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垠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垠大道-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清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一九八零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二零零七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故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

    瘦西湖园林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奇趣。瘦西湖的景 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 尤其待到江南的春色降临,烟花三月下扬州,漫步于瘦西湖畔,但见几步一柳,好似绿雾般的柔媚动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鹃、碧桃等妩媚的花树陪伴,更觉舒卷飘逸,窈窕多姿,万般的诗情画意尽现其中。

    “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而瘦西湖很长一段都是原扬州古城护城河遗址,扬州护城河,曾是唐朝中外客商货物进出的东方名港;清代盐商、漕运的集散要地,老板们在此风水宝地,凭智慧日进斗金,富甲天下,其声名远播朝廷。早在贰仟伍佰年前,隋炀帝携二十四美女到此赏月吹箫,当地富豪们为了迎接圣驾光临,便出资开挖了这一围城小河——“护城河”,连接瘦西湖,直通京杭。尔后,清代康熙多次造访、乾隆六下江南之前,盐商们又于一七三五年捐资对护城河疏浚拓宽,并在沿途植树造林、修建楼台水榭、招聘妙龄美女。营造出灯红酒绿、精致绝伦的景致。一时间。文人墨客纷至。结伴循古探幽,即兴吟诗作画(据说“扬州八怪”常到此泛舟);戏子名妓云集,终日歌舞升平,弥散香艳盖世(扬州出美女就是由此而来);挚爱亲朋相邀,水榭品茗观景,推心置腹交友;外来游客把盏,享用淮扬菜系,感叹美味佳肴;百姓提篮逛街。购得柴米油盐,各取生活所需……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乾隆皇上见此,龙颜大悦,于是从“冶春园”(御码头)登上龙舟,沿途巡视。由此,扬州蜚声天下,其内涵为今日的扬州誉为世界最佳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扬州护城河,左手是“史公祠”,记载着史可法将军“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的英雄壮举。“御码头”,亭内碑上分明镌刻的是“御马头”,是乾隆皇帝游扬州时所建,据说因“码”字带“石”,有路障之嫌,而皇帝的脚下不能有任何障碍,故而去之。沿石阶下得河边,码头上停靠着十多艘仿古“御舟”,黄色琉璃顶棚,雕檐画栋,四壁通透。宽敞的舱室里,配有宜兴紫砂茶具,供游人品茗赏景。由于是白天,乘船游客甚少,缘起夜间华灯普照、霓虹闪烁时,再泛舟水上,可顿感身在人间瑶池,飘飘如仙。看来,扬州的先人们早已进入当今的夜生活的浪漫境界。两百多年前的乾隆皇帝正是在类似小舟夜游,兴致勃勃时挥毫题诗:“小艇沿流画浆轻,鹿园钟磬有余音。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可见,圣上亦是风流倜傥的性情中人。

    也就是在这个历史人文丰富多彩,风景名胜美不胜收的瘦西湖,近一段时间连续不断的发生着非常诡异的事件。一是位于扬州护城河段的那一段湖面上,由于对湖底进行了清淤换水的环保治理,湖底淤泥基本上被彻底清除,就在清除淤泥最后之时,曾经清理出大量的散碎尸骨,几乎铺盖了湖底半米之厚,经过考证这些尸骨,应当就是当年“扬州十日”清军大屠杀所遗留的;二是自从对瘦西湖环保整治完毕以后,瘦西湖水变得更加清澈,连湖底都能清澈可见,但总有人说看到了水底有暗影在聚集游动,非常骇人听闻;三是好些夜晚谈情说爱的恋人们,都在风高月黑的夜晚,看见湖中飘出幽灵鬼魅般的暗影,有时候是零零星星的,有时候是成遍成遍的,吓得这些恋人恋爱不谈了,一溜烟的跑回家害怕得发抖。至此,瘦西湖出现鬼魅幽灵的传说一传十十传百,再也没有人敢夜晚到此游玩谈恋爱了,同时也导致瘦西湖的旅游人数剧减,至少扬州本城的人士不敢到此一游了。

    这必须要从满洲 “鞑虏”进关以后制造的“扬州十日”说起。一六四五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朝的多铎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夏历(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十天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南明求援,仍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五月二十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剑自刎,为部下所阻。多铎劝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遂下令在军前将史可法处死。史可法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残部和城中居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才占领扬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血腥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第五十五篇 跨世纪冤魂二() 
ps:  历史上的扬州十日,是一个血腥的十日,八十万生命被冷兵器活活杀害,这是多大的冤屈,这冲天的怨气会形成什么样的力量呢?求点击求打赏求订阅求月票!

    第五十五篇 跨世纪冤魂二

    公元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势下淮安,夺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形势更为危急。史可法等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结果惨遭杀害。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记》就是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清朝屠杀江北吴语人口的罪恶见证,它永远地将野蛮和罪恶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且看经过屠杀的这片土地上的血淋淋的场景:“……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整个文本采取杂记形式,笔者自身亦被记录于笔端,和历史事件整个地融为一体,在文体上有些近似于笔记。在当时看来,则有似是“新闻”。所有这些。似乎与严肃的史学著述不太相同,很难列入史地奇书之中。事实上,这种形式的灵活性并没有影响到所记事实的客观性,相反,这样惨无人道的杀戮,由于是笔者的亲闻目睹,更增加了它的真实性、可靠性,亦即历史性。全文就像是一部目击记。正因为此,《扬州十日记》才成为史地著述中的一“奇”。

    《扬州十日记》明?王秀楚:己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坚闭城以御敌。至念四日未破。城前禁门之内,各有兵守,予宅西城,杨姓将守焉。吏卒棋置,予宅寓二卒,左右舍亦然,践踏无所不至,供给日费钱千馀。不继,不得已共谋为主者觞,予更谬为恭敬,酬好渐洽;主者喜,诫卒稍远去。主者喜音律,善琵琶,思得名妓以娱军暇;是夕,邀予饮,满拟纵欢,忽督镇以寸纸至,主者览之色变,遽登城,予众亦散去。

    越次早,督镇牌谕至“内有一人当之,不累百姓”之语,闻者莫不感泣。又传巡军小捷,人人加额焉。午后,有姻氏自瓜洲来避兴平伯逃兵,〔兴平伯高杰也,督镇檄之,出城远避。〕予妇缘别久,相见唏嘘;而敌兵入城之语,已有一二为予言者。予急出询诸人,或曰:“靖南侯黄得功援兵至。”旋观城上守城者尚严整不乱,再至市上,人言汹汹,披发跣足者继尘而至,问之,心急口喘莫知所对。忽数十骑自北而南,奔驰狼狈势如波涌,中拥一人则督镇也。盖奔东城外,兵逼城不得出,欲奔南关,故由此。是时,始知敌兵入城无疑矣。突有一骑由北而南,撤缰缓步,仰面哀号,马前二卒依依辔首不舍,至今犹然在目,恨未传其姓字也。骑稍远,守城丁纷纷下窜,悉弃胄抛戈,并有碎首折胫者,回视城橹已一空矣!

    先是督镇以城狭炮具不得展,城垛设一板,前置城径,后接民居,使有馀地,得便安置。至是工未毕,敌兵操弧先登者白刃乱下,守城兵民互相拥挤,前路逼塞,皆奔所置木板,匍匐扳援,得及民屋,新板不固,托足即倾,人如落叶,死者十九;其及屋者,足蹈瓦裂,皆作剑戟相击声,又如雨雹挟弹,铿然【金訇】然,四应不绝,屋中人惶骇百出,不知所为?而堂室内外深至寝闼,皆守城兵民缘室下者,惶惶觅隙潜匿,主人弗能呵止,外厢比屋闭户,人烟屏息。

    予厅后面城,从窗隙中窥见城上兵循南而西,步武严整,淋雨亦不少紊,疑为节制之师,心稍定。忽叩门声急,则邻人相约共迎王师,设案焚香,示不敢抗,予虽知事不济,然不能拂众议,姑应曰唯唯。於是改易服色,引领而待,良久不至。予复至后窗窥城上,则队伍稍疏或行或止;俄见有拥妇女杂行,阚其服色皆扬俗,予始大骇。还语妇曰:“兵入城,倘有不测,尔当自裁。”妇曰诺。因曰:“前有金若干付汝置之,我辈休想复生人世矣!”涕泣交下,尽出金付予。值乡人进,急呼曰:“至矣,至矣!”予趋出,望北来数骑皆按辔徐行,遇迎王师者,即俯首若有所语。是时,人自为守,往来不通,故虽违咫尺而声息莫闻,迨稍近,始知为逐户索金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后乃知有捐金万两相献而卒受毙者,扬人导之也。

    次及予楣,一骑独指予呼后骑曰:“为我索此蓝衣者。”后骑方下马,而予已飞遁矣;后骑遂弃余上马去,予心计曰:“我粗服类乡人,何独欲予?”已而予弟适至,予兄亦至,因同谋曰:“此居左右皆富贾,彼亦将富贾我,奈何?”遂急从僻迳托伯兄率妇等冒雨至仲兄宅,仲兄宅在何家坟后,【月付】腋皆窭人居也。予独留后以观动静,俄而伯兄忽至曰:“中衢血溅矣,留此何待?予伯仲生死一处。亦可不恨。”予遂奉先人神主偕伯兄至仲兄宅。当时一兄一弟。一嫂一侄,又一妇一子,二外姨,一内弟,同避仲兄家。天渐暮,敌兵杀人声已彻门外,因乘屋暂避;雨尤甚,十数人共拥一毡。丝发皆湿;门外哀痛之声悚耳慑魄,延至夜静,乃敢扳檐下屋,敲火炊食。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馀处,远者不计其数,赤光相映如雷电,辟卜声轰耳不绝;又隐隐闻击楚声,哀顾断续,惨不可状。饭熟。相顾惊怛不能下一箸,亦不能设一谋。予妇取前金碎之。析为四,兄弟各藏其一,髻履衣带内皆有;妇又觅破衲敝履为予易讫,遂张目达旦。是夜也,有鸟在空中如笙簧声,又如小儿呱泣声者,皆在人首不远,后询诸人皆闻之。

    念六日,顷之,火势稍息。天渐明,复乘高升屋躲避,已有十数人伏天沟内。忽东厢一人缘墙直上;一卒持刃随之;追蹑如飞;望见予众,随舍所追而奔予。予惶迫,即下窜,兄继之,弟又继之,走百馀步而后止。自此遂与妇子相失,不复知其生死矣。诸黠卒恐避匿者多,绐众人以安民符节,不诛,匿者竞出从之,共集至五六十人,妇女参半,兄谓余曰:“我落落四人,或遇悍卒,终不能免;不若投彼大群势众则易避,即不幸,亦生死相聚,不恨也。”当是时,方寸已乱,更不知何者为救生良策?共曰唯唯,相与就之。领此者三满卒也,遍索金帛,予兄弟皆罄尽,而独遗予未搜;忽妇人中有呼予者,视之乃余友朱书兄之二妾也,予急止之。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一卒提刀前导,一卒横槊后逐,一卒居中,或左或右以防逃逸。数十人如驱犬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予意此间是我死所矣;乃逶迤达前户,出街复至一宅,为西商乔承望之室,即三卒巢穴也。入门,已有一卒拘数美妇在内简检筐篚彩缎如山,见三卒至,大笑,即驱予辈数十人至后厅,留诸妇女置旁室;中列二方几,三衣匠一中年妇人制衣;妇扬人,浓抹丽妆,鲜衣华饰,指挥言笑。欣然有得色,每遇好物,即向卒乞取,曲尽媚态,不以为耻;予恨不能夺卒之刀,断此淫孽。卒尝谓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呜呼,此中国之所以乱也。

    三卒随令诸妇女尽解湿衣,自表至里,自顶至踵,并令制衣妇人相修短,量宽窄,易以鲜新;诸妇女因威逼不已,遂至**相向,**尽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