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一种态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人是一种态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徐俐
  第一部分
  第1节:自序
  第一部分我的职场风云
  小女子下乡在长沙台的日子
  我与《中国新闻》
  跨出国门的女主播
  女主播——直播战争的日夜
  名将之约——深的是遗憾,浅的是痛
  长路千万里——直播新疆
  寻找从零到零的勇气
  第二部分我的爱情婚姻观
  相信爱情
  源于朋友的相识
  最是那心动的默契
  因为爱情而美丽
  亮出自己的钱袋坦坦荡荡
  幸福是一种能力
  寻找对等的匹配
  走向自我和解
  第三部分我的美丽心得
  六岁那年我瘸了
  宁可穿破,不可穿错
  我理解的职业装
  迷失于巴黎的优雅
  做一个丝巾美人
  我的美容态度
  将健身进行到底
  我眼中的美丽女人
  美丽是自己疼爱自己的方式
  第四部分我的博客生涯
  我成了博客
  母亲——一种心痛的描述
  谢谢你,儿子!
  小黎的发屋
  火车上的女人
  博客——另一种自我表述
  后记
  自序
  这几年里最俗的事情之一,就是所谓〃名人出书〃,一时间〃名人出书热〃几乎成了大众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尽管如此,却还是没能阻挡住更多大大小小的名人以各种理由、各种角度、各种形式出书。
  尽管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名人〃,被一些人知道、认识,也不过是职业的特殊性使然。2006年〃春晚〃的小品里,宋丹丹说〃没有绯闻的名人,那不是真正的名人!〃尽管有婚姻的变动,我依然可以安安静静地在媒体的视线之外生活,就足以证明我的〃名〃远没有大到具有市场利用价值的程度。但尴尬的是,如果我动笔写书了,却又逃不脱被归入〃名人出书〃之列的命运。所以,这几年里,凡议及写书的话题,便总有朋友提醒:你的屏幕形象十几年来不惹尘俗,别在写书这事上落了俗套。
  其实六七年前,就有对我过去的文字有所了解的出版社编辑约我写书。如果那时写了,虽然未必大卖,但至少不用顾忌惹来非议。可那时不管别人如何怂恿,我里外都下不了决心。在我的心里,写书是件神圣的事情,没有特别的感悟或特别的才情,最好不要尝试。我想这和我从小对文化和文字的崇敬有关。我从小不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如果说在我少女时代的朦胧憧憬中,对未来的爱情曾有过什么想象,就是希望我的爱人是一个〃导师〃,可以在人生与文化方面都予我以指导。而可以充任这一角色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和文字修养。爱人如此,书更当如此。因此在我的概念中,书,即使不是神圣的,至少也是严肃的,或则给人以教益,或则给人以启迪,至少也要给人以文字或意境的审美愉悦。我从不认为那些拉拉杂杂、东鳞西爪的生活片断,也有资格拼凑成书。虽然也曾被人夸为才女,在长沙台时也曾有文章在全国散文类评奖中获得过一等奖,但是在没有确信自己有足够的人生感悟可以示人之前,我找不到说服自己提笔写书的理由和勇气。
  现在之所以提笔,一是女人年过四十,一面还在执著不已地向往着更美好的未来、更广阔的前景,甚至更优雅的形象和更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也分明有另外一只眼睛开始回望过去。以往那些因为一往无前而被留在身后的脚印,竟也勾勒出自己从未留意和思考过的人生轨迹,并呈现出某种让自己都颇为意外的人生意味。少时常感佩长者的睿智与通达,自己虽然至今不敢做如此想,但套用那句〃经历也是一种文化〃的熟语,大概〃经历也是一种智慧〃。有智慧者,可以反观自己,可以思考人生;可以反观自己、思考人生者,可以写书。
  促我提笔的另一个动力,来自于中信出版社的编辑符红霞女士。
  偶然机会下的晤谈之后,红霞极诚恳地对我说:写吧!你既不是卖名气,也不是卖隐私,而是把你的人生感悟写出来,与和你有着同样或相似经历的人们分享,这多有意义!
  除了她的诚恳之外,〃分享〃这个词打动了我。如果说我过去对书本所赋予的教益、启迪之类的重任,让我视自己提笔写书为畏途,〃分享〃的概念则把我从自己堆砌的高台上放了下来,即使是那些曾经让自己觉得过于琐屑的片断,也会作为无法忽略的经历,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特定的角色,而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真实和丰富。这种真实与丰富,恰恰可能会在分享的过程中,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几乎与红霞提示我〃分享〃概念的同时,我被朋友拉入博客的行列。短暂的博客经历中的亲历和旁观,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人们是多么地渴望和需要分享。或许在这个日益丰富和快速的世界中,每个人的个人经验,都是片面、单薄和有限的,如果不借助于分享他人的经验和见识,每个人都将无法了解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多么奇妙而广大,而这个广大世界中的人生可以多么丰富多彩。况且以我的观察,越是那些访问量上百万的热门博客,越是少见贩卖隐私或攻讦谩骂,多的倒是主客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这样的发现,更让我觉得红霞给了我一个最好的理由。
  当然,分享需要条件,过于苍白的人生,缺少与他人分享的资本。在这方面,我稍感宽心:我比很多人年轻,但比更多的人年长;我的人生不如很多人精彩,但比更多的人丰富;我不如很多人活得壮烈,但比更多的人活得认真。我是个试图活得精彩的职业女性,我对职业的在意,对感情的期许,对人格的珍视,对日子的会心等,都是我生命质量的重要构成。或许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太多人动辄宣布〃看透了〃的时代,我依然固执地不放弃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信心,依然保持着眼睛和心灵的清亮,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以至于那些比我小了十几二十岁的同事,都时常不无惊讶地打量着我,说我是难得一见的拥有精神洁癖的〃稀有动物〃。
  第2节:我的职场风云
  本着如此分享的愿望,我在坦诚,也在坦然地书写自己。
  对于女人,人们有无数种评价的标准,对我而言,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更多的还是判断她的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态度。女人如何对待他人,实际是在塑造自己。女人是一种态度。书名由此而来。
  我的职场风云
  我所在的博客网上,有人连续发了好几组有关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回忆文章,看者甚寥。大约现在上网的多数人,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再去了解他们的上辈曾有的惨痛经历,说起来也很难让他们理解和共鸣。偶尔也有人跟帖呼吁:应该多些人来记载知青曾有的过去,否则记载的缺失和记忆的遗忘都是对历史的不忠,不忠的结果就是中国因此不可能再有完整而可信的历史。
  我下过乡,说起来基本无人相信。基于礼貌,人们不便打听年龄。
  仅从我的外貌和神气判断,没有人们印象中的对于知青的起码记忆和想象。不是一张饱经风霜的沧桑的脸,神气过于喜兴,举止也过于佻,细皮嫩肉,通体附着养尊处优的雍容,怎么会是知青呢。
  我确实当过知青,就在执行知青下乡政策的最后一年,那年我十六岁。下得晚加上年龄小,我比有过下乡经历的人至少小了三五岁。而现如今,什么都更新快,小了五岁,就可以说是差了一辈儿了。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不可能把我同历史上的知青概念联在一起。当我舞动着纤细的胳膊告诉别人,别看我瘦,干活还是挺能吃苦的,自然也无人信了。
  在中国的政策里,下乡是可以计算工龄的,所以我的职业生涯,就应该从下乡的时候说起。
  小女子下乡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不满十六岁,按当时的政策,不满十六岁的,可以暂缓下乡,等满了再下去。所以,我是1977年毕业的,下乡的时候已经是1978年了。
  1978年已是下乡的尾声。我记得那年下到指定知青点的知青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生。我的爸爸在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工作,是部队驻扎在那里的军代表,我下的那个知青点就是设计院设在长沙县的一个知青点,离市区大概四十公里。
  我家与三户人家为邻,其中有两户人家的女儿已经在知青点,下乡前听她们讲过许多关于下乡的可怕的故事。印象深的是,她们说在另外一个知青点,有个女知青特别想回城,轻信了生产队干部的话,委屈地和那干部睡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回城,就跳水塘了,不知死没死。还有的知青因为下乡时间过长,又没有回城的希望,绝望得直把脑袋往墙上撞。我刚十六岁,天真得什么都不懂,不知道睡觉的代价是什么,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拿头往墙上撞,听了她们说的,尽管内心也有说不清的恐惧,但我还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兴冲冲地下去了。
  那个岁数,我渴望独立。
  下乡的那天,妈妈陪着我。因为去的知青少,自然没有敲锣打鼓欢送的场面。汽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所在的知青点。
  知青点是一排平房,有些旧,大约十几间。平房的后面是一些山坡,种了许多蔬菜;平房的前面是一个百十来平米的晒谷场,再往前就是农田了。我下去的时候正值五月,江南的一切都骄傲地绿着。房前、屋后、刚插完秧的水田,到处都泛着湿淋淋的绿;坡上那些带着水珠的蔬菜就更是绿得新鲜,它们迎风玉立,一副〃邻家有女初长成〃的宣示模样。我的记忆里很少有那么多新鲜的绿,一圈儿看下来,好半天都在高兴。
  妈妈没有我的雅兴,在她的眼里,这知青点只有一点可取:知青点就在马路旁边,紧靠着公共汽车站,要想回家实在太方便了。所以妈妈对我说:呆不习惯你就经常回回家吧。
  我才不嘞!
  但是,知青生活远没有我眼里的绿那般可爱,头两天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我们知青自己开伙,坡上的蔬菜都是知青种的,自己种自己吃。每天早晨,知青们先要集体上坡把当天吃的菜摘回来,然后才吃早餐。早起,我觉得肚子痛,去了厕所,回来的时候,大伙儿已经去了坡上。我没有多想,又接着回房睡,因为我的肚子一直在痛。
  早餐的时候,我被通知不许用餐,原因是我偷懒没有去坡上摘菜,而知青点的规矩是谁不摘菜谁就不许吃饭。
  怎么没人告诉我呢?!何况我是肚子痛才没去!老知青为什么这么欺负人?!为什么这么没有同情心?!
  我只想独立,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不知道新知青通常是要被老知青有意无意地修理一番的,我以为肚子痛了就有理由被同情、被理解。
  虽然我心存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刚来,或许会被网开一面,但是,〃点长〃有话:照规矩办,不许吃!
  不记得自己是否泪水汪汪,那顿饭是结结实实地没吃。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我在十六岁的时候依旧瘦弱,记得当时的体重是七十六斤,时常有人说我一副风刮就倒的模样。罚饭的时候,或许是我太瘦小,我记得有人为我说过情,隐约记得点长也不想太绝情,想赦免,但有较劲的在,点长就只有坚持了。
  这就是我知青生活的开始,这种不温暖的开始直到我离开的时候都没有温暖过来。
  一踏进社会生活,社会给人一张怎样的脸孔,可能会实实在在影响人的一生。我现在格外在意同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相处,就是不希望看到他们对社会生活曾有的梦想破碎在自己手上,我想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他们,生活不全美好,但确有美好并值得珍惜。
  第3节:拿高尚当卑鄙
  我在知青点呆的时间不长,还没太弄明白大家怎么回事,就已经调走了。除了和我同年下去的那个女生,其他的知青大约都在二十岁以上,至少有两年以上的〃点龄〃。在我当时的眼里,他们很世故,很成熟,想事和我很不一样。
  有一次赶集,大伙儿告诉我集上有桃子卖,我从小好吃桃,尽管集很远,我还是欢天喜地地去了。其实不止我一人爱吃桃,临去的时候,有两个知青托我帮她们带点回来,路远,她们就不去了。
  我记得我是背着一个黄书包去的。一个书包怎么能装下三个人要的桃呢?那时买东西没有包装,何况是农村集市,所以买桃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东西装,实在没有办法,我就一狠心,自己没买,帮那两个人买了。可怜我走了那么长的路哇!
  我这不是在学雷锋吗?舍己为人嘛!或许我还有些自我感动,总之,我是一边遗憾一边高兴地回来了。
  把桃子交给了她们,我就两手空空了。她们问我为什么自己不买,我说没东西装,自己就没买。她们谢了我,一人还塞给我一个桃子,事情就过去了。在我心里,这是件很圆满的事情,毕竟我没有辜负别人的托付。可是几天之后,我听到了另一种说法,说我小气,说我知道只要为别人买了,别人就一定会给我桃子吃,我就可以为自己省下钱了。
  在一个刚出校门不久,觉得世界还无比美好的少女眼里,这种想法和说法是我当时完全难以想象和接受的。我当时一定郁闷坏了,我不知道世上为什么会有人拿高尚当卑鄙,如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现在来说这些事,有小题大做之嫌,可当时对人和社会生活的理解非常有限,自然做不到一笑了之。
  老知青确实没给我太多好印象。我不仅不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平时的说话我也极不习惯。有一次,一个男知青刚洗完澡正准备出门,有女知青就说:〃哎呀,打扮得像个婊子崽样的,搞么子去?〃我不懂什么叫婊子崽,只知道难听,就问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她一脸不屑:〃装什么假正经,过不了几个月,你就和我们一样的。〃我心想,打死我也不会和你们一样的。我也不懂他们的男女状态,不懂他们青春期的打情骂俏。有个男知青的裤子破了,破在屁股的位置,有女知青就说:〃过来,趴这儿!〃女知青拍拍自己的双腿,男知青真的就趴在她的腿上,裤子也没脱,让女知青为他缝屁股。别人的日记是不能看的,这总该知道吧?照样偷看,看完了还满世界乱说,我就只好当着他们的面把日记烧了。
  我心情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人都怎么啦?农村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吗?在这里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吗?人为什么在这里会越变越坏呢?我年纪小,又初来乍到,我不理解环境,更不懂得环境决定人的道理,对自己眼见的一切,真的非常不喜欢。
  但有一件事情我至今都觉得温暖,遗憾的是同老知青无关。
  我们知青点有两条规矩:早上不上坡摘菜不许吃饭;晚饭前不挑一担水不给水用。我们挑水的水塘比知青点地势低,从知青点下坡到那儿大约两百多米。挑水用的木桶是南方农村习惯用的那种大木桶,人说满满一担有一百二三十斤。每天的挑水对我都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尽管我每次只能挑半担,但就是半担水,我要把它从塘里舀起来都极不容易。水塘边架了跳板,人得先站在跳板上,用木桶把水起上来。那一下靠的就是手劲。有好几次,因为木桶连水的力量太大,我差点被木桶反拽下水塘。我们知青点有个带队干部,是设计院派来的,姓张,他可能早注意到我挑水非常困难,所以有好多次,我挑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