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准备选择一个日期置酒欢会,邀请秦罗敷前来赴宴,然后再相机行事。
倘若她是一个守贞不二,性情刚烈的女子,自然不能相强,以免闹到不可收
拾的局面;如果她是一个虚荣而又开放的女人,未尝不可以许以金帛,施以
甜言蜜语,而达到一亲芳泽的机会。
主意打定,赵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
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菜经五味,赵王开怀畅饮,已有五分酒
意,逐渐话语有些模模糊糊。就在赵玉语涉不庄之际,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
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在赵王的首肯下,秦罗敷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
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
这诗的第一段是交代秦罗敷的姓氏里居,并把她的美艳容貌及华丽衣
饰描绘得淋漓尽致,更以路上行人及田间的耕作者,贪看罗敷采桑的美妙姿
态,而浑忘所以的痴呆情状,更烘托出她的光艳照人。
第二段是描绘一位太守级的人物,看上了秦罗敷的美貌,冒冒失失地
派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籍,妄图以富贵诱人,而女方以“罗敷有夫”相拒。
第三段是盛夸其夫婿的辉煌经历及显赫地位:腰佩宝剑,骑在白马之
上,千骑相随,多么威风;白皙而有须,修长而劲挺;多么神气。又有谁能
够比得上呢?
赵王刘良当然知道秦罗敷的丈夫就是王仁,那里是什么年逾四旬的侍
中郎,也那里有专城可居;然而他也了解这不过是一种“文学式”的幻化手
段,故意夸张夫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与声望,从而暗示出她对目前婚姻生活
是十分满足而幸福的,根本不可能产生红杏出墙之念,想打她主意的人,也
可以死了这条心。
毕竟赵王刘良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气节与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
胆地强取豪夺,在莫可奈何的心情下,眼看无法打动美人的芳心,只好怅然
作罢,秦罗敷的一曲《陌上桑》从此也流传开来。
古时王侯将相有权有势,如果一旦看上了那一家的美艳女子。不论是
待字闺中,或者是出嫁而为人妇,总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攫为己有;而
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难能可贵地使赵王刘良知难而退,
收敛了他的心猿意马,使这段畸形的爱恋故事,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
从此“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从而也保全了不少妇女的
名节。
“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
的;正如同今日女士们爱用“玛利”,男士们爱用“俊雄”为名字,同样是
一种时尚而已。
诗中提到的“倭坠髻”是东汉京城一带最流行的发型,是“盘桓髻”
的改进,发髻偏坠一旁,犹如骑士的坠马一般,更显佻巧和妩媚。
我国妇女以带耳环为美,而耳环作为妇女的装饰品是从东汉开始的,
罗敷以明珠作耳环,湘绮及紫绮为衣裳.都是东汉时期的时髦妆扮。
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中国古代,以男耕女
织为分工。
“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了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
桑叶茂盛,又容易隐避,所以在男女之大限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
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
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
象征意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桑林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爱情遭到了否定。
桑林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爱情的场所。所以“罗敷”的形象成了美和情感的因
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结合。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
“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
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
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
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焦仲卿为妻。
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
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
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
焦仲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余暇便暗在妻子身边,喁喁低语,
情话绵绵,偶尔也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里之
间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小夫妻,莫不十分羡慕,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
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
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
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做主
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
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
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
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
幅度的变化,失去了心理平衡,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
无不当之处,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护呢?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
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
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
母亲的意思。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
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
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决的态势,哭得象个
泪人儿似的,犹自叮咛丈夫把留下来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
绳等女用物品,得便全部赠送别人好了,不必留置,以免睹物伤情,徒增苦
恼。
泪还没有干,天就快亮了,含着悲愤的心情刘兰芝起床收拾打扮,她
在穿衣着袜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重复四五遍,每一遍都牵动着她对丈夫的
无限深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她款款地走出房门,向焦母辞行。她是严
肃的,穿着典雅的服装,这是一种对焦母的抗议。然而这一圣洁的表情轮到
向小姑子辞行的时候,化作珠泪涟涟。她的满腹辛酸在同是女性,又与自己
同龄的小姑子面前再也忍不住了。她必须离开而又不忍离开这个家啊!
该走了。一辆马车载着刘兰芝离开焦家,焦仲卿骑着一匹白马随车相
送,行行重行行,车轮的每一转动,似乎在辗碎两颗已经支离破碎的心,忍
不住难舍难分的痛楚,焦仲卿下马钻进车里,两人再度相拥而泣,指天发誓,
决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即海
枯石烂,两情相悦,永不变心。到家了,该分手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
依依。”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
亲望着回家的,“进退无颜仪”的女儿,大为悲摧。然而刘兰芝还有一位性
情暴燥的兄长,对她这位兄长,刘兰芝是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她就
知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首先是县令遣媒为他刚满十八岁的第三个儿子
求亲,做母亲的理解女儿的心情,在女儿的求恳下代为谢绝了。不久,太守
造县丞为他的五少爷求婚。
当母亲再次准备为女儿谢绝时,她的兄长出面干涉了,在旧社会长兄
代父啊,而家庭又是认男子为主的,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纳采行聘,选
定了良辰吉日,准备迎亲过门。
刘兰芝默不作声,只有用手巾掩口啼泣,眼泪哗哗地直流,所谓“腌
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家,已经是薄暮时
分,那声声马嘶,也就是他心中的悲呜。眼见门前已经搭好了“青庐”,那
是以大幅布幔搭成的帐幕,是新娘出阁前的一晚用来过夜的。见到刘兰芝,
焦仲卿气急败坏地说:“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
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
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刘兰芝肝肠寸断,呜咽讲道:“人生不如意,一
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
向了。”刘兰芝哭着跑回青庐,焦仲卿也拨转马头,万念俱灰地踏上归途,
世上万般辛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那天已是冷冬的时节,寒风摧凌着树木,树叶飘零。渐渐地庵庵黄昏,
寂寂人定,斜月清冷,严霜满地,偶尔地自空中传来一、两声孤鸟的悲鸣。
刘兰芝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她
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
那边焦仲卿回到家里以后,登堂拜母,说了一些“不能承欢膝下,万
望善自珍重”的诀别话。他那糊涂而专横的母亲还在安慰他:“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慎无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阿母为
汝求,便复在旦夕。”不管母亲如何劝勉,此时焦促卿已经决心赴死,那里
听得进去。当天夜里徘徊庭院之中,三更过后,乌鸦成群飞过,焦中卿心知
有异,以为爱妻已经殉情,正在黄泉路上等他结伴同行呢!
于是解下腰带,绑在庭树枝上自缢而死。
刘兰芝放着“金车玉作轮,青骢马,金镂鞍”的富贵之家不去,甘愿
为情而死,令人赞叹。
天亮以后,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消息,已经轰动了附近村里,
焦母呼天抢地,为独子的死悲恸不已;刘家兄长更是愧悔交加,因为自己的
贪利趋势,而害得走投无路的妹妹投水保贞;一般村民更是由同情而愤慨,
聚集在两家门前,鼓躁唾骂,并要求将两人合葬在华盖山麓。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墓地,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若干年后,枝桠
繁茂,浓荫覆地,有一种双栖双飞的鸳鸯鸟,夜以继日地穿飞上下,婉啭和
鸣;青年男女纷纷来到墓地参拜,祈求获得美满良缘,至今安徽省舒城县城
南的华盖山,还有鸳鸯坟的遗迹!焦仲卿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吏,大约是如今
安徽省庐江县、潜山县与舒城县一带地方。
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一位民间诗人就此写成了一篇
《孔雀东南飞》的五言诗,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诗中对刘
兰芝的形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
妙世无双。”说到她的服饰,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
《孔雀东南飞》中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刘兰芝的才情、品性、美丽
与装扮,目的在强调如此难得的佳人,竟然无法博得婆母的青睐,益增世人
同情惋惜之意。
已经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而今银幕上与舞台上,仍然不断的在搬演
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依旧能够赚人热泪,可见其不朽的因由,断非偶然或
浪得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多谢
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祝英台情动天地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37 年。祝家也是由于北方
出现“五胡闹中华”的局面而南迁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地方,即
今天江苏南部,在一处荒僻的梅溪源头聚族而居,人们都把这里称之为祝家
庄,传到祝英台已是南迁之后的第四代。了。
祝家的上两代曾经数度为朝庭效力,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军北
伐中原,并且收复了原来西晋的都城洛阳,一度进军陕南。祝英台的童年时
期,经常听到长辈们叙述征战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愿,要成为
一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
383 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以投鞭止流之势,动员百万人马,大举攻
晋,东晋宰相谢安边下围棋边指挥晋军反击,区区八万之师,竟然在他的侄
儿谢玄的巧妙运用下,把来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
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祝英台当时正度过她多彩多姿的童
年,巾帼英雄没有当成,却熟读经史,成为了遐迩皆知的才女。
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
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慨的闺阁人物,为了满足她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
遂降格以求地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到杭州负笈游学,这时她只不过是刚
满十四岁而已。
正值阳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长。祝英台与服侍她的家人
缓缓前行,在一处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邂道了由贸城而来的
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性兄弟,结伴同行,不日到
了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三年时间,弹指一挥,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
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
三年时间不算短,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显示爱恋之意,
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会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
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
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且回乡后
便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
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
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的往事
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
不绝。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风情,怪只怪祝英台没有把自己对梁山伯的情意,
适时地告诉父母,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情况下,答应了门当户对的马家
求婚。既然有了婚约,便不能随意更改,当时是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
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顾小女儿
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许。。。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
着梁山伯的,她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现在梁山伯向她一吐
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
人世事,几圆缺。婚约!婚约是不能废的,怎么办呢?痴情的女子用
上了“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
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垣赫的声势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