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陕西坑-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了,沈茂要是不愿意从政,那么这道调令是可以改变的。

“日啊!你们没有骗我吧?”沈茂盯着茅笑痴,目光锐利的像是要从他身上看出谎言来。

“你不信拉倒。河南这个地方,你熟悉。而且你吵吵这么久,政治局常委的兄台们还都有印象。趁着这个时机,把你的问题给解决了,省得你以后和大家闹。”茅笑痴看着沈茂已经被说动了,他笑嘻嘻的说道,“如果你没有别的看法,就这么定了。我在这里先恭喜你了,河南王。”

沈茂要再次调任,这个消息在家里面没有引发什么特别反响。老太太不准备和沈茂一起北上,她决定留在武汉,和孙女在一起。沈茂的夫人不敢对沈茂的职位变动提出任何质疑。唯一令沈茂惊讶的是,自己的侄女沈凝居然提干了。

为了这事,沈茂偷偷找到了人事处的干部,质疑到底怎么回事。

“是下面的同志一致通过的。而且也不过是提了个副股级干部,有什么奇怪的?”人事处的干部反而好奇了。

“问题在于,她是我侄女。这么小年纪,有什么可提干的?”此事关系到沈茂的政治态度,他不得不严肃对待。

人事处的干部解释道:“政委,您不知道您侄女多能干。业务能力不用说,真的是一流。而且您侄女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特别是理顺人际关系方面,其他同志做后勤,经常起冲突,您侄女能把各个单位的关系理得特别顺。南下的物资,那些军队的同志们因为心急,经常和我们后勤部门的同志闹起来。这接待工作交给您侄女之后,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出过。而且您侄女还弄出一个统筹管理,用个什么矩阵处理。真的是非同凡响。后勤部门的效率大大提高。她现在升的不快,那也是因为您的原因。按理说,她这样几次评先进,受到地方部队同志大力赞扬的同志,早就该升股长了。因为您的原因,我们严要求。这才升了个副股长。”

“原来是这样。”沈茂有点明白了。怪不得这几个月,沈凝一个劲让沈茂交给他高等数学的知识,沈茂没办法,只好强化矩阵和统筹概率方面的教育。没想到沈凝还真的弄出了成绩。

但是沈茂也不敢真的相信,毕竟自己已经不可能拿出时间来监督沈凝的工作。他的工作已经够多了。姑且这么相信吧。

1938年春节后,沈茂带着三个旅的部队前往河南上任。这次调动,终于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异地当兵的开端。自此之后,“入伍士兵不能够在本地服役”这条规定,终于开始贯彻执行。

1938年6月,河南军区司令兼政委、河南人大常委会委员沈茂,再次转入预备役,成为河南省委书记。那一年,沈茂38岁,开始了他十五年河南王的历史。

共和国解决了光头政权之后,并没有对光头本人或者其手下大员进行屠杀。也拒绝了光头本人或者外国要求光头流亡海外的请求。共和国对这些人进行了审判之后,把他们关起来进行改造了。

上层或许还可以在精神上被“折磨”,下层可就没有这等好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政治宣传,展开了“诉苦运动”。这个运动造成了大批底层人民要求清偿血债。中央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能扩大化,乱杀。但是对那些的确有血债的,也不要放过。旧上层所欠下的血债数量之大,真的是触目惊心。各地自发的或者被鼓动的斗争大会,很多地主被抓出来杀了。杀掉的地主,旧上层数量之多,就是各省的省委们都触目惊心。对这样数量的镇压,决不可能单纯的视而不见,等待事情自行平息。马上就要准备对日作战了,在对日作战之前,一定要在彻底摘除和弥合内部分歧,这两方面当中选出一个来。

党内的态度就第一次出现了尖锐的对立。革命派认为,当年地主杀百姓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天的报应。温和派认为,这件事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当中来。但是这又遇到一个问题,就算是温和派想依法办案,可他们绝对抽不出足够的法官去断案。人民的情绪可不会等法官来了,根据没听说过的什么法律条文来处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大家对法律的态度也就是如此。

而且就是那些没有杀过人的前上层,他们也多数的罪过人民。现在有了党撑腰,人民总是要好好报复一下。所以,“诉苦运动”面临着要么勒马,要么继续的两条路。想让不冤枉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后温和派不得不妥协了,给各地基层组织的通告中,没有要求停止诉苦运动,但是也强调,不能杀人。杀人权收回县级。实际上,他们也放弃了对旧上层的融合。人民记仇,旧上层更记仇。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历史上镇反运动,也是发现已经彻底无法弥合与旧上层及其附庸的关系,而采取了彻底消灭其中活跃份子的手段。

政治是残酷的,不是请客吃饭,要不得那么温良文雅。

温和派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弥合社会关系,但是文人们却毫不领情。他们和旧上层的关系千丝万缕,而共和国的新制度,已经摆明了彻底挖断了旧上层的根基。旧文人怎么肯束手待毙,于是一篇篇后世JY们经常写的文,在1938年大量出现在各大旧报纸上。

文人们之所以这样做,除了要抱不平之外,他们自己的“不满”也已经到了一定要发泄的程度。

无论是北洋还是光头,他们都需要文人的知识,以及他们的文笔来粉饰太平。共和国在这方面全然不同。各种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已经培养出了大批新知识份子。这批人和旧文人是毫无瓜葛的。而共和国使用的管理层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这批新人。文人们曾经一厢情愿的认为,土星共同体面对这样庞大的国家,终将向他们低头,请他们出山。结果土星共同体对他们的确客客气气。却又坚决不委以重任。

这些旧文人多数从事文学教育,如果他们肯老老实实的听话,做自己的学问,土星共同体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可现在的新教委对于教授课程内容中的政治性是强调又强调。这让旧文人觉得自己的“风骨”遭到了扼杀。可统一的中国,已经完全处于土星共同体的控制之下,再想像以前那样,“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是门都没有。

偏偏土星共同体执政之后,国家经济高速恢复,社会秩序也很快就趋于稳定。哀鸿遍野的中国,突然间就变得秩序井然。让人感觉,不知道是现在自己在做美梦,还是以前自己在做噩梦。想抨击土星共同体也没有借口。这次“诉苦运动”,这些旧文人终于算是找到了发泄点,一篇篇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博爱”、“宽容”的文章,纷纷出炉。

特别是以前写过抨击“旧上层的残暴”的文人,更是语重心长地讲述“冤冤相报何时了?”。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针对中国国内的变动,日本人效率低下的情报组织,到了1939年初,才算是弄出了点眉目。此时,中日冲突已经暂告一段落。解放军经过血战,把战线恢复到了长城抗战时期的水平。日本国内对此的观点是互相冲突。

唯一让日本人高兴的是,共和国宣布拒不承认一切损害中中国利益的旧条约,要求和各国签署新条约,替代旧条约。美国人倒是无所谓,他们表示可以接受。德国也表示可以接受。苏联更是表示没有问题。英法则联合了欧洲各国,要求共和国承认英法等国在共和国的特权。

现在双方在外交上闹得极不愉快,英法私下对日本表示,如果中日爆发战争,英法将不履行中立国义务。美国也同样做了私下的表示。对日战略物资的出售,将不受中立国义务的限制。

德国因为没有在亚洲的利益,所以小胡子对可能爆发的中日全面战争不置可否。

苏联外交部对日本的质询不置可否,但苏联援助中国的飞机,已经证明了苏联的真心想法。

日本现在面临共和国的强大压力,根本腾不出手对付中国。而且苏联最阴狠的是,他们表示,这是蒋介石政府向苏联订购的军火商品,现在苏联不过是把这些早就付过款的商品移交给新中国政府而已。

日本人很得牙痒痒。但是又不敢多说什么。因为当年俄国曾经想日本订购过武器,钱都给了。结果日本人以沙皇俄国已经不存在,无法将货物交给顾客,就彻底吞了这批物资。如果对苏联抗议,那么苏联大可把这件事拿出来重提。日本不过是自讨没趣。

但是日本国内的派系之争,让日本迟迟无法作出最终的对华决定。正好赶上中国内部貌似出了问题,于是日本特务就开始了他们习惯的游说工作。

日本特务的活动,共和国的情报机关是了若知掌,他们却做出内紧外松的假象。任由日本人在到处搜寻可能的盟友。共和国情报机关得到的指示是“秋后算账”。如果那些人没有自己蹦出来,那就不管他们。如果这些人叛国,那就要动用雷霆手段。

对共和国不满的人,自然是不会说共和国什么好话。结果汇总回日本的情报当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虚假内容。中国一贯的表现,又让日本上层对此深信不疑。为数不多的“不识时务”的情报,又被日本情报机构自己无视了。

苏联人在日本高层是种了不少钉子,他们有各种渠道了解日本高层的动向。斯大林深知,共和国对收入东北的信心。于是这些情报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共和国情报机构的手中。1939年7月7日,夏收之后。已经准备了一年多的行动,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那天,顾璐上将正在北平和日本代表进行中日第三轮谈判。谈判自然是没有什么结果。在日本的错误判断下,日方代表气焰嚣张,数次威胁顾璐上将,要对中国发动战争。在经历了一番扯皮之后,日本代表表示要中止谈判。顾璐上将微笑着将一份文件交给日方谈判代表。日方代表拿起一看,眼睛立刻睁得大大的。这是一份照会,上面写了简短的一句话。“日本政府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已经伤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了保卫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中华共和国政府于1939年7 月7日,正式对日本国宣战。”

“你!”日本代表愤怒的看向顾璐上将。顾璐上将面带微笑,“就在刚才,我国政府已经通电全世界。我想,代表您是不是该赶紧发报回东京呢?”

日本代表气得七窍生烟,“我们会消灭中国!你等着看好了。”

顾璐丝毫不为所动,“我现在就在看呢。”顾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是食人虎的笑容。

日方代表看到在气势上根本压不住顾璐,而且事情紧急,他哼了一声,就急急忙忙赶去向东京报告去了。

1939年7月7日,陕西众一致决定在这一天象日本宣战。比历史上晚了两年,中日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而且不得不说明,光头政府即使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也没有敢对日宣战。

这次制定对日宣战前,战略部门的讨论可谓大悲大喜。一开始,什么数据都没有收集的时候,不少人悲观的认为,解放东北至少需要伤亡两百万以上的部队。结果随着信息逐渐齐备,最终这个数目变成了原先的1/10。也就说,伤亡数目降到了20万。

制定战略的同志们对最终的数字相当意外,但是基于历史上日军的战略和战术表现,以及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水平。反复推算,仍旧是这个数字。

日本现在共有十八个师团,禁卫师团,台湾驻军、朝鲜驻军是不可能调往东北的。一旦开战,这些地区的日军因为兵力匮乏,恐怕还需要增强兵力。日本本土更不可能唱空城计。那么日军全部能够动用的兵力在10…12个师团。

关东军现在的数量也不过是11个师团,加上其他临时组建的新部队,总数不超过40万。

也就是说,日军在东北作战的兵力至多也就是60万正规陆军。

解放军这次东北战役的全部兵力达到了80万。这80万部队都是正规陆军。

日本全国总动员,派遣400万部队到东北,甚至和中国全面开战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制定战略的时候,已经排除了这种可能。首先,日军动员起这样规模的部队,需要最少三年的时间。而把这些部队武装训练,已经超过了日本财政的极限。历史上,日本在中国掠夺了无数的物资,而最大的资敌者,莫过于光头手下的中央军。解放军是不可能充当日本人的运输大队。日本的消耗,将把日本自己拖垮。

就算是日本被笼罩了弱智光环,在强大的解放军正规军配合下,地方上的游击战加上正规军的运动战,日本人根本下不了农村,顶多夺取一些大城市。如果日本人下乡,那么解放军保证能够每个月至少消灭7万以上的日军。如果日本人不下乡,那么他们自己一年内就会把全日本给吃垮。

日本如果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期持续两年的话。他们就要在中国死亡300万以上轻壮男性,然后日本自己就可以亡国了。

而且稍微给日本人增加些智商,他们在东北战事没有获得全面大胜的话,日本就不可能和中国开战。

至于日军的空袭,就更加没有什么考虑的余地。日军没有战略轰炸的能力,而共和国现在的精华工业区是在西北,日军对东南的轰炸,影响不了共和国的工业生产。而且东南现在的工业,对共和国来说,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日军可不是2009年的美军,为了一根电线杆都能派空军。

所以战略推演,双方的战斗将在东北地区展开。

至于,东北的战争。日本人也不会真的让60万正规军全部玉碎在东北。这样的人员损失,日本承受不了。一旦解放军在东北获胜,日军还要考虑朝鲜。把自己的精锐部队都丢在东北,一旦战败,解放军就可以乘势南下,夺回整个朝鲜。那时候,中国的飞机就可以越过对马海峡,轰炸日本本土。任何日本当政者都不可能让这样的形势重演。

所以,把日本的智商考虑成正常的话,解放军所要面对的敌人也就是关东军,作战范围限制在东北地区。

这就是一场80万解放军,对40万日军的战斗。双方的飞机比为1:1,大炮比例,中方以1。2:1的数量占据了优势。战术方面,已经完成了现代陆军班排战术的解放军,比日军领先了最少30年。至于后勤供应方面,共和国1939年初,钢铁产量达到了年产220万吨的水平。历史上,日本年产钢铁680万吨。中国是日本的1/3。但是投入在这场战役上的武器,中国竟然稍稍占优。

总的来看,解放军以兵力2:1的优势。武器1。1:1的优势。训练水平大大占优的优势。而且最重要的是,解放军拥有先出手的优势。更何况,在东北的民间武装力量方面,共和国已经和抗联完全联系上了,在人员和装备上进行了交流。东北是中国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还有地理和人和的优势。

战略推演的结果是,日本伤亡15…20万人,解放军伤亡20万人。日军最重在一系列失败之后,最终退到朝鲜。中日战争,中方胜利。

1939年7月7日,顾璐上将指挥解放军第一集团军从河北省由南向北进攻,林彪上将指挥第四集团军从内蒙由西向东发动进攻。第二集团军驻防山东,第三集团军驻防江苏,第五集团军驻防浙江,第六集团军驻防福建,第八集团军和桂系改编的第911、912、913、914四个师驻防两广与海南。

铺天盖地的飞机对日军前线机场,军营等设施进行了猛烈轰炸和扫射。在东北各地,抗联改编成的八个师的部队,对日本定居点进行猛攻。特种部队人员,则开始切断通讯设备,袭击日军警察局、哨所。刺杀日本军官,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