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年:大恐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768年:大恐慌-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都准备妥当以后,海望吩咐千余名壮丁把青雀舫一端驾到木轨之上,然后他们喊着号子,一起用力,用尽吃奶的力气推扶拉拽。天黑的时候,终于将船运进城内,摆放到紫禁城的东门口。

第73章 风波() 
皇后的灵驾运回到京城以后,乾隆下旨给她举行声势浩大的葬礼。三品上的官员全部身披重孝出城迎接,入城以后,朝阳门外,东华门内,储秀宫中,跪满了迎接灵驾的格格夫人们,她们穿着缟服,个个哭得都跟泪人一样。

    宫里到处都飘着白,皇后的灵驾入了宫,悲伤的乾隆也穿上白绸孝服,泪眼婆娑地指挥着一群皇子在皇后灵前祭酒三爵。

    给皇后穿上金缕玉衣,戴上凤冠,嘴里塞进颗鸽子蛋大小的珠子,然后装入昂贵的梓木做成的棺材里,停放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乾隆下旨准备皇后的陵寝,陵寝建成后再择吉日入土为安。

    这些事情准备利索以后,主持丧礼的王公大臣们报乾隆皇帝批准同意,宣布觉行盛大的国恤以纪念皇帝心爱的老婆。

    乾隆皇帝罢朝九天,天塌下来也要拖到第十天才找他请示汇报。京城要斋戒二十七天,斋戒期间王公大臣夫人小姐们统统脱掉身上花花绿绿的华丽衣服,全部穿白戴素。膳食从简,饭桌上不能有大鱼大肉,一律改成清汤寡水的白菜豆腐。

    皇室的老少爷们统统截掉半截他们招牌式的发辫。格格夫人们也不能臭美,耳环项链之类的全部摘掉,也不能盘头。

    京城办丧事,地方的官员也不能闲着。朝廷下了命令,各省的文武官员一律摘除帽子上的红缨,像开会一样找个宽敞的地方,啥也不干先哭三日再说。

    死了心爱的女人,乾隆伤心不已。皇帝不高兴,全国人们都要陪着难受。国恤期间,京城里打算娶妻嫁女的一律延期,皇帝心烦得要命,他这段时间耳朵听不得喇叭和爆竹。

    皇帝规定大清无论满汉男人们百日内不得剃头,剃头的没了生意。只得收拾收拾摊子回家,等过了百日以后再出来忙活。

    乾隆的微波炉脑子不断酝酿出现各种各样的禁忌,想起一条来就下圣旨禁止,圣旨由红笔改成蓝笔书写,以表达对皇后的哀悼。

    那阵子乾隆跟魔怔了似的,如同瘟神一样,动不动就发火,也不断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引来他的雷霆暴怒。

    最先倒霉的是乾隆的两个儿子。皇后死了一个月,老大永璜和老三永璋一开始的时候也跟宫里边的所有人一样,装得无比悲恸,大人们一吩咐便开始泪如涌泉,扯着嗓子哭。

    两个皇子年少无知,再加上皇后死后一个月,该哭的也哭够了,何况皇后不是自己的亲妈,即便是亲娘也得容许休息会再悲伤。可是这哥俩倒霉,当这两个年幼无知的阿哥在悲伤之余偶尔放松了一会,嬉皮笑脸之际,正好让悲伤劲还没过去的乾隆给撞上了。

    乾隆的脑子瞬间沸腾了,皇后死了,这两个孩子竟然还敢呲牙咧嘴地笑,这成合体统!乾隆火冒三丈,顾不得利益,把这两个小畜生一顿胖揍。这幸亏是皇子,要是换成别人,早就推到午朝门外砍掉脑袋了,虎毒不食子,自个的儿子,毕竟下不去手。

    乾隆把两个孩子一顿暴打臭骂以后,宣布取消这两个人的皇位继承权。他觉着还不过瘾,又吩咐太监把两个阿哥的老师叫来。阿哥的老师心惊肉跳地到了乾隆跟前,挨一顿臭骂不说,还罚掉他们三年的俸禄。

    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温文尔雅的乾隆皇帝成了这么一副德行,一时间,宫里边人心惶惶,整个紫禁城里凝重得象块铁一样

    一个月后,乾隆无聊之余翻开他下给皇后的册封文书,意外发现翰林院的那帮酸臭的读书人犯了个罪不容诛的错误,这些满语水平很成问题的学究翻译册封文书时,竟然把“皇妣”译为“先太后”。我亲爱的皇后死了还不够吗?竟然还变相诅咒我老母!翰林院竟敢如此大不敬!乾隆的脑子瞬间又热了。

    他把册封文书撕碎,然后吩咐人去把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抓来。阿克敦不知何故,被乾隆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骂他图谋不轨,借机发泄。他也不等阿克敦辩解两句,就吩咐兵丁把罪臣押送到刑部治罪。

    刑部官员傻眼了,尚书惹不起,皇帝更惹不起。几个人一商量:固然尚书大人平日对咱们是不错,但是如今精神错乱的皇帝更招惹不得,没有办法,都怪尚书大人倒霉,特殊时期撞到了枪口上。他们几个狠了狠心,咬了咬牙,跺了跺脚,决定昧着良心从重处罚,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说。

    他们几个很快商量出处罚阿克敦的意见并上奏皇上:刑部尚书阿克敦犯了大不敬之罪,拟绞监候。

    折子报上去以后,刑部的几个官员都觉着心中愧疚,这么不近人情,虽说自己保住了,可尚书大人倒霉了。他们都知道这次够重的,没准尚书大人的小命这次就报销了。

    让他们万万没想到,乾隆并不吃他们这一套,反倒认为他们判得轻了。刑部的官员被押送到宫里,乾隆又是一通臭骂,骂他们狼狈为奸,党同徇庇,故意宽纵罪臣阿克敦。骂完以后,乾隆嘴巴一张,将刑部这群心思不正的饭桶全堂问罪,有一个算一个,暂时革职留任,以观后效。至于该死的阿克敦,改为斩监侯,秋后押到菜市口,公开处决。

    刑部这边事还没完,工部那边又乱了。乾隆嫌他们制作的皇后册宝简陋粗糙,做事不够精细,也是全堂问罪。光禄寺也出问题了,乾隆骂他们给祭祀皇后准备的饽饽不新鲜,桌椅不整洁,全堂问罪。礼部也没放过,操办皇后葬礼时错误不断,还是全堂问罪。

    地方官员也跟着倒霉。皇后死后,有些善于揣摩圣意的地方督抚大员,纷纷写折子,把皇后的德行歌颂了一番,然后再一番悲天悯人,痛心疾首,要求进京悼念。这种面子上的事在乾隆那里倒不一定落得什么实惠,但是那些没有这么干的官员却倒霉了。

    乾隆脑子一热,吩咐人把这些申请入京祭拜的折子汇总起来,看看哪些人没有写,然后把没有写折子的官员,尤其是满洲官员的名字都报上来。

    管事的不敢怠慢,赶紧把全国各地递交上来的折子做了一番统计调查,然后把那些按照乾隆的标准应该递交折子申请进京却没有的都详细罗列出来,然后一个不落地登记在册。整利索以后他们把名单递给乾隆。

    乾隆看也没看一眼便下诏书把没有奏请赴京的督抚、将军、提督、都统,总兵痛斥一顿,诅咒他们忘恩负义,知恩不报,不严惩不足以平复心中愤怒,这些地方大员一律降两级,以往军功的全部因为这种忘恩之举抵消。

    不过,在乾隆发现大量官员藐视他下达的百日内不得剃头的规定,他的怒气、怨恨和痛楚彻底爆发了出来。这些官员不脑袋刮得跟卤蛋一样干净,明摆着没把他深爱的皇后的死当成大事,藐视乾隆的女人这不就是辱没皇帝吗?漠视满洲祖制吗?满洲官员再一次成为乾隆迁怒的对象。汉人官员只要象皇帝承认错误便可得到赦免,八旗官员则无此运气。不断有人举报官员们有剃头情况发生,乾隆下令,一律斩首,一大批人被罢了官,免了职务……

    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乾隆每逢想起此事便愁肠百结。这次跟皇太后又说起此事,他倒索性放开说了。

    “母后,现在想来,二十年前因为富察氏去世的事确实闹出来不小的风波。但凡事都是有缘由的,虽说我贵为万乘之君,但是这滋味实在是不好受呀。祖宗把江山传到我手中,我万万不能把江山断送到我手中。”

    皇太后擦了擦眼泪,跟着默然地点了点头。

    “我当初之所以把富察氏的葬礼搞得如此隆重,就是做给满洲子弟和朝廷的大臣们看看。举朝都知道富察氏乃是我最心爱的女人,他们理应敬重,如果皇族和官员不崇敬她的话,自然也就不会尊崇我,如此人心离散,咱大清的江上不就完了吗?富察氏固然使我脾气暴躁不安,但惩罚那些庸碌官员还有别的原因,不知道母后是不是还记得富察氏去世那年,朝廷正在征讨金川。想我堂堂大清,海内富庶,国力鼎盛,花费那么多的兵力和财力,却劳师无功,面对小小的金川竟然接连吃了败仗。”

    “这事我倒也记得,正是那年讷亲被诛,富察氏的弟弟傅恒亲赴金川,立下战功。”

    “我也听人说过,富察氏去世以后,朝廷有人说我乾隆寡恩薄义,手段越来越强硬。他们错了,我乾隆对大清的百姓从来都是心怀宽厚,但是对于贪官污吏,还有窥视我大清江山的叛逆贼寇决不宽厚仁慈,宽厚仁慈就是纵虎狼而害生灵,只能严酷,断然手软不得。”

第74章 隐忧() 
正当乾隆陪皇太后絮絮叨叨地嚼二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时候,外面候着的太监走了进来,说接到了山东巡抚福汉呈递上来的折子。

    乾隆赶紧把折子打开,皱着眉头看了一遍。他把折子看完,心事重重地放到书案上。

    “你忙你的国事吧,老太太我回慈宁宫了。见你一面,我也就省心了。做一国之君不易呀!”

    皇太后起身要离开,乾隆又把她劝住说:“前阵子,粤海关往宫里进贡了些西洋玩意,忙于国事,没能及时送过去孝敬您。稍坐片刻,我这就打发常宁去拿来给您瞧瞧。”

    乾隆吩咐候在外面的小太监常宁去给皇太后取礼物,常宁风风火火地去了。乾隆陪着老太后继续在宫殿里说话。

    “皇帝难做呀,原来富察氏在的时候,我还能发发牢骚。满腹委屈给大臣们说不得,跟您老人家也不能说,省得您担惊受怕,如今您老是享福颐养天年的时候。”

    “老太太我虽说身在后宫,穷凶险恶的事情倒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当年你爹跟一群阿哥争夺皇位,虽说细节不清楚,但是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还是能感觉到。只要不是宫廷内乱,你跟大臣们君臣一心,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沟坎。”

    乾隆说:“太后说得极是。自打祖宗们入了关,建立这大清朝以后,列为明君圣主个个都体恤民生,轻徭薄赋,百姓们的日子也说的过去。可惜了,总有些心怀不轨的汉人不肯臣服,暗中制造事端,蝇营狗苟。这不,山东就出乱子了。”

    “山东出啥乱子了?”

    “福汉刚到山东上任就发现那里闹割辫子党,为此我还专门把他调回京城,嘱咐他一定严查密访。福汉倒也算尽职尽责,现在上来折子说山东活跃着一些被江南的割辫子党雇佣的不法之徒,他们收了江南术士的钱财,专门割人发辫。”

    “割辫子做什么用?”

    “汉人们削发留辫是从咱们大清朝开始,如今他们偷偷摸摸地割人发辫,这不明摆着想造反吗?这些人居心叵测,这事竟然发生在山东,这山东乃是孔孟之乡,孔孟圣人教化之地,如果割辫子党在山东闹腾开了,别的地方一旦乱起来,那就麻烦透了。”

    “这些割辫子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刚发现的时候,多是些游方的和尚,道士,还有各地讨饭的乞丐。这些幕后主使都是些穷凶极恶之徒,福汉在折子里说,这些藏身江南的野心家竟然还在德州雇佣了两个七十岁多岁的老太太,可见这些人已经张狂到了何种程度。”

    皇太后听完乾隆的话,琢磨了半晌说:“弘历呀,我知道你孝敬,你凡事都打发我顺心如意,你怕我在宫中烦闷,每次巡幸各地都带着我老太太,合计合计,我跟随着你四次南巡,两次去五台山,三次去泰山,每年都去避暑山庄。平时在宫里都把好吃的好用的留给我太太不说,每逢我过生日都准备如意、玛瑙、水晶、珐琅、彝鼎之类的稀罕玩意当寿礼。我这当娘的是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凡事都顺着我。”

    “您老人家宽厚仁慈,我当然得孝敬。我这么做也是给天下的臣民做个表率嘛。”

    “你当皇帝这三十多年来,唯一办的一件让我老太太不舒心的事情,你还记不记得?”

    乾隆感到听意外,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他赶紧说:“可能是平时繁忙,我倒是记不得了,老太太提醒提醒我。”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刚登记那年,咱娘俩说话时我说顺天府东面有座庙宇灵验得很,有不顺当的事到那里烧烧香拜拜佛,便能转危为安,遇难成祥。我就打发你拨点银子去把寺庙修一修,你当时应承得好好的,可是我前脚刚离开,你后脚就把侍奉我的两个太监张保和陈福给臭骂了一顿,说他们搬弄是非,后来那寺庙也没修成。”

    听到这里,乾隆哈哈大笑了两声,然后说:“想不到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你老人家还没有忘掉。”

    “弘历呀,和尚总是以慈悲为怀的,侍奉佛祖的怎么可能是坏人呢?你刚才说山东闹割辫子党跟和尚有关,这事还是慎重些为好,不要只听信了地方官的一面之词,你就凶巴巴地把师父们斩尽杀绝。”

    皇太后停下来叹了口,然后又接着说:“我知道你对和尚道士素来没有好感。你起初认为当年你爹雍正的死跟他们有关,觉着你爹听信了他们的蛊惑,吃了他们炼制的丹药才中毒归天,所以你登基第一件是就把当年你父皇请来的高僧仙道都遣散回乡,赶出了紫禁城。”

    “母后,如今的和尚道士和您老当年信奉的那些慈悲为怀的佛门弟子已经不一样了,佛门净地也早就不清静了。一些奸猾懒惰的无耻之徒剃掉头发,脑袋顶上烧几个香疤,身上裹套灰布袍子便宣城自己是佛门弟子。实际上这些混蛋装模作样地假借僧道习俗,打着祖师的旗号做的却尽是些占卦预卜,坑蒙拐骗的勾当。他们凭靠着这些神鬼邪说又吸引了不少无知蠢民围绕左右,既不受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又不服从官府的管辖,实在可恶。”

    皇太后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这么说,这些假和尚野道士是够可恶的。”

    乾隆接着说:“太后,你不知道。咱们大清江山承平已久,一百多年以来,生齿日繁,人口越来越多。张嘴吃饭的人多可,可是每年粮食产量有定数,如此一来,粮食越来越贵。百姓每天劳作况且衣食困难,哪里还有多余的银子粮食养活这些整日只知道吃斋念佛的闲人。莫说是假和尚,就是真和尚也是越少越好。”

    “不说和尚的事了,你刚才说割辫子的人里面还有两个讨饭的老太太,这又是怎么回事?”

    “哦,德州知府抓了两个讨饭的老太太,审问后说受雇于割辫子党,但是事情又有几分蹊跷。这事看似简单,没准此案背后会有深谋远虑之人,实在不应该等闲视之。没想到这个福汉竟然还给两个老太太求情,说要把老太太遣送回乡。唉,真不知道这个战场上杀敌无数的福汉怎么突然多了几分妇人之仁,要置三尺法令于不顾了。”

    这时候常宁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两个小太监,他们两个抬着个硕大的箱子,累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等候在宫殿门口。皇太后隔着窗户看见他们,便站起身来,乾隆赶紧两个宫女进来,两个宫女赶紧跑进来扶着皇太后。

    “国家的事是你皇帝的事,我不能搀和。我就不再这里拖累你了,等忙活完这几天,你再去慈宁宫吧,很多事情咱们娘俩再絮叨絮叨。我回慈宁宫看看那箱子里都装的些什么稀罕物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