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已经让人在范家庄的东郊建造一座全新的齐王府,有更大的正殿和更体面的后宫。
不过这王府的修建需要时间,没有一、两年是不可能建好的。暂时来说,李植还不得不使用这座规格较低的国公府。
王德化奉天子命令来和李植商量“大事”,不过李植没有立即接见他。李植让他在王府中暂时住下,让密卫大使“安平伯”韩金信先去和他聊了聊。
王德化倒也干脆,和韩金信和盘托出天子的意思,将天子希望借助李植力量的想法全部说出。
听韩金信汇报了王德化的来意,李植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情。
天津的主事官员们站满了李植的三殿,分文武两班立在三殿的左右。
钟峰一上来就表示了反对。
“臣以为此事不可为。”
钟峰站了出来,说道:“大王在天津主政一方,每一分劳碌就有一分收获,已经自成局面,又何苦去趟朝廷的那一池浑水。做天子的吏部尚书支持天子的决策,利用天津的力量为天子威慑江南官吏,此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大王如果真的去了,在京城劳心劳力,到头来能收获什么?任命一大堆科举出身的儒生做这个官、那个官?恐怕归根到底也只是天子的一个忠臣。届时如果因为精力耗在京城,耽误了一镇九省的建设,当真是得不偿失。”
听到钟峰的话,李植的臣属们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表示了赞同。
就连郑开成也站出来说道:“王爷明鉴。如果此番王爷西进京城,恐怕是要做了天子的挡箭牌。”
“天子有心号令天下施行新法,但江南的士绅和文官不听调遣。如果王爷进京做吏部尚书,以一镇九省的实力威慑江南,则江南士绅恐怕会加倍仇恨王爷。”
“天子施行新法,收获的是天下民心。但天子没有实力,空有想法无力实施。如果天子借助王爷的实力推行新法,则出力的全是王爷,得利的全是天子。最后天下的士绅个个记恨王爷,王爷却两手空空什么都得不到。”
“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可取的事情。”
听到郑开成的话,李植的臣属们又议论起来。大多数人都同意郑开成的话,对做天子驱策,去硬扛江南所有士绅文官的事情没有兴趣。
如今天子一遇到难题就找李植,天津的官员们当真厌倦了天子的这个习惯,不愿意再出力了。
钟峰又站了出来,说道:“我们天津的事情我们可以做,朝廷的事情朝廷自己做。如果天子把江南全部划归给王爷治理,让我们在江南收税办报,我们倒是可以真正把江南的事情管起来。”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点头。
曹余站出来说道:“既然天子管不来江南,不如就把江南交给王爷管理。又要借助王爷的力量,又要按天子的意思任命官员。好处全是天子的,出力全是王爷,这岂不是冤大头?”
众官又是一阵赞同声。
然而李植听到这些话,却是沉吟不语。
天津的官员们说了一大通,见李植没有表态,都渐渐安静下来。他们不知道李植什么态度,都不说话了。
崔昌武看了看李植的脸色,站起来拱手说道:“王爷,臣以为,此事也有可为之处。”
李植看了看崔昌武,来了些兴趣,说道:“昌武说!”
崔昌武走出队列,说道:“王爷一心为民,之所以不断扩大天津体系的管理范围,所求也是为民做主,为民谋利。然而无论王爷如何扩大领地,所管理的大明国土也只有天津、山东、河南和江淮几地。造福的百姓有限,并不能普惠所有汉民。”
“然而如今天子有求于王爷,等于是给了王爷一个机会,让王爷将天津的政策推广到整个大明。”
说到这里,崔昌武抬头看了看李植的脸色。
李植听到这话神情愉快,笑道:“昌武的话有意思,继续说!”
崔昌武见李植有兴趣,神色一振,又说道:“天子如今要依赖王爷的威势管理江南,但是又害怕王爷的权柄过大,只许了王爷一个吏部尚书的职位。所以这件事情看上去十分不划算,完全是为天子驱策。”
“但是王爷坐拥一镇九省,是天子所依赖的力量。以此为筹码,大可以和天子讨价还价。天子开价一个吏部尚书,王爷可以还价一个内阁首辅。”
“如果天子让出内阁首辅的官职,则王爷可以不动兵戈,直接将王爷的雄图大志在整个大明施展。如果王爷能在整个大明讲公德均田赋,办学校开报纸,兴矿山工厂,建铁路码头,那王爷岂不是可以造福整个国家。”
“若是能如此,王爷便是出力为朝廷办事,也算是值得。”
众人听了崔昌武的话,一个个都有些恍惚。
崔昌武说的是让李植去造福整个大明。但是让李植去管理整个大明,一镇九省怎么办?
李植去做内阁首辅,不管一镇九省了?
一镇九省的官员怎么办?
钟峰眉头一皱,说道:“王爷,臣以为不可…”
李植挥了挥手,制止了钟峰的话,说道:“寡人戎马倥侗十余年,打下了一镇九省的基础。如今一镇九省的百姓和官员都奉寡人为主,这份基业,寡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
“一镇九省这份基业是寡人的,这是要传给李欢的。”
众人听到李植这句话才放心下来,不再恍惚。
李植想了想,说道:“不过如今也确实是一个机会,利用一镇九省的实力造福整个大明的百姓。”
看了看崔昌武,李植说道:“崔昌武,寡人便推举你入朝廷,在朝廷上作为寡人的代表影响整个大明的政策吧!”
第九百九十一章 助益()
乾清宫中,王德化躬身朝天子朱由检说道:“圣上,齐王提出条件,要派崔昌武担任我大明的内阁首辅,然后才会支持天子的江南政策,派兵到江南去震慑屑小!”
“崔昌武是齐王李植的妻弟。”
听到这话,朱由检有些不快地坐到了椅子上,面沉如水。
王承恩看了看天子,又看了看王德化,说道:“李植好大的胆子,他这是要控制朝廷啊!”
“若是让李植的人当了内阁首辅,那天子岂不是事事要和李植商量?”
“这朝廷,岂不是要姓李?”
王德化看了看天子的脸色,说道:“然而如今文官们集体抗命,若是不依靠齐王,天下就要由文官们说的算。与其让文官们自作主张,倒不如和齐王商量。”
“至少齐王派来的还只是一个内阁首辅,首辅只有票拟的权,最终下决定的还是天子。”
明代以内阁制治理天下,各地的奏章送到朝廷后,先到内阁。由内阁中的大学士商量对策,最后由首辅将内阁的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进呈给天子。这个程序称为票拟。
天子收到内阁的票拟后,如果觉得没问题,就让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色墨笔抄一遍票拟的建议,作为最后决策。当然,如果觉得内阁的票拟不好,天子也会另写最后的决策。这叫做批红。
所以内阁虽然有对天下大事的建议权,但是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天子手上。只要天子勤政,将所有的重要奏章都亲自阅览,内阁首辅的“相权”还是相对有限的。
所以王德化认为,此时既然要依赖齐王李植的力量,便让崔昌武来做这个内阁首辅也没什么。就算崔昌武提出各种谏议有问题,天子批红时候改了便是。
而只要齐王以虎贲军支持天子,天子就能控制整个大明。
王承恩说道:“票拟虽然可以改,天下人心难收!”
“齐王已经是尾大不掉,在地方上实力已经超越朝廷。如今朝廷的首辅也让齐王的人来做,天下人会怎么想?”
王承恩躬身朝朱由检拱手,说道:“让齐王的人做了首辅,天子不怕,天下人却怕。奴婢就怕天下的人才人物像百川汇海一样投入齐王门下,届时世人只知道齐王,不知道朝廷啊!”
朱由检看了看王承恩,吸了口气。显然,天子也确实在担心这个问题。
毕竟这是内阁首辅,是执掌天下的内阁之长,不是吏部尚书。
王德化想了想,说道:“圣上既然担心李植权势过重,不如就和齐王商量商量,这派来的人就不做首辅了,便当个内阁次辅。”
“首辅的职位,以后就空悬着,不设了。”
按明代的规矩,首辅若在,内阁以首辅为长。首辅若不在,以次辅领事。所以王德化说不再任命首辅,将次辅职位交给崔昌武是给了崔昌武首辅的权力,却不给他首辅的职称。
无论如何,内阁次辅的威权还是远低于首辅的。这样一来,可以让李植的权势看上去不那么扎眼。
朱由检想了想,转头朝王德化问道:“这个崔昌武是个怎样的人物?”
王德化拱手说道:“崔昌武是李植的妻弟,目前在天津做纪检组总长。听说是个明事理的人物。”
“纪检组总长?”
“齐王的纪检组专掌风纪台谏,便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一样的职位。”
朱由检沉思了一会,说道:“原来是个御史。”
想了想,他说道:“此事事关重大,马虎不得。”
“让崔昌武来一趟京城,朕要亲自见见他!才能做决定。”
####
齐王府的怡宁宫中,崔昌武坐在崔合面前的椅子上,笑道:“姐姐莫要担心,这是好事。”
崔合抱着小儿子李荣,摸了摸李荣的鬓角,说道:“好事确是好事,只是我听说京城中的规矩和天津大不一样。那边讲究出身讲究资历,你终究只是一个秀才,京城里的官员一个个都是老进士,我怕你去那里被人排挤。”
崔昌武笑了笑,说道:“姐姐莫忧,愚弟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愚弟的背后是王爷。就凭这一点,那些文官们也要一个个上来巴结愚弟。愚弟只担心到了京城风头太劲抢了天子威风,倒是不担心会受人排挤的。”
崔合说道:“怕你是怕你的,但是心里排斥你也是有的。就怕到了关键时刻,那些文官给你下绊子。”
崔昌武想了想,说道:“姐姐放心,愚弟会小心的。”
崔合想了想,又说道:“弟弟,你这次到了朝堂上不是去抖威风的。你凡事要多顺应天子的心意,不能为了天津的利益处处和天子针对。”
“这些年你姐夫平步青云,把天津的事业发展成这么大的一镇九省,如今连南洋都打下来了。姐姐这些年唯一担心的就是天津和朝廷的关系。”
“这异姓王终究是不合体统的。今天你姐夫能坐得住,却不知道我儿李欢能不能坐住。”
“你姐夫是星宿下凡,处处人心向背。他在的时候天下百姓都向着他,自然是无忧无虑的。然而他若是不在了,朝廷会不会卷土重来废了天津?会不会记恨李家人的飞扬跋扈?会不会追杀我们母子?我日日担心的,就是你姐夫百年之后,李欢能不能维持住天津的人心。”
“所以你这次到朝廷去,你要多给些好处给朝廷上的大臣,多尊重天子,让朝廷看上去体面。你如果在朝廷中能建立起一些根基,拉拢一些大臣真心跟着你,以后你外甥继承了王位后也算是朝中有人,也算是有一个大的助益!”
“到时候天津内部有叔叔李兴帮衬,外部有你这个舅舅扶持,李欢这个不合大明体统的异姓王位才能坐得住。”
“否则到时候人心一散,都去巴结天子去了,天津就垮了。”
崔昌武看了看崔合,觉得自己的姐姐平日里虽然什么都不管,看上去甚至有些稀里糊涂,实则是个明白大事的人。
平日里什么都不管是因为不用管,是因为李植已经把事情办好了。但对于关键的事情,姐姐却是心细如发。
崔昌武拱手说道:“姐姐放心,崔昌武这次带着天津的资源去京城闯荡,一定为姐夫,为李欢闯出一片天地出来。”
第九百九十二章 答对()
崇祯二十五年五月十一,朱由检在乾清宫见到了崔昌武。
崔昌武恭敬地朝天子行了一个跪礼,听到免礼的声音,才站了起来。
“赐座!”
崔昌武拱手说道:“臣不敢!”
朱由检见崔昌武十分拘谨,一点没有依仗李植的权势而跋扈,十分满意。他抚须说道:“崔相公何方人士?”
崔昌武答道:“天津卫城人士,和齐王是一个街坊长大的。”
朱由检点了点头,上下打量着崔昌武。
“崔相公的样貌不凡,如此英武,做我大明的辅臣倒是撑得住场面。只是看上去年轻了些,少了些上位者的威严。”
崔昌武笑了笑,说道:“圣上明鉴。为人臣者以才取,不敢言威。齐王常教导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让百姓得利了,让国家富强了,这官便是好官。只要是一个好官,便是没有一丝官威,也能取人心。”
朱由检倒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琢磨了一会儿,哈哈笑了起来。
“这么说,天津的官员们不图私利?都是为百姓劳碌的?”
崔昌武拱手说道:“在天津,以前还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官员。不过自从臣做了纪检组总长后,抓了几十个人,硬是把牟私利的屑小都震慑住了。如今天津的官员不说个个大公无私,但敢中饱私囊的没有了。”
朱由检抚须看了看崔昌武,似乎是在琢磨崔昌武的话。
许久,他才说道:“我大明的辅臣虽无前朝宰相的权,却有宰相的职责!若我以崔相公为辅臣,这大明该如何治理。”
崔昌武听到天子说辅臣,而不说首辅,琢磨了一会。然后他拱手说道:“如果天子以臣为辅臣,臣首先要做的是在江南均田赋。”
“所谓民富国强,士绅不纳田赋盘剥百姓,是我大明的蛀虫。只有断了士绅盘剥百姓血汗的渠道,百姓才能富裕。百姓富裕了就不会跟随流贼造反,朝廷也能收得到税收,才能养兵。”
“所以臣若为辅臣,第一件事情就是敦促齐王发兵南京,落实在南京驻兵两万的事情。而且这南京的兵马必须是骑兵,要保证能日行百里,能最快速度杀到江南的任何地方,抓捕违抗圣旨的奸佞。”
朱由检和王承恩对视了一眼,欣慰地点了点头。
显然,崔昌武已经代替李植答应了驻兵南京的事情。崔昌武显然已经接受了不做首辅而做次辅的安排,准备督促李植出兵。
有了崔昌武这句话,事情就成了一半。
朱由检笑道:“崔相公如何站着说话,坐!来人,上茶!”
崔昌武想了想,坦然坐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便有小宦官送上了乌龙茶。
崔昌武说道:“臣这些年跟着齐王,倒是学了一些治国的方略,请圣上明鉴!”
朱由检抚须说道:“崔相公请讲!”
崔昌武说道:“齐王常言,民以食为天。我大明朝这些年灾荒连年,最缺的就是粮食。一些遭灾地方粮食价格翻了几番不止,百姓易子相食,争先投贼。所以臣以为,治国的第一步就是足食。”
“均赋之后,便要建立法庭,在乡村间树立规矩。规矩很简单,谁出力谁得益!我大明土地辽阔,地方上可以开垦的土地以亿计。只要乡间有了规矩,百姓们开垦荒地能够自己耕作不受盘剥,则无数的荒地都会变成良田。”
“开垦新田需要的农具,水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