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水淼 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水淼 著-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庸和琼瑶一样,金庸笔下的爱情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情之所至,鬼神可通,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只不过与琼瑶笔下的爱情相比,金庸的爱情中更多了一份豪情壮志,一份江湖侠义。

彼此关怀对方,为了对方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这是金庸对于爱情的基本评价。不论讲武侠,还是讲爱情,金庸都是个童话作家。他笔下的男主人公不一定很英俊,但一定豪气冲天;女主角不一定美丽,但必定内心善良。只要两情相悦,爱情决不会受阻,他们撕毁世俗的面具,失贞不是问题,残疾不是问题,容颜憔悴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万人唾骂不是问题,身处两地不是问题,生死不是问题,因为有个信念牵引着他们。

当看到“想不到我任盈盈也跟一只大马猴绑在一起,生生世世再也分不开了”,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像经历各种坎坷,多次离合后两人在一起的情景,想像盈盈的娇嗔、妩媚,还有柔情;想像他们琴瑟共鸣,携手闯天涯的浪漫与侠情。不管经历了何种磨难,爱情最终会将两个人绑在一起。

当万念俱灰的杨过在十六年后跳下碧水寒潭,走进别梦依稀的茅屋,对镜感叹时光易逝,华发易生的时候,一只纤纤玉手搭上他的肩头:“不是你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读到这里,小龙女的那只手搭在了多少人的心头,在一瞬间,我们都会相信“爱情永恒”的谎言。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包含了金庸十四部小说,读起来却浑然天成的对联大概要数70年代人念得最顺口。

金庸小说进入中国内地适逢开放之初,以电影《少林寺》为代表,掀起了一阵功夫热。当时的这股热潮现在看来纯朴得近乎可笑,全国大批少年离家出走学功夫,成为那时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功夫热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催生了一批武术杂志,其中以杭州《武林》杂志最为著名。1982年,《武林》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成为金庸小说在中国内地风靡一时的起点。

金庸小说刚进入大陆的时候,并不受欢迎,被视为旁门左道,甚至是渲染暴力毒害少儿心灵的毒草,如邓丽君的歌声传入一样,起初被视为“靡靡之音”,听惯了革命歌曲,看多了革命小说的人,很难接收这种大胆的阅读内容。有的地方开展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港台流行歌曲和武侠小说都在清除之列。

如果有哪个孩子看武侠小说被父母发现,轻则被没收,重则挨打,但书中的侠义故事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偷偷躲着看。厚厚的一本书,不看完舍不得睡觉,吃饭时也捧在手里,不敢上桌子,就搬个半高凳,书放上面,饭碗夹点菜也放那里边看边吃。一本书能看好几遍,不少孩子的小说被老师和家长没收过。

上中学后,读金庸小说不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了。同学们都争相夸耀自己读得多、读得好,“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里面的人物如数家珍,对金庸的写作手法也了如指掌,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看金庸武侠小说,更可以光明正大地切磋武功,光明正大地模仿里面人物至死不渝的爱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勃兴,金庸小说也越来越成为娱乐大众的符号。从金庸小说的母源地香港看,武侠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最具消费文化特征的文学形式,与电影电视相结合而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在这里,金庸文化已不仅仅是武侠小说本身,它还至少包含了徐克的声光色影、黄日华的豪情才气、翁美玲的俏笑嫣然、罗文的低吟浅唱,乃至于王家卫的另类颠覆。

第七章摩登时代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离我们越来越远,又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正如我们作文中常说的“改革的春风刮遍了大江南北”。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集体所有制向承包制转变。

大步流星奔小康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离我们越来越远,又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正如我们作文中常说的“改革的春风刮遍了大江南北”。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集体所有制向承包制转变。一切都在转变中,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另一部分人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全民开始奔小康,干部下海、农民经商、商人出国。改革的春风刮来了一些万元户、暴发户和大款,家庭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平常百姓家庭表现为:土坯房慢慢消失,二层的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由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组成的三大件由冰箱、彩电和洗衣机取代。孩子们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上中专的学生越来越少,考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农村,大点的孩子也不甘于待在家中,纷纷进城打工,电视剧《外来妹》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这些变化最明显的体会在于我们手中的零花钱一天比一天多了。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出现。零食越来越丰富,玩具越来越新奇,衣服越来越花哨,可以消遣的地方越来越多……街头出现的录像厅中播放港台武打影片或者盗版国外大片,迅速抢占国内电影市场,录像厅也大有取代电影院之势;街上到处是桌球台,连路边小吃店或小修车场都放置桌球供顾客娱乐:“卡拉OK”也登陆中国,男女老少拿着话筒,吼上几嗓子,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游戏厅也由城市蔓延到乡村,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背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格言,放学后,溜到桌球厅、游戏厅的孩子日渐增多。

在这个万象更新的社会,我们的反叛意识也一天一天增强。

霹雳舞

霹雳舞风靡全国时,很多男生喜欢穿高帮的运动鞋,把长裤脚系在鞋里,戴半节有小洞的摩托车手套,一下课就在走廊里交流新的舞姿。

80年代初期,美国青年流行一种叫Breaking的舞蹈。这种舞蹈在我国叫做“霹雳舞”,曾火爆一时。顾名思义,Breaking是一种节奏非常强劲的舞蹈,跳舞的人往往兴之所至做出一些难度很高的动作。霹雳舞的流行源于美国电影《霹雳舞》在中国上映,影片播出后,片中人物“旋风”、“马达”俘虏了许多青少年的心。

《霹雳舞》讲述黑色双煞旋风、马达两兄弟对街头舞蹈的执着及让世人多多了解街头文化的迫切愿望。旋风出场一般这样介绍自己:街头舞蹈家,旋风;而马达则是用非常炫的霹雳动作告诉别人自己的价值所在。旋风和马达凭借对霹雳舞的至爱不渝和刻苦认真,他们终于笑到了最后。

说《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一点也不为过。这部歌舞片最早通过电影、录像带、内部观摩片和电台广播其配乐的方式流传。当时的观众被这种不按人体正常规律旋转的舞姿深深吸引,在霹雳舞盛行之时,很多烫着爆炸头,身着迷彩服的年轻人在大街广场上,提着录音机或者身带随身听,随着强劲的音乐跳舞,引得观者如云,严重者引起堵塞交通;学校的男生们也不放松对霹雳舞的练习,一到休息日就在家模仿蜘蛛爬墙的动作,偶尔也在公园草坪上拿几个大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音乐,身体就会跟着自己的感性神经舞动;在学校的时候恨不得把教室、操场都当作舞厅,节日舞会上肯定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实在是受人瞩目,他们舞动出对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理想,既能博得女生喝彩,又能博得小男生的崇拜。

霹雳服、霹雳手套、高帮球鞋,一系列和霹雳舞有关的产品也随即开始热卖。第一批霹雳舞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后来组成了摇滚乐队,田壮壮的电影《摇滚青年》就是对那段日子的真实记录。

可惜由于当时Hip…Hop这种文化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流传,没有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所以霹雳舞疯狂一阵后便走向低落,最终消失,成为历史。直到现在,街舞又一度流行,才让人想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霹雳舞,回想起曾经对霹雳舞的狂热。

跟着潮流走

80年代的服装是传统跨越于现代风格的,以至于逐渐走向个性化的阶段。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中国服装也首次引进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踩蹬裤、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装、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这些时装新概念铺天盖地卷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确实有点令人应接不暇。

据说踩蹬裤最早唤醒了中国女性的审美和独立意识,它也一度大规模地泛滥流行。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菜市场监工的老大妈,她们几乎人人都有一套踩蹬裤。到后来,踩蹬裤被弃置一旁,无人再去问津。但是,它的功劳不可辱没,有了它,也才有了日后的超短裙、露肩露背裙……不管怎样,它算得上是千篇一律女性服装的最初反叛。

此外,喇叭裤几乎是最受争议的一种服装,它的大肆繁衍及迅速流行的确令人瞠目结舌。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通过关于喇叭裤的功与过、罪与罚等问题的探讨,人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张扬个性、尊重自我的年代。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在着装方面,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大家在选择衣服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性和趋同性,就像风行一时的红茶菌、甩手疗法、君子兰、呼啦圈等等。

一时间,要么街上都流行红裙子,要么都流行黄裙子、黑裙子、白裙子……大家在街头或聚会场所,经常能看到和自己穿着一样的各色人,但通常并不感到尴尬,而且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里长外短一大怪,短裤穿在长裤外”。但真正怪的还不只这些。为了追求新潮前卫时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一些年轻人故意将新衣服作旧,或者掏个洞,或者磨破边,有的还干脆撕破裤边的侧缝线招摇过市。还有,长裙及至脚面,短裙刚好盖臀。在开始睁开朦胧睡眼看世界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时髦,追赶潮流。

校园时髦装

海军装蓝与白是小时候的基本色,最常见的是女孩子白衣蓝裙,男孩子是白衣蓝裤,或者蓝白相间条纹的衣裙。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要是能弄到一顶海军帽就更神气了。

每次被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然后趁我等不备时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被人家的赞美封了嘴了,疼也得忍着。

马衣马裤套装,上装无袖,下装七分长,带点卷边或者蝴蝶结,一般都是买好布料,到缝纫店量身制作。现在没有这一说法,但是无袖装和七分裤却很流行。

夏天,校园里的女生要么穿着裙子,要么穿短裤,直到“马衣马裤”的出现,让女生们穿上了的确良面料的要长不长,要短不短的裤子。马衣马裤流行的时候,裙子被女生们冷落,这也方便了一些好动的女生。

蝙蝠衫最时髦的时装,袖子大得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张开双臂,样子似蝙蝠。

常常在塑料软皮本的彩色插图上看到穿这种衣服的明星照,算得上最流行的奇装异服了。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地溜到座位上。通常和蝙蝠衫搭配的是运动头和健美裤。

泡泡袖连衣裙这款连衣裙的看点不是在裙上,而是在肩膀上,有长袖,也有短袖,肩膀处有小的褶皱,形成两个大的隆起,隆起的幅度越大越受欢迎。

这样的款式之所以受女生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受童话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公主服都是这样的泡泡袖,有股贵族气质。

萝卜裤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面宽下面窄的一种裤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好看,裤腿一律收紧。

课间,穿着萝卜裤的男生,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走来走去,自我感觉良好。裤子一般是白色的,如果能配上白色上衣,感觉自己就是“白马王子”,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健美裤弹性面料第一代产品。同样是流行与时髦的象征,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贴身,脚跟踩着裤底。

因为有弹性,所以穿上去很舒适,因为这点,所以经常有人把裤子穿反了自己却浑然不知。健美裤流行的时候,学校从一年级的学生到上了年级的中年女教师都穿,何其壮观。再配一双白色运动鞋,上衣配什么都行,夏天配衬衫,冬天配棉衣。健美裤可以把腿包得紧紧的,若低头走路的话分不清对面的女生谁是谁,只看到一双双性感的黑腿。

喇叭裤式样跟萝卜裤相反,上面小,下面裤摆大。因为喇叭裤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第一批穿喇叭裤的人,不是“男流氓”就是“女流氓”,通称为“不良少年”,严重的还牵扯上道德问题。到我们穿的时候虽然已经不是那么严重,但在老师家长眼里,仍然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象征,穿着它多少还是有点风险的。

直到今天,喇叭裤的历史还是没有走到尽头,现在的喇叭裤,无论大的、小的或倾向于直筒的,形变而神始终未变,配合着菘高鞋,正好掩盖身材矮小的缺点。

迷彩服一种伪装服,以草绿色为主,本来是一种军装,却在校园中颇受男生们欢迎,是一种个性服装。有人把它当军装,有人把他当时装,也有人把它当舞蹈装。在霹雳舞流行的时候,就有男生把它当作舞蹈服,配上球鞋,戴着眼镜,在课间的走廊中起舞。

白球鞋白色,帆布,有鞋带。

学生时期一有什么重大节日以及校际活动,都会要求穿白球鞋。这大概相当于现在许多活动请柬中标明的“敬请正装出席”一样。谁的白球鞋最一尘不染、最干净、最白,谁就会把小胸膛挺得越正。于是,怎样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工夫把脏了的球鞋弄白成了大家不停开动脑筋的动力来源,用粉笔把球鞋填白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方法。

到了后来,出现了一种叫“白鞋粉”的东西,只要把脏了的球鞋用水泡透,把“白鞋粉”敷在鞋面上,等鞋自然干了之后就会变得离奇雪白,绝对地省功夫。

引领时尚的人

高仓健(渡边)

硬汉形象。他阴沉、冷毅、不动声色,即使是爱情的袭击也很难在他的眼角看到一丝一毫的表露。当他主演的电影《追捕》走上中国银幕后,那个不苟言笑、身手敏捷的刑警“渡边”立即征服了许多女性观众。从此中国妇女坚定了对于男人的审美观,他微蹙的浓眉、忧郁的双眼、刚毅沧桑的面容成为了男性硬汉的典范形象。高仓健成了硬派男人的代名词。高仓健狂热的时候虽然我们还不大,甚至没出生,因此我们受到的是他的余热,但仍然很猛烈。

周润发(小马哥)

最迷人的就是大背头,梳得油光锃亮齐齐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