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说对了,这次朝廷以刘綎为腾越游击、邓子龙为永昌参将,全力反击,大败东吁军于姚关以南的攀枝花,将东吁的军队逐出云南。”
“是逐出,而不是消灭?”朱由检有些遗憾,“东吁军都打到攀枝花了?”
“陛下真是看到了关键,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莽应里第四次兴兵来犯,再次被明军击败,东吁王朝的势力,被全部赶出孟养、木邦等地,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车里宣慰刀糯猛回归大明,除缅甸司外,大明已经收回其余的五个宣慰司。”
“……”
“但此后,东吁军还是不断入侵大明,特别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东吁军大举进犯,号称三十万大军,战象百头,明军战事逐渐不利,丢失了大片的领土,战争突然停了下来。”
“咦,东吁王朝大获全胜,战争怎么会突然停了下来?是大明答应了他们什么条件,还是东吁国内出现了内乱?”朱由检不相信,好战的东吁,会突发菩萨心肠。
“陛下说得不错,东吁王朝的确是内部出了问题,”李春烨心说,这年轻的皇帝,在军事上还真是天才,“东吁王朝在入侵大明的同时,也不断入侵南部的大城王国,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到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东吁王朝对大城王朝发动了五次侵略,由于两线作战,五次侵略最终全部失败,到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6年),大城王国终于开始了反攻。”
朱由检暗暗叹息,小小的大城王朝,在遭到东吁王朝的多次侵略之后,都会报复性入侵,可是庞大的大明,从来没听说过主动进攻东吁,“大明有没有乘机收复失地?”
“收回了部分,主要是这些地方的土司主动归顺大明。东吁王朝外部遭到大城王朝的入侵,内部也是烽烟四起,各地的土司纷纷宣告独立,所以,东吁再也无力入侵大明。”
“可惜,大明没有乘机收回所有的失地,削弱东吁王朝,只是满足于暂时的和平,一旦东吁王朝度过暂时危机,必定会卷土重来。”朱由检缓缓摇头叹息,这不仅是因为大明北方的边患太重,而是汉人缺少战略眼光。
“难道陛下看过这段历史?”李春烨又眯起双眼,眼中的精光从狭小的眼睑间露出来,“果如陛下所言,莽应里陷入统治危机,他的弟弟良渊侯乘机在北方扩大势力,并向北扩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他的军队进攻孟养,被明军击退。”
“娘希匹,怎么谁当权都欺负大明?”朱由检恨不得一拳将面前的案几拳个粉碎,“当我大明是好欺负的?这些宵小之徒,就该屠绝。”
李春烨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看到朱由检真正发怒,永远是云淡风轻的样子,实在不高兴了,也不过皱着眉板着脸,像这样骂娘的,倒是难得见到。
“陛下不要着急,这段历史快完了,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4年),良渊侯两次进攻大明,侵占孟养等大片土地,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5年),良渊侯去世,其子阿拉毕隆继位,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阿拉毕隆指挥三十万军队进攻木邦,木邦失陷。”
“又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东吁王。”朱由检冷冷地说。
“木邦失陷后,大明与东吁王朝之间的战争,也随之结束了。”李春烨也结束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谈话。
“结束了?为什么?他们没有继续攻打云南吗?”朱由检觉得奇了怪了,东吁的军队占据优势,为什么突然结束了战争,难道又是发生内乱?
“这个,老臣就不知道了,总之,自那以后,大明与东吁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东吁的军队也没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也许阿拉毕隆正在进行统一整个东吁王朝。”
“没关系,朕已经向这些地区派去了侦讯,不久之后,应该会有讯息回来。”朱由检也想知道阿拉毕隆到底在做什么,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也许阿拉毕隆死了也说不定。
“陛下已经派去侦讯了?”李春烨大惊,看来朱由检已经做好了征伐缅甸的心理准备,那自己这个国防院长,也该做点什么了。
“一个月前就派出了,”朱由检岔开话题,“候质,说实话,你如何看待征缅战争?是该打还是不该打?”
“陛下,说实话,臣觉得这场战争,肯定是该打,一来是陛下所说的打通印度洋出海口,二来东吁王朝屡次入侵大明,不能不施以惩罚,否则,周围的藩属国,如何看待大明?”
“候质说得不错,这样看来征缅战争还是必须的,”朱由检已经恢复了平心静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暂时撇开了自己的感情,“但这是你我君臣心里的理由,如果放到朝堂上,大臣们怕是不太理解。”
李春烨心说,你要做事,啥事考虑过大臣们的意见了?北伐建奴、推行改革,甚至为了军队改革的事,将施凤来抄家灭族了,“陛下,臣最担心的倒不是大臣们反对,臣担心的是,现在南海舰队正在台湾,随时可能与西夷展开海战,大明此时征缅,时机是否合适?”
“候质不必担心,征缅战争对大明来说,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规模不会太大,也许你我君臣谈话的这回,战争就结束了。”
第356章 羽化()
李春烨吃了一惊,这年轻的皇帝,怎么狂妄到这种地步?“陛下……东吁王朝屡次入侵周围的国家,包括大明,其军队的战斗力不会小吧?”
“候质,大唐是不是强大?”
“当然,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大唐是少有的强盛之朝代,所谓汉唐盛世嘛!”李春烨不知道朱由检又要兜什么圈子。£∝頂點小說,
“大唐与吐蕃,打了多少年,不过维持均势,甚至大唐还送去文成公主和亲,”朱由检端起面前的茶杯,眼睛紧盯着杯中的茶叶,任李春烨对他抛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可是到了朕的手里,多长时间就彻底解决了两藏问题?要不是担心有违天和,朕倒是可以将所有的藏人都灭了。”
“陛下……”李春烨只有敬仰的份,朱由检说的是事实,刚刚过去的历史,别人想篡改都篡改不了,他还想到了北方的建奴,那是大明数十年都没有解决的国患,到了朱由检手里,只一次北伐,彻彻底底将建奴的势力消灭得干干净净。
“候质,朕不是狂妄吧?”朱由检笑看着李春烨,那是相当的温和。
“陛下……”李春烨隐隐觉得不对,可是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陛下,大明这是怎么了?”
“羽化,候质,你懂羽化是什么意思吗?”
“羽化……”李春烨真的不懂,他只能茫然地摇摇头。
“就像一只毛虫,在它还是虫子的时候,蚂蚁都可以欺负它,一旦这只毛虫羽化成蝶,展翅高飞,岂是永远在地面上生活的蚂蚁可以比拟的?”
“毛虫……蝴蝶……蚂蚁……”李春烨小声念叨着,突然,他的眼睛一亮:“陛下,臣明白了,以前的大明,就像是一只毛虫,他在羽化的时刻,身子是最弱的,所以蒙古、建奴,甚至小小的东吁王朝也会跑来咬上一口,现在这只毛虫已经羽化成蝶,正在高空飞翔,原来的苍蝇蚊子蚂蚁已经不能与它为伍了。”
“候质说得好,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朱由检暗暗赞叹,李春烨年纪不小,学习起来倒是挺快的。
李春烨心说,比个什么不好,非得比个闹心的毛虫,而且毛虫羽化之后,也只是独善其身,依然是许多鸟雀啄食的目标,“陛下,大明这条毛毛虫,现在已经羽化成蝶,将意欲何往?”
“这个……朕真的不知道,但朕现在要做的,就是拿回原来属于大明的东西,以及将来必须属于大明的东西,包括东吁王朝。”
“陛下,征缅战争,真的是规模不大的战争吗?”
“候质放心,第一,规模不会大;第二,时间不会长;第三,花的银子不会多。”
李春烨默默点头,以他对朱由检的了解,这个‘三不’的承诺,应该不是吹嘘,“陛下,我们现在需要做什么?”
“理由,征伐东吁王朝的理由,这个理由要让大臣们能够接受。”
“老臣倒有几条理由,陛下看看,到时候能否说服大臣们。”
朱由检将自己的目光,全部投到李春烨的脸上,发现李春烨难得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只老狐狸!他应该早就为征缅想好了理由,“候质说说看。”
“第一、缅甸曾经是蒙元的领土,蒙元曾经在缅甸立省,大明继承蒙元,理应收回故土。”
朱由检点头,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理由,就像沐启元收回拉达克一样。
“第二、太祖曾经在缅甸设立六个宣慰司,如今只剩一个车里宣慰司,太祖亲定的属地,后世子孙必须收回,否则就是不肖,不肖之君,不肖之臣,况且,东吁王朝屡次进犯大明,不能不稍事惩罚。”
这个理由很老套,好像是朱由检用过的,但朱由检不管这个理由多么老土,只要适用就行,谁管他是黑猫白猫?
“第三、东吁王朝的国土上,缅人来自大明青藏高原,孟人也是来自大明,加上汉人,总人口已经占东吁的八成之多,就是掸族,也与大明国内的傣族同源,这些忘了祖宗的游子,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这个理由倒是新颖!朱由检暗笑,他们到底是不是来自大明,恐怕他们自己是不会承认的,不同的史书上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朱由检不管这么多,只要大明的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就行,其实,朱由检要的只是出兵缅甸的理由。
“第四、大城王朝的创始人乌通王,本是汉人后裔,与汉人的关系密切,大城王朝又是大明的藩属国,现在大城王朝被东吁王朝入侵,大明没有理由不施以援手。”
朱由检都乐了,这是强盗逻辑!大城是大明的藩属国不假,但大城已经多年没来大明朝贡了,而且,当年东吁进犯大明的时候,大城王朝的军队在哪里?奥,不对,大城也在抗击东吁,不过是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客观上也帮助了大明。
“有了候质的这些理由,加上战争的规模本身不会太大,大臣们应该不会在反对了吧?”
李春烨心说,大臣们反对,有用吗?弄不好会出现施凤来第二,“陛下,既然战争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所耗银两不多,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不会太强烈。”
“那就好,”朱由检最担心的就是大臣们以死劝谏,他可不想做一个屠杀大臣的刽子手,“候质,朕有一事不明。”
“陛下请说,老臣当知无不言。”李春烨心说,朱由检还有什么不明白,真是奇事了。
朱由检是真的不明白,“候质,大明与东吁战争多年,难道就没有一次用优势兵力去讨伐东吁?以万历帝的性子,不大打一次,怕是不甘心吧?”
“陛下,大明曾在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大获全胜,其余的战争,大明都是胜少负多,主要还是依靠当地的土司。”
朱由检首先就想到了府兵制,“为什么?是大明的军队战斗力不够吗?”
“那倒不是,主要是因为地形,大明与缅甸之间,隔着横断山脉,交通极为不便,大明即使出动优势兵力,战斗力也是发挥不出来,就是能取得胜利,大军也难以久住,明军一旦撤走,东吁军还会回来。”
“……”
“陛下,东吁的地形,非常适合与大明进行战斗,他们与大明作战的前线,是大量的高原山地,别说大道,连羊肠小道都是奢侈,根本不适合明军大规模作战,但他们国土的南方,却是平原,出产粮食,所以他们有战斗的本钱。”
“奥。”朱由检明白了,前线依靠山地与明军缠斗,后方生产士兵需要的粮食,难怪大明像是陷入游击战的泥潭,朱由检忽然想到越南与朝#鲜,尤其是朝#鲜,以弹丸之地却能在中央王朝的眼皮底下生存数千年,从来没有被中央王朝真正征服过,可能就是与这种地形有关。
“陛下,这都是臣的猜测,做不得准。”
“候质,你说的很好,也很有道理,”朱由检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那现在征缅,不是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吗?”
“陛下,现在征缅,不用从横断山脉出征,从云南的大理、腾越出兵,直接将东吁切成两段,这就直接越过了北方的高原,深入平原地区。”
“那以前的明军,为什么没有走这条路?”
“陛下,直接将东吁切成两段,那是深入东吁的大后方,需要绝对的实力做保证,以前的明军,应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也许是明军的将领不具备这种闪转腾挪的能力,如果是卫青、霍去病统兵,没准早就走过了,“候质,要出征东吁,应该抽调哪支军队?”
李春烨反问一句:“陛下,南征东吁,需要多少军队?”
“十万,也就是三个军。”
“才十万?”李春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陛下,东吁王朝很容易就组织二十万、三十万甚至四十万大军,他们的军队常年征伐,经验丰富,战斗力应该不会太差。”
“朕仔细盘算过,现在大明的新军,以有效的火器为主,战斗力不是东吁可比的,候质看看,建奴的骑兵自称天下无敌,北伐的时候,明军不过二十万陆军,加上四万海军。”
“陛下,十万明军,真的可以征缅吗?”李春烨还是有些不放心,“大明整编的新军,现在比较充足,多预备一些,以备万一?”
“候质放心,要征服东吁,十万军士足矣,军队人数越多,需要的补给就会越多,运输起来就会越困难,东吁不是有大量的高原山地吗?”朱由检摇头,“候质只要做好准备,保证前线军士粮草弹药充足、伤亡的士兵会得到及时的补充即可。”
“是,陛下,”李春烨虽然有些异议,但还是服从了朱由检,谁叫他是朱由检的粉丝呢?“陛下,既然只要十万军队,臣建议还是使用云南的军队。”
朱由检也是希望使用云南的军队,一来云南的高原山地的地形、湿热的气候与东吁非常相似,士兵们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二来沐启元是世袭的国公,守卫云南是他的职责,“可是,云南军队,现在还是在西藏,云南本地,好像只有一个军吧?”
“陛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立即从四川抽调三万至五万府兵入藏,将沐启元的第十九军、林呈祥的第二十军替换回来,稍事休息调整,再让他们去征伐东吁。”
第357章 人言杂货店()
朱由检担心时间上来不及,但抽调其它地方的驻军,就是来到云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赶路,沐启元他们回归,时间上也差不多,想想也就同意了:“候质,四川的府兵有战斗力吗?他们能镇得住当地的藏民吗?”。¤頂點小說,
“陛下,藏民新败,民心畏惧,他们暂时应该不会有所行动,等东吁的战争结束了,再考虑军队驻藏的问题,”李春烨忽然露出他的大白牙,“陛下,将来新军入藏,这些四川的府兵也该退役了,能不能让他们就在西藏安家落户?”
“候质……”朱由检一愣,随即大笑起来,“哈哈,原来候质也学会了算计?一箭双雕。”
“这都是和陛下学的……”
“好你个候质,敢向朕身上泼脏水?”朱由检端起面前的茶水杯,做出要泼李春烨的样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