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朱元璋清冷的目光射过来,几乎要把沈万三洞穿。
沈万三顾不得计较沈牛的背叛,一个劲地求饶,“求皇上明察,草民家中真没有聚宝盆啊。”他突然想起一事,从怀里掏出一个陈旧的牛皮本子,急急忙忙地说道:“草民把这个本子叫聚宝本,仆人定是把聚宝本听成聚宝盆,以讹传讹,才让人误会草民有个能使万物增长的聚宝盆。”
几双眼睛同时盯着本子,朱元璋问道:“那又是什么?”
沈万三的汗水模糊了眼睛也不敢去擦,小心翼翼地说道:“草民把做生意的经验和心得都记在这个本子上,有了这些记录,草民生意上遇到类似的麻烦都能很快解决,所以把这记载生意经的本子叫成聚宝本。贱内有时也会翻阅,草民担心她弄坏本子,才会提醒她小心注意。”
朱元璋顿时失望,原来是这么一个聚宝本啊,害的他白高兴一场。
“不知沈富绅可愿割爱,让户部官员也借鉴一下你的生意经,学一学你的生意手段。”胡惟庸眼神闪烁,能让沈万三当宝贝珍惜的本子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就算这东西对朝廷无用,他要来让自家人学会沈万三做生意的手段,胡家岂不是很快就能成为第二个沈家。
沈万三猛地抬头直视胡惟庸,他难道不知这些内容都是沈家机密吗,竟然毫不顾忌地讨要索取。
胡惟庸大言不惭地说道:“只要是对朝廷有利的事情,尔等都不应当敝扫自珍,莫非你这里面记载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不敢公布于众?”
沈万三气得胸膛都要炸开。给了,沈家的机密就完全暴露,自己的心血也付诸东流;不给,就说自己的东西见不得人,这个胡大人好歹毒的心思啊。而且这本子上确实有些东西见不得人,那些记载着走私航线的内容能给外人看吗?如今已不是元朝而是大明朝了,这些损坏国家利益的行为朱元璋会放任不管吗?
这个时候只有指望马秀英救命了,沈万三急忙说道:“皇上,草民可以献出聚宝本,但草民有一事禀告,这本子上有许多生意经还是皇后娘娘早年所授,草民恳请皇上和皇后娘娘先审阅。”
“哦,皇后还会做生意?”朱元璋愕然,马秀英会武功、会谋略、会持家、会破案,现在还会做生意,究竟有什么是他这个结发妻子不会的啊?既然这里面的内容涉及到马秀英,当然不能随便给外人看了,他便说道:“朕和皇后看过你这聚宝本再做决定。”
“草民遵旨!”沈万三恭恭敬敬地献上本子,心下稍安,只要马秀英接触到这本子,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
第五百一十五章 前朝之事今日休
朱元璋拿着聚宝本翻了几页,里面果然都是沈万三记载的一些生意经和心得,他一直都不喜欢商人和商人的谋利手段,所以看了前面一点内容就没兴趣看下去。打发走沈万三,把本子随手扔在御桌上,等一会去坤宁宫的时候再带去问问马秀英。
那可是沈家发家致富的秘密啊!胡惟庸眼皮狂跳,不时瞄一瞄被朱元璋当杂物丢弃一旁的聚宝本,恨不得立刻据为己有。可惜他有贼心没有贼胆,既然朱元璋发话这本子必须先让马秀英过目,那他就决不能先动。他只能在临走的时候偷偷给赵成使眼色,暗示赵成一定要尽快把聚宝本上的内容搞到手,否则这本子落到马秀英手中就不一定再拿出来了。
赵成微不可察地点点头,心里却十分犯难,如何能在朱元璋和马秀英不察觉地情况下看到本子内容呢?
天色渐暗,赵成点亮蜡烛,恭声道:“皇上,该用晚膳了。”
朱元璋想到马秀英劝他不要通宵熬夜,便搁下笔,说道:“朕去坤宁宫用膳。”说完起身离开。
若是往常,赵成会事无巨细地提醒朱元璋不要忘记聚宝本的事,但是这次,他瞟了一下聚宝本,眼神飞快地掠过,如同没有看见。
朱元璋到了坤宁宫,跟马秀英说起沈万三的事,猛然一拍额头,“朕把他那个什么聚宝本给忘记了,还说拿来让你瞧瞧。赵成,你速去御书房把聚宝本拿来,就在御桌上。”
“奴才遵旨!”赵成等的就是这一刻,他返回御书房,支开做清洁整理的内侍,趁着四下无人,匆匆翻阅聚宝本上的内容。
为了防止机密泄露,朱元璋下令近身服侍的太监和宫人都必须是目不识丁的,然而赵成出身军伍,早年马秀英曾在军中教授将士学习文化知识,所以赵成虽然做不出锦绣文章,字还是认识几个。
他拿起聚宝本,心情顿时和朱元璋一样,倍感失望,本上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看得人头昏脑涨,这对不喜文的粗汉来说根本就是一种折磨。倒是后面的几幅图让人眼睛一亮,有山有水,莫非是沈万三的藏宝图?仔细一看,上面分别标注琉球、日本、朝鲜、交趾……咦,这哪是什么藏宝图,而是海外各藩国的航海图。
他还想再多看些内容,门外响起脚步声,打扫的内侍回来了。他猛然醒悟朱元璋还等着他呢,赶紧把几幅航海图大致记住脑中,合上本子慌忙赶往坤宁宫。见了朱元璋先告罪,“皇上恕罪,奴才去取聚宝本的时候不见其在御桌上,还当监侍收拾放错地方,找了半天才在御桌下找到,所以耽搁了一点时间。”
“哈哈,可能是朕批阅奏章的时候把它撞到地上了。”朱元璋一笑而过,没有责备赵成的意思,他把本子递给马秀英,忍俊不禁,“这就是沈万三的聚宝本,唉,聚宝本、聚宝盆,一字之差,造成多少误会啊。”
等候赵成取本子的期间,马秀英已经听朱元璋说了沈万三和聚宝盆的故事,亦笑道:“世人只被聚宝盆的巨大利益迷惑,却不知这世上哪有什么能让人不劳而获的宝物啊。若是有,那也不是宝物,而是不详之物!农人劳作、渔夫捕鱼、商贾经商,这才是人之根本,天道伦理,而违背了天道伦理的事物怎会是宝物呢?”
朱元璋不禁有些讪讪,他也是差点被聚宝盆迷惑的人,他连忙转移话题说道:“沈万三说这本子上还记载有你早年传授他的生意经,看不出皇后也会做生意啊。”
马秀英接过本子,这本子的边角已被摩挲得起毛,时光仿佛一下被拉回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那时她和沈万三,姚天僖、陆小倩在周庄的临湖水阁玩耍,沈万三和陆小倩为了抢本子还差点吵起来。当时沈万三把本子叫“聚财本”,不知后来何时改成“聚宝本”,继而又惹出这等麻烦。
收回沉甸甸的记忆,马秀英莞尔一笑,“妾身要是会做生意,早就亲力亲为,妾身不过是把书中一些内容告诉沈万三,让他去实践。当时只是出于好玩,哪里想得沈万三还真能干出一番成就。”
“哦,看来朕拿他的钱也是理所当然啊。”见马秀英没有否认,朱元璋兴趣盎然地戏谑道:“皇后给朕说说都告诉了沈万三哪些方法,朕看户部能否借鉴。”
其实马秀英在看到本子的时候就明白了沈万三的意思,里面有些内容是不能公布于众的,她瞟了一眼垂首而立的赵成,淡淡地说道:“皇上先用膳吧,等会闲了,妾身再慢慢告诉您。”
朱元璋便没有再问下去,净手用过膳,马秀英把他领进内室,跪下道:“皇上容妾身详禀,妾身当年授予沈万三的生意经有部分内容会损坏到国家利益,但那时我大明朝还未建立,妾身才斗胆让沈万三放手去做,如今为了维护我朝利益,妾身早就劝沈万三收手不做了。”
“既是前朝之事,朕不怪你。”朱元璋扶起马秀英,让她讲下去。
马秀英便把沈万三民间集资、海外走私的事一一呈禀,这些事朱元璋用心去查就能查到,不如她主动坦白,省的胡惟庸之辈又抓住此事做文章。
朱元璋十分生气,“朕就说这些商贾没一个是好东西,你看沈万三把老百姓的血汗钱积累起来做自己的资本,还偷税逃税通番走私,难怪他如此有钱,原来都是刮的民脂民膏和国家税金,这是卖国!这是犯罪!”
“皇上息怒!”马秀英连忙劝道:“沈万三民间集资的钱财早就还给百姓了,不仅如此,他还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修桥铺路,建屋立舍。早年周庄只是一个穷辟的小村庄,如今发展成繁华的城镇,沈万三在其中功不可没。至于您说他通番卖国,妾身不认可这条罪名。妾身从不认为元人统治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国家,皇上应该也不会承认所以才要推翻元朝。既然都不是我们的国家,何来通番卖国?大明朝建立后,沈万三从未出过一次海,一心一意协助皇上调解苏州府商贾的关系,不曾做过任何损坏国家利益的事情,皇上打算治他何罪?”
马秀英的据理力争让朱元璋哑口无言,如果沈万三在元朝走私就是犯罪的话,那他推翻元朝自己做皇帝岂不是犯了更大的罪?他悻悻地说道:“前朝之事今日休,朕可以不计较他以前的事。但此人富可敌国,比朕还有钱,实在是不祥之兆。”
马秀英实在有些厌恶朱元璋的贪婪和冥顽不灵,强忍怒气,呛声道:“妾身听说国家订立法律都是用于诛杀不法之徒,却没听说过用于诛杀不祥的百姓。百姓富可敌国和国法有什么关系?沈万三如果是不祥之人自有上天降灾于他,您何必动用刑罚?”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他要求重立法、严执法。在称帝之前,就命李善长为总裁官着手制定《大明律》,后来还创建了许多刑事法律、法规。对于这样一个时刻用律法要求自己和他人的人,一旦马秀英跟他上纲上线,他的确是无话可说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海禁令断绝财路
室内一片沉寂,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持而立。朱元璋的眼中有愤懑、有不甘,他恼怒地瞪向马秀英,却在马秀英坦荡荡的眼神中看到一丝讥讽,他狼狈地扭转头,恨声说道:“既然沈万三在本朝并未犯事,朕可既往不咎,但他以后再敢私自出海,朕定斩不饶!”
“妾身替沈氏谢过皇上的宽宏大量。”马秀英轻轻吁了口气,总算把沈万三走私的事揭了过去。但她心里并不能完全放松,朱元璋几次三番欲治沈万三的罪,可见他有多么垂涎沈万三的财富,尤其是城墙都修筑完工,他还不肯放沈万三离京,反而赐府邸让沈万三在京城居住,这是完全要把沈万三控制在眼皮底下啊。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就在朝堂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用于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禁止沿海百姓私自出海,连“寸板都不许下海”,自此开启了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赵成告诉胡惟庸聚宝本上有几张航海图,聪明的胡惟庸联想此事立刻意识到沈万三以前估计是通番走私发的财,可惜这条财路已被朱元璋断绝,现在知道为时已晚。
看到龙椅上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他倒挺佩服马秀英和沈万三,能让朱元璋发怒并且大动干戈,这二人还能全身而退,真是不简单啊。不,确切地说,应该是马秀英不简单,她已经保住了沈万三几次性命,嘿嘿,就看这一次她还保住吗?
胡惟庸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决定再给沈万三和马秀英致命一击。
下了朝,李善长拍拍胡惟庸的肩膀,淡淡地提醒道:“惟庸啊,万事莫过火,小心惹火上身。”
这阵子胡惟庸上蹿下跳,处处针对沈万三,李善长冷眼旁观就知胡惟庸是想借沈万三对付马秀英。他自己歇了对付马秀英的心思,但并不妨碍看胡惟庸和马秀英的热闹,所以胡惟庸对沈万三暗中使绊子他都当看不见,也不告诉马秀英。可是胡惟庸和马秀英斗法,却惹怒朱元璋下令海禁,这就大大损害了他的利益。
官员的俸禄那么低,没有外收入如何养家糊口,如何撑起锦衣玉食?朱元璋禁止官员贪污受贿,但并没有禁止官员的族人做生意,所以大家族一般都会分出一支嫡族专攻仕途,一支庶族专营商业。官员为族人保驾护航,族人为官员创造财富,这在官场从来都不是秘密。
江浙富饶之地是商业发展最繁荣的地方,许多家族都派了族人在江浙经商,这其中就不可避免地和走私商品有接触,甚至有些家族直接派人参与了走私活动谋取暴利。如今朱元璋一声令下,连块木头都不能下海等于生生切断了这些人的发财之路,李善长能不跟胡惟庸急吗?
“多谢老师教诲,学生以后会注意。”胡惟庸的态度一如既往的恭敬,心里却不屑一顾,反正他家的生意没有掺和走私品,皇上禁不禁止出海对他也没损害,至于这些人的利益受损,跟他又有何干系呢?
“你好自为之吧。”李善长瞧出胡惟庸口不对心,摇摇头,径直离去。
胡惟庸盯着他的背影,暗暗咬牙,老家伙在丞相的位置待得够久了,该换他坐一坐了。当初杨宪被诛,胡惟庸还以为李善长会举荐自己任中书左丞,谁知兜了一圈,因罪流放的汪广洋居然被迅速召回继任中书左丞,而他还是留任参知政事。他很怀疑是李善长对朱元璋谗言,阻碍了他的晋升。既然不让他当左丞相,他就直接瞄准了李善长的右丞相位置。
胡惟庸心里有个大胆的计划,他如此积极地陷害沈万三可不单单是为了对付马秀英,而是要把刘基、李善长等人都一网打尽。
十月二十七日,常美荣生下一个男孩。这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嫡长孙,他非常高兴,赐名朱雄英,并当众宣布“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以此来确定朱雄英的皇太孙地位。
常美荣坐月子期间,马秀英准蓝氏进宫照顾女儿,她自己也每天都会去东宫看望常美荣和朱雄英,看到孙儿白嫩嫩、肉乎乎的小胳膊小腿,她就心花怒放。就像朱元璋说的,有了这个宝贝孙儿,朱标三兄弟都得靠边站。
这一日,蓝氏进宫照顾常美荣,见到马秀英时神情极不自然。
马秀英安慰道:“亲家,可是太子妃又使性子了,你别放在心上。女人生产后都有些不适应,过段时间就好了。”
常美荣毕竟还是个小姑娘,坐月子期间这样禁止,那样不行让她非常烦闷,尤其是儿子的出生几乎夺走了所有人的关注,每个人都把朱雄英视如珍宝,必定要先问及朱雄英的情况后才想起她,这让她倍感失落,心情就变得糟糕。她是不敢给马秀英和朱标摆脸色,就只能冲自己的母亲发脾气。
蓝氏尴尬地笑道:“太子妃很懂事,没有使性子。”
马秀英只当蓝氏是帮自己的女儿说好话,也没在意,进屋劝常美荣心情放松,顺便逗逗孙儿。
常美荣的表情也和蓝氏一样不自然,几次欲言又止。这就让马秀英奇怪了,和蔼地问道:“太子妃可是有话要说?”
蓝氏拼命使眼色,示意常美荣不要讲。
常美荣却说道:“娘,母后待臣媳如同亲生闺女一样,臣媳怎能瞒着母后呢?”她盯着马秀英的眼睛,慎重地说道:“母后,臣媳有一事禀告,您听了可千万别生气。”
马秀英平静地点点头,心却被常美荣的话弄得七上八下。
眼看常美荣都要一鼓作气说下去,她突然又泄气般地支吾道:“坊间流传的谣言臣媳实在难以启齿,母后亲自派人查证一下吧。”
马秀英挑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