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逍遥人生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逍遥人生路-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套路在林凡重生前已经看得腻烦了,甚至到了一看到这样的套路就直接弃书的程度。

    但问题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套路,没有见过这样的设定。甚至这样的套路对他们来说还无比的新颖。

    现在类似这样的小说还是以武侠小说为主流,虽然现在已经有作者受黄易的影响已经向高武的方向发展,但还是没有脱离武侠小说的范畴。

    但实际上,近这几年,武侠小说也快走到了下坡路的尽头。几大名家要不是封笔了,要不是好几年都出不了一本好的著作。

    而武侠小说对新人来说就是一个坟墓。

    没有名气、珠玉在前,再加上出版商也不愿冒这样的风险。新人要写武侠基本上是死路一条。就算是稍有名气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很难像以前那样大卖。而读者除了名家作品,对于武侠小说这种其实套路也很明显的小说也不太感冒。武侠小说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所以市场上极需创新类的作品。

    这也是黄易的玄幻小说近年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而林凡这种全新的套路给何旭文带来的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看到他小说开头的一刻,何旭文几乎感到了一扇大门正朝着他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眼前。

    看完林凡的小说他才知道,原来小说还能这样写。

    但套路之所以能成为套路,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之处。

    这是经过前世十多年来快速发展形成的一种潮流趋势,甚至成为了一个模板。

    这是也林凡对他这本小说如此有信心的原因。

    但何旭文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代,虽然觉得林凡写得很好,但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之前,心里依然无比忐忑。之所以要飞过来找林凡签约,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赌博。要不是他的出版社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他也不会做出这样背水一搏的举动。

    林凡知道他还有疑虑,但事实会告诉他,这种模式将会是以后的潮流。而他将会成为引导这种潮流的前沿人物。

    然后过了不久,第一菜就送上来了。

    林凡淡淡一笑,道:“要不然我们边吃边谈。至于旭文哥所担心的事情,等下吃完饭以后,我给你看一下后面的稿子,要是你觉得还是不行的话,那我们接下来的事情也不用谈了。你看行不?”

    “呃,好吧。”

    何旭文在面前这个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中的少年身上感到太多惊奇的地方。看他脸上散发出自信的笑容,何旭文心下的疑虑不禁淡了一点。

    希望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吧。

    何旭文眉头稍稍松了一点,拿着筷子想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十三章 松了一口气() 
饭桌上,几人并没有继续讨论林凡这本小说的问题。因为在看到后面的稿子之前,现在谈任何条件都没有用。

    何旭文对于林凡的年龄始终还是有疑虑。如果林凡的年纪再大一点何旭文觉得倒没什么,但林凡的年纪实在太小,就算任他如何说,这样的年纪实在是硬伤。

    而林凡见状也没有与何旭文辩论的心思。他相信事实会证明一切。

    所以见到何旭文脸上微微皱着的眉头,淡淡地说一些无关重要的话。

    何旭文心里也装着事情,所以桌子上的气氛就冷了一点。

    不过刘念中也是一个挺会搞气氛的人,眼见何旭文与林凡之间有点冷,便挑了一些趣事跟王琳说了起来。

    这二人是大学校友,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多年未见,一打开话匣子很快就聊得颇为热闹。

    说着说着,二人就说到了现在台湾出版业的情况。

    根据刘念中所说,台湾的出版业从八十年代末起就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八十年代后期,台湾出版业实行登记制度,只要有兴趣进入出版行业的个人或实体都可以注册成立出版社。

    台湾出版业一九八八年开放报禁,不再对出版业作出限制。这时,出版社或者有出版资质的书店立即遍地开花,并很快结出硕硕的果实。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只有两千多万人的台湾竟然有多达八千多家的出版企业。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多达数万种,产值达到数百亿。

    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的出版社虽然多如牛毛,但质量却良莠不齐。据台湾政府部门的在两千年左右统计,在这众多的出版社中,十人以下的企业占了八成,十一到九十九人的企业占了百分之十五,百人以上的企业才占八分之二。整个出版业的规模呈金字塔形状分布。

    可以说,在台湾,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成立出版社。

    而何旭文的“巨人出版社”就是台湾那八千多家出版社之中的八成十人以下的微型出版社中的之一,属于微型得不能再微型的出版社。

    这样的出版社可以说今天开门,明天倒闭也说不定。而且一年也出不了几种书。

    而这样的微型企业在台湾还有很多,实际上这些微型出版社为了生存,盗版才是他们的主业。也就是翻印一些畅销的书籍,或者盗版一些外国译著以维持自己的生存。

    不过由于这样的出版社实在太多,区区一个两千多万人的台湾要养活这样数量众多的出版社实在不容易,导致行内竞争十分激烈。今天有十家的新出版社成立,可能就有二十家倒下。不断开,不断倒就成了台湾出版社的常态。

    不过跟其它为了赚钱而昧着良心不同,何旭文自认自己是一个有良心的出版人,并且也是真的喜爱这个行业,所以一直在寻找有前途的原创作品。这几年也尝试出过一两本原创的作品。

    可惜的是,梦想并不能当饭吃。

    因为他的出版社实在太小,真正想做自己的原创作品实在不容易。为了这个梦想,何旭文在出版社成立之初就不断地寻找优秀的作品,并不断对外约稿。

    可现实却很残酷,有实力的作者不是被一些大的出版社垄断了,就是看不上他这样的企业。真正有愿意和他们签约的作者,其质量又实在堪忧。二巨人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就出版了两三本的原创作品,但卖出去的书竟然加起来连一千本都不到。

    这样的打击使得何旭文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优秀的作品才出版。

    这一找就是好几年,但他依然没有找到一本满意的作品。

    而当初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如今也只剩下他一人还在坚持。有的伙伴彻底转行,进入了别的行业,有的转投其他大的出版社。而刘念中则开了这间书店。但到了现在,何旭文感到自己可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三年的青春,他已经在这里耗了三年的时间。

    人生没有多少个三年,所以他给了自己一个期限。如果最后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还是没能找到出路的话,他只能暂时放弃这个梦想,先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有机会再东山再起。

    可以说,林凡这本小说已经是他最后的希望。在看到这本小说的一刻,何旭文就对自己说:这才是我想要的作品,这才是能帮我完成愿望的作品。

    但没想到见到林凡后,事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样一个年纪的作者能帮自己完成多年的愿望吗?

    何旭文对此保留态度。

    所以他显得相当谨慎,以至于在看到林凡的后文之前不想发表太多的看法。

    但对于现在出版社的情况他也完全没有避忌,本来这个问题他就打算提出来,因为他觉得选择是双方的,大家有诚意合作的话,这样的事情就不应该隐瞒。

    林凡听了刘念中与王琳的闲聊,对于何旭文的坚持也感到颇为佩服。

    毕竟,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看这一点,林凡觉得自己的小说交给他也可以放心。

    至于巨人出版社的规模跟影响力,这并不在林凡的考虑范围内。

    因为还是那句话,他现在只有十三岁,他失败得起。再加上这本书只是他的试水之作,成功与否本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像这样的小说,只要他有时间,随时可以写十本八本出来。况且他对自己有着足够的信心,只要有出版的机会,失败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实对林凡而言,巨人出版社这种情形对他来说反而更有利,因为何旭文选择的余地并不多。既然现在他的出版社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那么便意味着何旭文为了出版他这本小说肯定会拿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而且作为一个没有名气的新人,在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前,就算投到大的出版社面前,人家也未必肯签他。

    而且就算肯签,条件肯定也会非常苛刻。虽然前世他对这个行业接触得不多,但其中的水有多深,他还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无论对他还是对何旭文来说,二者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是天作之合,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越听他们这样说,林凡原本因为何旭文对他的怀疑而微微不快的心也逐渐放松下来。

    过了不久,几人便吃得差不多了。

    看了看时间,现在已经十二点四十分了。两个老妹还等着自己打包饭菜回去,所以便叫老板娘将剩下的菜打包了起来,并在此之前点多了一个小菜。

    当然,这个小菜林凡并不需要何旭文出钱。

    何旭文也没有争要给这个钱的意思,所以结完账以后,林凡就带着他来到了铺位。

    将饭菜交给林婷,并安抚了一下两个家伙的情绪以后,林凡从一个水果箱底下翻出了五本厚厚的笔记本递给何旭文,对他道:“喏。看看吧,小说的前二十万字都在这里了。你看完了我们再接着谈下面的事情怎么样?”

    林凡拿出的这五本厚厚的笔记本每本都有一百多页,何旭文接过随意翻开看了一下,发现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

    看到这么几本厚厚的笔记本,不知为何,何旭文一直悬着的心仿佛一下就放了下来,有一种大大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看来,林凡并没有说谎。这五本笔记本上的字加起来差不多就有二十万字了。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那么他说能在六到八个月内完成这本小说完全是有可能的。

    “只要这篇小说有机会写得完,那么,拼上一拼也是值得的。”

    在接过这几本笔记本的一刻,何旭文心里暗道。很快就有了决定。

    然后,他就翻开了最上面那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十四章 商谈() 
趁着何旭文看稿子的时候,林凡招呼王琳与刘念中吃一点水果。

    林凡家里卖水果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有吃不完的水果,而且随便吃。

    王琳对于林凡接下来的小说也很期待,但由于何旭文还看着,她也不好抢着看,所以只能耐心等着。

    林凡见状,又见到两个妹妹在吃饭,铺位里又没有可以招呼客人坐的凳子,干脆道:“要不这样吧,这里也不是谈事情的地方。这里不远有一个小公园,我们到那里慢慢看。看完以后再谈接下来的事情,如何?”

    何旭文正在翻看林凡的第一本笔记本,也就是当时林凡寄给王琳的开头。

    这个开头何旭文这几天已经反复看过许多次,所以正想翻看第二个笔记本。

    听到林凡这样说,何旭文也表示同意。

    这个铺位其实就是老妈当作仓库的地方,凳子也没有几张,除了一张吃饭的小桌子和两三张矮凳就是一箱箱的水果了。再加上这里是市场,周围都是强烈的招揽客人的音乐声,实在不是说话的好地方,听到林凡这样说,几人也表示同意。

    于是林凡又领着几人往市场外走。

    出了市场不多远,就有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一个篮球场,旁边就是一块大草坪和一片小型的人造林。人造林里有一个凉亭,里面刚好有供游人坐的石桌石椅。

    由于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天气有点凉,又时近中午,公园里基本上没什么人,正是谈话的好地方。

    来到亭子后,何旭文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林凡给他的手稿。

    他这一看就足足看了两个多小时。

    等他翻完这几本笔记本以后,抬起头来一看,亭子里竟然只剩下林凡一个人。王琳与刘念中则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

    何旭文也不在意,眼见林凡笑吟吟地看着自己。何旭文有点不好意思。

    刚才不知怎么的,一拿起那小说,看了没多久自己就入了迷一般,竟然对周围的环境与时间的变化也忽略了。

    只怪这小说写得太精彩,就算何旭文对小说并不太感冒的人看起来竟然也被深深吸引住了。等到看完这二十多万字,他的心里也有了答案。

    这篇小说他签定了。

    何旭文心里面暗暗地对自己说道。

    但无论如何,何旭文的本质还是一个商人,身份是一个出版社社长。虽然心里面已经有了决定,但他脸上并没有露出太多激动的神色。

    他偷偷吸了一口气,平淡一下因为看见一本优秀的原创小说的激动心情,开口的第一句话便道:“小凡,你的书是不错。但要出版还是有点难度。”

    林凡淡淡一笑:“旭哥,这些谈判的技巧就不用用在我身上了。反正书你也看过了,条件你随便提。我可以接受的话,稿子你拿去出版。我不能接受的话,稿子留下。”

    何旭文心里原本还准备了很多说辞,被林凡一挤兑,再多的话也说不出来。

    面对林凡,何旭文觉得这个家伙实在不像是一个国一的学生,反而像一个混社会多年的老油条。

    谈判最怕的就是这样。

    一方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方却有很多的选择。

    所以这次谈判中,何旭文天然就处于弱势的地位。

    林凡从一开始也看出了这点,所以一句话就将他要说的话堵死了。

    然后何旭文只得苦笑一声:“小凡,我都怀疑你这个脑子是怎么长的,怎么你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一个刚读国中的学生。想想我当年,像你这样大的时候天天想的都是到游戏厅去玩。但你都会写小说了,唉,人比人,气死人啊。”

    林凡心想:没错,让你猜对了。我真的不是读初中的人。我当年天天跟客户谈判的时候,你都会不知道在那里。

    不过林凡脸色只是露出淡淡的笑容,道:“其实我也没什么,平时没什么爱好,就爱看看书。看得多了,受书里面的影响。说话也就老成了一点。”

    那里是老成,简直是人精。

    何旭文心里吐槽道。

    但他又调整了心情,说道:“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也不按往常的做派来跟你谈了。就这样说吧,这本书,没错。我很想要。但我有件事不得不先提前知会你。我的出版社资金已经出现了大问题,所以如果要求我一次性买断或者支付签约金什么的,我实在无能为力。所以,支付方式只能是版税,而且结算节点为首印数的销量百份之五十后。”

    “版税?那点数是多少?那本书的首印数又打算是多少?还有,版权要求是什么?”

    林凡又道。

    “版税的话,现在我们那边的行情一般是五到十五个点,新人行情一般是六七个点。不过”何旭文看了林凡一眼,又道:“这样吧,版税我给你最高十五个点。这已经是我能给你的最高点数。这已经是名家作者的最高待遇。至于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