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同意文武百官的意见,他看了看李善长又看了看刘基,最后视线落在胡惟庸身上,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龙椅扶手,闭目沉思了片刻,缓缓睁开眼说道:“刘爱卿和朱爱卿、冯爱卿为君分忧,忠心可嘉,各赏黄金百两,如意一对。看在诸位大臣求情的份上,朕这次就免了费卿、周卿的责罚,以后不可持宠生骄。朕早就说过,对朝政得失、大臣以及百官的过错,你们随时都可提出谏言。胡爱卿上奏之事虽与事实有些出入,但其也是为了维护朝纲,故功过相抵,无赏无罚。至于监察河道修缮之事可另择其他官员。”
刘基、冯国胜急忙上前叩谢圣恩。费聚、周德兴也感激不尽。
文武百官默然,皇上不责罚刘基三人倒在情理之中,但对胡惟庸的态度却让人有些捉摸不定了。上次言官弹劾皇后都被下了牢狱,胡惟庸却安然无事,皇上到底想做什么?
无人注意到胡惟庸紧绷的呼吸一滞,全身都放松下来,他终于赌对了么?他把头垂得更低,遮住了微翘的嘴角。
李善长眼光一闪,似乎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他静静地注视着胡惟庸的背影,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摇摇头,或许他真的老了,还没有胡惟庸看得透了。
朱升缓过气来,心中仍气愤不平,颤巍巍地请求道:“皇上,老臣年事已高,自觉无力再为朝廷效力。还请皇上恩准老臣告老还乡,祭扫祖茔。”
“朱学士!”文武百官惊呼,皇上不是免除他的责罚,表彰了他的忠心,他为何还要辞官。
李善长在背后做了一个手势,暗示淮西官员不要轻举妄动。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朱爱卿乃朕的肱股大臣,不可或缺,若因年纪问题,朕可免你朝谒。”
“臣年迈体弱,最近常有糊涂的时候,已不能帮皇上决断朝事。”朱升倔强地跪在地上,执意退隐。
朱元璋深深地凝视着他的满头白发,终于开口:“准!”
这一声准,如同一柄铁锤重重敲在文武百官心上,众人的心仿佛被敲开一个豁口,莫名的悲痛,莫名的愤怒,莫名的无可奈何。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交泰殿聆听皇训
“母后!”安庆和汝宁兴高采烈地跑进殿,身后跟着的教养嬷嬷一直小声喊着,“公主,规矩礼仪……”
“方嬷嬷,你退下吧,等她们用了晚膳你再来接她们。”马秀英笑着劝退教养嬷嬷,站起来迎接两个小丫头。
“您看我们写的字,先生今天教我们认识天、地、人、君、亲、师……”安庆和汝宁争先恐后把自己练的字递给马秀英看。
马秀英夸张地叫道:“呀,你们真棒,都认识这么多字了,母后看看谁写得最好。”
“我!”
“是我!”
两个丫头大声地笑着、闹着,马秀英则宠溺地望着她们,煞有其事地点评她们的作业。
坤宁宫的宫人都含笑静静地看着三人。安庆公主、汝宁公主虽然不是马秀英亲生的,马秀英待她们却视如己出,跟亲娘没有区别,所以两位公主从来就没有感受到丧母的悲伤,都把马秀英当成自己亲生的母亲,在马秀英面前无拘无束,有了开心的事也是第一个想与马秀英分享。
逊影麻利地端来一些糕点瓜果,她对两位小公主也非常喜欢。马秀英太孤单了,三个儿子都在慢慢长大,忙碌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很少来坤宁宫。只有每次安庆和汝宁来坤宁宫,坤宁宫才会变得热闹许多。
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朱标被封为太子,朱、朱也被分别封为秦愍王、晋恭王。其他几个皇子如朱棣被封为燕王,朱被封为周定王,朱桢被封为楚昭王,朱被封为齐王,朱梓被封为潭王。还有一个不是皇子的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
按例这些亲王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出宫住在自己的亲王府,将来成年了还要去自己的属地,这就意味着马秀英除了以后还能经常见到朱标,其他两个儿子相见就不容易了。所以逊影巴不得安庆公主、汝宁公主能够转移马秀英的注意力,让马秀英多把心思放在两个女儿身上,将来才不会为儿子们的离开难过。
母女三人正在其乐融融地互动,突然宫中响起了警示钟,一连响了九下,这昭示宫中有大事发生,所有妃嫔都必须马上赶到交泰殿聆听皇训。
马秀英面色忽变,宫中究竟发生什么大事为何她不知情,此时由不得她耽搁,她赶紧换上皇后朝服前往交泰殿。
妃嫔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都带着惶惶的表情,关系好的妃子相互交头接耳打听情况。
“参见皇后。”孙氏见了马秀英眼睛一亮,近身上前行礼,欲言又止。
“先进殿听皇上旨意。”马秀英脚步未停,进了殿,她也不知情,如何告知孙氏。
众妃嫔依等级排列好,齐声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大刀金马地坐在龙椅上,太监总管赵成随侍在他身边,他扫视了殿里一圈,吐出四个字,“平身!宣旨!”
前两个字是对妃嫔说的,后面两字则是命令赵成。
赵成赶紧宣布道:“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故朕要立纲纪,严内教:第一,后妃母仪天下,不可干预政事。第二,规定后妃职责,服侍皇帝宫寝。第三,制定铁质饰金红牌,镌刻戒谕后妃纪律,悬于各宫。第四,自后妃以下至嫔御等,衣食、器用、金银等供应,都按级别施行供给制。第五,禁止内外书信交往,有则论死。”
赵成每念一条,朱元璋就点一次头,赵成念完旨意,朱元璋还意有所指地看了马秀英一眼。昨日|他还夸奖马秀英是贤后,今日朝臣一说,他又觉得马秀英干政不妥,尤其是马秀英与外臣有书信来往的行为让他生气。这次他们没有私心,难保下次没有啊,这种行为一定要提前杜绝。
嫔妃们大惊失色,面面相窥。不知朱元璋为何突然把怒火延至后宫,纷纷猜测是不是朝廷吃了败仗,又猜测朱元璋这样宣布是不是后宫有人违制,还有人担心后宫已经缩减用度,如此一来只怕日后的生活更加拮据。
尽管朱元璋丝毫未提朝堂上发生的事情,马秀英却知必然是自己和刘基等人的行为惹怒了他,第五条的规定摆明就是因为她写信给了外臣。她不清楚朱元璋昨天还好端端的,今天为何突然又翻了脸,但她心中无愧,故而从容镇定地领着众妃遵旨。
朱元璋没有从马秀英脸上看到丝毫吃惊慌乱的神色,又想到她手书的内容,终是悻悻地拂袖离开。
很快朱升被迫致仕的消息就传入后宫,马秀英重重地叹了口气,自己还是不能改变这些功臣的命运吗?转念一想,朱升选择这样的结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他知进退,虽失去了权利却保住了性命,到底是位智者。可惜其他的功臣却没有朱升这般豁达,被眼前的荣华富贵迷乱了眼,也不知最后会落到什么样的结局。
其实也有如朱升般睿智的大臣,在揣测了朱元璋的心思后,纷纷提出致仕。如刘基就曾以年迈的理由提出告老还乡。却不知朱元璋是怎样想的,几次都未允准刘基的请求,反而叫马秀英去劝说刘基。
马秀英吃惊地望着朱元璋,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端倪。虽说朱元璋并未责罚她给大臣写信的事情,但这到底是犯了忌讳,只是大家没有说破罢了。如今朱元璋又让她去劝说刘基,这是对她的信任还是对她的试探?然而她瞧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异样,只是恍惚觉得朱元璋愈发深沉,越来越有帝王的心术了。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皇后不要多想,朕让你劝说刘基是因为他到底是你请出仕的,兴许能卖你几分面子。否则朕可架不住他三天两头的致仕,还有一些臣子也跟着请辞,让朕烦不甚扰。”
马秀英静思片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刘基的请辞必然会带动一些江南官员的跟风,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朝廷不可能一下空缺这么多职位,更不能因为江南官员的告退而导致淮西官员的扩张,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但朱元璋已经决意拿功臣开刀,他不会再对功臣许诺妥协,所以让马秀英出面挽留,等朝廷局势稳定,能够腾出人手安排政务了,他还是会寻找机会把功臣一个个摘除掉。
一瞬间很多念头掠过马秀英的的脑海,她不禁心寒,“无情最是帝王家”这种现象也要落到她和朱元璋的身上吗?连她也成了朱元璋利用的工具了吗?然而想归想,她还是敛衽低眉,从牙缝里轻轻挤出一个“是”字。
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义凛然劝忠臣
深秋临至,阳光再也无力穿透那些厚厚重重的深灰色的密云。百花凋残,原本就不茂盛的树木愈发萧条,伸展着枯秃的枝桠阴郁地站着。金碧辉煌的殿宇蒙上了一层阴影,朱栏撑着飞檐,孤单地翘向一望无际的苍穹。铜铃偶尔响动一声便又恢复肃静沉寂,只余秋蝉还在垂死挣扎般的鸣叫,仿佛在哀其短暂的岁月就要结束。
马秀英心事重重地来到华盖殿,这里原本是朱元璋到奉天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场所,如今却成了她规劝刘基的地方。
虽是偏殿,皇家威仪同样不可疏忽。大殿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汉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泽的光芒,殿前陈列的鹤鼎、虎炉都升起袅袅香烟,缭绕殿宇。殿内居中一座两米高的小平台上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座顶正中的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两旁耸立着张牙舞爪的蟠龙金柱。这些雕刻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惜即使再逼真,它们也只是毫无感情的死物。
马秀英坐在龙椅下方,面前立了一张精美的围屏,在她观望鎏金宝顶上绘着的双龙戏珠图案无数次后终于听到了宫人的通报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老臣来迟,还请皇后娘娘恕罪。”刘基的声音隔着屏风,听得不太真切。
“太史因政事忙碌,何罪之有?平身,赐坐。”虽然马秀英看不到外面的情景,也能想象殿里站满了宫人,她和刘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案,呈于朱元璋查阅,故她不能像从前请刘基出仕那样畅所欲言,只能中规中矩地交谈。
很快有人端来椅子,刘基坐定后问道:“臣下了朝便赶来华盖殿,不知皇后娘娘有何事召见?”
“本宫听闻太史欲请辞官身,告老还乡?”马秀英不喜欢兜圈子,而且她素来尊敬刘基,觉得跟刘基说话还旁敲侧击、迂回转折很没礼貌。
刘基的答复毫无迟疑,“臣确有此意。臣年老多病不堪厘务,有心致政。”
“朱学士致仕已令皇上如断一臂,太史若再请辞岂不让皇上更折一翼。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皇上还需要太史的辅助啊。”
“臣年事已高,虽想继续为皇上分忧,奈何力不从心,不如让贤于其他能臣。”
“太史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非其他臣子能比。”
“江山代有人才出,老臣告退了,其他臣子的能力自然就显现了。”
马秀英苦口劝阻,刘基执意请辞。两人唇枪舌战一番,始终各持己见。
无奈之下,马秀英旧事重提,“太史可记得本宫当初请太史出仕的劝告?”
虽然看不到马秀英,刘基依然站起来行礼作揖,“臣一日不敢忘。皇后娘娘曾说有能力却不为之,冷眼旁观非大丈夫所为,也多亏皇后娘娘提点,才让臣的鸿鹄之志得以实现,臣至今感激不尽。”
“难道太史现在却要冷眼旁观,只求自保了吗?”
“这……”
“本宫知道太史顾虑,然朝廷正是多事之秋,实在离不开太史这样一心为国的贤臣。”因两人的交谈都有记录,马秀英不能明说,只能以“多事之秋”和“贤臣”来暗示朝堂上的局势。
果然刘基听到这里,语气不似先前决绝,略微踌躇道:“臣惶恐、臣有愧,未能尽心报效国家。”
马秀英的叹息从屏风后传出,“惭愧的是本宫,当初请太史出仕,未料今日让太史惶恐。本宫知道太史并不在乎权势,也不贪念荣华,只希望天下太平,四海波静,群臣和睦,百姓安乐。本宫恳请太史念及天下苍生,不要轻易请辞。”
刘基十分感动,想不到他刘基的知心人竟然是后宫一妇人。可他明白舍不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只怕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不如像朱升早早退隐,独善其身。终究吞吐道:“皇上英明神武,自会让天下百姓安乐……”
“纵使皇上英明神武,也只有一人之力,还需太史这样的贤臣辅助。太史若实在要请辞,能否再缓上几年,待到国盛民强之际,即使太史不请辞,本宫也会劝皇上放太史颐养天年。”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基明白马秀英等于变相的给了他一个承诺,保证让他将来能够平安致仕,不会落到韩信一般的下场。他知道马秀英言出必行,当下不再犹豫,肃言道:“皇后娘娘圣谕,臣莫敢不从。”
“皇上高高居于皇位,无法看清天下的各种细节。太史和诸位大臣分布各处,应该力求像皇上之耳目一样,帮助皇上增长见识。”
“此乃臣的本分,臣虽无大智,仍有拳拳报国之心,必当克己守纪,鞠躬尽力。”
“本宫不敢论朝事,唯请太史劳神费心了。”
挥退了刘基,马秀英命人撤去围屏,长久的坐姿令她双腿发麻,猛的一下站起来竟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自有宫人上前搀扶,马秀英摒退了他们,慢慢走出华盖殿。
“主子,外面起风了。”守候在殿外的逊影给马秀英披上一件披风,趁机问道:“主子可说动刘太史,奴婢适才见他出来面无表情,也不知里面是个什么情景,心里可着急了。”
马秀英并未正面答复,悠悠叹道:“也不知留下他是不是错了,此人刚正不阿,若生在唐太宗手下,或许又是一个魏征。”
这些日子逊影给马秀英读了不少史书,对历史纪事年鉴略有通晓,闻言笑道:“有刘太史在皇上身边辅助,皇上定能如唐太宗般贤明。”
“希望如此。”马秀英不再纠缠这个话题,平心而论她觉得自己有些愧对刘基,刘基欲脱离这个勾心斗角的泥潭独善其身,她却用大义挽留刘基,令其深陷其中。
其实两人都心知肚明,朱元璋打压功臣的决心从未放弃,他们的努力也只是让君臣暂时缓和,实际的矛盾根本无法消弭。然而知道又能怎样呢,一个为了夫君,一个为了国家,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争斗里,用微薄的力量守护着他们想要守护的人,保护着他们想要保护的一切。
第四百四十六章 杨婕妤受罚求饶
随着众人的离开,华盖殿渐渐归于平静,宫人陆陆续续点亮周围的烛台,原来天色竟不知不觉暗下来了。
福顺提着一盏气死风灯,瞧见马秀英脸色不虞,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子是回坤宁宫,还是打算在宫里走走?”
“嗯?”马秀英挑眉看了一眼福顺,她知道若非有事,福顺一般不会多此一举征询她的去向。
福顺恭恭敬敬地说道:“适才有宫人来禀告,杨婕妤佩戴违规饰品,成穆贵妃罚其面壁思过十日,杖责随侍宫女二十。杨婕妤不服,说是成穆贵妃故意寻事报复她,闹到坤宁宫求您主持公道,还说您若不主持公道她就去见皇上。”
“她有什么不服的,皇上刚刚颁布政令,后妃必须遵守戒谕纪律,她自己僭越,能怪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