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城视察完毕,史可法决定在青叶立府,而贝东、长平,是隶属于青叶府的两座县城。

    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青叶位于贝湖以南,左有长平,又有贝东,有利于管理两县;二是青叶的南面是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漠北蒙古,大明需要在此驻扎重兵。

    这样岭北省就有了第二个一府两县。

    至于青叶人口过少,目前不过千人,史可法并不着急,贝湖周围还有好些闲散的渔猎部落,将来他们归化了,就迁到青叶,以增加青叶的人口。

    为此,他将贝东知县马如来调到青叶,任职青叶知府,正式任命周虎为长平县参将,专门负责联络、归化附近的布里亚特人,一旦有人接受归化,便迁居青叶。

    本来洪承畴还想继续西进,但史可法否定他的想法。

    史可法认为,青叶刚刚立府,人心暂时不附,必须在军队的扶持下才能开展正常的工作,再说贝东县今年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万一秋收的时候,农作物歉收,百姓缺少粮食,民心就会不稳,只有军队的弹压,才能维持安定的局面。

    但洪承畴立功心切,最后与史可法达成协议:贝湖的南半湖已经开府立县,明军将沿着贝湖逐渐向北方推进,争取将整个贝湖收入囊中,假如明军捕获少量的当地百姓,就迁居到青叶,如果遇上人数多的部落,就在当地设立府县。

    远在京师的朱由检,接二连三收到来自岭北省的讯息,虽然这些讯息都是他最期望的,但他的心思已经转向关内。

    原来他着急沿贝湖向西扩张,主要是担心乌拉尔山以西的那个大国,但“双头鹰”发回的讯息告诉他,那个大国现在受到西南面的波兰与西面的瑞典的欺凌,南面的喀山汗国也在奥斯曼帝国的扶持下,不断侵蚀它的草原。

    它自己尚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量向东扩张?

    那些打着国家旗号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国家的军队,更不是闻名欧洲的哥萨克骑兵,而是一些皮毛商们自己的武装,因为是私人性质,人数不会太多,战斗力也不会太强。

    这些武装起来的皮毛商,利用火器的优势,对付当地行渔猎生活的百姓还可以,如果遇上大明的正规军,自然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朱由检不再关心岭北省的事,他只是嘱咐史可法与洪承畴,开疆的步伐不要太快,一切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坏了大好的局面。

    他现在的心思,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改革。

    他推行的改革,现在只是在北五省试点,但迟早会推行到中五省与南五省。

    也许别人暂时看不出来,这种改革要是失败了,那大明就会回到天启年间的原点,那自己这几年的辛苦,完全白费了,就算积为朝廷积累一些金银,迟早也会败在某个皇帝或者大臣的手上,大明在关外和西南收复的大片土地,迟早还会丢失。

    如果改革成功了,大明就是羽化的毛虫,从此振翅高飞,不输鸟雀。

    别说过去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现在的荷兰,就是将来的英法,在于大明的较量中,也不会占据上风,以大明这么大的体量,又处在世界科技的最顶端,就是西夷联手,怕是也只能望大明的项背了。

    改革之帆已经,朱由检也没法让它停下来。

    而且,这一次的改革,只是起点,还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的改革在等着他。

    现在的大明,是朱由检所说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时期,只有熬过了这段时间,大明才有可能步入正轨。

    现在朱由检就像是正在孵蛋的母鸡,特别当心羽翼下的鸡蛋。

    他的另一个心思,就是南洋。

    大明国内的改革,离不开资本的积累,也就是缺少第一桶金,现在的海外贸易,就是大明第一桶金,虽然这个第一桶金,将来可能落入私人之手。

    只要这第一桶金在大明的国内,就会促进大明工商业的发展。

    海外贸易的利润虽然巨大,但大明从事海外贸易的人数太少,主要是被被人卡住了脖子。

    这个咽喉要道,就在南洋。

    大明要进行海外贸易,必须经过南洋,特别是麻六甲海峡,但现在的南洋,已经被西夷完全掌控,大明的海商即使出海,也只能捡些别人的残羹冷炙。

    为了大明,朱由检必须打通麻六甲海峡,即使大明不能完全掌控,至少也要让大明的商人能自由出入麻六甲海峡,赚取最高的商业利润。

    朱由检登基之后,就一直在做着相关的准备,组建南海舰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

    南海舰队是朱由检打通南洋的唯一依靠,所以他特别关注可能的南海舰队司令郑芝龙。

    现在他的面前,正摊开大量的关于郑芝龙的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参谋部提供的,也有一些是广东的锦衣卫飞鸽传入京师的。

    “……郑芝龙早年投靠了汉人海盗首领李旦,因为有胆识,被李旦重用,李旦去世后,留下的大部分财产被郑芝龙掌握,他因此成了东南沿海一带势力最大的海盗,多次与经营海上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发生武装冲突……”

    “……郑芝龙有时也劫掠但沿海的居民,但他以劫财为目的,从不伤人……”

    “大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被授予海防游击一职,统领大明东南水师,接受招抚后,他以大明游击将军的身份,不再从事海盗活动,并自觉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郑芝龙扫除叛离自己、投靠荷兰人、继续从事海盗活动的以前部下李魁启、钟文武……”

第328章 南海舰队() 
朱由检对郑芝龙还有些印象,记得他最后是投降满清了,好像为此还与他的儿子郑成功彻底决裂。

    郑芝龙降清倒不是朱由检担心的事,他投降的时候,大明已经灭国,只剩下半个福建的南明小朝廷,虽然说军人应该以死报国,但朝廷**、民心涣散,一名武将要挽狂澜于既倒,谈何容易!

    现在的大明蒸蒸日上,郑芝龙就是想投降,也是没有机会。

    朱由检要考察郑芝龙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力,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统帅南海舰队的能力,将来有没有打败西夷舰队的能力;二是自立的倾向,郑芝龙从事海盗多年,身上必然有一种别人没有的野性,这种野性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野性能让他成为一名海上蛟龙,但如果他的脑子里没有国家和朝廷,就会不服管教,万一与朝廷闹僵了,很可能会率舰队自立。

    拥兵自重,这是任何皇帝都无法容忍的,何况朱由检现在特别依赖南海舰队。

    从郑芝龙的资料中,朱由检看到,“郑芝龙有时也劫掠大明沿海的居民,但他以劫财为目的,从不伤人”,这让朱由检有些欣慰。

    劫掠沿海的居民,可能是郑芝龙实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需要养活手下的弟兄。但他不伤人,说明他遵循一定的规则:盗亦有道。

    看来程朱的理学不仅禁锢大明的女人,也束缚了大明的男人。

    郑芝龙上午抵达京师的时候,朱由检正在朝会,下午,朱由检在乾清宫召见了郑芝龙。

    乾清宫是朱由检的寝宫,在这里召见郑芝龙,明显有拉拢、亲近的意味。

    “末将叩见陛下!”郑芝龙恭恭敬敬给朱由检行了参拜大礼。

    “郑将军起来吧,看座!”朱由检没有起身去扶,他一直在打量郑芝龙,好像自己就是一个算命的先生。

    朱由检的确看过《周易》,初通文王八卦。

    但他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人分为两种:第一种人目标和意志都非常坚定,控制欲强,个人统治力也极强,在朝即为帝王级人物,在野则为大盗,或者像太祖那样,由大盗转变为帝王;第二种人本身的开拓能力很弱,但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辅佐型人才,在朝即为良相,在野则为顺民。

    如果选拔一把手,需要第一种人,但要任命副职,第二种人更合适。

    朱由检辨别这两种人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耳垂。

    耳垂越大,越接近第二种人,是理想的副职人选,相反,耳垂越小,甚至耳下是一条笔直斜线的人,像范冰冰,绝对是典型的第一种人,工作能力强,但个性也比较张扬。

    郑芝龙是没有耳垂的人,朱由检的第一印象还算满意。

    “谢陛下!”郑芝龙在小太监指定的椅子上落座,他也偷眼打量朱由检。

    年轻,实在是太年轻了,虽然郑芝龙知道朱由检的年龄,但他第一眼看到朱由检时,还是非常吃惊,原来镇压陕西民变、剿灭建州女真、收复关外大片土地的皇帝,看上去竟然如此年轻!

    “郑将军远来劳顿,朕就开门见山了。”朱由检不愿浪费时间,哪怕是重点考察对象,“南海舰队,现在训练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南海舰队规模庞大,士兵战斗力强悍,现在算得上是一支精锐之师,护卫大明南方海疆,绝对不会有问题。”

    郑芝龙自信满满,可朱由检觉得他像是在背口号,“郑将军说,护卫大明南方海疆,绝对没有问题?朕问你,南方海疆有哪些可能的敌人?”

    “回陛下,南方海疆,南洋诸国不足虑,主要的对手,还是西夷,西夷已经侵蚀了南洋诸国。”

    “如果面对西夷的舰队,郑将军有几成把握获胜?”

    “回陛下,如果去了西夷的家门口,末将不敢说,如果战场是在南洋,南海舰队暂时还没有对手。”郑芝龙还是很自信,他当了多年的海盗首领,对南洋的西夷海军真是了如指掌。

    朱由检倒是不太喜欢,郑芝龙的话说得很满,难道就没有意外?再说南海舰队现在只是在训练,根本没有实战,训练出来的东西,必须要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转化为有效的能力,“那郑将军简要说说西夷在南洋的情况。”

    “陛下,南洋地区,现在主要有西夷的三国:荷兰,也有称为尼德兰的;西班牙;葡萄牙,也称为佛朗机。他们占据着从台湾、南琉球群岛、爪哇,一直到满刺加的大片海域,特别是葡萄牙,他们来南洋最早,又封锁了麻六甲海峡,所有过往的商船,都必须向他们纳税。”

    “这三国当中,强弱如何?”没有英国,朱由检放心多了,估计英国现在还未完成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目标还是在国内。

    “以末将来看,本来是西班牙最强,但荷兰是后起之秀,力量应该不会弱于西班牙,至于葡萄牙,在三国中,力量应该是最弱的。”

    “难道西夷的海军,就一点没有可取之处?”朱由检见郑芝龙过于自信,不忘点拨一下。

    “陛下,这三国的舰队,基本上上都不是国家的军队,而是商人的武装船,与他们正式的海军,肯定有差距,所以末将自信能打败他们。”

    “武装船与舰船有什么区别吗?”朱由检对于海军的舰船,基本上是外行。

    “陛下,武装船就是普通的商船,再装上火炮,进行海战时,基本上就是靠数量,多船胜少船,大船胜小船,火炮数量多的胜火炮数量少的,海上无法隐匿,没有什么战法。”

    “奥?”

    “陛下,现在南海舰队舰船的数量远远超过西夷三国,甚至超过三国的总和,而且,大明有了开花弹,而西夷的舰船还是实心弹,所以末将认为,如果在南洋进行海战,大明一定能取胜。”

    “那真正的海军舰船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西夷真正的战舰吗?”

    “陛下,末将以前见过西班牙的战舰,船底不像商船那样是平的,而是尖的,再压上石块,这种战舰不仅在海浪中非常稳固,而且行驶的速度也快。”

    “万一西夷要是派来真正的战舰呢?你有办法对付吗?”

    郑芝龙摇头:“真正的战舰,速度快、装备的火炮数量也多,南海舰队真要遇上他们,获胜的难度很大。”

    “那南海舰队呢?我们有真正的战舰吗?”

    “南海舰队的船只,大部分都是由商船改装的,只有新式福船属于战舰,虽然比广船小,但火炮却是达到十四门,比广船还多了两门。”

    朱由检大惊,“难道广州造船厂还在生产商船?”

    “是,陛下,他们无法设计大型战舰,只能生产大型商船。”郑芝龙隐隐有了一些期待,如果大明能生产大型战舰,那对付南洋的西夷,简直就是狮子搏兔了。

    朱由检思索良久,他苦心组建的南海舰队,原来不过是一堆废船,不行,必须生产真正的战舰。

    既然福建造船厂能生产战舰,那就将福建的工匠集中起来,专门研究战舰。

    如果有现成的图纸就好了,但朱由检知道,这不过是妄想,就连成祖时代的郑和舰队,也全部是商船,根本没有真正的战舰。

    朱由检想起来了,好像现在的英国,已经生产出装有百门火炮的海上巨无霸,大明迟早会撞上英国。

    想到这儿,朱由检问道:“新式福船的吨位有多大?”

    “回陛下,新式福船的排水量有五十吨,固定装十四门火炮。”

    “才五十吨?”朱由检不禁摇头,“朕立即下令南京、福州和广州的造船厂停产,让他们多备木料,待设计出新的战舰后,再行生产。”

    朱由检期望,新的战舰,排水量至少达到二百吨,安装火炮四十门左右,作为南海舰队的小型战舰,待生产技术成熟之后,再生产更大的战舰,舰炮要达到百门。

    “陛下,这种战舰什么时候开始生产?”

    “现在还不知道,”朱由检只得苦笑,“朕立即集中优秀的工匠,再从大明科学院抽调人员,尽快拿出图纸,先生产两艘试验舰,你们一边训练,一边让工匠们改良图纸。”

    “是,陛下。”

    “郑将军,新式战舰一时半会指望不上,你还有打败西夷的信心吗?”

    “陛下,攻打南洋西夷,根本不用新式战舰,他们也没有新式战舰,南海舰队现有的战舰就足够了,等到他们的援军不远万里来到南洋,大明的新式战舰,应该已经制造成功了。”

    “嗯,”朱由检也是这么想的,但新式战舰必须抓紧设计、建造,将来还会有英国的战舰来到南洋,“郑将军如果率领南海舰队出南洋,打算怎么做?”这一刻,朱由检基本认可郑芝龙了,也就是说,郑芝龙已经初步通过朱由检的考察。

    “陛下,如果进军南洋,第一战必须攻占台湾,然后以台湾为据点,袭取麻六甲,逐步控制贸易通道。”郑芝龙是海盗出身,他念念不忘富得流油的麻六甲,以前他的势力不如荷兰人,现在有了南海舰队,他自然要将麻六甲控制起来,别说海外贸易,就是向过往的船只征税,也会是天文数字。

第329章 台湾是我们的() 
朱由检更看重麻六甲,只有控制了麻六甲,大明才具备与西夷通商的基础,“台湾距离福建太近,对大明极其重要,但据朕所知,朝廷从来没有将台湾看成大明的土地,你此番用兵,理由何在?”南海舰队是国家的海军,不是海盗,要发动战争,必然要有充足的理由,不能像海盗那样想打就打。

    “……”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大明的澎湖,大明水师与其激战八个月,互有胜负,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大明于荷兰达成协议,荷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