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朕年轻,不懂政务——正因为不懂,朕没打算按常规的方法理政。”

    “臣等恭听圣谕。”

    “恭听?好。刚才毕爱卿说道廉洁自守,很好,但朕还要补充一点,不仅你们自身,还包括你们的下属——如果谁的下属出现贪墨行为,他贪墨的数量,同样算在长官的身上。”朱由检语气一缓,“当然,如果有权臣阻挠、干涉你们正常的工作,你们可以直接来找朕。你们,能做到吗?”

    三人都默不作声,显然在仔细思索,朱由检提出的对下属负责,他们从来没想过,所以需要时间消化。

    最后还是李春烨站出来:“陛下,臣主管兵部,所属的军队数量太大,只怕……”

    “朕一会再说军队的事,先管好你的兵部,可有问题?”

    “那就没有问题了。”

    李春烨已经表态了,虽然黄立极、毕自严还不能肯定自己能绝对掌控下属,也只能跟着表态:“臣也没有问题。”

    “下官犯事,连带长官。这是亘古未有之事。朕也知道难度极大,所以朕给你们每人三次机会,如果谁的部下第四次被查出有人贪墨,那是,你们也就等着致士吧!”

    “臣等一定严格约束部下。”有了三次垫底,三人的信心大增。

    “不仅你们,其它三部也是一样,不久之后,朕会以文字的形式签发下去。”

    三人都是点头,特别是李春烨,眼神中不是自己即将面临的压力,而是满怀对朱由检的期待:难道陛下真的像以前说的那样,开始振兴大明了?

    朱由检又对黄立极说:“黄爱卿兼领六部,由于六部都有尚书,不需要你对其它各部的官员负责,但你要监督百官各行其职,不得推诿。”

    “是,陛下,臣明白。”黄立极刚才没想到其它各部的事,经朱由检提醒,才又吓出一身冷汗。

    “黄爱卿主管礼部,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搜集、整理各民族、各藩国、周边国家、西洋诸国的资料。”

    “陛下是指……”黄立极不明白,礼部不是主管祭祀、礼法的吗?虽然也管着外邦国家,但那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一般是外邦有使者来访时,礼部负责接待。

    “所有国家现在的概况,越详细越好。”

    “臣明白了,臣回去后,就着手准备。”

    其实,李春烨比黄立极更明白,但在朱由检面前,他也不好提醒黄立极。

    “毕爱卿主管户部,现在银子充裕,但要用到刀刃上——毕爱卿知道大明的刀刃在哪儿吗?”朱由检这次共收刮了两千七百多万两,他将其中的一千四百万两直接纳入自己的内库,其余的一千三百多万两交到国库,也就是毕自严主管的户部。

    “臣恭听圣谕。”

    朱由检知道毕自严没有后世的眼光,“朝廷迟早大规模出兵辽东,永除建奴后患,所以毕爱卿虽然现在富裕了,但日子还要节俭,将可能征集的粮食和银子,尽快运至辽东,以备国战。”

    国战?李春烨的眼睛又一次精亮起来,他想起了那个曾经与他展望未来的少年信王,难道陛下要出征建奴了?

    “李爱卿,刚才说到军队的事,朕现在就说说军队。”

    三人都洗耳恭听,国战,那可是动用大明一切的力量,无论胜负,对大明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李春烨紧盯着朱由检,生怕漏听了一个字。

    “大明包括各地的府兵,一共有二百多万,朝廷现在根本无力支付全部的军饷,但要保证辽东、京师和陕西边军的军饷。”

    “朕先说说陕西。长城之外的鞑靼蒙古,表面上臣服大明,但漠南多是苦寒之地,食物严重不足,难保没有部落叩长城入关,抢夺大明的财物和妇女。不管他们实际抢去的财物多寡,但每次抢夺,对土地的破坏和对百姓造成的伤害,都是很深刻很久远的。”

    所以,朕打算,等京师的军队整顿结束,下一步将在西安设立火器厂,专门为陕西边军生产火器,同时,按照京师的方式,全面改编陕西的边军“

    “陛下,陕西有三十万边军,数量是否过多?”李春烨认为,陕西没有像辽东那样的关外之地拖累,完全可以凭长城据守,可以减少军队的数量,节约有限的军饷。

    “不多。”朱由检自有他的一盘棋,“陕西的河套地区没有长城,宁夏军镇就是大明与蒙古直接对峙的最前线,况且,长城自成祖之后,再无大修,多处城墙已经不堪大用,不能单纯依靠城墙。”

    李春烨想起了,朱由检在展望大明的时候,对于北方的蒙古,他根本不准备和蒙古分长城而治,而是要彻底臣服蒙古。现在朱由检当了皇帝,有了臣服蒙古的机会,不知这种机会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再说辽东,军士在前线日夜拼命,他们流汗流血,甚至埋骨他乡,军饷、抚恤绝不能拖欠,一定要足额、及时供给。”

    “是,陛下。”李春烨知道辽东在朱由检心中的位置,朱由检对未来的展望,基础就是辽东,如果不能及时平定辽东,大明长期处在建奴的威胁之下,那一切展望都是镜花水月。

    “最后说说京师,皇家第一军和皇家第二军是朕的亲军,军饷和训练的事,朕会亲自负责;新组建的第一至第六军,都是以火器为主,是将来北伐的主力,一定要让他们的钱粮、弹药充足;第七和第八军,是纯粹的骑兵,他们基本不配备火器,但要给他们配备最精锐的战马和最锋利的马刀。”朱由检转向毕自严,“毕爱卿作为户部尚书,一定要充分配合李爱卿,万万不可有任何刁难。”

    毕自严点头认是,但他反问了句:“陛下,将来北伐建奴,难道不是辽东军,而是京师军?辽东可是公认的大明最精锐的军队呀!”

    (ps:感谢书友书友46的打赏,感谢辰源、安东野、那一抹、红尘的红票帮助,感谢无数留名或者不留名的朋友的支持)

第129章恐吓东林党() 
“辽东军现在可能是大明最强的军队,但他们能守住山海关就不错了,他们怎么会有北伐的能力——毕爱卿,管好你的户部就行了。”

    毕自严一缩脖子:“是陛下,臣多嘴。”

    三位尚书都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朱由检取消内阁,不仅是防止内阁封驳他签发的圣旨,更是将六部直接置于他的管辖之下。

    将来的六部,各负其责,谁也不能将手伸入别人的地盘。也就是说,朱由检将来要修路,只和工部商量;朱由检要花钱,只和户部商量;朱由检要打仗,只和兵部商量;朱由检要是任免官员,只要和吏部商量就可以了,其它各部根本管不着。

    “刚才李爱卿说,军队人数众多,贪墨难以禁止,其实,你根本不用管理每一名士兵。以京师的三十万军队为例,你只要将八名军长管好了,他们自然将各自的师长管好了,而师长们也会将各自的旅长管好了,以此类推,班长也会将各自的士兵管好了。”朱由检的脸上都显现出憧憬,“军人要升官发财很容易,拿军功来。”

    心中最震撼的还是李春烨,在火器局见识了朱由检的“流水线生产”,现在又听到朱由检说道“逐层管理法”,那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对朱由检越了解,就感觉对朱由检越不了解。

    “三位爱卿,你们可明白各自的职责?”解决了李春烨的困惑,朱由检终于准备切入最后的正题。

    “臣等明白。”

    “还有一事,”朱由检脸上的轻松突然敛去,代之而起的是决绝的严峻:“历来党争,都是亡国之道,大唐兴于关垄世家,也亡于关垄世家;大汉则是亡于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

    朱由检不待三人回话,继续正色道:“朕不管你们过去如何,以后都要照章办事、依法行政,如果朝廷再出现结党营私的事,朕还是那句话——立即致士!”

    “臣等谨遵圣谕。”

    毕自严本来就是中立派,没有结党的嗜好。

    黄立极和李春烨虽然托身阉党,但阉党是魏忠贤一人的天下,现在魏忠贤死了,已经群龙无首,虽然上次他们联合弹劾了东林党,但那是朱由检的纵容和诱导。

    阉党现在就是一群松散的利益集合体,没有了贪墨,没有了利益往来,黄立极和李春烨都明白,这个松散的群体很快就会解体。

    所以三个人的回答没有任何的犹豫。

    “朕希望你们是用心回答,而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黄爱卿,朕向你讨个人情,有一个叫黄晓福的人,以后朕会用得上,你暂时在礼部给他安排个职位。”黄晓福就是黄二,朱由检嫌他的名字上不得台面,给他重新取了名字。

    “是,陛下。请陛下明示,要安排什么样的职位?”黄立极不明白朱由检安排什么人,还以为是锦衣卫的密探。

    “嗯……就在主客清吏司任职吧!”朱由检随口说道。

    “主客清吏司?”黄立极感到十分惊讶,这是负责接待外宾的,是礼部可有可无的部门。大明和外邦已经没什么联系,所以主客清吏司的人一般都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朱由检既然推荐人选,当然应该进入重要的部门担任要职。

    “黄爱卿,黄晓福以前不是朝廷官员,所以进入主客清吏司就是学习,爱卿一要监督黄晓福的学习,二要监督黄晓福,不要将社会上的坏习惯带入礼部。”

    “臣领命。”既然朱由检坚持,黄立极也不在反对,在主客清吏司安排人手最方便,只要一份俸禄就行。

    十二月六日,朱由检召见王永光、乔允升、李长庚,地点同样在乾清宫。

    新皇初立,三把火还没烧尽,谁也不敢触朱由检的霉头。

    前面的几个问题,都获得三人的一致支持,包括朱由检向吏部推荐李鸿基,包括朱由检要求工部修筑京师到潼关的水泥大道。

    但朱由检要求他们解散东林党,三人却是犹豫不决。

    “陛下,东林书院是臣等读书之地,臣等结党,不是营私,而是共同为君分忧、为民谋利。”王永光委婉地表达了反对的立场。

    “为君分忧?为民谋利?”朱由检肝火上升,“王爱卿,辽东军饷不足的时候,你们可曾为君分忧?陕西百姓易子而食时,你们可曾为民谋利?”

    “陛下,不是臣等不尽力,只是臣等力有不迨。陕西重建,东林商人也曾大力支持。”东林党果然讲义气,李长庚立即出言支持王永光。

    “别跟朕来车**战——车**战的结果,就是你们集体致士。朝中还有很多人暂时去职,等待递补。”

    东林党人脑子一根筋,他们不怕致士,不怕下狱,甚至不怕流血杀头,但朱由检盛怒之下,如果他们现在致士,递补的一定是阉党,此消彼长,阉党的势力必定盖过东林党,这样的损失他们个人承担不起。

    朱由检目光凶狠地从三人脸上一一扫过:“陕西连续三年大旱,灾民饿殍遍地,你们在哪里?力有不迨?那你们贪墨的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又是什么?李爱卿,你知道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能买多少粮食?能救多少濒临死亡的百姓吗?”

    东林党的确有一些人铮铮铁骨,但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共同利益,根本没有朝廷、国家、百姓。

    朱由检那天在沉思中想到,在后世的历史上,“崇祯”因为无钱剿匪,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被迫向大臣们求援,而富得流油的东林党,却是一毛不拔,一个个跪在“崇祯”面前哭穷,直哭得“崇祯”反而安慰他们……

    但北京城破之后,李自成麾下的牛金星和李过,却是从京师的官员手中,搜刮出五千多万两银子。

    朱由检诛灭魏忠贤之后,因为户部缺少银子,和大臣们玩了一出游戏,数天之内,就从大臣们手中搜刮了二千七百多万两银子。按人均计算,东林党还超过阉党。

    “这……”李长庚面红耳赤,做声不得。

    乔允升一抖衣袖,正要出言相助,被朱由检的目光狠狠一瞪,终于没敢出声。

    “朕不管什么书院,也不管大臣们之间的正常交往,但是,以后朕要是再听说什么‘东林几巨头,聚首’、‘东林党首脑,天然居密谋’之类的讯息,你们就等着集体致士吧!”

    “是,陛下。”三人被迫叩头认错。

    朱由检自上位以来,第一把大火,就是剪灭魏阉一伙;第二把大火,是整顿大明几百年来的毒瘤——明目张胆的贪墨。这第三把大火,不是要解散东林书院吧?

    朱由检连势力滔天的魏忠贤都敢诛杀,连大明几百年来的潜规则都敢彻底整顿,他还有什么不敢的?

    朱由检不管这些东林党的首脑们在想什么,他将手一挥:“你们回去吧!朕不仅看你们的口头表态,更要看你们的实际行动。

    “臣等告退。”

    王永光、乔允升、李长庚三人出了乾清宫,被外面的西北风一吹,这才发现都是满头大汗。

    “王大人,你见过陛下如此凶狠的目光吗?”乔允升被朱由检的目光吓到了。

    王永光缓缓摇头,想起朱由检剪灭魏忠贤一伙的雷霆手段,他也不寒而栗:“两位大人,今后我等还是少来往,先避过风头再说。”

    乔允升、李长庚也是点头。

    朱由检没有去猜测王永光他们的心思,他也没有时间去猜测。

    被关在锦衣卫炼狱之中的田尔耕,终于交代了他曾经在魏忠贤的授意下,派人刺杀朱由检的事。

    朱由检对刺杀自己的黑衣人首领很感兴趣,尤其他当时说了一句“人在江湖,有几件事情能遂人愿”?而且,他当时并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却选择遁入树林,显然不想和自己拼命。

    朱由检在乾清宫外面空旷的金砖地面上,召见了锦衣卫的“五大高手”。

    现在只有四位,老二姬鹏因为被朱由检砍断一条胳膊,暴露了身份,早就被魏忠贤灭了口,又拿去向朱由校抵罪。

    因为朱由检会见的都是武林高手,江湖人物,侍卫们都显得很紧张,一个个都将手中的燧发枪上好子弹,随时准备保护朱由检,侍卫长付小剑虽然没有燧发枪,却是将手按在腰间长剑的剑柄上,随时准备护卫朱由检。

    唐成依然黑衣黑裤,清瘦的身形,显得一副玉树临风的样子。

    “唐成,给朕介绍一下这几位高手吧!”不打不相识,朱由检和唐成交过手,算是老熟人了。

    “是,陛下。”唐成上前一步,他的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朱由检到底要将他们怎么样,别人还好说,他可是刺杀过朱由检的凶手。

    “停。”付小剑拦住唐成,不让他靠近朱由检。

    唐成在安全距离外垂首躬身:“回陛下,左边是凌风,右边是燕然。”

    凌风和燕然上前半步,拱手向朱由检行礼。

    朱由检轻笑:“那轮椅上这位,一定是老大彭博了。”

    彭博一身玄衣,头戴玄色宽边毡帽,安然地坐在轮椅上,他向朱由检拱拱手,算是默认了朱由检的猜测。

    唐成说话就谦逊多了:“回陛下,他正是彭博,不过此人草民也是第一次见过。”

    “第一次?为什么?你们不是五兄弟吗?”

    (ps:感谢书友46、鹰668a、鱼跃江水的打赏,感谢朋越的月票支持,感谢游侠辰源、安东野、太极阴阳鱼、步钧、梦见乌龟爬、14小豪的红票特别感谢书友46的连续打赏,今天中午还有一更)

第129章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