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当林义哲看到面前站着的这个清秀文静的女孩儿时,一时间竟然有些恍惚。
面前的这个女孩儿,竟然给他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思竹,这是姑爷。”彩玥看到林义哲惊讶的样子,笑着给他们做起了介绍,“姑爷,这位是老夫人刚刚收的干女儿,李思竹。”
“姑爷好。”叫李思竹的女孩儿看到林义哲直勾勾的看着自己,显得有些慌乱,垂下头来轻声的说道。
林义哲让她的这一句问好给逗乐了,他意识到自己刚才可能吓着了女孩儿,不由得呵呵一笑,收敛了目光,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叫姑爷了吧?”
李思竹让他说得脸上一红,头垂得更低了。
“是啊!那可是得以兄妹相称了。”彩玥也笑了起来,逗她道。
“哥……”李思竹抬头看着林义哲,竟然真的这么叫了起来。
“呵呵,姑爷听见没?改口了可是啊,姑爷就没什么表示吗?”爱开玩笑的彩玥笑着逗起林义哲来。
“当然得有表示。”林义哲扬了扬眉毛,从袖内取出了一块小小的玉佩来,俯下身子,给李思竹佩带在了胸前,“这块玉便送给妹妹,做见面礼吧。”
这是一块商周时期的古玉龙佩,玉龙蜷身无爪,外形和红山玉猪龙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受红山玉文化的影响很深,但不同的是这类商周古玉是做成片状的,比红山玉猪龙更为轻薄,表面还阴刻有钩回纹,作工也更为精美细致。
这块玉龙佩材质为和田青白玉,上面带有黄褐色的土沁,因为是传世器,经过多年的珍赏把玩,玉的表面宝光已经生成,此时挂在李思竹的胸前,人玉相映,更显温润含蓄之美。
“真好看。”彩玥赞道。
林义哲看着李思竹,也有些惊奇这块玉和这个女孩儿这么相配,仿佛就是为她准备的一样。
“谢谢哥……”
李思竹用手抚摸着玉龙佩,眼角有晶莹闪动,她不想让人看到眼角的泪光,赶忙又低下了头。但林义哲还是看到了她的异样。
林义哲敏锐地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已经是自己“妹妹”的女孩儿可能有着不寻常的身世。
“姑爷这块玉,是刚刚从古董行收来的?”彩玥对林义哲变戏法似的弄出来这样一块美玉感到奇怪,但熟知林义哲喜好的她马上便猜到了答案。
“不,这是日意格先生送给我的。”林义哲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据说这是他在宁波剿长毛时当地一位退休官员赠送给他的,他以为这是御制的奖牌,高兴得不行,在身上挂了好多天,后来才知道闹了笑话。”
听到林义哲的解释,彩玥抿嘴笑了起来,并没有注意到,李思竹在听到“长毛”两个字时,脸色竟然微微转白。
“洋人哪里懂得这玉的妙处。”林普晴从内堂出来,刚好听到他们的谈话,笑着接了一句。
林普晴来到李思竹身边,轻轻拈起李思竹胸前的玉龙佩看了看,对李思竹柔声说道:“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话。这玉呢,有五种美德,思竹知道不知道呢?”
李思竹轻轻摇了摇头。
“玉,是美丽的石头,有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仁’是柔和,仁慈,象玉一样温润;‘义’是内外一致,正直无私,就如同玉一般表里如一;‘智’是智慧通明,如同这通透的玉色一般;‘勇’指坚贞不屈,有如这玉一般坚实华美,‘洁’指正直廉洁,如同这玉一般洁净。”林普晴轻抚着李思竹胸口的玉龙佩,将“玉有五德”解释给李思竹听,“哥哥送你这玉,是希望你将来能象像这玉一样!明白么?”
“娘的教诲,思竹记下了。”李思竹使劲点着头,双眸中竟然现出一丝坚毅之色来,令一旁的林义哲心中一动。
林义哲不会知道,他送给她的这块玉龙佩,将陪伴着她的一生。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第四十三章 左宗棠的烦恼()
同治七年八月二十五日(1868年9月30日),北京,贤良寺。
刚刚结束了两宫皇太后召对后回到歇处的左宗棠正在那里生着闷气。
一想到那道发给自己的谕令,他就火大。
“……谕以进兵须由东而西,力顾晋防,毋令内窜……”这简直是在指着他的鼻子骂啊!
不过,也难怪两宫皇太后震怒,捻匪竟然敢进逼京师,两宫如何不怒?
想到这里,左宗棠的心下不由得又有一丝惶恐。
自己挨了两宫皇太后这样一番羞辱,实在是因为“剿捻不力”之故。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只能怪捻匪实在是太狡猾了。
自从自己到了陕西之后,捻匪和长毛余部“慑于”自己的威名,竟然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向东渡河蹿入直隶,直奔京师而去!
捻匪进逼,京师震动,朝廷急令各路军马救援,甚至连恭亲王都赤膊上阵,带了一队兵马出来剿捻,所幸李鸿章率所部淮军及时赶到,在吴桥附近全歼了捻匪,朝野上下才松了一口气。
而直到那时,远在陕西的左宗棠尚不知自己辖境内的捻匪去了直隶哪里!
这一次两宫皇太后召见,虽然没说左宗棠什么,但仍然命令他回防西北,并特别指出剿匪要“由东而西”,就很说明问题了。
两宫皇太后难道是想要让自己永远在西北呆着吗?
正当左宗棠在那里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之际,一位亲随进来禀报,将胡雪岩的那封信呈了上来。
左宗棠挥了挥手,亲随退下,他迫不及待的打开信看了起来。
左宗棠的目光在信纸上面游动,他越看脸色越难看,看到最后,额头的青筋已然突突直跳。他猛地将信狠狠地摔在了桌子上,然后便在屋子里转圈踱起步来。
“这姓林的小竖子到底想要做甚?非要和老夫过不去?”左宗棠怒气冲冲的自言自语道,“沈葆桢疏于管教,竟然还偏听偏信于他!真是昏了头了!老夫的船政,迟早要毁在他们手里!”
正当左宗棠自个儿在那里发火之时,亲随急急忙忙的又进来了,这一次,他的手里拿着两封信。
左宗棠自亲随手中接过信,看了看信封,发现这两封信一封是周开锡写的,一封是沈葆桢写的,不由得愣了一下。
左宗棠好容易定下神来,屏退亲随,他先拆开周开锡的信看了起来。
看完周开锡的信,左宗棠的脸色稍缓,他接着又打开沈葆桢的信看了起来。看过之后,左宗棠脸上原来的怒意消散了。他回到桌旁坐了下来,又取过胡雪岩的信看了一眼,眉头重又拧紧。
“真是越来越不象话了!为了玩女人,竟然惹出这么大的风波!不分孰轻孰重!”
左宗棠想了想,起身喊道:“来人,笔墨伺候!”
仆人们闻声赶来,很快便摆齐了文房四宝,左宗棠执起毛笔,略一思索,便开始给胡雪岩写起回信来。
※※※※※※※※※※※※※※※※※※※※※
杭州城,元宝街,胡雪岩私第。
刚刚到家的胡雪岩屁股还没坐热,左宗棠的回信便到了,胡雪岩接过信,不及屏退左右,便急急忙忙的拆信看了起来。
“……捻氛平靖,又晋宫衔,行次天津,遵旨入觐,复拜禁城骑马之宠,优待劳臣,可谓至矣。惟以西事为急,垂问何时可定,当以进兵运饷之艰,非二三年所能已事,乃谨对以五年为期。而慈圣犹讶其迟,世人又以为骄,天威咫尺,何敢面欺,揣时度势,应声而对,实自发于不觉,恐五年尚未必敢如愿耳。西事艰险,为古今棘手一端,吾以受恩深重,冒然任之,非敢如赵壮侯自诩无逾老臣也。检《赵充国传》,仔细读之,便知西征之不易。现又奏请刘寿卿率部从征,吾近来于涤公多所不满,独于赏拔寿卿一事,最征卓识,可谓有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昔寿卿由皖、豫转战各省,涤公尝足其军食以待之,解饷至一百数十万两之多,俾其一心办贼,不忧困乏,用能保秦救晋,速卫京畿,以马当步,为天下先。此次捻匪荡平,寿卿实为功首,则又不能不归功于海公之能以人事君也。私交虽有微嫌,于公谊实深敬服,故特奏请奖曾,以励疆吏。大丈夫光明磊落,《春秋》之义,笔则笔,削则削,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一概抹杀,类于蔽贤妒能之鄙夫哉!人之以我与曾有龃龉者,观此当知我之黑白分明,固非专闹意气者矣。”
“至陕甘饷事之难,所以异于各省者,地方荒瘠,物产无多,一也。舟楫不通,懋迁不便,二也。各省虽遭兵燹,然或不久即平,陕甘汉回杂处,互相仇杀,六七年来日无宁宇,新畴已废,旧藏旋空,搜掠既频,避徙无所,三也。变乱以来,汉回人民死亡大半,牲畜鲜存,种艺既乏,壮丁耕垦并少牛马,生谷无资,利源遂塞,四也。各省兵勇饷数虽多少不同,然粮价平减,购致非难。陕甘则食物翔贵,数倍他方,兵勇日啖细粮二斤,即需银一钱有奇,即按日给与实银,一饱之外,绝无存留,盐菜衣履,复将安出?五也。各省地丁钱粮外,均有牙厘杂税捐输,勉供挹注,陕厘尚可年得十万两,甘则并此无之,捐输则两省均难筹办,军兴既久,公私困穷,六也。各省转运虽极烦重,然陆有车驮,水有舟楫,又有民夫足供雇运,陕甘则山径荦确,沙碛荒凉,所恃以转馈者惟驮与夫,驮则骡马难供,夫则雇觅不出,且粮糗麸料事事艰难,劳费倍常,七也。用兵之道,剿抚兼施,抚之为难,尤苦于剿,剿者,战胜之后,别无筹画,抚则受降之后,更费绸缪。各省受降,惟筹资遣散,令其各归原籍而已。陕甘则衅由内作,汉回皆是土著,散遣无归,非先筹安插之地,给以牲畜籽种不可。未安插之先,又非酌遗口粮不可。用数浩繁,难以数计,八也。吾以此八难奏陈,实以陕甘事势与各省情形迥别,非发匪、捻匪可比。果欲奠定西陲,决不能求旦夕之效,王子寿所言确有见也。”
“闯汝因仆事受累去职,甚为汝不平。然汝此次亦过矣。汝既为诸商之表率,又有官身,为商之极矣,切勿沾沾自满,须知此是做人本分事,非骄人之具也。吾尝谓子弟不可有纨袴气。万恶淫为源,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不敢为者,皆不难为。闻汝家中蓄藏美姬极多,尚外出渔色猎艳,故有此累。长此以往,必误大事!不可不以之为警兆!宜深戒之!慎之!……”
胡雪岩看完了信,一时间呆若木鸡。
左宗棠的这封信,一开始讲的是自己升官,接着便说西征的困难,接下来又是陕甘饷事和粮运,完全是一副向自己伸手的派头,而信最末了提到自己的事时,不但没有安慰自己,闭口不谈如何帮自己官复原职,反而摆出了长者的派头,狠狠的训了自己一顿!
胡雪岩好容易压下了心中的不快,不动声色的将左宗棠的回信收好,锁入木匣,然后便步入了内堂。
此时胡府的仆人们正忙着卸车,胡雪岩的妻妾们也都下了马车,一位位花枝招展的姨太太和丫鬟美姬及仆从鱼贯而入,蔚为壮观,引来围观者不住的指点议论。
院内,一栋栋小楼正张灯结彩,显得一派喜气洋洋。
远处的街上,隐隐传来阵阵丝竹之声。
“……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便到了新年,在船政衙署的厅堂内,站在窗前的林义哲望着船台上那艘已经日渐成形的新式蒸汽轮船,内心也和船政上下的所有人一样,充满了激动和兴奋。
由于大量材料都是来自海外的现成品,船政“第一号轮船”的建造过程更类似于在法国造船技师指导下的装配学习过程,通过组装来熟练中国的造船工人。1869年2月7日这一天,沈葆桢上便奏朝廷,报告“第一号轮船”的船身已经完工。在报告中沈葆桢用了大量细致的技术语言,对成果的来之不易做了说明。
“……船材既足,添募省外各匠,加紧课功,所有船胁底骨灰丝缝节,均一律完竣,内骨既成,旋封外板,分嵌镶,鳞次而上,逐日增高,惟尾胁之际,骨节洼隆,相去数尺,封钉匪易,于是该洋匠等创设木气筒一座,长约三丈有奇,承以卧架,筒之首尾,各载铁笠,旁结板棚,安置汤炉一具,汤锅之侧,缀以铜管,通于气筒,入巨板于筒中,锔固铁笠,闭气而蒸之,历两时许,便柔韧如牛皮,然后以钉尾胁,曲折随心,不烦绳削,辰下外板既封,内板亦齐,船身木工,计已集事,此后分钤铁叶,安顿铁胁横梁,须加一月之功,布置轮机,包裹铜片,以及油漆妆饰等事,须加两三月之功,再得一月,试演驾驶,便可展轮出洋。……”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第四十四章 日意格()
由于“第一号轮船”的结构是全木质,需要选用大量合适的木料作为船材,然而台湾的樟木产自深山,难以运出,总工程师达士博于是亲赴暹罗购买柚木。1868年10月11日第一艘运木船“华德西乐”号从暹罗运到柚木500余节,沈葆桢、日意格立刻组织“第一号轮船”的船体施工,然而后续的运木船却迟迟不至,于是日意格被迫前往厦门和香港的外国船厂商购木料,但是数量极为有限,“虽俱陆续到工,而撮壤涓流,随到随尽。”这种捉襟见肘、左腾右挪的日子过了两个月后,12月4日后续的第二艘暹罗运木船“麻勒阿三丁”号到达马尾,运来用作船肋骨的曲木270余节,方木190余根,以及用作船壳板的柚木板360余片,缓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12月10日第三艘运木船“安密俐”号也到达,运来的木料更多,计有曲木1220余节,方木220余根,柚木板190余片,至此船政的木料储备终于充盈,不仅“第一号轮船”完全足用,还有大量木料可用于后续船只的建造。木料到齐后,利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第一号轮船”的船体终于完成。事实上,林义哲心里清楚,如果木料供应及时,“第一号轮船”的建造速度必定会更快。
“鲲宇,你来一下,我这里有一处不明,你来帮我参详参详。”沈葆桢看出了林义哲内心的激动,笑着说道。
“姑父请说。”林义哲来到沈葆桢身旁,接过沈葆桢手中的那本格致书,看了起来。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关于造船方面的知识,船政大臣沈葆桢竟然开始自学起了物理(当时称为格致、格物)来,科举出身,满腹圣人经典的传统官员开始对西方科学孜孜以求,这可以说是一种可喜的巨大转变。由此也可以看出沈葆桢任事的勤勉。操控如此近代化的工程项目,总理大臣自己如果能够拥有相应的基础知识,显然对于主持大局、监督洋员都有好处。
在阅读船政所藏的相关书籍时,沈葆桢还上书总理衙门求助,见到如此好学的官员,总理衙门乐得助力,一下子寄来了五套新印的物理书《格物入门》,沈葆桢逐细攻读,认为“较之前人所辑奇器图说、近人所刊重学数等书,尤切实晓畅”,申请再下发五套,以便组织船政中国官员学习。在附近船政学堂学生们传来的英文、法文朗朗读书声中,沈葆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