第84章 囤积2() 
杨会长带领着徽州会馆的那些掌柜的没黑没白地忙活了半个月,他们个个累得筋疲力尽。

    杨会长尤其辛苦,他每天早晨起了床吃完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吩咐人把账房先生叫过来,然后把昨天新收的金银花和大蒜的数量一笔一笔地告诉他。

    听账房先生报完账以后,他就带着会馆里的两个伙计,准备好丰厚的礼物去拜访前阵子陪着刘知府一起喝酒的几个知县。

    知县们都知道杨会长是刘知府的同乡,因此他们对杨会长也青眼有加,格外亲切,除此以外,杨会长这人在商场混久了,不光能言会道,而且还天生一副乐呵呵的笑脸,整个人肥头肥脸肥身,瞅着跟弥勒佛一样,这样的人初次见面就讨人喜欢,无论他到了哪个县城都不生分。

    杨会长给每个知县都准备了厚礼,他从刘知府那里打听到了各位知县的不同喜好,投其所好,准备的礼品也别出心裁,很对知县们的胃口,他给喜欢抽鸦片的知县准备烟枪,给喜欢骑马的知县牵来良马,喜欢读书的知县送来珍本宝卷。

    杨会长每到一处都被待为上宾,他也总是客客气气的,先是很谦卑地恭维感谢一番,然后再扯些闲话,最后问拜访的知县手头有没有银子。

    杨会长说自己手里边有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有银子不能自己独赚,大人们为了朝廷整日操劳,薪俸微薄,正好趁这个机会赚点银子补贴补贴家用。大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入股分红,个把月以后,能有两倍多的分红。钱虽不多,但是给夫人们买点脂粉给小姐们扯几件衣服还是够的。

    知县们都很高兴,他们都知道杨会长靠得住,谁都知道徽商们不缺银子,自己的银子在他那顶多放一个月,能获得两倍的收益,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于是纷纷把积攒的银子都给了杨会长。杨会长收了银子,立下字据以后,又恳请他们多多照应在此地收购金银花和大蒜的伙计们,以免被当地人欺负。知县们都让他放心,此事重大,绝对不会有任何差错,让他放心大胆地收购就是了。

    如此一来,杨会长他们在各县收购金银花和大蒜正可谓顺风顺水,畅通无阻。有些地痞流氓想趁机敲诈,刚撸起袖子就被县衙的官差给抓走了。有农夫因为自己的大蒜短了斤称,想赌气不卖了,收货的人就骂他胡搅蛮缠,还嚷嚷着马上送他到县衙吃板子,农夫也只得忍气吞声地卖给他了事。

    半个月以后,杨会长和几个掌柜的兴奋异常地坐在蒜味浓重的徽州会馆商量着下一步的打算。他们估摸着整个东昌府九成以上的金银花和大蒜都到了他们手中,这几天好好歇歇,再过上十天半月他们便可以喝酒庆祝了。

    集市上再也买不到大蒜和金银花了,百姓们很快感觉到了不适应。没了蒜倒还好些,除了饭馆掌柜的急得团团转以外,因为他们听见有客人抱怨有些菜因为缺蒜变得寡淡无味,嚷嚷着再也不来吃饭了,寻常百姓倒也不怎么计较,没有蒜,不吃也就是了。

    但是买不到金银花让很多人难以忍受,有人得了热病,患上湿疹,咽喉肿嗓子疼,想用金银花泡水喝,可是连药铺里也没有金银花了,药铺掌柜的说别的药材一应俱全,这金银花缺货。

    有些人听说此地缺少金银花,没了大蒜,便附近州县往这运,结果刚进县城就被官差们截住了,不由分说就绳捆索绑,还说要押回县衙大刑伺候,最后花钱使银子,一番好说歹说才被放走。虽说人被放走了,但是东西却被扣了下来,很快运到徽州会馆去了。

    事情还没有完,更严重的事情在后头。没过两天,东昌府各地不约而同地在疯传一种说法。有人说割辫子越闹越厉害,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他们已经不再用剪刀割人的发辫,现在的割辫子党都能隔空取物,通过清风就能割人发辫,只要微风一吹,发辫飘动,辫子就有可能已经被割去了。如果不想让割辫子党拿到自己的发辫祸害自己,唯一补救的策略就是截断剩余的辫子,然后用艾草、稻秸、金银花和大蒜的水洗头,这样便可免除灾难。

    这种说法越传越咣,东昌府原本就因为闹割辫子党引起的惶恐气氛变得更加慌乱起来。

    辫子不能见风,百姓先是把辫子都盘起来,然后外面裹上一层一层的布,远远看去,一个一个地就像印度的红头阿三一样。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敢解下来,因为说不定割辫子党会利用哪股清风把辫子给剪了。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金银花和大蒜,别管发辫是不是被剪了,手头有这这些东西心里就踏实些。县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成了药铺,每天都有人围着药铺问有没有金银花。

    有的药铺被愤怒的百姓给砸了,因为百姓们听说药铺里藏着金银花,掌柜的不让卖。各个县衙也不断接到乡村来的报案,说家里遭了土匪,拿着刀枪的土匪进了屋以后,啥以不要,就问家里是不是藏着蒜。

    整个东昌的的空气越来越紧张。这天晚上刚敲过三更鼓,刘知府搂着京城来的那两个风情万种的姑娘睡得正香甜,忽然有人砸门,仆人着急忙慌地打开府门,原来是阳谷知县派人大半夜给刘知府送信,说傍晚的时候县城里的药王堂被人烧了,掌柜的老李被烧死在里面。放火的人还在门外头的石碑上贴了张纸条,说老李心狠手黑,唯利是图,药铺里明明有金银花、艾草之类的药材就是不卖给大伙,后面还有不少诅咒的话语。

    老李的儿子小李正带着一群伙计在县衙门口闹呢,小李说了如果县衙捉拿不到行凶的人,他就去济南巡抚大人那里告状,如果巡抚大人不管,他就直接进京城。阳谷知县吓得要命,赶紧派人来给刘知府送信,让他赶紧想个办法应对。

    刘知府听说以后,吓了一跳,听完送信的把经过说清楚以后,他心里也很慌张,马上派人去叫杨会长叫来。天快亮的时候,杨会长到了,刘知府说他那个馊主意有了副作用,如今百姓们都闹着要金银花和大蒜,他想想办法,赶紧把前阵子收购的金银花和大蒜再卖出去,千万别激起来民愤。

    杨会长这几天也一直关注着这事,他瞅着火候也差不多了,当百姓们乱成一团的时候,他按捺不住地高兴。刘知府一找他说这事,他感觉火候差不多了,他赶紧应承着刘知府这就去办,但是他也给刘知府说了,这事必须秘密进行,不能让百姓们觉察出来收购金银花和大蒜跟官府有关,也不能透漏这两样东西都让徽州商人给囤积起来了,这样的话后患无穷。

    刘知府听完后点了点头,他打发杨会长抓紧去准备这事,免得再生出些事端来。

    杨会长回到徽州会馆以后,把几个掌柜的召集到一起。“现在火候差不多了。从今天晚上开始,咱们在各县囤积的金银花和大蒜分批分量的卖出去,一定搞的隐蔽些,千万别把咱们给暴露了。”

第85章 囤积3() 
到了第二天,东昌府各地重新出现了金银花和大蒜,只是价钱比涨了十倍还多,尽管如此,还是迅速被抢购一空。到了第二天,杨会长又吩咐再按照被昨天稍微少些的量继续投放,价钱比昨天又涨了些。与此同时,徽州会馆又不断低价从外地商人手里购得金银花和大蒜,外地商人也都知道,官府下了命令,外面的金银花和大蒜不能流入到东昌府的地界,他们的货只能先转到徽州商人的手里才行。

    同行有些担忧,杨会长说:“不用担心,三五个月之内这两样东西的价格会居高不下,只要割辫子党没被彻底剿灭,这两样东西永远都是供不应求。”

    果然不出杨会长所料,尽管徽州会馆囤积的金银花和大蒜三五天不到就卖光了。

    外地源源不断运来的金银花和大蒜也很快卖掉了,再过了几天,运往东昌府的金银花和大蒜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地方的人都先后听说了用艾草、稻秸、金银花和大蒜泡过的水洗头能够辟邪的传言,就这样,金银花和大蒜成了乾隆三十三年最金贵的东西。

    徽州会馆的那些掌柜赚了个钵满盆盈。很快,杨会长就兑现了他的承诺,他又带着仆人跑遍各个县衙,将知县们借给他的银子都连本带利的还上了。短短一个月,银子多了两倍,几个知县高兴地合不拢嘴,感慨之余,有些人又暗自后悔,后悔当时一念之差,没有多借些银子给杨会长。

    人们能买到金银花和大蒜了,各地也没再发生殴打药商,火烧药铺的事情发生,但是这事看似平息了,但是因此导致的对割辫子的恐惧却又加深了。

    金银花和大蒜的价钱越来越贵,家境富裕些的人家倒还好些,狠狠心透出银子买些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贫寒人家却麻烦了,这玩意贵得离谱,砸锅卖铁也买不起这么金贵的东西。

    总不能就这么等死呀?穷则思变,很多天才的想法由此而产生,很多穷人纷纷自己提前动手,他们把辫子剪下来藏好,然后再把脑袋剃光,整的都想庙里的僧人一般。他们都愤愤地想:“你不是盗辫子吗?不是作法吗?如今我把辫子自己剪秃了,看看你们怎么办?”

    就这样,穷苦百姓割辫子的越来越多,各地的保长不敢知情不报,都纷纷到衙门里报案。各地的知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吩咐官差把私自绞辫子的百姓抓起来,但是绞辫子的人太多,以至于各个县的监狱里人满为患,但是割辫子里的人还是抓不完。

    在徽州会馆的掌柜的忙活着抢购大蒜和金银花的那段日子里,这一天,有艘南下的船在东昌府码头靠了岸。船停稳以后,从船上下来一个货郎,货郎下了船以后,船上的人帮他把一条扁担两个箩筐递下来以后,接着往南走,货郎跟船上的人挥手告别,然后挑着箩筐上了岸。

    货郎上了岸以后很惊奇,岸边的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偶尔才看到几个人行色匆匆地经过。这些人脑袋上都缠着层层叠叠的白布,样子很难看。货郎在船上坐得久了,肚子有些饿,便走到运河边上的一家面馆吃面。

    运河岸边有很多面馆,其中有家面馆是山西人开的。山西人喜欢吃面,他们能翻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面来。货郎进了这家山西面馆,进了店面,他看见店里边有几个人正在吃面。他们边吃边聊,说话也是一口的山西口音。

    货郎找了稍微宽敞些的地方,然后把自己肩膀上的扁担放下来。面馆掌柜的见来了客人,他躲在柜台后头审视了一番以后,才敢慢慢地走了过来。掌柜的脑袋上也缠着白布,天热得厉害,汗水不停地从最里层的白布里渗透出来,顺着脸往下流。

    货郎很健谈,他瞅着掌柜的狼狈相说:“掌柜的,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么热的天,怎么这里的人脑袋都缠着白布?”

    掌柜的听这个货郎是京城口音,他稍微往货郎跟前靠了靠说:“客人是京城来的?”

    货郎点了点头。

    “这位客官是京城人,可能不晓得。如今山东各地都在闹割辫子党,刚开始的时候,割辫子党行凶雇佣些和尚、乞丐之类的人靠近人身偷割人的辫子,如今他们手段更高明了,几十里以外就可以借着风盗辫子,实在是太吓人了。”

    “哪有这么神奇的事情?!”货郎一边说,一边微笑着摇了摇头。

    “客官,凡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看你还是最好当心点。吃完饭以后,出了我的店门往北走,就是一家布店,客人如果打算在东昌住下的话,最好去扯几尺白布,先把辫子包上再说。”掌柜的劝货郎说。

    货郎谢过掌柜的,然后要了碗牛肉面。掌柜的冲着里面吆喝了一声:“牛肉面一碗。”他也闲得无事可做,便坐货郎跟前陪着货郎闲聊。

    “这里闹割辫子党,难道官府就不管吗?”货郎问。

    “谁知道呢,前阵子听一些途径此地的人说,德州、曹州等地抓了不少割辫子党,听说有的还被押解到省城去了,可是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东昌府府衙一直没有动静。”

    “是不是此地没有割辫子党?”

    “谁说没有?客官你不知道,这最早发现割辫子党的就是东昌府的临城县。如今整个东昌府,就临城县抓割辫子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