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不应有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花雪都懒得回答这么显然的问题了,反正不是娘亲和沅沅姐问的。

    这边白氏问道:“你先前不是说单纯练体会使人变傻吗?难道你觉得横扫六合的秦始皇是傻子不成?”

    “嬴政当然不傻。但是他不傻是因为他本来太聪明,并不代表他没有在变傻。我就问,晚年的嬴政,和早年的嬴政,那智商是一个水平的吗?”

    白氏一滞。还真的!嬴政早年何其英明神武,晚年竟然会被徐福之流蒙蔽。要知道,他死时可只有五十岁啊,远没到年老糊涂的年纪。虽然不知道花雪说的智商是什么准确含义,但这简直判若两人,无论怎么想也不是一个水平的。差太远!

    “兵家也该有元神之法吧?”

    “有是有。尉缭不肯教啊!他为什么功成身退了?怕嬴政强迫他教出秘传之法啊!”

    陈沅不明白:“为什么不教?”

    花雪也有些茫然:“这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古人对于传承都是十分看重,不肯轻传的。肯有教无类的,也就孔子了。”

    想了想,又道:“或许是孙膑的前车之鉴?”

    “怎么又扯上孙膑了?”

    柳如是猜测道:“你不会是想说,庞涓害孙膑,是为了秘传的传承吧?”

    “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孙膑可是孙武的嫡系子孙,拥有兵家最正统的传承之一。庞涓作为外姓弟子……”

    陈沅插话:“等等,孙膑庞涓不是拜师鬼谷子吗?”

    这次不用花雪解释,班主在一旁笑道:“沅沅,拜师鬼谷子这说法,是在冯老师的《东周列国志》里看到的吧?那是他的小说家言,非是史实。”

    冯老师是指冯梦龙,苏州人,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三言二拍里的三言就是他的作品。作为戏曲家,在苏州的时候自然少不了出入梨园。或者说,如果班主不知道请这位大家来梨园指点,那岂不白瞎了这地利?也是因此,班主称呼他老人家一声冯老师。

    只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崇祯三年,五十七岁的时候补了个贡生。次年,五十八岁时,离开苏州,去丹徒(镇江)做县学训导。又过三年,六十一岁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如今六十四岁,还在知县任上。

    冯梦龙离开苏州时,是六年前。陈沅对他还有些印象,很风趣一个老头儿。这时候一想,好像是真的是在他给的书里看到的。

    花雪回忆了一下前身的记忆,对于冯梦龙也有印象。不过前身对冯梦龙印象并不好,因为他总想打听先生和花雪的身份来历,觉得应该很有传奇色彩,可以写到书里当故事。任谁被这样打听都不会有好感观,何况前身何等桀骜。

    前身也是花雪,所以花雪说的话自然就带着前身的情感:“沅沅姐你可别被那老顽童骗了。他讲的那些故事,有趣是有趣,道理也不缺,但你可千万别当真。他为了把故事讲好,可从来不在乎什么真实性。”

第二百二十章 信以为实伤心哭() 
    花雪小时候被冯梦龙忽悠的事,班主和陈沅是知道的。

    冯梦龙一开始是打听花雪的身世,看能不能得到些故事的素材。

    就拿“三言”来说,说是冯梦龙的作品,但其中故事,大多都是改编的前人的作品。

    用现代的话讲,其实根本就是很多的短篇同人合订。

    但是经过冯梦龙的改编之后,他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更增添了故事的跌宕起伏,他做到了同人比原著更经典。

    冯梦龙同人创作多了,也是有独立创作的野心的。人都是有理想的,不想写原创的同人作家不是好编剧。没有理想,人活着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可是原创不是那么容易的。

    明末这个时代,咨询并不发达,即便冯梦龙看了那么多杂书,改编了那么多话本,但他的眼界也仍然被局限在一个并不大的范围。

    至少他的脑洞不会有信息时代的人那么不着边际。

    冯梦龙要原创,需要有生活,需要有素材。

    在时刻留心搜集素材的冯梦龙眼里,花雪这孩子,身上有故事啊。

    当然,那时候花雪才几岁,他本人哪有什么故事?有故事的是花雪可能的身份来历。

    要知道,每一个男性弃婴,都有可能是流落民间的太子,每一个女性弃婴,都有可能是刚刚化形混入人间的精灵。

    他们的父母未知,就有可能隐藏着无穷多的故事。

    尤其是,那所谓先生自称的捡到花雪的时段,并没有赶上荒年。而那花雪的名姓既然不是先生起的,而是遗弃之人所留,就更说明留名之人并非等闲大字不识的百姓。

    当然,以冯梦龙的见识和脑洞,还猜不到前身只是花雪在这个位面的投影,甚至连这个概念,都没有听说过。

    冯梦龙死缠烂打,也没有从年幼的花雪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不是前身不说,而是前身真的不知道。

    冯梦龙一想,应该是孩子太小,那先生没告诉他。那先生又闭门谢客,冯梦龙逗弄孩子没问题,纠缠一个大人,却办不到啊。

    不过这难不倒冯梦龙。你不告诉他没关系,我可以想办法让你不得不告诉他。

    于是冯梦龙开始忽悠花雪。

    他告诉小花雪说:“其实老夫知道你的身世,刚才问你,只是看看你知不知道而已。看来你是不知道了,嗯,不错,你家先生口风很严嘛!”

    孩子嘛,最关心的问题永远是:“我妈呢?”

    年幼的小花雪哪里知道人心险恶?只以为他真的知道什么,当即就问他到底自己身世如何。

    冯梦龙在“狸猫换太子”和“赵氏孤儿”之间犹豫再三,还是没敢随意开皇室的玩笑,最后选了“赵氏孤儿”的版本。

    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本身还没有成型,但类似的传说不少,主角也各自不同。像之前提到的嬴政是吕不韦儿子这种说法,就是一个类似的故事。

    对比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冯梦龙的说法里:花雪自然是孤儿赵武;抚养花雪的先生,毫无疑问是幕僚版本的程婴;而他冯梦龙,便是当年放走先生和花雪,并留下来拖延时间,转移视线,承担责任的另一个幕僚版本的公孙杵臼。

    至于花雪的仇人是谁,在这个年代,除了刚被搬到的魏忠贤及其党羽,还有谁更适合背锅?

    这也同样解释了他冯梦龙以前为什么没有前来找花雪,或者说没有与他相认,而这个时候却说了出来:因为魏忠贤倒了嘛!

    整个故事合情合理,丝丝入扣,小花雪完全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当场就炸毛了:“我说我怎么没有娘亲,原来娘亲为了保护我,已经……了吗?”

    花雪也不管什么老幕僚冯梦龙了,火急火燎冲回了桃花庵问先生究竟。

    先生也是个妙人。

    问清楚了冯梦龙的说法,非但不反驳,还煞有其事地说,的确是这么回事。

    并且告诉他,他还有个失散的姐姐,被一个奶娘救走了。两人因为身负千古奇冤,他娘亲在送走他们之前,取“六月飞霜七月雪”之意,给两人取名,姐姐叫花霜,弟弟叫花雪。

    花雪哭着回去找冯梦龙,把先生的话一说,连冯梦龙也懵了,差点把自己胡子薅下来:“我难道一不小心歪打正着说出了真相?可是就算真是这样,那程婴会认不出公孙杵臼?我刚刚的故事里,我们俩是两个应该相熟的幕僚啊,这也能认错?”

    花雪的哭声吓着了陈沅,找来了班主。

    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倒了,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理由了,更何况班主和陈沅也不是其他人,花雪当即哭哭啼啼就把事情说了。

    陈沅听懵了,班主却忍不住笑得弯下了腰。

    花雪气不过:“我这伤心呢,你怎么还笑成这样?”

    班主就告诉他:“你呀,显然被他们两个老不修给骗了。你家先生来苏州以前的一切是个迷,即便是我也是不知道的。但冯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还不知道他?他一门心思搞科举,闲暇时间都编故事去了,哪有时间去给什么人当幕僚?更别说你出生的那会儿,嗯,天启四年是吧?甲子年,刚好是乡试年,冯老师正专心复习,期待着一鼓作气把院试和乡试都给过了呢!”

    冯梦龙捂脸,心说:你就这么揭穿我好吗?还专门提我伤心事?往我伤口上撒盐很有趣吗?多亏我还算你老师呢!你这是有了孩子忘了老师啊!

    花雪转头一看冯梦龙捂脸,就知道班主说的不错,心里那个气啊!他又不能去找自家先生的麻烦,自然把满腔不满都冲着冯梦龙去了。自此以后就没给过冯梦龙好脸色。

    而冯梦龙闹了这么一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获得灵感。

    在改编《列国志》的时候,《新列国志》中,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武为什么能在宫里活下去,就有了一个新的说法:赵武的母亲生的是龙凤胎,宫女把女婴上报,保全了男婴。

    至于赵武的名字武,也有了新的解释:生女名文,生男名武。

第二百二十一章 庞涓岂畏一时败() 
    想起当年的事,班主和陈沅就忍不住笑。

    前身那时候还小,这么囧的事情,当然早就埋藏到记忆深处去了,从来不肯去回忆。

    花雪只是觉得本能不待见冯梦龙,却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儿。见班主和陈沅笑,很有些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接着先前的话题道:“那孙膑有孙武的传承在身,难道还不够他学?庞涓就是慕孙家之名,前往求学。同门没错,但跟鬼谷子确实没有什么关系。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开创了纵横家两脉。他本人的思想也有明显的道家痕迹。可说来说去,其实与兵家没有什么关系。所谓孙膑庞涓拜师鬼谷子的说法,分明是在模仿苏秦张仪出山以后各为其主的故事。纵横家天生对立没错,可孙膑庞涓一开始关系铁得很,可与苏秦张仪不同。否则孙膑又怎么会被庞涓给骗了呢?

    “当年孙膑去魏国拜访庞涓,可是把他当做好友的。被庞涓骗去元神修炼之法后,庞涓不知道还有对应的提高境界的秘术,得意之下,再也忍不下心中的嫉妒,翻了脸。孙膑抛出秘术之事保住性命,又假装受不了打击陷入疯癫。庞涓为了得到秘术,不得不留下孙膑性命,才有了后来孙膑逃脱之事。否则如果只为了兵法,庞涓有什么理由留下孙膑性命?”

    众人虽然觉得花雪的说法与他们所知的故事大相径庭,但庞涓不对孙膑斩草除根一事,确实相当奇怪。庞涓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又是兵法大家,既然已经把孙膑搞残,哪会不知道应该趁他残,要他命?史书中的记载本身很难自圆其说。

    花雪接着道:“庞涓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身兵家传承修炼的相当了得,初次出山的孙膑,也不敢直面其锋。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孙膑哪怕战胜了,也不敢过分进逼,生生让庞涓收拢败兵,从容退走。为什么?因为心境不足对于修炼者的影响是长期的。庞涓强行修炼兵家传承,因为天赋出众,进展极快。但即便再快,也没有快到超出心境太多的地步,整个人受到的影响还微乎其微。然而十三年后,日积月累的心境问题终于显现出了威力,庞涓变得暴躁,骄狂,偏激。孙膑深知心境不稳的危害,自然知道时机到了。所以马陵之战,同样一出围魏救韩,激怒庞涓;再用减灶之计,骄敌之心;最后‘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给予庞涓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得偏激的他被眼前的失败刺激得萌生了强烈的自毁倾向,最终拔剑自刎。如果不是心境出了问题,像庞涓这样的人,难道不知道忍辱负重吗?对比一下年轻时无所不用其极的庞涓,他哪里像是会因为一次失败就自杀的人?”

    卞敏忍不住问道:“庞涓难道不可能是被自杀吗?”

    “孙膑恨庞涓入骨,如果能够俘虏他,帮他自杀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庞涓是两军焦点,过万双眼睛盯着,孙膑想帮他自杀,也几乎没有机会。一旦被当众俘虏,杀俘这种事,即便是有私仇,外交方面也不好解释,而且几乎肯定会被记录下来。”

    陈沅更关心别的问题:“那个自毁倾向是怎么回事?”

    “就是自杀的冲动啊,也算是癔症的一种吧。”

    “你之前说你自己走火入魔,不会也有吧?”

    “当然没有。癔症千奇百怪,每个人走火入魔时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什么方面越是看重,或者压抑,在走火入魔的时候就越会在那方面出现问题。就比如佛门戒杀,走火入魔后就容易嗜杀;道门求仙,一旦走火入魔,常会把自己当成真仙。像我,之前的心思都放在姐姐身上,一走火入魔,任何与姐姐相关的事情,哪怕再小,都会刺激到我。”

    “你不是有提升心境之法吗?怎么会走火入魔?”

    “因为我之前学识不够啊!我的内力进境超乎想象的快,而三年前的时候,我的学问还没跟上,心境本就不稳。又因为先生的事受了刺激,这才出了问题。我这三年为了想办法翻了太多的书,歪打正着把学识补足了,心境也便跟上了,自然就恢复了。”

    这时班主有些担心得道:“我看你这些日子功夫没放下,但学问一直有出无进,别又学识跟不上修炼,再出现问题?”

    陈沅也反应过来,面露担心。

    花雪这些日子练功,教学,去府衙办事,确实没有钻到书堆里。

    “我这几日在府衙整理徐公遗稿,难不成你们以为以徐公的学识,他的著作里竟然还会没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我这几日学问没少长进呢!”

    这句才是真话。

    吴伟业看着花雪编书的时候文不加点,还以为他的学识,至少在水利方面,竟然涵盖了徐公的书稿内容,心底震撼加钦佩莫名。

    但花雪对于水利知识,除了物理学上的原理以外,实际上几乎啥也不知道,都是现学现卖。而以他星际时代的初中学识,对于这些水利问题,相当于高屋建瓴,学起来简单得很。硬说过目不忘需要系统帮忙作弊的话,理解上只要文言文本身没有造成障碍,知识上不存在任何难度。

    这么一来,花雪这几天的学问确实在蹭蹭涨。

    而且他这些日子练功,练的是《易武》,而不是原本的《浩然正气》,相当于从头开始了。又因为两者都是儒家的传承,心境靠的都是学识,没有差异。至少在《易武》达到与《浩然正气》相同的境界之前,花雪完全不用担心心境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前身心境出现问题,并不是花雪编的,而是确有其事。

    只不过是花雪降临之后,以他另两个位面的学识,生生把儒门修行需要的心境给拔高到了难以想象的境地。

    所以如今的花雪,完全没有心境问题。

    更关键的是,以他的学识,即便是从前那些大儒,也不过是单单在儒家经典上懂得比他多,光讲学识总量,或许还有所不如。如果没有办法解决在这个位面突破不了蓄气期的问题的话,在这个位面花雪就算啥也不学,也不会遇到什么心境不足的问题。

第二百二十二章 曹操真病两度哀() 
    “你刚才的意思,兵家人杀多了,一旦出问题,也容易自毁?”

    摇摇头,花雪解释道:“自毁倒不是兵家的问题,庞涓这是被心理暗示了。所谓心理暗示,你们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