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英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兵英姿- 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十个人相互扶持着走到了蒲英发现的区域,然后和周围的外国人说说好话,挤着挤着地占据了这一块地方。

    这里虽然距离入关口比较远,但是相较于那边的混乱和不安全,还是要好多了。只是在通道上,风比较大,而且附近就是厕所。气味也不太好。

    不过正是因为这里是在靠外的地方,也比较容易被后来的中国人找到。

    王参赞看了一会儿后,觉得还行,便决定将这里作为撤离人员在机场的大本营了。

    他特意叮嘱使馆的女职工和家属:“你们几个要负起责来,要照顾好大家。看见有中国人也要收拢在一起;更要经常清点好人数——一个大人和孩子都不能少!”

    随和,他和众人分工。

    蒲英和几名送行的使馆人员,到机场外面接引后续送来的撤离人员。

    王参赞则去找机场相关部门,打听航班的事项,并办理中国包机的飞行许可证——没有机场的许可,撤侨飞机是不能随便进入一国的领空和机场的。

    蒲英等人的事情还算顺利,陆续接到了中资机构送来的人。

    那块被中国人占领的小地方。顿时也变得拥挤不堪了。

    不过,中国人还是比外国人更能适应这种拥挤环境。大家把行李叠在一起、把孩子抱起来,相互挤一挤、靠一靠,只要能有个坐的地方就行了。

    中土公司的赵薇亲自率领几十名女职工和家属小孩,来到了机场。

    看到蒲英后,她还有些惊讶:“你不是昨天的飞机吗?怎么还没走?”

    “等你们都撤走了。我再走。”蒲英微微一笑。

    “为什么?”赵薇还没明白。

    “因为,我是军人。”

    “哦……”赵薇大致懂了,看向蒲英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意。

    她随即又笑道:“那好,我这几十号人就先交给你们照料了,我还得马上回去有事儿呢!”

    “怎么?你不跟着一起撤离?”

    赵薇笑道:“呵呵。我是老板娘嘛,怎么能丢下手下的员工先走呢?”

    很快,她又解释道:“开玩笑的啦!我们又不是私营企业,哪来的老板娘?我们公司是在接到使馆通知后,就已经定下了撤离顺序——老弱病残先走,民工和基层群众先走,党员干部后走,公司高层最后!我当然就最后走了!”

    蒲英听了,也不禁暗暗佩服。

    因为她知道,赵薇的职位其实并不是最高的,只不过是名分管后勤的中层干部而已。不过是因为丈夫是老总,她在公司中的威信比较高罢了。按照使馆的通知,她完全可以第一批撤离的。

    如果是真的资本家的“老板娘”,又怎会顾及手下员工的死活呢?

    当蒲英等人安置好了这将近二百名妇女儿童后,又等了好一阵子,才看到王参赞一脸沮丧地走回来。

    原来,他一开始是到处找不到管事的人,找到之后,那位机场高层却又不同意给中国包机开具许可证。

    王参赞见这人油盐不进,只得先回使馆,请大使通过外交部再想办法。

    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蒲英亲眼看见外国航班的飞机一会儿一架地降落在机场上。

    但即使是她这个外行,也看得出来——那些飞机降落得都很惊险。

    这机场又在整修,只有一条跑道能用。所以有时候。那些飞机起飞和降落的间隔时间,恐怕就只有十几秒甚至几秒——感觉有些飞机都要发生碰撞和刮蹭了。

    蒲英没敢在女人和孩子们面前说这些,等王参赞过来了,她才陪着他到候机楼外转了转。

    在看了一架土耳其航班和一架约旦航班的降落实况后。王参赞也被吓住了:“这太乱了!太乱了!”

    可是,除了飞机,也没有别的方法能更快地离开l国了!

    不然,这里也不会汇集了几万人的异国逃亡者。

    王参赞只能让二百人先在机场耐心等待着国内的包机,好在这里是政府军控制的地带,安全还是基本有保障的。

    他和蒲英等人坐着空车,飞快地往回开,总算是在政府规定的晚上6点宵禁之前,回到了市区的使馆街。

    还在路上的时候,天空就开始刮起了风。下起了雨。

    下车时,雨点借着风势打在脸上身上,又冷又疼。

    这些日子以来,l国的气候也有些反常。在春季这个时候,这里本不该这么多雨的。也许是他们的真主也不忍心看到他的信徒们自相残杀。而在天上悲哀地哭泣吧?

    回到使馆后,王参赞让蒲英等人分头去休息吃饭,自己则去向大使汇报情况。

    蒲英先回武官处,冯垚已经又在这里忙活开了,秘书小姜也在加班。

    见她进来,冯垚马上起身,给她取出了一直放在热水里保着温的饭盒。“先吃饭吧!”

    蒲英见到热汤热饭,食欲就来了,精神也跟着来了。

    她抱着饭盒,坐到临时给她加的办公桌前,先问候了一下小姜:“你白天忙了一天,怎么还不去休息?”

    “我还不困。陪冯哥工作一会儿。嫂子,要喝水吗?”

    “不用,我这儿有汤。你忙你的,别管我。”

    蒲英打开自己的电脑,准备先看看内部网。了解最新动态。

    冯垚却在旁边说道:“你先别急着看电脑,跟我说说机场的情况吧。”

    等蒲英说完机场见闻,冯垚也是大皱眉头:“没有飞行许可证,北京那边的飞机来了也降不下来,这事儿可就麻烦了!”

    “嗨,别担心,王参赞不是还在办这事儿吗?”蒲英吃了口饭,又问:“你这会儿忙什么呢?”

    “联系反对派的头目。”

    蒲英点了点头,知道这几日大使和武官最苦恼的就是,他们的能力只能到达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而最乱的班加西却是反对派势力最强的地方。

    现在,反对派已经成了气候,甚至准备成立“过渡委员会”这种带有政权性质的组织了。

    为了撤侨的大局,在国际社会还承认嘎达飞政权为合法政权的情况下,他们这些外交官却不得不打些擦边球——一方面继续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一方面暗中联络**势力。

    这当然是使馆内的秘密,蒲英不由小声地问:“联系到了吗?”

    “暂时还没有。我们原来都是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怎么会接触到那些人呢?不过,今天政府和军队都叛逃了不少人,应该有机会了……”

    冯垚正说到这儿,小姜突然从电脑前抬起头,惊喜地说:“冯哥,宋大使那边有回信了——他已经帮我们联系到了正在e国首都的那个反对派领导人。”

    “太好了!”冯垚马上撇下蒲英,埋头到电脑跟前,同那边的宋大使通过网络进行沟通。

    蒲英不在意地继续吃饭,同时在自己电脑上打开使馆的网页。

    小姜这时又对她说:“嫂子,我已经在你电脑上装了qq,你直接登录就行了。”

    “太好了,谢谢你!”

    蒲英很快进入工作群,这才有了真正成为使馆一员的感觉。

    她也马上查看起最新信息来。

    自从几个小时之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滚动播出外交部领保中心的应急热线电话后,国内的同事讲,他们领保中心的电话铃声就没有一刻停歇过。

    因为有三万多中国人在l国,也就对应着国内的三万个家庭和几十万亲朋好友。

    这些人大多数已经失去亲人的消息好几天了,一看到撤侨的消息,就马上打来电话求助。

    很多人一打通电话就哭,或是说不了几句话就控制不住地哭起来。

    如果工作人员帮他们找到了亲人的下落,他们还是会哭,是高兴地哭,然后就是哭求——求求大使馆!求求外交部!求求政府!快救救我的家人,快把他们救回来吧!

    正是从21日晚开始,驻l国大使馆陆续从国内领保中心发来的寻人信息中,发现了许多之前没有登记的、因为各种原因滞留在这里的中国人。

    经过查证后,使馆工作人员发现:需要撤离的侨民数字,从之前估计的三万,直线增长,一晚上就增加了一两千。

    这直接导致撤侨的难度升级了!

    ps:

    【谢谢黄家大少1的打赏】

049章 救援女学生() 
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人,大多来自民企。

    民营企业进入l国市场的渠道,可比国企的花样多多了。少数是直接投标进来的,很多是搭乘外国公司进来的,甚至有转承包第三方第四方进来的,这当然让大使馆无法正确掌握他们的人数。

    此外,还有一些人是在外国公司和企业里做事的打工者,他们也都不习惯到大使馆来登记。比如,班加西地区就有数十人在一家韩国企业里做事。战乱一起,韩国老板自己跑掉了,工资都不给他们发,这些中国劳工们一没钱一下子就抓瞎了,战乱中不知了去向。

    要不是这些人在国内的亲人打电话向国家求助,大使馆还不知道有这些人的存在。

    现在突然增加的需要撤离的人员,数目如此之多,好多还处在失踪状态,自然大大增加了使馆的工作量,增加了撤侨的难度!

    但是既然知道了他们的存在,大使馆也只能责无旁贷地去寻找他们的下落。

    所以,这也是冯垚等人为什么急于联系反对派势力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国内提供了姓名、地址、电话并且是以团体形式进来的人,还比较好找。

    最难找的就是单个人,因为现在l国的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如果那个人不在原住址了,那在茫茫人海中就很难发现他们了。

    领事部将经过核查后确定已失踪的人员名单,挂在了内网上,并不断实时更新。

    蒲英吃了晚饭后,就到领事部帮忙,把名单上的信息按其失踪时所在地区,分配给当地的中资企业,请他们帮忙查找线索。

    至于首都地区的失踪人员,则是使馆寻找为主。

    不过,由于首都是l国第一大城市。人口将近200万——茫茫人海,又是在到处戒严的时候找人,谈何容易?

    蒲英正在按照主任的要求,过滤一下这些失踪人口的信息。将高度危险、有可能遭到意外的人先甄别出来,以调动资源优先全力寻找!

    忽然,她在名单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于婕,女,21岁,河北人。”

    蒲英的心头不禁一跳:天!她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她马上翻看附注的详细信息。

    原来,于婕半年前在跟着老妈到迪拜旅游后,就喜欢上了异国风情。但她不喜欢跟团,也不喜欢家里人陪着,这半年来一直是一个人背着背包在欧洲游玩。

    开始。于家父母还有些担心,但是见到女儿一路上虽然也遇到过搭错车、坐过站等烦恼,甚至还被人偷过钱包,但她把这些事情都自己一个人扛了下来。

    于婕虽然不喜欢和父母打电话联系,但隔三差五都会在微博上更新一批照片。还附上文字介绍。

    这些照片和游记性质的文字,不仅于家二老喜欢看,渐渐地也在于婕的朋友圈中传开了,还颇有关注度。甚至有出版社的编辑给她留言,联系出书事宜。这让于婕很是得意了几天,曾对父母说她会成为新一代的“三毛”。

    于家二老倒并不奢求女儿能有多大的出息,只要她这一生过得快乐开心就好!

    现在。他们见到女儿对旅游乐在其中,又能实现他们年轻时实现不了的周游世界的心愿,所以也就不再干涉,只是定期地给于婕的信用卡里补充钱款。

    前一阵子要过年了,他们也曾发信息让于婕回家团聚。

    于婕却说她在希腊玩得正过瘾,之后还要去土耳其玩。没空回家。于家父母也就不再坚持,因为他们想的是这个女儿总有玩累的一天,到那一天自然就会回来了。

    六天前,于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机场发了张照片在微博,文字说明是——情人节。地中海的新娘,我来了!

    原来于婕有钱又有闲,旅游时从来不做计划,经常是在车站或是飞机场,看到有到哪个地方的车马上就要开了,或是哪一趟航班的机票很好买,便毫不犹豫地登车或登机。

    看来,这一次,她又是冲动地去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了!

    后来有两天,于婕就发了几张街景和海景。于婕父母看了,以为那还是在欧洲,也没有太在意。

    直到昨天,于婕突然发了一张人山人海的照片,附的说明是——绿色广场好热闹!

    于婕的父亲于富强一看就觉得不对劲了,那照片上的人看着怎么像阿拉伯人。他赶紧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于婕竟然就在闹示威游行的l国首都。

    他马上打电话让于婕回家!

    于婕却说:“我还从来没见过示威游戏的人呢!这么热闹的事儿,怎么能轻易错过!爸,你不用担心,我都看见中国记者在这儿呢!怕什么!”

    后来通话就断断续续的,于富强再也没打通过女儿的电话,于婕也再没有发出任何照片和消息。

    于富强多次拨打中国驻l国大使馆的电话,但总是打不通,最后他打到了外交部领保中心。

    “我女儿肯定是出事了,请大使馆一定救救我女儿!我求求你们了!”

    这是于富强在电话记录中的最后一句话。

    它让蒲英想起了到于家家访的情景。尽管她对于婕的印象不好,但她必须承认,于家二老真的特别爱于婕,把她当成小祖宗一样地供着。

    只是看到这些求恳的文字,蒲英都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于富强握着电话泣不成声的情景,而于婕的母亲大概已经哭得不省人事了。

    要是于婕出什么事,这两口子恐怕都活不下去了吧?

    在这里,没人比蒲英更清楚于婕一家的情况。

    她也很清楚一个孤身女孩子在动乱的异国的危险!

    这一刻起,蒲英很自然地就把找到于婕,当做了自己的责任。

    她先将于婕列为了最高危的失踪人口,然后就开始分析起来,看有没有寻人的线索。

    蒲英首先判断,于婕的双卡智能手机恐怕是弄丢了,或是不能用了。

    因为l国现在虽然固定电话不好打,但是手机和网络由于有中国的中兴华为维护。都还可以用。而且华为还给用户都免费充了值,不但方便了被袭击的中国人求救,也方便了大使馆找人。

    蒲英第二个判断是,于婕恐怕身上既没钱又没证件。甚至都不在酒店里。很简单,这些事儿但凡满足一条,她都不至于和家里失去了联系。

    第三个判断是:于婕恐怕已经失去了自由,或是能够自由走动的能力,否则无法解释她为何不来大使馆救助?

    这么一分析,蒲英更加为于婕担心了。

    这时,她又注意到于婕在失踪前到过绿色广场,还看见过中国记者。

    蒲英在使馆的通讯录里找到那几名新华社记者的手机和qq号,便向他们询问——当天有没有见过一个染着黄头发的高个中国女孩?

    几名记者此刻因为宵禁都待在酒店里赶稿,很快就回复蒲英——没有见过。

    蒲英暂时没办法了。只能希望明天大使馆向首都的各家酒店查询失踪人口时,能够有所收获!

    入夜了,也意味着喜欢夜晚出来活动的l国暴徒,又该开始行动了。

    使馆的人持续关注着各地动态。

    今晚中国工地和中国人受袭的次数,比昨天还要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