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红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红楼-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九十六章 错综复杂() 
尤氏也不是个傻的。

    很快,黛玉就领着丫鬟们回到了宝钗等人身边。

    她的两个丫鬟,哪怕是平日里十分沉稳的朱鹭,这会儿也是一脸惊叹、激动的表情。

    而雪雁么,脸上简直明明白白的写满了“崇敬”二字!

    黛玉对此还真是颇有些不是滋味。

    倒不是说她不喜欢别人的崇敬,但着实是不想因为这个。她压根儿就不知道那“邪祟”、道士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说就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似乎是帮了她的忙……

    “林大妹妹……”宝钗先携了黛玉的手,将她拉在身边,只是,在她的脸上,也有些钦羡之色。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对黛玉的好处,宝钗看得很清楚。有张家子弟的一句“正气”,之后再说什么天命,也很难有什么坏词了。可那道士又太年轻,那目光似乎还总往黛玉身上溜,就又让宝钗有些不确定起来。

    “蒋夫人,我们进去吧。”思量几转,宝钗还是立刻把话题转了开去。

    宝钗觉着,在这个明明该注意避讳的场合,若是她不提起此事,只怕那蒋夫人和尤家的两个姐妹都会继续在这儿站着。

    就连青玉,她的脸上是很莫名的惊喜,却也显然没想到什么复杂的东西。

    果然,宝钗这么一提,本来表现得体的蒋夫人竟露出几分恍然惊喜的神情,而尤氏姐妹则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去。

    只是,尤三姐在低下头前,还欲言又止、抿了抿唇。

    “我竟忘了。”蒋夫人恢复了大方温婉的模样。但她见到了那样的意外之事,其实也没什么心情和这么小的几个姑娘交谈了。

    可之前说的话也不好转眼抛开,只得道,“尤二姑娘。麻烦你了。”

    接下来,蒋夫人倒是没说之前那邪祟的事,反而先问了荣府几位夫人、奶奶的情形,又问了几句黛玉等人的日常消遣,就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倒是黛玉这时候活泼了。

    等到了尤氏房中,分宾主坐下,黛玉就笑问。“我们姐妹几个是孤陋寡闻的。我们姐妹两个不用说,几位表姐妹也少出门呢。京城里的事情倒是知道得不多。不知平原侯府里有几位姑娘,多大了?平日里又作何消遣?”

    黛玉所问,不算越礼。

    蒋夫人虽心有旁骛。却也还是告诉了她,“我们家的姑娘却是少的,三房人也不过是三个姑娘罢了,倒是都文文静静的,日日的待在闺房里做些针线。故此又从族里接了三位姑娘来陪着她们。”

    大概也正是因为蒋夫人心事颇重的缘故,黛玉早注意到,这蒋夫人有些忽略了尤二姐、尤三姐。之前让领路的时候,就忘了之前说领路的是尤三姐。

    这两姐妹都有些尴尬了。

    以初见时蒋夫人的表现,黛玉可不觉得蒋夫人是太重身份。才不搭理尤氏姐妹。既然如此……

    黛玉忽道。“当初母亲还在世时,我曾听母亲说过,当年她在京城,常与其他勋贵人家的姑娘交往,姑娘们见了面。又往往比些琴棋书画。那时候她自视甚高,不大把其他人家的姑娘视作对手,唯有几家的姑娘是不敢小觑的。当初的蒋二姑娘尤其厉害,不论诗词书画都是上上之选。我还说如今蒋家的姑娘也是一般呢。蒋夫人莫不是太自谦些?”

    黛玉这话……后面的那几句,实在称不上多么的礼貌、客气。

    如宝钗青玉都知道,黛玉倘若是想要礼貌、客气,那绝对是能做得无懈可击。

    她这番作态,是怎么回事?

    蒋夫人显然也有些惊诧。

    于她来说,黛玉这话十分之突兀,她从没想过类似的话会出自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姑娘之口。

    可黛玉的话虽称不上礼貌客气,直接指责无礼也有失风度——因为也可以解释为率性、直接。

    蒋夫人想想,还是道,“如今我们府里的几个姑娘都是愚钝的,哪比得上王妃的绝佳天赋?且要说林夫人当年,那可是才名动京城的。王妃也十分敬服呢。”

    王妃?

    宝钗和青玉早知道这蒋夫人的事情有些不简单,故此才在更多时候保持了沉默。此时一听这称呼,才知道有多么不简单!当下两人更是下定了决心,在不够明白的时候,不要轻易插话。

    宝钗的心底,还难免有那么几分埋怨。

    自家母女上京投靠姨妈,虽有所求,但给姨妈的也不少。姨妈不说帮着她进宫也就罢了,竟连京城里官宦显贵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没有详细告诉她们!

    蒋家出的王妃,可笑得很,她连是哪家的王妃都不知道。

    不过,宝钗两个也不用担心不明白局势说错话了。

    蒋夫人本来就已经无心多待,黛玉这么说话一不客气,就更没心思多待了。

    她很快就告辞。

    照着面子情,几个姑娘难免的开口挽留,可她们都是后辈,不过就是张张口罢了。那尤三姐见蒋夫人忽视她们两个,早觉得不满又无趣,倒是干脆的出门找了尤氏,又请人通知了贾珍。

    大约因为不是亲戚就是世交家夫人的缘故,尤氏没来,贾珍倒是很快就不避讳的来了。

    他的脸上倒也有些憔悴,不过精神看着还好,约莫和蒋夫人客套两句,也就将人送了出去。

    黛玉此时已经知道他和秦氏的事,难免再次想起自己见过的那百二回本来。

    那上面,倒是没明着说秦氏和贾珍的**,但秦氏死后,却写了贾珍的悲不自抑,连棺木都强求好的。

    如今看着的贾珍呢?

    虽有悲色,却不过分,之前在停灵处见着的秦氏的棺木,因着如今黛玉对好木材也颇有些了解,也早看了出来,用的该是上好的榆木——不算简陋也不算奢华。

    ——果然,那上面的东西有许多是不可信的。

    贾珍是何等人?哪能死了儿媳妇就摆出如丧考妣的模样来?

    可这样的贾珍,黛玉却又觉得,比之前所知,还要让人寒心。

    送走了蒋夫人,贾珍又回来对黛玉好一通谢。黛玉因不明白前后,却不肯受,只说要回荣府去。

    贾珍只得说之后再送谢仪,再安排了车子送人。

    宝钗和青玉都按捺着,虽尤家姐妹看着也不是轻浮的人,青玉还对这两位颇为同情,此时却也无心与她们结交。

    待得上了车,宝钗忙问黛玉,“那蒋夫人,还有王妃是怎么回事?我们竟是全然不知,要是说错了话可就不好了。”

    黛玉早猜到了她的反应,倒是回答得很快,“是忠烈亲王妃。”说到这儿,黛玉忽地摇头道,“这位忠烈王妃,比我母亲要小六岁呢。”

    宝钗一愣,忽地想起之前黛玉说的话来——她那番话听着,仿佛她母亲和王妃像是惺惺相惜的姐妹一般。

    但贾家的事情她还是知道的,贾敏十七岁时出阁,要两人差着六岁,那时候,还是“蒋二姑娘”的忠烈王妃只怕才出门交际不久,就是有才名,也不过是崭露头角才对。

    为什么黛玉那么说?

    还有……

    “我若是没有记错,这忠烈王妃岂不该是永乐十五年生人?可忠烈亲王封王,却是洪熙九年的事情了……”宝钗在心底算算,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只因若是如此,这忠烈王妃是23岁才出嫁!

    这也是宝钗之前压根儿就没想到忠烈王妃头上去的缘故。她还道那“王妃”与贾敏差不多的年纪。

    黛玉见宝钗反应这样快,颔首道,“正是如此——曾经的蒋二姑娘乃是庶女。我倒是知道些旧闻。据说,虽她母亲出身不高,才学却好。忠烈王妃的一身才学就是承自母亲,花信之年时,倒是因此得了一桩好亲事——镇国公府上门求了亲。偏王妃的生母去世,照着规矩本不用如何,王妃却到嫡母面前,要为生母守孝。故此,镇国公府的亲事就给了当时嫡出的蒋三姑娘。”

    宝钗青玉听着,都若有所思。

    黛玉又接着道,“偏忠烈王妃的运气也不知该如何说的。生母的孝守完了,嫡父嫡母却又相继因病去世,这孝一守就是六年,彻底误了花期。本来说已经没有好人家可嫁,忠烈王妃又不愿为人继室、侧室,便自请住去观里。谁知平原候府都已经应了,忠烈亲王又在这时封王,皇后娘娘竟还记得当初才名动京城的蒋二姑娘,将她许了亲王……”

    黛玉说得平淡,如宝钗却听出了很多。

    比如说一个庶女名动京城,她听出了宠妾灭妻;

    比如说庶女母亲死亡的时机,比如说庶女在生母去世后的选择……

    还有,黛玉之前的那番话,分明是在确认,蒋家现在的姑娘,和这超品诰命的王妃,是亲近还是不亲近!

    显然答案是“不亲近”。

    那么……

    身为忠烈王妃的娘家蒋家,在今日里那样的异常举动,到底算不算是为忠烈王府奔走?

    因得了迎春的指点,宝钗对如今朝堂的三方势力倒是有些了解的。当下也有些疑惑起来。略思忖一番,又干脆的问了,“那林大妹妹,这宁府的事,是不是和忠烈亲王有些关系?”

    谁知,之前还有些“无所不知”意味的黛玉却是无奈摇头了,“宝姐姐你也知道,父亲母亲都有些年没回京城了。外祖母也有些年,不曾出去走动了。”

第九十七章 钗黛之间() 
黛玉的语气,颇有些无奈。

    她知道的京城故事,当真还就只是“故事”,若是近年来的事情也一一明白,她何必要那样去试探蒋夫人?

    就算是在她的前生……当她病重并不闻外事前,忠顺王府固然是倒了,忠烈王府却还是站得挺稳的。尽管,似乎也没听说他们在忠顺王府的事情上立了什么功劳。

    话说回来,虽之前那邪祟的事,她得了一个“正气”的评价,又说是能镇得住邪祟还得了丫鬟们的崇敬,后面试探蒋夫人,却显得她不够客气,黛玉自己都知道会拉低印象分。

    可对黛玉来说,却依然觉得后面的事更让人愉快。

    再说了,就是不算贾家,她父亲也是铁定支持太孙的。和忠烈相关的人关系处不好,那是半点问题也没有。

    反而是那邪祟的事,她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让她心里十分不快。再说,那叫做张淮的道士特意找出她来,她总觉得这事儿不是结局。只怕后面还会有相关的麻烦。

    宝钗其实也看出了这一点。

    至少她知道黛玉很有些书生气。而真正的文人,都知道什么叫“敬鬼神而远之”。

    是以,她一上车就直接问蒋夫人的事,对邪祟的事情却是一字不谈。等黛玉委婉的说现在的事情她也不能肯定,宝钗于是也就叹了口气,不再多说了。

    倒是一边的青玉感想不同。

    她如今已经把自己认识得挺清楚了。

    而对黛玉的聪明、宝钗的聪明,她也算是早有所知的。虽然宝钗就算是再聪明,青玉觉得自己也很难喜欢她,觉得她势利,可在她们两个说话时,青玉也就还是静听着。

    等他们说完了,青玉才道。“姐姐,你们倒像是忘了之前的事?我听说龙虎山张家是天下道门之首,那里面的道士说一声正气,之前姐姐和你外祖母担心的事情,就不用太担心了吧?”

    黛玉蹙蹙眉,只得道,“现在你知道多读书的好处了?”

    她倒是很清楚青玉怕听什么。

    果然一听这话。青玉差点儿就把自己给缩起来了。只是她还是咕哝了一句,“又不是读多了书就能一定有正气的。”

    说到这儿,青玉还瞥了宝钗一眼。

    宝钗于是也无奈了。

    只好又拉了黛玉道,“虽妹妹对近年来的事也知道得不多。但总比我们强些。日后还要多多向妹妹请教了。”

    黛玉点头。

    “……其实,若总是如之前一般,就是不知道也没什么关系。但要我看,只怕日后我们姐妹几个都有出门交际的时候呢。我和妹妹还有一年时间,宝姐姐你们却是要准备好了。”

    宝钗轻叹一声。

    自从到了贾府,她就一直想着依靠贾府的关系网出门交际,以打开局面。但现在这种打开局面的方式,却是她完全不想看到的。

    且黛玉这番话,也让青玉真正噤声了。

    她虽不如这两个聪明。却也不是傻的。这番话分明回应了她之前的说法——仅仅是那一声“正气”之说。至少不可能彻底解决之前担心的那些问题!

    还好……

    不管再复杂,按照姐姐之前的说法,她们是可以回家了?

    以宁府和荣府的距离,虽还有丫鬟跟着步行,等姑娘们的这番话说完。小车也已经到了贾母那儿。

    多半是因为她们陪着蒋夫人说了些话的缘故,宁府的事情已经传过来了。

    黛玉清楚的察觉到,贾母这边的丫鬟媳妇嬷嬷,看她的目光已经和之前又有了不同。

    虽黛玉不愿理论,心中却是明白的。

    和之前相比,至少这些目光少了许多的敬畏。

    黛玉心中倒是感慨了一番——先前和尚说是“气运”,而如今道士说是“正气”,显然在这些勋贵家下人的眼里,神秘的气运让人敬畏,书生读书而来的正气,反而更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这么一想,黛玉连心中感慨也不足够了。

    在走进贾母房前,她还笑着对宝钗说了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圣人所言,哪句不是至理名言?”

    ——黛玉之所以愿意和宝钗交好,有一个原因是,在这贾府的姐妹里,唯有一个宝钗,能在绝大部分时候跟上她的思路。其他几个,就算是史家的大姑娘湘云,也只是在诗词上有捷才罢了。

    果然,青玉听得懵懵懂懂,宝钗却显然明白了黛玉这天外飞来的一句的意思。

    可听懂了是听懂了,宝钗的言辞素来厚道,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黛玉——黛玉这会儿说这么些话,都很难说这是单纯的刻薄,还是在讽刺贾家的门风!

    黛玉偏又加了句,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宝钗轻咳一声,只得道,“可见就是朝堂上的士大夫,也很有些不明白事理的。”

    黛玉轻笑一声,这才不吭声了。

    青玉在旁边听得却是抓心挠肺。

    ——搞什么搞什么?她这姐姐不是到了贾府就很少说四书五经了吗?如今怎么又说起来了?而且为什么薛宝钗居然能合上啊!?这些话又是怎么冒出来,怎么连起来的啊?

    这些话里,青玉其实倒是听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甚至也知道这是古代所谓的“愚民政策”。但她怎么也不知道是怎么和后面的话连上的,更不知黛玉为何会满意。

    其实,黛玉和宝钗的对话,倒没那么复杂。只是青玉再一次的心有定见,才怎么都想不明白罢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话本就说的是教化之道。教化之道,后面怎么可能跟着愚民政策呢?

    是以,黛玉后面那句话的断句本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断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可这世上断章取义的人多了,反正圣人也没亲自断句,一旦吵起嘴仗来,谁能管得了圣人原意?黛玉那种读法,也是有不少人采用的。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就事实来说。还真是“愚民”比“教化之民”更好管理。

    就朝廷来说如是,就高门大族来说亦如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