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履历的后面还附一份辞官折子,刘显也想回家养老,而且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了。
刘显是武将,这些年一直在征战,身体损伤肯定比王崇古厉害,要是在放在云贵熬着,估计是没几年好活了。朱翊钧觉得这样的人要物尽其用,弄到京城来练兵才是最好的选择。
打仗的什么的,还是让年轻人来,大明这个时候不缺名将的。
将来要是弄一个军机处参谋处之类的,还需要这些老将军。
选定了整训三大营的武将,还有一个人选和关键,那就是总督三大营的文官。原本大明的军队归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都是武将勋贵。
混着混着就把权力给混没了,现在总督都是文官,武将只能做总兵,地位上差的不是一点点。
从争权夺利的角度来说,武将根本不是文官的对手,如果不文武分制,以文御武那是早晚要出问题的。不过朱翊钧暂时可没实力挑战这种官场规则,还是得选择一个文官。
按照循例,这个职位应该是挂都察院副都御使的职衔,同时最好是兵部侍郎。
要选择一个兵部尚书,还要一个总督三大营的文官,还要提拔刘显,朱翊钧敲打着奏折,自己好像应该要举行一个廷推了。话说自己当了这么久的皇帝,还没主持过廷推。
想到这里,这个想法就在朱翊钧的脑海里面扎下了根。
看了一眼张鲸,朱翊钧开口说道:“传旨内阁,兵部尚书王崇古致士的折子朕准了,王爱卿劳苦功高,以兵部尚书致士,同时加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
以兵部尚书致士,说白了就是保留王崇古的兵部尚书的职衔和待遇,就像后世退休之后享受局级部级的待遇一样。
“让内阁和六部拟议一个名单,推举兵部尚书,到时候进行廷推。”朱翊钧随后又补充了一句。
王崇古的致士很快就掀起了波澜,这个消息实在是太突然了,弹劾王崇古的那些人都没想到。随后这个消息带来的附加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朝廷空缺了一个兵部尚书。
第四十七章 人选()
兵部尚书就不用说了,六部尚书大的很,想要争夺这个职位可不容易,可是一个六部尚书的官位,代表的可不光是一个六部尚书,而是一系列的官员变迁。
王崇古致士已经是时间问题了,皇帝下旨准许了王崇古致士,也给了王崇古应有的待遇,算是功德圆满了。
现在的问题是谁能上位,上位的这个人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很快内阁推荐的人选就出来了,兵部左侍郎曾省吾,虽然推上来了,可是大家都不太看好他,因为他的资历不太够。不过曾省吾是张居正的嫡系,没人敢小看。
张居正连张瀚那种人都能破格提拔为吏部尚书,何况曾省吾。
朱翊钧翻动着曾省吾的资料,看到后面不禁“咦”了一声。果然张居正任用的都是有能力的人,这个曾省吾就不简单,现在他是兵部左侍郎,他升官是因为他平定了都掌蛮。
看到都掌蛮朱翊钧就想到了刘显,这算不算是同人不同命?
曾省吾是督军,平定了都掌蛮之后,官升兵部左侍郎,不但回京了,而且官职也升了起来。刘显呢?平定都掌蛮之前是总兵,平定之后还是总兵。
刘显想要致士回家,朝廷不允许,现在还在云贵苦熬苦业。
叹了一口气,朱翊钧一脸的无奈,想让文官把功劳戴在武将的身上,那是不可能了。打赢了是文官运筹帷幄,功劳使劲捞,打输了就是武将背锅,罪名使劲扣,这就是大明的现状啊!
武将地位低,这个问题不解决,忠心问题根本无从谈起。
或许有的武将为国为家,可是底层的士卒呢?大家为什么当兵,大多数人是为了吃饭。当兵吃粮,拼命就算了吧!这样的人只能成为兵油子,想靠着他们打仗,别想了。
只有为了搏一个前程,看得到希望的时候,那才会有战斗力。当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谁还会拼命?
秦军战斗力之所以强,能够以布衣布甲硬撼装备精良的精锐魏武卒,因为什么?要知道魏武卒可是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秦军能打赢除了秦兵耐苦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军功封爵。
那个时候的大秦还有不少奴隶,但是没关系,只要你有军功,不但能够脱离奴隶身份,还能够得到爵位,成为人上人。那些吃不起饭的人,拎着刀就去和人拼命了。
他们为了什么,为的还不是博一个出身,那样的军队战斗力怎么能不高?
整个秦国就像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下层推着上层打仗,想停都停不下来。
军功就代表着爵位,代表着钱,代表着房,代表着漂亮女人,整个秦国都弥漫着马上觅封侯的想法。这才了有了横扫六合的强大秦军,才有了“赳赳老秦”的精气神。
朱翊钧将曾省吾的资料放到一边,再一次意识到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由上而下的改制度,强推下去,难度就不说了,效果也未见得好。新军啊!朱翊钧不禁将目光投向了山西和陕西,这两个人地方是关键啊!
在明末,陕西和山西永远是绕不开的,那里或许可以成为自己军事改革的第一个试点。
秦兵自古耐苦战,无论是秦朝还是汉唐,八百里秦川孕育出来的强大的军队,是震慑天下的力量。
将曾省吾的资料放到一边,朱翊钧在拿起一份资料,这一份就是王崇古举荐的大同总督方逢时了。
说方逢时如何能打就未见得,但是这个人明显是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人物。在做山西巡抚的时候就配合着王崇古做了很多的事情,并且在王崇古离开之后,自己做的也很好。
修建城堡,整训士卒,推动俺答汗的封贡,战略和眼光都没问题。
做事也是四平八稳,同时也是从知县一步一步做上来的,有底层经验,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朱翊钧将方逢时的资料放到一边,直接拿起了最后一份。
这份资料是蓟辽总督梁梦龙了,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资格的人。
梁梦龙在做蓟辽总督之前,已经做过兵部左侍郎了,这个就比曾省吾资历深厚了,同时在蓟辽总督任上做的也不错,有资格角逐兵部尚书的职位。
不过让朱翊钧感兴趣的不是这个,而是梁梦龙在隆庆年间的一段经历。
大运河,连通大明经济南北的要道,随着大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民间商船往来于大运河上,造成运河常常挤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漕运弊政丛生。
运河运输的最大忧患莫过于黄河决口,一旦发生,运河便被阻滞。
鉴于运河漕运弊政和黄河决口,不断有人上疏请求对之进行整顿和改革,其中有一些人主张恢复海运。在这些人里面,时任山东巡抚的梁梦龙就是代表人物。
他认为:“河漕似安而多劳费,海运似险而属便利,一任其劳,一任其便,相济之策”,当以海运羽翼漕运。
这个计划得到了当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的支持,受命后,梁梦龙派遣指挥王惟精等人进行了多次的试行海运活动,就便进行探访和勘察。
此外,梁梦龙还下令,沿海地方不拘军民人等,如有情愿将自己或收买杂粮、用自己船只装载、自胶州海口起至天津籴卖者,均给予执照。
如果是良民,则重加犒赏,如果是有罪之人,则允许通过试行海运来赎罪。
在梁梦龙的鼓励下,先后有多人主动试行海运,海道勘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由于梁梦龙的积极努力,终于对海道的口岸、日程、里数等有了甚多的了解。
朱翊钧对这个就感兴趣了,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这个梁梦龙绝对不是腐儒,是真的做事的人。
尤其是那条海运恕罪的政策,可以说一下子戳中了朱翊钧的心思,毕竟现在航海可是很危险的,加上大明百姓的乡土情结,愿意去海上拼命的人可不多。
见到了利润之后或许会有,可是前期想推动就不容易,这些罪犯就很合适啊!
第四十八章 张居正的布局()
朱翊钧也知道现在海上是什么情况,倭寇海盗横行,加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横行霸道,良善百姓可不成,罪犯就可以,他们很容易就发展成海上武装集团。
这一点朱翊钧不在乎,只要国家海军足够强大,朱翊钧连大明沿海的海盗都敢用。
发展成类似后来东印度公司那样的海上武装集团,做买卖,抢劫,发展殖民地什么都做。朱翊钧早就打算去东南亚抢粮了,要知道小冰川期,粮食才是王道啊!
梁梦龙也因为开海而被奖赏了,同时改去巡抚河南了,朱翊钧看到这里就觉得有阴谋。
在梁梦龙调走不久,海上就出事了,因为他台风运粮船倾覆,损失了不少粮食,还死了十五个船工,于是就有御使弹劾了,然后海运就被废除了。
具体的事情如何朱翊钧已经不得而知了,可是他下意识的就觉得这里面有猫腻。
毕竟海运的便利谁都看得到,因为一些天灾就非常海运,这就是因噎废食。这件事情肯定有人在背后推动,说不定海难都是人为的,不过事情真相如何,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阴霾里面。
不过朱翊钧对梁梦龙的这段经历就感兴趣了,会玩海的,在这个时代那都是人才。
看完了三个人的资料,朱翊钧发现这三个人都是张居正的人,不禁感叹张居正提拔的果然都是人才。虽然小节上或许有亏,可是大明的环境就这样,迎来送往的礼物也少不了。
不过朱翊钧也不在意,能为自己办事就好,如果哪一天要肃清吏治,那也要等到改革完成之后了。
现在去搞什么肃清吏治,除非是朱翊钧脑袋坏掉了。
真的搞不但会引起宣扬大波,同时也什么用都没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制度上。
三个张居正的人,可见张居正现在的权势和对官场的掌控,他虽然远在江陵,可是依旧没人跳出来搞事情。朱翊钧原本还觉得张四维会搞事情,可是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表现的像急先锋一样。
蓟辽总督梁梦龙就是张四维推荐的,而且还是极力推荐,可见这家伙也是一个狠人啊!
将手里面的三份资料放到一边,朱翊钧的脸上闪过一抹迟疑,要不就把梁梦龙弄过来?不过想想朱翊钧就放弃了,现在的还不是时候啊!
虽然开海是美好的,可是不是说开就能开的啊!
再说了辽东那边现在可不太平,三天两头就打仗,现在武有李成梁和戚继光,文有梁梦龙坐镇,暂时还是不要打破的好。不然辽东过早的糜烂了,那麻烦就大了。
伸手拿起方逢时的资料,朱翊钧直接将资料放在了一边,就是他了。
不过在解决兵部尚书之前,还有两个人需要解决,这两人就是申时行和马自强。
马自强现在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张居正的铁杆心腹,这从马自强的升迁路就能看得出来。原本马自强是詹士府詹士,被张居正提拔为了礼部侍郎。
时间不长,马自强去了吏部,官职是吏部左侍郎,完成了从词臣到实权部门的转换。
做了吏部侍郎两个月之后,转任礼部尚书,升迁速度可以说是做了火箭了。在张居正临走之前,举荐马自强入内阁,这一次不是坐火箭了,简直就是光速升迁了。
以马自强的根基和资本,别说内阁大学士了,做礼部尚书都没资格。
显然张居正这是找的心腹和傀儡,扔进去内阁不影响自己的权力,同时还能彰显自己的大度和不贪恋权势,更重要的是给手下一个信号,跟着我混,有前途。
资历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要对我忠心,入阁小菜一碟。
第二个人就是申时行,申时行的升迁之路就是大明官员最羡慕的一种了。科举考试,申时行高中头名状元,压倒一大片,这是文人的理想。
以状元之身入了翰林院,然后就从修撰到左庶子,协掌翰林院,然后官升吏部右侍郎。成为礼部右侍郎之后,直接有虚职转向实职,成为了吏部左侍郎。
张居正回家之前推荐了申时行入阁,摆明了就是让申时行以内阁大学士之尊掌管吏部。
从张翰的事情发生之后,张居正急需在吏部有自己的人,申时行就是了。
张居正的这个安排基本上没什么人反对,御使什么的叫嚣也没用,这是人事任命,不归他们管,只是上奏折弹劾一下谁谁,不过申时行和马自强都很干净。
倒不是说这两个人多清廉,而是没什么机会贪污。
两个人都出身翰林院,翰林院的翰林老爷那都是清贵官,主要负责修书和给皇上太子上课。听起来高大上,但是没什么实权,也拿不到好处。
清翰林,也就是穷翰林的意思,翰林院绝对是清水衙门里面的清水衙门了。
没什么大的政治错误,经济错误也没有,在加上张居正的支持,高层也不反对支持,这两个人的入阁就成了必然。这两个人的入阁,代表着张居正对六部和内阁的掌控正式完成。
整个大明的实权部门全都握在了张居正的手里,从此开始权倾天下了。
不过朱翊钧知道,这里面张居正很大一部分是错觉,这些人虽然表面上顺着张居正,事实上无论是张四维和申时行,这两个人都是反改革的。
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的对手,有这两个人在身边,他们对张居正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后来报复起来也就更加的彻底。扫清张居正的势力,废除他的新法,做的很是干净利落。
张居正十年的心血,一朝丧尽,落得一个人亡政息的下场。
朱翊钧也想过提前废掉张四维和申时行,可是后来想想就放弃了,这种想法太幼稚和不切实际了。换一个上来你就知道他一定支持改革?根本不现实。
崇祯皇帝不停的换内阁大学士,换六部尚书,结果上来的人不还是一样,最后弄得臣子和皇帝离心离德,反而麻烦。还不如把他们摆在这里,自己心知肚明,也好提防。
第四十九章 政治手腕()
廷推两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大明官场来说,廷推绝对是大事情。凡是廷推,那要决定的就是高层的人事问题,尤其这还是朱翊钧第一次主持的廷推。
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在关注这件事情,大家都想通过这件事情看看皇上的能力,或者说看看皇上的成色。
以前很多事情虽然打着皇上的名义,可是大家都知道那是张居正在做主,这一次的廷推就显得很关键了。
朱翊钧穿着龙袍走进廷推现场的时候,十几个大臣连忙跪倒行礼,等到朱翊钧坐下,朱翊钧才开口说道:“诸位爱卿都免礼吧!”等到大家都起来,朱翊钧的目光才从众人的脸上扫过。
参加廷推的人包括六部尚书,在加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以及通政使,这是大明的九卿。
除了这九卿之外,还有两位内阁大学士张四维和吕调阳。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几个六部的侍郎,只不过他们都是陪衬,或者说是旁观的。
熟悉流程,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优待,这里面就包括兵部左侍郎曾省吾。
马自强和申时行要被廷推入阁,这两个人此时也在这里,从官职上来说,马自强是礼部尚书,理应在此。申时行则是吏部左侍郎,也有资格参与。
“吕爱卿,开始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