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业中华-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春在丽质头上敲了一下:“别乱说,看小梅吓的。镇上卫生不太好,污水乱流,不过行人的气色还算可以,看来土匪没有过来骚扰过。”

    顾明笑道:“云龙镇除了山民,还有湖匪,只是都在周湖那边,云龙镇现在没油水,来不划算。但是以后难说。”

    “现在湖匪骚扰过镇上吗?”赵定刚一听见有土匪就来劲了,下面的八个兵眼睛里都放出狼一样的光芒。他问的身边的小菊。

    小菊低着脑袋一个劲地拔饭,显然不认为是在问自己,下意识地摇头,但是反应过来后又点头,一张笑脸通红。一个劲地向杨妈妈靠。

    “喔。”八个士兵居然肆无忌惮地怪笑。

    小梅壮着胆子说:“有的,百民巷的赵家的小公子就被绑了,交了好多银子才赎回来的。”

    赵定刚就嘿嘿笑,看样子就是打着打一仗的主意。(p://。)。

    张春笑道:“不要像乱七八糟的,你们现在是维持镇里的治安。打探消息的事情交给张排长。”张春指的是春丫。

    春丫笑了一下,没说话。下面的两个卫兵却兴奋了起来。

    春丫瞪了他们一眼:“你们很厉害吗?”

    两个卫兵就蔫了。

    顾明嘿嘿一笑:“明天王先生,袁芳他们几个过来,这段时间忙着,很多事情都没碰过了,借着这次清理民册的机会把家里也清一下。顺便安排一些管事的。不然迟早会乱套的。”

    张春点头:“是该整顿一下,袁嫂子过来是要整顿这边的蒙学。如果可以把张家堡的蒙学也搬到这里是最好,张家堡还是成为专业农学堂为好。”

    “怕是不行。”赵定刚皱着眉头说:“这里的蒙学还没有我们的大,又在人堆中,要找地方重建才行。”

    赵定刚是在云龙镇招的一批兵中的一个,也是进步最快的一个,不然不会被张天派过来。他对云龙镇很熟悉。

    杨妈妈和两个小丫头惊奇地看着这些人,这些人官没个官样,看起来很随意,就这么随便聊着,似乎已经决定了很多事情。这是杨妈妈过了几十年都没见过的事情。

    不过杨妈妈和两个小丫头不让出门,丽质亲自给他们扫盲。这无疑是不相信她们,变相地软禁了。

第14章 调整() 
第二天天蒙蒙亮,张大人和小小姐甚至和一帮子大头兵一起跑步去了。趣*据说是绕着吴家到张家堡后绕回来的。几十里路呢,也不过一个时辰多一点就回来了。

    张春和丽质跟着大头兵,背着背包和枪支跑回来的时候,把认出他的人吓了一跳。去年招新兵的时候,张春和丽质也跟着跑,但是那时候很多人认为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三个月后,兵营搬走了。但是现在看来,当了主薄的张春,还有成亲了的丽质,居然还跟着大兵们跑步,还背着枪支。只是两个人好像都晒不黑,皮肤白腻,看起来想两个娃娃。

    消息传得很快。这让本来还想看看的吴家老头决定到衙门看看。

    “张家的小子和他媳妇看样子是能做大事的人,以前还是小看他们两口子了。”

    张春和丽质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吓住这些老头子们了。

    一帮人回到衙门就是一通洗刷。换了常服到餐厅吃饭。两个人的速度几乎和士兵们的速度一样。杨妈妈这才发现,难怪看着张大人和小小姐走路的气势和别人不同,原来是和当兵的一个样子,只是稍微儒雅一些。

    吃完饭,张春和丽质就到自己屋里看书去了,七八个箱子的书搬进去,也没有叫小梅小菊帮忙,都是自己收拾的。

    张大人没有办公。衙门里来了很多人,都是顾大人在主持,顾大人没有和大兵们一起跑步,只是很早就起来打了一趟拳,就开始整理整理文书。

    顾大人的生活也没有要人照顾。弄得小梅小菊没事情干,只能收拾庭院和帮厨房做饭。杨妈妈给杨家干了大半辈子的大师傅,做着十几个人的饭还是挺轻松了的。只是一日三餐不停。晚上还得做一次宵夜。宵夜简单一些,都是稀粥,顾大人不一定来吃,但是其它人都是要到的。

    相比起来,顾大人更加像大人。

    这只是杨妈妈的感觉,各家的家主,也就是现在甲长牌头却不这么认为。

    “你们要做的很简单,把门牌单子填好,再有把副单也填好,副单不会上报,朝廷按照田亩收取赋税,摊派劳役。不会管你们有多少人。但是我们大人要知道,因为他要算总共要消耗多少粮食,你们的田地能够收多少粮食。所以把你们家的下人佃户长工的名字、男女等等填在副单上。循环名册大家都做过,你们家的师爷也都熟悉,还是按照常例去做。再有,按照每十户为一甲是朝廷的规矩,户口报上来,要重新推选甲长,牌头。你们会升为保长。还是按照户数算,你家有一千人,也算一户。不过雇农就是雇农,佃农就是佃农,长工就是长工,没有卖身契,不是家生子,不要算在你家。我这里做事的人都很精通这些事,很多事都是张大人教的,你们不要像做什么手脚。就这样,衙门不留客吃饭。”

    顾明只给了这些家主两张样表。就把人赶走了,完全没有以往的迎来送往,也不给几个老头面子,连这些家主请客送礼的时间都没有。

    几个老头虽然气闷,不过宣布清点户口,增减保甲,这让各家都隐隐看到了机会。

    “唉,听说张家的师爷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看来我们这些老头子侍候不了咯,该让我家的小子来了。”

    几个老头走出衙门是都看了一眼门口木桩子一样站着的士兵。据说这些兵从来的时候,就开始这么站着。直到衙门关门。

    “是啊,该让小一辈上了。我们这些老家伙就是干得来,也受不了这个气。张家的小子八岁杀人,看来不假,是个狠人。”

    “是啊,连杨老弟的面子都没给,让一个师爷见我们,够狠。”

    杨家的家主尴尬地笑了一下:“别人虽然是师爷,但是是朝廷任命的典史,入品的官员。”

    正说着,就看见袁芳坐着牛车,后面七八个骑着马的年轻人朝衙门走过来。

    吴家老头看着英姿勃勃,年轻而朝气的张家人羡慕道:“难怪张家敢接受全镇上的穷人,听说土匪都投了还几百人,紫林那里杀声震天。你看这些人虽然带着眼镜,每一个都不是简单人物。”

    李家老头叹了口气甩手便走。几个人也就散了。

    张家也开始做调整。袁芳肯定是要调到云龙镇。蒙学堂的搬迁已经确定。张春还是挂着校长的名字,但是每七天到学堂听一次学术汇报并讲一堂课。蒙学堂搬走后,张家岭正式将三个专业合并到一起,改称农学院。

    顾明是不可能再兼任学校的职务,所以王自力这个副校长统管农学院事宜。周欣担任教导主任,其它研究组,包括新成立的兵科的的核心成员都调任农学院担任老师或者继续学习。各研究组组长人选采取推荐加选举的办法产生,因为都是年轻人,这一点不是太困难。

    农学院涵盖了张家堡,金鸡岭和竹皮山、北广湖,里面所有的收入都归农学院调配。

    兵科组成教导队,负责农学院的安全保卫工作。不过农学院的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前李村、后李村、南张村,实行农场林场和工厂制。这里是农学院的附属区域,将来如果盖附属工厂就在这块地方。村民如果愿意就留下,转成职员,农学院核发工资。不愿意可以迁到石女村,南张街,采石村和小风岭村。

    这四个村落的土地实际上都是张春聘请村民开垦出来的,契约上将是张春的名字。开荒朝廷有三年免税的政策,张春只收三成的租子。但是每户都要上名册,选出里长,保长要张春派遣,农学院代管。

    农学院把这些税赋核算到每个村,由保长收齐后交到农学院,然后由农学院以张春的名义上交。

    如果这些村子兴办一些工业,则由农学院统一进行规划建设,招收的工人为职员,工厂核发工资。手工业归农户自己。这几个村子的保卫工作,由保长亲自抓,抽取一定数量青壮年进行训练,配发枪支,称之为民兵。民兵担负警戒、疏散、阻击、通报的责任。不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而以保护村民生命财产为宗旨。

    南张街作为商业街对外流通,商户如果租用商铺,除了租金,按照交易额收取一成的交易税,张春把它叫做印花税。

    所有的这些,都要农学院组织专门的团队进行研究后,形成方案和计划,经过张春认可和批准后才是实行。

    农学院必须每个月把所有的收支账目交张春审核,计划内开支按照计价王自立签字生效即可,但是计划外的任何费用,都需要报张春签字认可,且必须有相关情况的报告。(p://。)。

    农学院因为事物繁杂,相关职位农学院学生有能力充任的,在方案和计划中写明。获得批准后,张春义农学院校长的身份下聘书。不够的可以对外聘请。面试合格,试用三个月后再由张春下聘书。

    来的人老师有王自立、周欣、刘光利,学生有陈继祖、张扬、张秀、水稻组的组长张安、环境组的组长张月华、精工组的组长刘新堂,他是河南村的学生,分到精工组后,是几位老师傅特意培养的一个技术尖子、军事组的组长张霖越、化工组的组长季太华,他是一个山东人。

    这些人中陈继祖,张扬,张安,张霖越都有可能调走。再就是学堂没有培养出会计人才。对于税收账目这些事只有顾明培养出的两个徒弟,现在掌管着钱粮。而且他们也应付不了复杂的税收和日后繁重的账目,印花税除了袁定国听说过,知道是什么东西,其他人都不懂啊。可是袁定国的新民商行已经忙的脚不点地了,连会议都没能开。

    所以王自立是皱着眉头带着人回去了。

    顾明在整个会议中,都没怎么说话。他是打定了决心把事情交给王自立。云龙镇的政务以及守备队才是张春和顾明的重点。张春肯定会侧重农学院,所以守备队是从军事学堂出生的顾明的事情。张天他们只能算战将,太过于堂堂正正。论谋略,没人能比得上阴谋诡计频出的顾明。

第15章 清理丁户() 
张家的人骑着马离开衙门时,很多人都在偷偷的探视。趣*这是张家第一次露出令人恐惧的实力。

    顾明和袁芳都是很标准的文人,虽然在张春的影响下,没有放松锻炼,做事也干脆果断。但是还是保留了温文尔雅的文人气息。因为两个人都要忙,没了孩子们照顾,两岁的顾玥就是一个小麻烦。

    尽管如此,不管是张春,还是顾明,都没有让小梅和小菊来照顾。

    院子里人对于杨妈妈三个人都很和气,杨妈妈年纪大了还好,小梅小菊闲暇时就是读书识字。食堂的所有收支,都要有清晰的账目,丽质一点点教,两个小丫头倒是学得很快,每天还要在内院跑步。丽质说一日三餐,不运动会发胖。两个小丫头就真的开始认真保持身材。

    不过原本杨家说过两个丫头是服侍张春的。可是现在,她们连正房的门都进不了,更不要说还有丽质这么强势的女主人。而且张春大多数时候都回新苑去住。两个丫头成了标准的衙门公务员,是为顾明和这一棒子士兵服务的。

    人事安排很快就出来了。张春看了看,只是把张霖越改到石女村,石女村受攻击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石女村要有支援能力和攻击能力,小凤坡的壮劳力中也要抽调一部分年纪小,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回来补充石女村的民兵。张霖越是个善于攻击,而不是善于防守的人,放在小凤坡可能会压制他的能力。

    陈继祖不同,陈继祖各方面都不突出,是最早调出护卫队的一个,但是好在组织能力强,工作细致,又协助张扬主持过纺织厂,养殖场和前李村的工作,将来小凤坡是要开煤矿的。所以放他在那里表面上看起来不如在南张街重要,但是小凤坡远离张家堡,只有他能够把局势稳定下来。顾明放手小凤坡以后,那里已经有不稳定的趋势了。

    采石村的情况和小凤坡类似,但是环境破坏严重,开垦难度大,全是在石头缝里中庄稼。张安是水稻组的组长,和村民打交道最多,善于沟通,负责过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棉花种植工作,时间还不短,如果说有谁实际种植经验多的话,他是最厉害的一个。石女山相对安全,他去合适。

    本来南街村搬迁到沙洲上后,人口众多,种植面积大,除了水稻,还有藕田,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离农学堂近啊,南张街商业有新民商行代管着,所以张安虽然经验不足,小伙子还年轻,放在那里出了事,王自立他们补救也还来得及。

    其他的,河南人对于沙洲颇为眼红,要求搬到沙洲去。所以河南村和后李村就不存在了。那里相对封闭环境的水稻地,刚好给水稻组保留一些特殊的稻种。

    村民撤离后,那里成了农学院的研究基地。

    前李村分成了三个**的厂子。纺织厂,农场,养殖场。养殖场搬到了绿源山养殖场,除了绿源山养殖场以前的一百多员工以外,原来后李村和竹皮下村有家有室的人都搬到那里去了。这些人对绿源山养殖场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当然还有里面刘光利的机械厂镇着。

    前李村就只剩下了农场和纺织厂,农场的单身汉们是和纺织厂的女工卯上了,成为张家的工人能够拉近和女工们的差距,虽然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农场工人,嘿嘿,其实就是农民。

    棉油厂的设备经过精工组几年的改造,生产线已经比较完备,并且实现半机械化,之所以是半机械化,是因为电力不够,涡轮发电机成了最大的瓶颈。这也是精工组和化工组最近比较焦躁的原因。化工组分离出了棉酚,卫生所的棉酚对精子杀伤作用的实验报告寄到《科学世界》,刊登出来后引起了骚动,不过不知道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居然压制住了局势不说,还能让这样一篇重要论文无声无息。

    很快一些大型的棉油厂开始生产精制棉油,虽然没有张家棉油厂这么精致,但是也差不了多少。精制棉油简单,但是副产品才是制胜的法宝,化工组对于皂脚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说起来他们的梦想已经变成了如何制造威力更加大的弹药。

    精工组和窑口的师傅在紫林新厂址改造了窑口和炉子。最新的炉子体积很小,鼓风机的运用,使这个小炉子里能够烧出玻璃。这让烧了半辈子窑的老师傅干脆退居二线养老。窑口现在成了陶瓷和玻璃的天下,年轻人的天下,只是他们好像成天都在为化工组设计的奇奇怪怪的器具而头疼。

    电不是没有,北广河口的水车被精工组几经改造,水力驱动的发电机已经成熟。不过发出来的电,近在咫尺的精工组都没抢到,牵到实验楼去了。农学院的沼气发生站的发电机是蒸汽发电机,效果不是太好,但是好处也是有的,那就是学院的热水是常年供应。张家堡时女权世界,精工组一帮小男子汉抢不过,几个老师傅躲在一旁看笑话。这事让精工组和医学堂农学堂的关系骤增,电是他们的第二梦想。要说有活力,精工组是最有活力的一帮人。其他组都是水磨功夫。

    二十多个聘书发下去,总算安心了一些。就等着这些人组织编写方案和计划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