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下学期。儿童必须集中在城内上学,实行寄宿制,所有的书籍,甚至写字的毛笔、纸张都是免费的,但儿童的饭食、服装,必须由他们的父母提供,学校代为管理。史可法认为,这些在城内学习汉话的学生,不仅能加快汉化的速度,而且儿童都住在城内,又能作为人质,可以预防他们的父母逃亡。洪承畴是最高兴的,自从学校开学,他由原来的每天去各个村庄视察一次,改为三天视察一次。学校的开学工作刚刚稳定,刑部流放岭北省的重刑犯就到达了,随同他们一起到达的,还有朱由检的一封亲笔信,这是他对史可法、洪承畴的回信,朱由检没有下达圣旨,而是以私人书信的形式,并且告诉史可法、洪承畴二人,看过书信之后,立即销毁,不得保留,只要领会信件的精神即可。在信件中,朱由检告诉两人,士兵在关外,远离自己的亲人和家乡,生活又十分单调,尽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比如各种比赛、娱乐等。如果士兵思乡情切,他们必然不能安心服役,不仅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也影响士兵为大明守土开疆的决心和主动性,毕竟他们要在关外驻守五年。对于士兵找女人的事,朱由检认为,不宜绝对禁止,但要保障士兵的安全,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激励士兵为国奋斗、为国开疆的精神和勇气。朱由检认为,这种事情,必须纳入省府的日常管理,比如,加强对伊人客栈的监管,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专门为士兵服务,这样既能加强管理,又能解决士兵银子不足的问题,但要主意分寸,当心军队与当地百姓的矛盾,应当以自愿为主,量力而行。对于士兵无钱可花的问题,朱由检还给出一条思路,就是让士兵们参与修路,朝廷暂时无力在岭北省修筑水泥路,但可以先行修筑路基,一切比照筑路工人,付给相应的酬劳。假如士兵适应了岭北的生活,愿意在当地娶妻生子,也有合适的对象,朝廷和军方都应准许他们在退役之后,在当地定居,省府应当给退役定居的士兵,分发相应的耕地和牧场。史可法、洪承畴烧毁了朱由检的信件,二人相对无言。这样的信件,洪承畴可是“长歌大笑喜欲狂”,朱由检远在京师,却是对边疆士兵们的状况,了如指掌,洪承畴一方面对英明神武的朱由检,感激涕零,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身后,有一双来自朝廷的眼睛,时时关注着他,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史可法是坚决反对伊人客栈存在的,但朱由检已经做了批示,他也无可奈何,最后,他与洪承畴商定,洪承畴要加强军队的管理,对于士兵出入伊人客栈的事,要严加控制,他则负责加强对伊人客栈的管理。史可法的心中,已经有了草案,一方面限制伊人客栈的价格,维持每次五十文铜钱,不得加价,否则将对客栈科以重罚,此外,开始对伊人客栈征收工商税,按照十五税一的标准,每月结算一次,赋税与士兵出营的记录一比照,就能看出士兵是不是严格遵守军队的规定,军纪是否败坏。他是正直的文官,既然伊人客栈主要的客源是明军士兵,它就必须走上正轨,明码标价,买卖公平,士兵为朝廷守土开疆,绝对不能被坑。朱由检倡导的修路运动,史可法也和洪承畴商量,待赤塔完全开冻,就发动士兵修筑路基,先行修筑赤塔至亨九段,从赤塔和亨九同时开工。洪承畴建议,让有余力的牧民也加入进来,实行日新制,酬劳每日结算。至于日薪的数额,史可法建议,比照大明月薪一两银子的酬劳,稍低一点,每日二十文,所有筑路人员,同工同酬,但前提是他们已经归化为汉人,少数仍然没有归化的蒙古人,坚决拒绝他们参与筑路。洪承畴走后,史可法还要独自面对刑部押送过来流放的犯人。刑部的文书上注明,犯人一共有两千零三十八人,其中一千一百二十一人有家属陪同,还有近千人是独身来到岭北。史可法将有家属陪同的一千一百二十一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安置在赤塔周围,与牧民混居,而其余的近千犯人,被平均分配到亨九、北望两县,也是与牧民混居。他打心眼里感激朱由检,有了这些流放的犯人,牧民们可以早日学会汉话,加入汉民族的洪流,而且,这些犯人与牧民们生活在一起,也可以加快牧民们学会耕作之术。从游牧走向农耕,牧民不缺少耕牛,他们缺少的是耕作的技术,这些流放的犯人,恰

    恰好弥补了牧民的不足,也省去了史可法的许多事。为了让犯人们安心在当地定居下来,史可法找上了参军李伦。“叩见史大人。”李伦惴惴不安地跪倒在史可法的座椅前。“李参军,这段时间,赚了不少银子吧”史可法端着茶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大人”李伦心里一沉,果然是为了伊人客栈的事,“大人,小人可没做任何犯法的事呀”“没做犯法的事”史可法盯住李伦的眼睛,“你开伊人客栈的事,在赤塔府备案了吗”“备案小人不知道要备案呀”李伦觉得有些委屈。“任何工商业,都要在县府备案,县府同意了,才可以营业,这是大明的律法,你既然开客栈,为何不懂得律法既然不懂律法,为何不咨询府衙的人”“大人”“好了,多说也无益,现在你可是知道了,本大人念你归化有功,就网开一面,你明日去府衙补充备案。”“是,是,小人明日就去府衙备案。”“既然开办客栈,就得遵守大明的律法,买卖公平,不得坑蒙顾客。”“是,是,小人明白,小人绝不会坑蒙客人。”“李参军,你先起来,”史可法缓和了语气,“听说士兵在你那儿入住,每人是五十文铜钱”“是的,大人。”“这个价格,可是不低,以后不得随意涨价,就是涨价,也得经过府衙批准,否则,府衙必会对你科以重罚,那时,你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是,是,小人绝不涨价。”“大明鼓励工商业发展,本大人并不反对你的伊人客栈,可是,根据大明的律法,所有的工商业,都要纳税,按照工商律,十五税一,以后每月来府衙结算一次。”“大人”“这是大明的律法规定,就是皇帝,也要纳税,你要是敢漏税,本大人一定会查封你的伊人客栈,再说,你从事的是无本的行当,十五税一,已经是最轻的了。”“大人,”李伦盘算着,十五税一,那五十文铜钱中,就有三文要纳税,他哭丧着脸,“小人一定会按时纳税。”“只要能正常纳税,老少无欺,我就准许你的伊人客栈存在下去,”史可法呷口茶,慢悠悠地说:“李参军可是拿了大明俸禄的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挣钱,不为朝廷办事吧”“请大人明示,究竟要小人如何效力”本书来自 品&书#网 :bookht2929755i

第293章 两个大国的碰撞() 
史可法不紧不慢地说:“李参军,朝廷送来数千汉人,但这些汉人中,还有近千人没有携带家属,他们离家数千里,为朝廷戍边,可是,他们还打着光棍。 ”“大人的意思是”“李参军熟悉牧民,能否为这些远离家乡的百姓,介绍一些女人为妻不拘大姑娘小媳妇,只要年貌相当就行。”李伦深思了一会,“大人,现在牧民中男少女多,为汉人介绍女人为妻,倒是不难,不过这人数太多,一时半会怕难以完成。”“稍微迟点也无妨,但不能拖得太久,”史可法停了一小会,又悠悠抛出句话:“这样吧,每一名汉人成亲,我会给你十文作为奖励,如果这些汉人全部娶妻,我将你的参军府,扩大一倍。”“大人,真的”李伦盘算开了,每一名汉人成亲,是十文铜钱,千人就是十两,再加上新的参军府伊人客栈扩大规模,他的收入还会增加。“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不能用强,要耐心做好相关的工作,”史可法用手轻点着前面的方桌,“这件事办好了,也会促进汉蒙两族的联系奥,现在都是汉人了,可以加快汉化的速度,我一定禀明皇上,为你请功。”“多谢大人,卑职一定早日完成大人交代的工作。”李伦向史可法行礼,“大人要不要”史可法摆摆手:“李参军暂时据不要操心了,我是文臣,为大明守土开疆,是我的职责。”“大人,那卑职立即前去准备”为了银子和新的参军府,李伦都急不可耐了。史可法拱手相送:“李参军费心了,本大人静候李参军的佳音。”岭北省一府两县逐渐开始解冻,史可法带着洪承畴拨给他的士兵,分头给牧民们送去春小麦、玉米、红薯、土豆以及一些蔬菜的种子,至于耕作之术,就由当地的汉人负责教授,汉人用耕作之术,交换牧民的耕牛,算是一举三得。而洪承畴则命令各地驻军,向四面派出游骑。驻扎在北望县的明军,不仅北上茫茫的原始森林,还沿着石勒喀河,东行至黑龙江,那里已经是北海省的地域,可惜的是,他们没有遇上驻扎北海省的明军,最后他们沿途插上大明的日月军旗,返回北望军营。赤塔府的明军,在洪承畴的亲自指导下,西出雅山,沿着希洛克河与乌达河行进四五百里,他们偶尔能见到当地零星的土著。到五月份的时候,,游骑终于西行到捕鱼儿海以东,那里到处都是布里亚特人,游骑数量太少,他们只是负责侦讯,并没有才采取任何归化措施,也没有与布里亚特接触。六月,游骑带回捕鱼儿海的讯息。洪承畴见岭北省的一府两县,牧民已经安于农业劳作,就想带着军队去捕鱼儿海,为大明开拓边疆,但史可法不同意。他反对西进捕鱼儿海,主要还是粮食问题,现在捕鱼儿海周围的百姓,都是渔猎,根本没有储存过冬的物资,现在种植春小麦,显然来不及了,如果明军捕获他们,省府无法为他们准备过冬的粮食。此外,春小麦现在还没有收割,这是极北之地第一次种植庄稼,万一收成不好,或者春小麦根本就不会抽穗、成熟,牧民白白辛苦了一年,却是没有丝毫收成,难免会闹事。洪承畴只得作罢,但他让士兵们整修了雅山口的道路,为将来大军西进做好准备。六月底,正正在监督士兵修筑路基的洪承畴,接到游骑回报:“雅山以西,有一队蓝眼睛、红头发的人,长得很像传说中的魔鬼,他们打着收购皮毛的幌子,却是沿途抢夺当地百姓的财物,甚至杀人放火、强暴女人,有时还将百姓的妻女掠走。”“当地的百姓不会反抗吗”洪承畴皱着眉头,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像人又像鬼的红毛。“他们有枪,和我们的燧发枪差不多,百姓根本无法接近他们。”“有枪”洪承畴大惊,难道他们就是朱由检说的俄罗斯人“他们离此多远”“他们一路东行,现在距离雅山口,大约有两天的路程。”“两天”洪承畴盘算着,现在西出雅山,还来得及,“他们有多少人”“我没点人离得太远,看不真切,估计有近百人。”“近百人他们也有火器”洪承畴沉思片刻,“你先回去,再探再报,看看他们有没有火炮之类的重型火器。”“军座,他们没有重型火器,只有火铳,或者是火#枪。”“没有火炮就好,你先去吧”洪承畴稍稍安心。“是,军座。”游骑向洪承畴敬个军礼,跨上马背转身去了。洪承畴立即停止筑路,开始调兵遣将。直属军部的炮兵团,随火炮留在锡林,洪承畴身边只有一个第十二师,共三个旅,辖九个团,其中亨九县和北望县个驻扎了两个团,赤塔这儿只有五个团,超过五千士兵。听说来敌不足百人,洪承畴暂时没有调动亨九、北望两地驻军的计划,他留下两个团,让师长李立驻守赤塔,亲率三个团西出雅山。雅山口已经清理了宽阔平坦的大道,适合大军通行,但人为清理的痕迹十分明显,洪承畴担心红毛发现此处明军的踪迹,所以他将两个团隐藏在通道两侧的密林里,由他亲自率领一个团,越过雅山,在一个不知名的小丘后面潜伏。明军零星的游骑,一直盯着红毛的动向,不断向洪承畴汇报红毛的位置。一天后,红毛终于出现在洪承畴的视野中,他从小丘山悄悄探出半个脑袋,仔细看了看,果然是一直不足百人的队伍。士兵们既期待又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携带火器的对手。洪承畴也是非常紧张,他不知道对方的火器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朱由检离开赤塔的时候,让他将俘获的火器运送到京师,说明英明神武的朱由检,也是不了解对方的火器,万一对方的火器射程远,威力大,明军的人数优势就会被抵消,况且,他也不愿用人命去换取胜利。他蹲下身子,为了掩饰紧张的心里,洪承畴索性靠在斜坡的草地上,微闭着双眼,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见主帅安详,士兵们稍稍放心,毕竟对方只有数十人,明军的一个团,人数超过千人,还有两个团的援军在不远处的后方,而且,明军都有战马,再不济,明军也可以模仿建奴的骑兵战术,用速度和人数冲击对方的阵地。士兵们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这些红毛必须留下,哪怕是尸体也好。这是他们留守岭北省之后,遇到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朱由检离开后,关外明军第一次遇到敌人,他们要让皇帝必须明白,即使皇帝不在身边,他们也能消灭敌人,不管是敌人是谁。明军一直潜伏在小丘后面,当红毛离他们只有两里的时候,洪承畴将手一招,两侧各一个营的士兵,犹如燧发枪的子弹一般,向红毛的左右两侧包抄过去。两营骑兵在红毛侧后方汇合,加上前面的一个营,红毛已经被包围了。红毛们似乎不在意,他们依然有说有笑,包围他们的明军,直接被他们无视。明军开始收拢包围圈,大部分明军都下了马,他们端着燧发枪,缓缓前进,包围圈越来越小。见到明军

    端着的燧发枪,领头的红毛大惊失色,笑容顿时在他的脸上僵住了。红毛们叽里呱啦几句,明军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勒住战马,停止前进,然后用恐惧的眼神,打量着四面的明军。明军还是在前进,步兵在前,骑兵在侧后方,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像口袋的口被扎住,四面的明军已经无缝对接。红毛们终于下了马,他们将数十匹战马聚在外侧,红毛们则从战马的隙缝中伸出枪管。“原来红毛的火#枪,也不能从运动的战马背上发射,看来,他们的火#枪比大明的,也强不到哪儿去”洪承畴原来最担心的,就是红毛的战马,万一红毛战斗不利,他们就会骑着马逃跑,所以他在步兵的侧后方,预备了一些骑兵,就是准备追逐红毛的。他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如果红毛的火#枪能从马背上发射,那么追逐过去的明军骑兵,必定伤亡巨大,还不一定能留得下红毛。“唦唦唦”战场上只有明军步兵缓慢前进的声音,还未到燧发枪的射程,他们暂时不用瞄准。被围在中心的红毛,则是一动不动,他们紧紧盯着四面如潮水般致密明军,只有他们的战马,不安地甩着尾巴,扭动脖子,还扬起鼻子,嗅嗅空气中异样的气氛。两个不同的大国,两种不同的文明,将在雅山以西,开始第一次碰撞。明军已经对红毛形成包围,又占据人数上的巨大优势,而红毛拥有明军不了解的火器,他们正静静地等着明军进入他们的射程。本书来自 品&书#网 :bookht2929755i

第294章 蓝眼睛红头发() 
“砰明军步兵估量着进入燧发枪的射程,不知道是谁,率先扣动了扳机。 那匹中弹的战马,前蹄离地,仰天长鸣,而其余的战马,却是纹丝不动,看来,红毛的战马,已经适应了枪声。“砰,砰,砰”四面的燧发枪,致密地将红毛笼罩起来。幸好有战马庞大的身躯阻挡,红毛的伤亡并不严重,但受伤的战马都是乱串,将红毛前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