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走到一处没人的地方,史司颇为感慨的伸出了一个手指头来。
史腾阁望着史司,不无谨慎地说道。
“1000万元?”
史司点点头,朝着海上看了一眼。
“而且只多不少,也正因如此,即便是以德国的财力,亦无力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因为维持舰队实在是太过费钱!”
“费钱也要办啊,毕竟对中国来说威胁来自于海上。”
史腾阁朝着远处看了一眼。
“是要办,但东北的财力却限制了海军的发展。”
咬了下嘴唇,史司停下脚步,往西南方向望去。
“以东北当前的财力,维持一支巡洋舰队已经颇为勉强了,如果再加大海军投资的话,恐怕将不利于东北的发展。而东北所需要的是一支能够与俄国对抗的舰队,这显然不太现实,至少在东北统一全中国之前,建立一支这样的舰队,几乎没有一丝可能!”
史腾阁听罢,身体不由一凛。他知道,史司说的是事实,事实就是东北没有钱去建立并且维持一支那样的大舰队,以一地而敌一国?有可能吗?
“相比之下,现在北洋海军凭借之前的借款,迅速膨胀为一支足以让任何西洋国家为之侧目的庞大舰队,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看似庞大的北洋舰队很有可能会成为李鸿章的累赘,甚至可能会拖垮他们。”
军备建设从来都是如此,英国固然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舰队,但是其代价却是其陆军的弱小,甚至不值一提,而作为岛国的现实,却使得英国仅只需要依靠海军舰队就可以保护其安全,而放之于其它国家,却又不得不去考虑其所面临的陆上威胁,陆军与海军,总要做出一个选择。
“嗯,确实是这样,仅只是依靠直隶去养活北洋舰队,不光是窟窿大,就算是改革了地税,有了钱,北洋那边也休想松口气。”
史腾阁轻叹道,
“大家都觉得北洋舰队太过强大了,可却没想到相比于直隶的经济能力,其实在是太过庞大了,庞大到会拖累直隶,这能不耽误事吗?有时候,海军的规模太大了也是一件麻烦事儿?”
财力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无论是当年的统监府也好,亦或是现在的总督府也罢,无不是通过谋求财力基础,作为万业之基,正是得益于充足的财力,然帅才能练出一支精兵。但尽管如此,东北依然谨慎的将陆海军的规模控制合理的范围之内,就像是镇海舰,即便是其服役了,也不会对经济造成压力,三年后,东北的财力足以维持一支相对强大,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北洋的巡洋舰队。
而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是否会成为直隶的累赘呢?
这谁也说不好,毕竟,现在在一群日本幕僚的帮助下,直隶三省以及两广正在进行土地林野调查,待将进一步的地税改革之后,勉强应该能够维持北洋舰队的运行吧!至于这几年,北洋那边不是加了税了嘛!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关内又有那个省没有以新政的名义加税?
“哎,自扫门前雪吧!北洋会怎么样,与咱们无关哪!”
史腾阁长叹了一声,随即问道,
“如果“镇海舰”完工的话,你下一步做何打算?”
史腾阁清楚,史司绝不会把目标止于“镇海舰”,其肯定还会有相应的下文。
“如果到时候,条件允许的话,我想我会在“镇海舰”的基础上,设计一型更强大战斗舰,“镇海舰”……嗯,怎么说呢,在某些方面,它确实颠覆了以往的战斗舰,可以说,与以往任何一艘战斗舰都不一样,但是他还是有些一不足之处。”
话声稍稍一顿,史司看着史腾阁说道。
“比如说,它的动力,我认为,如果能用蒸汽轮机的话,它的速度会更快一些……”
“海军肯定不会同意,毕竟现在海军希望更稳妥一些!”
何止是海军,若是“镇海舰”用蒸汽轮机,史腾阁估计都会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毕竟蒸汽轮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而“镇海舰”毕竟是中国的第一艘战斗舰,用技术上成熟的蒸汽机无疑更合适,也更加稳妥。
“我明折,现在不成熟,不代表三年后不是?我说的是以后!是将来……”
史司笑了笑,相比于技术上的激进,他同样选择了更稳妥也是相对保守的三胀式蒸气机。
“将来除了改用性能更出色的蒸汽轮机之外,我觉得它的火力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毕竟不过,现在我的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毕竟又给他增加了一寸厚的装甲……”
“嗯,现在谨慎一些的好,等将来“镇海号”下水之后,再根据实际使用进行改进设计,是比较妥当的。”
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之后,史腾阁瞧了瞧天色,突然笑了起来。
“史司,后天就是圣诞节了,怎么样?你一个人在这里准备怎么过?如果不嫌弃的话,我邀请你到我那,可以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像是担心对方拒绝似的,史腾阁又强调道。
“我坚持!”
坚持的邀请是对朋友的邀请,而其中未尝没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意。(未完待续……)
。。。
第112章 公士(求月票)()
12月24日夜幕降临,圣诞前夕的“平安夜”到了。
在公司职员聚居的社区内这会更是灯火通明,而在不少职员尤其是欧裔雇员的住所大门正中悬挂着用松枝和冬青枝编织的花环,上面镶着用彩纸剪贴的英文“圣诞快乐”,挂满了松果、小铃铛和用棉絮制作的雪花。
对于那些欧裔职员来说,圣诞节无疑是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节目,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人的春节,在他们的客厅里,壁炉和窗台上都燃起了蜡烛,圣诞树被妆扮得五彩缤纷,烛光和金银星交相辉映,树枝上挂满了苹果、糖果、圣诞贺卡和包装精美的小礼物。
那看似空荡荡的房子在这一天突然变得热闹,充满了童话色彩,当信徒们一年一度纪念耶稣的诞辰之时,他们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
结束了教堂里的仪式之后,林若成便携着家人一同回家度这个“平安夜”,尽管他是中国人,但他同样也是一名教徒,而且是一种极为虔诚的教徒,实际上教徒在国内并不少见,当然这些教徒之中可谓是良莠不齐,有些人只是庇于教会,而不是真正信教,但是林若成却是一个真正的教徒,而且他还是出自教会学校,成年后没有成为牧师已经算是颇为罕见了。
餐厅里,雪白的桌布上燃起了过节才用的银制烛台,布好了全副餐具,摆上了形形色色的糕点、糖果和水果,以及圣诞节必备的美酒——那是产自吉林葡萄酒。是用长白山山葡萄酿制而成。早在统监府时期。便由公司于鸭绿江的林场中设立了酒场,其葡萄糖直到今年方才大量上市,口味非常独特,因被用作总督府的宴会用酒,在东三省颇受推崇。
通红的干红葡萄酒倒入酒杯之后,圣诞晚餐就要开始了。
林若成和家人坐在餐桌旁。今天他身穿在最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精心修剪了胡须,整个人更是神采奕奕的。神情中更是隐隐得意一丝得意,更多的却是如愿以尝神色。对于年近五十的林若成来说,年年圣诞,唯独有今年是他最愉快、最难忘的一次。
在圣诞前夕,总督府中的官员向他传达了一个消息——他意外地从获知得到自己将要荣任“公士”的喜讯,这是总督大人送给他的最好的节日礼物。也将是他人生旅程中最为光辉的顶点,实在太值得庆祝了。获得了这项荣誉,将会给他增添一道耀眼的光环。
当年少小离家在“洋人院”里长大的少年在须发皆白之后,如今终于事业有成,总算没有辱没祖先。几十年的操劳,总算是有所回报。就任了这一职位,享有“公士”这一称号,尽管更多的只是“荣誉称号”。但却标志着他在大连就不再只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也不是一位皓首穷经的学者,或者说是一位无职无权的民间绅士,而正式成为一位“官员”了,尽管只是“公正之士”,是总督府设立的一种低等职务,而且还是不领薪俸的。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也已经是出人头地,拥有了堂而皇之地参与政治的权利,他长期以来那种骚动于心,难以压抑的强烈渴望终于得以实现。
而拥有了这一地位,多年来一直被喊作“假洋鬼子”的他才第一次感到在险恶的人生旅途之中自身和他的家庭有了安全感,至少可以更有力地保护他的家人了——“公士”是秦、汉二十等爵制中的第一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并不是单纯官员,毕竟“公士”享有监督官员、监督行政的权力,即便在西方这是贵族方才拥有的权力。
甚至于报纸上看来,“公士”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贵族”重临,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公士”并不是世袭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这一“荣誉名衔”的渴求。而林若成同样也是渴求“荣誉名衔”的“社会贤达”中的一员,此时,确认了这一消息,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浸润着林若成这位大连西医院院长的心,美酒还未沾唇他已经微微地醉了,脸颊泛起红晕。
“感谢仁慈的主在过去的一年里赐给我们的恩宠,感谢主赐予我们食物,感谢主……”
带领着家人,在用餐前,依如过去一般,林若成祈祷着,他的声音有些激动,缓声表述着他对主的崇敬和感激,他并没有一个字说到主给予他个人的恩赐,而一切却都包含在其中了,当祈祷结束之后,那一声“阿门”之后,他端起斟满红酒的酒杯,动情的看着说道。
“此时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里我只想说,祝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在这一声祝福中,林若成饮下那杯醇厚香甜的红酒,那双被层层皱纹包裹的眼睛已经泪花莹莹。在他看来,几天后荣任“公士”之后,他一生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在他的祝愿中,甚至没有提及东北,这不是因为他不爱东北,实际上,他所推崇的是国家,在他看来,东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国,至少符合他心目中的国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此时他与那些激进青年一样达成了一种共识,关内是需要光复的沦陷之地。
“好了,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
在说话的时候,林若成看着桌旁做着的两个儿子,郑重其事的说道。
“我今年已经五十五岁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医生,还在大连创办了西医院,但是,这并不算什么成就,你们都知道,蒙总督大人恩典,元旦后将授予我“公士”一职……”
林若成的话还没说完,原本正准备享用圣诞大餐的家人们,无不是面露惊讶之色。随后又是一阵前所未的欢喜。他们自然知道对于林家而言。父亲获得“公士”称号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公士”,并非只是简单借鉴秦汉的爵制,至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其“称谓”,在东北,“公士”并非仅仅只是简单的授予作出杰出贡献的“荣誉称号”,他权责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太平绅士制度,通过授予“公士”建立一个体制外的监督、视察制度。它提供一个独立渠道,方便有需要人士提出投诉。并让有关方面按规定就投诉进行调查、跟进工作。此外,相关的决策局或部门也可藉“公士”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改善有关设施和服务管理的问题。
“公士”最早并非出自于东北,系由朝鲜统监根据统监朝鲜的权则,委任对“朝鲜社会”有“重大贡献之人士”,当时委任的大都是作出杰出贡献的外籍雇员,只是近乎于“贵族”的“荣誉称号”,以促使外籍雇员能够认真工作。
那时的“公士”并没有任何权力,只是一个给予“外籍雇员”称号,那些“外籍雇员”在合同期满后。会拿着这一“等同于爵士的贵族称号”和勋章向他们朋友、家人炫耀个人的成就,从而使得他们甘愿为统监府驱使。在金钱之外人总是渴求种种荣誉。当然,如果两者皆能获得,那无疑就更完美了。
后来慢慢的“公士”又作为笼络朝鲜上层群体的工具,委任部分朝鲜人为“公士”,当然其必须是亲华人士,以协助统监府维持社会治安,这也是统监府插手朝鲜政务的一个手段。统监府遇有重大案件发生时,可指定一位或两位以上“公士”,作为调查专员,以示主持公道。而这也是“公正之士”的由来,而出于平衡的需要,同样委任了华籍“公士”。
也就是从那时起,“公士”分成所谓的“官守”与“非官守”,前者授于华朝人士,后者授予“外籍人士”,其更倾向于荣誉称号,更没有监督调查之权。
在东北总督府设立后,因朝鲜统监权仍由东北三省总督属理,所以其仍继续委任朝鲜“公士”,但这时却又面对一个问题,有不少“公士”随府迁至东三省,他们在东三省是否有履行“公士”职责的职责?在是否于东北委任“公士”,也存着争论,最终与会人士认为,“公士制度”可以保证一些热心于社会服务及有贡献之人士,继续协助政府执行施政,理应继续推行。不过因为种种顾虑和其它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地方贤达并非是亲府人士”的原因,所以并未于第一时间推行,但对外界来说,这自然是不为人知的“秘密”。
于外界看来,总督府暂不授予“公士”,是因为大家都尚未做出直接“有利于东北”的贡献。这才是未予推行的原因所在。
今年经过一年半的考察之后,总督府方才决定于东三省内委任76名“公士”,而作为东北最大的私立医院创办人、院长的林若成则是第一批“公士”之中,只待元旦后与总督府接受任书,宣誓之后,即可就任“公士”。
而林若成并不知道的一点是,76名“公士”之中,东北本地人甚至不到三分之一,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最初东北人对总督府的抵触,而像林若成这样从关内来的新移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个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总督府在东北的建立而成就的,这使得他们甘愿协助总督府在东北的统治。
收买人心,并不一定非要通过金钱,荣誉,有时候甚至能够发挥出超乎人们想象的作用,就像“公士”一般,在获知这一消息后,林若成更是于第一时间,真正意义成为了总督府的支持者,为了表示对总督的忠诚,更是于办公室和家中挂起了总督的挂像。人总是这般的现实,只有在得到最实际的利益之后,方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实在是有愧于总督大人之厚待,“公士”之职,非有有“重大贡献之人士”不能充任,我虽创办医院,勉强尚可算服务社会,然今后理应更加努力,所以。我决定把医院交给你们俩管理……”
在获知这个消息后。林若成想了很多。他想到了自己的医院,尽管大连西医院作为除陆军医院和医学院附院之外,第一家西医院,甚至在开业上,比前两者更早,但他依然感觉自己作的贡献,相比于这一荣誉,似乎有些不值一提。他理应作出更多的贡献。
“爸爸、父亲……”
在儿子们的诧异中,林若成摆摆手说道。
“你们不要劝我,从元旦起,子南你们就接手医院吧,至于为父……嗯,我寻思年后是否能够创办一所医学校,现在东北,应该说全中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