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了这么久终于搞定,赶紧躺到竹椅上休息一会,顺手摘几个果子尝尝,劳动过后吃什么都觉得香甜一些,吐掉籽籽感叹一句,果然生命在于折腾啊……
PS:谢谢";shuci1997";书友的评价票
第七十三章 亭立驼峰,坪蕴紫气()
出山几天以来,张贤都被老爸张代盛指派去把砖拉回来,因为他们已经把骆驼山所有的台阶建好了,并且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房子的第三层楼建设,钢筋水泥什么的都已经到位,自然不能因为张贤负责的砖头而耽误了工期。
好在就算老爸他们的砌墙速度再快,肯定也比不了一车一车的运砖速度,张贤假装赶了两个通宵的样子,就把第三层需要的砖头拉够了,通通堆在了房子前的空地上。
说起来房子前的这片空地由于人来车往的,已经被压得硬邦邦的了,加上凹凸不平的地方已经被挖掘机填的填挖的挖,现在看过去有点泥坪子的意思了,到时房子盖好后,用混凝土一铺,就是一个宽敞的晒坪。
说起挖掘机,似乎又快没油了,这玩意比较烧油,好在张贤当初预防蛋疼的世界末日时准备了许多桶柴油和汽油来着,现在正好派上用场,而之所以没油完全是因为张贤进山的这段日子,老爸张代盛偶尔也会用挖掘机干点力气活,没错,仅仅是凭借之前张贤说了几句以及操作说明书,张代盛已经能简单使用挖掘机了,按他的话来说就是,这玩意跟拖拉机差不多,不愧是村子里出名的能人,上手新东西就是快。
当初在山脚下撒下的荆棘刺已经初见成效,已经不知不觉地长到了一米多高,想来要不了多久就会形成一堵天然的荆棘围墙,将张贤承包的地盘团团围住。
而最让张贤感到高兴的就是骆驼山的台阶修好,早上的晨练热烧于有地方可去了,原地热身实在有点枯燥,还是跑起来比较好,就算不是风一样的男子,起码也要有追风的感觉嘛。
台阶都是就地取材垒起的,石块作为主体,泥浆掺杂一些石灰做成粘土,两者叠加就成了一级台阶。
“骆驼尾巴”这边的台阶稍微少一些也相对平稳,主要是这边的山峰主体比较厚重,依稀还有路径上去,倒是中间会穿过一个岩洞,当然,是那种比较浅而宽敞的通风岩洞,也算增添了比较有意思的一段台阶路。
在这边的山顶上还砌了一个简易的石亭子,柱子依然是石块和粘土垒起的,不过中间加了钢筋和一些水泥来稳固,顶部用的是青瓦,以前盖房子的材料,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人盖瓦房了,这些青瓦应该都是张贤家当年拆除老房子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倒也算是废物利用了,亭子的中间是一张方方正正的石板桌,桌边是四张石条长凳,这些都是在修台阶时就地取材弄出来的材料,由于形状比较方正,就成了亭子里的桌椅。
而在“骆驼头”这边的台阶就比较陡峭了,虽然在靠近山脚的台阶跟另一边的台阶差不多,都是直接垒在山体上就好,根本不需要什么栏杆之类的东西,但是到了“骆驼脖子”这个高度开始,台阶就变得陡峭了,不得不采用环绕着“骆驼脖子”的方式向上递进,这部分的台阶都是从凹进去的山壁垒起来的,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加砌了护栏,另外山顶也很狭窄,不像那边砌十个八个亭子都没问题,“骆驼头顶”就是一个小坪子而已,把这个小坪子四周砌了护栏,同样弄了套小一些的石板桌椅就算完事了。
当初提出x阶计划时,张贤不过是对老爸说了一个大概而已,不过对于现在的样子还是很满意的,不得不佩服老爸他们的建设水平,不过话说回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城市里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都是跟老爸他们这样差不多的农民工盖起的,山脚下的房子也是在他们手下拔地而起,垒个登山台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帮忙干活的村民拿着工钱都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跟盖房子相比实在不是一个工种,工钱意思一下就行。
骆驼山的绝对高度应该在三百米左右,骆驼头最高,两个驼峰次之,骆驼尾这边最矮,以张贤晨练时的跑步速度,十分钟以内就能沿着一条台阶来回一趟了,没错,对于他来说,热身就是跑步登山,还是那种匀速或加速跑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只适合他这种妖孽别人不太学得来,话说张贤的爷爷闲来没事也爬过,以普通的速度上到山顶就得三十分钟左右。
不过台阶、亭子、护栏什么的都是冷冰冰的石块,似乎缺少点生气,闲来得空的张贤决定做点什么来点缀一下。
在柴房翻找了几下,找到一根经过老爸简单熏烤风干处理的桶竹,老爸经常会做些一些竹制品,这截约一米长泛着桶黄色光泽的大竹子应该是他积累的材料之一。
一刀将这截竹子劈做两半就成了两块天然的半圆形竹匾,找来老爸平时做竹器的工具,开始在两片竹子上捣鼓,先是用锉刀钩锥什么的雕雕刻刻,接着用毛笔涂上墨汁,然后用抛光刨子磨一遍,再在四角钻上洞用软铁丝穿过,最后打上一层胶漆树汁和蜡油配置的蜡漆,大功告成。
趁着这会身边没人,赶紧一个念头瞬移到了山顶,在第一次顺着台阶上了山顶后张贤就在上面安放了瞬移坐标,除了锻炼身体的时候,其实他也懒得爬山来着。
脚下凭空升起的台阶将身体抬高到了亭子的上栏杆,把一片竹匾挂在了上面,再用细铁丝绑紧,只见竹匾上用浓墨写着大大的“日落亭”三个字,右下角还有几个小字:日落西山,亭立驼峰。
这边搞定,另一边的山顶隔着两个驼峰可不能直接过去,好在有瞬移坐标,一个瞬移就到了那边的小坪子了,这里没有亭子,竹匾就直接挂在了围护的栏杆上,同样是大大的“日出坪”三个字,右下角的几个小字则是:日出东方,坪蕴紫气。
虽然字不咋样,但是用刀刻笔涂的方式弄出来还是看得过去的,张贤拍拍手,看了看自己的杰作,心中说道:哟西,这样果然文艺了许多……
第七十四章 热闹小年()
腊月的时间已经接近后期,一如往常的冬日气候便没有什么变化,不过村子里的气氛却有所不同了,因为离过年越来越近,这过节的气息也开始慢慢酝酿了起来。
这天早上家里的早餐没有做饭,吃的是一种名为“粉利”的当地小吃,这玩意是用优质大米和糯米磨成浆后加工制成,配上腊肉、香肠、芹菜、辣椒一炒,是非常美味的一道吃食,当初四人组走的时候还送了一些。
不管是粉利、腊肉、香肠,都是山水村腊月时节以及过年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些都在张贤进山的那段日子里家里早已经准备好的,现在他只要把这些下锅就能做成一顿顿美餐,算得上坐享其成,当然,还有更舒服的人,比如张旋、张磊、白毛、猴哥、警长之类的,通常他们只需要张嘴就好了。
不过,这些东西并不是腊月的全部,比如,今天作为过小年的日子,还有一样东西需要制作,那就是糍粑,为此张贤他们得全家出动,老爸张代盛甚至把骆驼山那边第三层的封顶工程推迟到了明天。
对于小年夜的日子是哪一天,华夏的南北地区似乎不一样,这跟豆腐脑的甜党与咸党之争一样,经常被调侃为阻挡华夏文化大一统的最大阻力之一,是华夏许多地区差异的一种。
张贤没有心思去考虑那么宏观的问题,读大学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差异,反正山水村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他就只能过腊月二十四了。
而按照山水村的传统,小年夜这一天正是打糍粑的日子,至于别的地方是中秋还是重阳打糍粑,跟张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他今天必须要去充当苦力了。
今天的打糍粑对于山水村的村民来说,绝对是全**动,地点就在村委前面的大坪子上,这会不过刚刚早餐结束的时间就已经聚集了一些村民。
张贤这边也是全家出动,作为苦力,他挑了一担柴,张旋抱着一个桶形的木甑,老爸则是拿着一大篮子滤过水的糯米,老妈负责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爷爷奶奶外加张磊小朋友与一猫一狗一猴压阵,他们主要是去凑热闹的。
抱着木甑的张旋跟在张贤的旁边吐槽:“为什么打个糍粑都要跑那么远?我们自己在家里搞定不就行了。”
张贤耸了耸肩膀上的扁担,说道:“大家凑一块比较热闹呗,风俗习惯什么的都这样。”
张贤说的没错,等到达村委时,整个坪子的确很热闹了,爷爷奶奶迅速融到了一帮老头老太太的人群里瞎扯淡去了,对于老人家来说,这样的日子就是打着现场指导的名号来感受下难得的人气。
张磊看见这么多人也开始兴奋起来了,带着白毛和猴哥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猴哥这阵子在张磊小朋友的折腾下,已经完全体会到熊孩子是所有动物的天敌这一至理名言,奈何它也只能跟着张磊,因为通常情况下,张贤是懒得理它的,作为一只活泼的人面猴,还是跟着张磊比较有意思。
相对于白毛、猴哥的兴奋劲,警长基本都是懒洋洋的样子,看见张贤他们在坪子上的某个旮旯停下来了,就开始趴在地上晒太阳。
张代盛叫上张贤和张旋一起到村委去拿东西,不抢占先机的话就要排队轮到后面去了。
穿过人群,张贤一路跟人打着招呼,什么叔伯娘舅的,见一个招呼一个,让他比较冏的是遇到一个关系比较远的村民一个劲的让他孙子叫张贤为“叔公”,说是让他孙子好好读书,争取将来向张贤叔公这样成为一名大学生。
张贤那个汗,一不小心自己在村子里居然也是爷爷辈的人了,不过抛开这些,张贤敏锐地察觉到今年来的也大部分是中老年和孩子,年轻人的身影屈指可数,他知道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这个时候没放假吧,就算放假了能不能买上回家的票也很难说,在年三十赶回来的那都是费了牛鼻子力气的,自从山水村与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同步,外出的年轻人就越来越多了。
收起这些感怀,张贤和张旋抬着一个大铁锅跟在拿着一个铁皮灶的张代盛身后,这些东西都是当初大生产时代留下的,一直放在村委的老房子里,不过数量有限,张代盛就是怕被别人抢先拿去自己家就要等了,所以比较着急。
正当拿了东西的三人想着挤出人群钻出老房子时,张贤却被徐明峰拉住了,他纳闷地问道:“明峰舅,怎么了?”
徐明峰嘴里快速地蹦出一句话:“那边抬石臼的人手不够,你过去搭把手。”说完后不等张贤答应又急急地不知道跑哪去了。
被抓了苦力的张贤没办法,示意张旋自己拿铁锅,郁闷地张旋只好双手提着铁锅两边的把手,双臂一抬将铁锅举过了头顶,铁锅太大,不这样的话不方便走路,今年高二的张旋已经很有一把子力气了,一个铁锅还难不倒他。
来到放石臼的地方,先到的村民已经两两抬着一个往坪子去了,张贤环顾一圈,发现附近都是中老年妇女,没办法,他只好扭扭脖子,活动活动手掌,蹲下身来,腰间使劲,心中喊了一声“起——”为自己加油,然后硕大的石臼就被张贤抱了起来,周围看见这一幕的妇女们纷纷叫好,什么“小伙子好样的”、“有几把子力气”、“大学生也能干力气活”之类的称赞汹涌而来。
嘴中喊着“让一让”,眼睛尽量斜着看向前方,免得石臼挡住了视线,好不容易来到了放石臼的地方,先前的村民已经在这里摆放了五六个石臼,看见张贤一人就抱着一个石头疙瘩走了过来自然又是一番叫好,放下石臼的张贤正想谦虚几句,就被村民们拉走了,因为石臼还没搬完,像张贤这种送上门的壮劳力怎么能放过……
等到张贤忙完那边回到家里这边的据点,老爸老妈已经把锅和灶架起,木甑也装好糯米放到了锅里,张旋正把柴火往灶里塞。
张贤四周望了望,发现一些来得早动作比较快的人家也做到了这一步,一拨拨的人群各自说着自己的话或是忙着自己的活计,大人的说话声,小屁孩的笑声或哭声,充斥在整个坪子的上方,虽然这个场景每年都要经历一次,但心中还是忍不住感叹一句:这小年真特么热闹啊……
PS:新的一个月,推荐三千了,点击也马上十万了,虽然比起大神来说也许不过几天的数据,但作为默默无名的万千作品之一,十分感谢大家上个月的支持~
第七十五章 打糍粑()
人声鼎沸或许有点吵闹,但却充满了独特的生命力,也就只有欢聚喜乐的人群才能渲染出这种效果,再加上冬日的温暖阳光普照大地,所以整个坪子上空都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估摸着哪怕是传说中的抑郁症患者在这种环境下都会开朗起来吧。
张贤找了一个小凳子,坐在灶前跟表弟张贤一起有一下没一下地往灶里扔干柴,老妈则是往大铁锅里加水,老爸趁着这会没事,凑到一个正在下象棋的人堆里看热闹去了,现在大戏还没上演,闲着的人占大多数。
爷爷奶奶偶尔会出现在这里,叮嘱一两句火候或是加水的问题,然后又消失了,张磊小朋友也会不时地带着白毛和猴哥跑过来问什么时候糯米才能蒸熟,当被告知还早着时就又跑去玩了,隔了一会儿又屁颠屁颠地跑过来问同样的问题……
张旋这个时候不知道哪个筋搭错了跟张贤聊起学习问题来了,抱怨应试教育摧残了祖国花朵什么的,这让张贤很是奇怪,问道:“是不是期末考试考砸了?被你老爸老妈教训了?”
张旋嘿嘿一笑,那样子张贤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自己说中了,虽然张贤是作为比“学霸”还高级的“学神”而存在,但自从练出真气融合山水洞天后,他的心境就大不一样了,高中时还需要为了高考而努力,到了大学就把分数当成浮云了,当然,他的浮云每次都是班级中的第一。
对于张旋的学习状况张贤也了解得很清楚,因为放假在家也经常会教他做做作业什么的,他那点水平张贤一眼就能看穿了,估摸着一年后也就只能考个专科学校,就成绩来看跟张贤的哥哥张能差不多一个档次,在这只要交学费就能读书的年代,一个专科实在算不得什么高学历,只不过青石中学作为一个偏远地区的乡镇高中,也不会给学生太大压力就是了,张贤平时不太在乎弟弟妹妹的成绩,觉得他们自己在学生期间过得开心就好,所以张旋这次回来领成绩单之后张贤并没有过问考得怎么样。
“这次的确考得比平时差了许多,老爸老妈可能想让我下学期转到市里的高中去。”张旋的声音听起来有些郁闷,一边说着一边把一根干柴塞进了火里,他已经习惯山水村和青石镇的生活,要换一个陌生的环境显然不太愿意。
当初姑父姑妈都是农村户口,把张旋留在山水村上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奋斗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在漓水市买了一间房,自然希望他们的儿子能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乡镇中学与市区的学校教学水平相差实在太大,像张贤这种初中就能考上市里的高中的学生绝对是特例的特例,不具备可比性。
听了表弟的话,张贤却是皱了皱眉头,姑父姑妈的房子并不是所谓的学区房,想要张旋转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市里读了三年高中的他很清楚里面的名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