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得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得道-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围观的老百姓们一看皇帝可怜成这个样子,争着献上自家的米饭。普通百姓能有什么好东西呀,饭里头还掺上了好多麦粒和豆子。之前,李隆基的女儿们给他献食,一顿饭就要耗费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吗?那是何等的锦衣玉食啊如果是在往常,这些王子皇孙哪里吃得下这样的东西啊可是俗话说饿了吃糠甜如蜜,李隆基的小王子、小公主们饿透了,也顾不得挑剔了,争着用手抓着吃,一会儿便吃得精光,还没有吃饱。看到皇上沦落到这个份上,百姓们都忍不住哭了,李隆基也掩面而泣,长叹天不佑我。

这时候,有个叫郭从谨的老人家走到玄宗身边,苦心进言道:“陛下哎。安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唐玄宗听了,心里愧疚不已,赶紧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如果不是落难至此,李隆基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到这样的百姓,听不到这样的肺腑之言了为了表示感谢,李隆基杨国忠留下许多金银珠宝,才离开咸阳继续往西走。

十三日半夜,李隆基一行人疲惫不堪的走到金城县了。金城县本来叫始平,当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在这里送行,才改名叫金城的。金城县的情况还不如咸阳县呢。咸阳仅仅是县令逃走了,金城不光是县令逃走了,连老百姓也逃了个差不多。看来安禄山的杀戮之名太甚,不仅是众百姓们,连当地的官员都跑个精光了。他们手里的金银珠宝也成了累赘。

如果他们知道离叛军最近的京城的姓们大多数人都没跑了,而是选择留守对抗敌军,那是做何感想?

李隆基一行人来到驿站,驿卒也逃走了,驿中连一盏灯都没有。这时候,随从队伍里的很多人已经悄悄逃走了,内侍监袁思艺也不知去向。当地县令、百姓们也早已逃往他乡。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百姓的餐具还在,大家借用百姓的餐具,草草地吃了随身带的食物,填饱了肚子,就去休息。李隆基他们已经走了整整一天了,人困马乏,黑灯瞎火,谁还管什么尊卑贵贱啊,横七竖八躺了一地。皇帝的尊严、宰相的权威、贵妃的娇贵,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都荡然无存。

第二天一早,大将王思礼从潼关前线中逃回长安,发现长安城所有城门紧闭,他叫几声也没有人回应,又看见一路南逃的百姓,一问之下才知道李隆基已经弃了京师,往蜀地逃命去了。

王思礼只好跟着百姓难逃的路线,一路打听终于追上了李隆基的队伍。他立即向李隆基汇报了前方作战的情况。李隆基这个才知道,哥舒翰已经被安禄山俘虏了,二十万大军几乎全部覆没,李隆基不禁长叹了几声,后悔没有听哥舒翰的意见。

但李隆基心里明白,当务之急还是要组建部队。于是,李隆基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并立刻前去往上任,收集被叛军打散的部队,准备向东与安禄山进行作战。

大唐得道三百七五章岌岌可危

三百七六章 金城之变

王思礼一走,留给李隆基一行的难题还是食物。【百度搜索“fkks”获取】整个金城县里的食物都被百姓们收刮走了。他们这群人平日里养尊处优贯了,如今饿了好几天了,有些吃不消走不动路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从护驾的御林军将土们的情绪变得越发的不安。一路下来,他们吃的最苦,受的也最累。杨国忠还有意无意的辱骂他们,眼下他们能躺在县衙里面休息,而禁军们则东歪西躺地散落在县衙外面的烈日下,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饥饿难忍,还不知还要走多远的路,一个个牢骚满腹,变得十分愤怒,有不少人嘴中骂骂咧咧的,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也同将士们一样,站在驿站外的烈日下。看到将士们这样,他就想火上浇油。他一直认为,叛乱是由杨国忠等人引起的,他早就对飞扬跋扈的杨国忠看不惯,心存不满。他认为,正是因为杨国忠的专权乱政,才导致了皇上和他们落到了这种地步,吃了这样多的苦,经受如此多的磨难。他早就想杀掉杨国忠,只是还没有机会,他觉着现在机会来了。

他知道太子李亨也对杨国忠极为不满,同杨国忠有矛盾。他找到了太子的亲信李静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静忠,让他去告诉太子,若是太子有意承担责任,陈某定当为太子分忧。

李静忠表面上是投靠了杨国忠,暗地里却是与太子联系的密切。总之,他投靠杨国忠本来就是来卧底的,受命与太子,在路上伺机而动陈玄理的话正合他心意。

两人一拍即合,在暗中煽动禁军们的情绪,点燃他们的不满。加之食物短缺,整个收集了整个金城县也没多少食物。杨国忠只能把好的食物留给自己和皇帝以及皇子嫔妃们吃了。反观,禁军将士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不用二人的煽动,禁军将士们的情绪更坏了,有的竟然高声叫骂起来。陈玄里又有了主意,他就明着阻止将士们叫骂,而暗里用话激怒御林军,并把矛头指向杨国忠。御林军的将士本来也对杨国忠不满,受了陈玄礼的鼓动,已经变得一触即发了。

正在这个时候,杨国忠骑着高头大马从金城县衙里面扬武扬威地走了出来,后面跟着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喧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他的儿子也骑在一批高头大马上。他们正要出县城去探路,顺便寻找食物。

杨国忠一行刚走出县衙门口没有多远,就有二十多个饿了好几天的禁军护卫,看到杨国忠,立即一窝蜂似地拥了过去,堵在了杨国忠的马前,叫喊着、吵嚷着要杨国忠给他们东西吃。

杨国忠大怒,用马鞭抽打他们,命他们滚开。马鞭抽打在几人身上,疼痛的哀号起来。周围那些早已经义愤填膺的禁军将士见到同伴被打,个个激起满腔的怒火。忽然有人大声叫喊道:“杨国忠杀人了,杨国忠要舍圣上逃跑了,大家快上去杀了他”喊声刚落,就有几个禁军士卒,拿弓搭箭向杨国忠一行射去,随即,一些军士们也纷纷拿弓箭向杨国忠射箭。有一支箭正好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子。

杨国忠吓得立即从马背上滚落了下来,喊叫着抱着头慌忙向县衙里面跑去,军士们叫喊着蜂拥着追上去,在县衙西门口将杨国忠打倒在地,随即一阵乱刀砍死,又将他的尸体大卸八块。然后,有一个士卒用枪挑起他的脑袋,高高的挂在了县衙的西门外。

跟在后边的杨喧,看到突然发生了这种情况,见父亲被杀,吓得从马上一下子掉下来,随后被禁军的将士们一阵乱射,身上中了许多箭,整个变成了一个肉刺猬。

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见了这种情景,吓得也呆立在了那里,腿脚不听使唤,想跑也跑不动了。十几个御林军士卒围了过去,毫不犹豫的一阵乱刀把她们砍死了。

御史大夫魏方进听到外面有吵闹声,赶紧从县衙里走了出来,他看到眼前血腥的情况,就厉声责问大家说:“你们这些人,怎么竟然敢杀宰相你们造反吗?”魏方进本来就是杨国忠提拔上来的人,将士们对他朝时的许多所作所为也看不惯,听了他这样的问话,个个很是气愤,一些将士立即又把他围了起来,不由分说一阵乱刀也把他杀死了。

另一位宰相韦见素也听到外面的一片混乱声,立即从县衙里走出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一些禁军将士已经杀红了眼,反正已经杀了杨国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见韦见素走出来,立刻又将他围了起来,对他手脚并用,一阵乱打,把他打倒在地上。韦见素的脑袋被打破了,鲜血直流。

幸好有一些禁军认出了他,这些禁军对他的印象还不算坏,就赶紧一边大喊:“不要伤害了韦老相公”一边上前去救他,把他从地上扶起来。韦见素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这时,几百名激愤的禁军匠师们包围了县衙,在外边大声叫嚷着。他们虽然杀了杨国忠,不过他们自认为不是在造反,而是在清理门户。皇帝还在里面,他们可不敢冲进去杀人。

杨国忠被乱军杀死时,李隆基正在县衙里的一所房子里,同杨玉环在一起休息。他听到外面喧哗的声音,就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身边的人跑出去,一会儿回来告诉他说,杨国忠勾结安禄山,想逃跑,被禁军的军士们杀死了。

李隆基听了,心里不禁一振,这时候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杨国忠不会谋反,但很久以来,不少人就对杨国忠不满,这很可能是有人借机杀掉了他,他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时候说谁造反,谁与安禄山勾结都不重要了。他顾不上在一边听到杨国忠的死而惊呆了的杨玉环,柱着拐杖在高力士的陪同下,走出了县衙西门前。

李隆基临危不乱,他并没有责问军士们,反而是慰劳将土们,称赞他们平息了一场谋反,杨国忠与安禄山有勾结,那就应该杀掉,还请将士们立即收兵回去。

李隆基好言相劝,但将士们却高喊着不答应,依然包围着县衙,不肯退去。李隆基就派身边的高力士,上前去询问其中的原因。陈玄礼站出来高声回答说:“杨国忠与安禄山勾结,阴谋进行造反,杨贵妃是他的堂妹,不应该再继续被供奉了,请陛下忍痛割爱,把杨贵妃也进行正法,以免除国家的后患。”

李隆基听了这些话,似乎当头挨了一棒,脑袋“嗡了”一下,差一点晕了过去。但他知道眼前的形势十分严峻,容不得自己有半点疏忽,他强迫自己镇静了下来,慢慢地但是坚决地说:“这件事我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的。你们还是回去吧”

说完,他回到了县衙里面的一间房子里。他双手抱着手杖,低着头久久地站在那里,回想着十余年来自己同杨玉环甜蜜的生活。他同杨玉环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皇帝与一个妃子的关系,而是已经成了一对甘愿同生死共患难的伴侣,他也多次同杨玉环发过誓,远在天同作比翼鸟,在地共做连理枝,生生世世不分离。但现在,国破家亡,自己也弃京西逃,自己国君的尊严在一路的逃奔中,早已经是丧失殆尽,而现在,竟然连自己的一个爱妃都保不住了吗?

外面的士兵仍然在一阵阵呐喊,越演愈烈,似乎想强行攻进来。过了好一会儿,京兆司录韦谔走到李隆基的面前,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边说:“陛下,现在众怒难犯,正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时间长了可能会发生军队叛乱,请陛下不要再犹豫了,赶快做决定吧。”韦谔一边说,一边磕头不止,前额上流出了殷红的鲜血。

李隆基常常叹息了一声,老泪纵横地说:“贵妃她天天居住在深宫里,整日陪着朕,她哪里会知道杨国忠要造反呢?”这时,高力士走过来说:“贵妃确实没有罪,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她的堂兄杨国忠,而贵妃仍在陛下身边,他们哪里会不担忧呢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以大局为重,只要将士安心了,陛下也就安全了。”

李隆基思前想后,最后没有办法了,只好痛苦地答应了将土们的要求。他来到杨玉环的面前,哭声大作,痛苦地与杨玉环作了最后决别。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玉环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了,一时百感交集。用哀怨的目光最后看了看李隆基,呜咽着对李隆基说:“陛下,臣妾与三郎共度几年的美好时光,今生以无憾也,请陛下多多加保重”

李隆基抱紧杨玉环老泪纵横:“玉环,是朕对不起你,是朕的错”

县衙外的禁军将士们高举着杨国忠的脑袋越喊越来劲,高力士听得心惊肉跳,急忙跑进来劝道:“陛下,外面的禁军将士们等不及了,还请陛下快点送贵妃娘娘上路吧”

李隆基依依不舍,听高力士催促有些恼火:“朕知道了,不用你提醒,叫他们在宽赦些许”

杨玉环不想让他为难,止住哭声说道:“陛下,多一些时日,少一些时日又有什么分别,您要保重了。”说着,杨玉环缓缓的解下腰间的绸带,慢慢的走到房子的中央。绸带往房子的横梁中间抛去,打好一个结高力士提了一张椅子摆放在绸带正对下面,挽扶着杨玉环爬上那张椅子“玉环”李隆基咬紧牙,想要说出口的话一时硬咽回去,他转过身,不敢再看。

大唐得道三百七六章金城之变

三百七七章 长安战事

叛军杀到了

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响起来,安详宁静许久的长安城内很快陷入慌乱之中。**长安城一直经过过无数次大战,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它已经有近百年没有经历过来战争了,如今安禄山叛军已经拍马杀到,战争离他们已经很近了。

叛军所到之处无不屠城杀戮,之前早有一半的军民先择离开避祸,剩下的人都不舍得远离故土,选择留下来。他们相信战无不胜的高将军一定将叛军置拒于城墙之外,守一方军民平安。不过叛军真的杀到后,长安军民一时很不适应,还是陷入了恐慌之中。

高仙芝走上南城头,向前观望,他的部将大声指挥长安守军迅速调整好战备只需,调整好狼牙拍,搬运擂石滚木、架柴起火,煮起沸汤滚油,又将取自京城府库里的箭矢扛上城头,一匣匣地每隔十步放上一匣,打开匣盖,亮出箭矢……

叛军主攻的是南门。南城一里宽坦处,站满了密密麻麻的敌军,人数将近五万余人。而且估计是叛军的先锋军。遥望之下,大旗挥动,烽烟如云,金鼓声鸣,一个个方阵排列整齐,每个方阵中都有一具大型云梯或抛石机,所有的方阵井然有序地向城下逼近,奉止整齐刮一,却始终保持着平静,双方还未交战,一片肃杀的氛围便笼罩了整个战场,城头守军似也有所觉察,顿时有些骚动起来。攻城大战一击触发高仙芝看看已军将士们僵硬的表情的,再看见敌军肃然的阵势,暗暗皱眉了。长安城墙宽厚牢固不假,但是他手头的守军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将官又少,还掺杂着许多丐帮的人。大多数人都未经历过战争,万一被敌军一阵么猛攻,将士们都慌乱了就难办了。

这时,城墙上人潮涌动。丐帮副帮主谭龙以及孔胜二人一左一右走到高仙芝面前,身后跟着一大班丐帮的兄弟,个个神色凝重,遥望着城墙下的敌军。

谭龙走近过来,向高仙芝抱拳道:“高将军,我们帮主研制的战车一时还没有结果,帮主还请高将军能将敌军抵御在城外一个月,到时候战车研制成功,就是我们反扑的时候。”

高仙芝拱手回礼:“哦,高某就不瞒两位英雄了,战场上形势瞬间万变,能抵御多长时间我不敢保证,只能是尽力而为了”

谭龙道:“对了,听说高将军手下缺人,我与孔兄弟也熟读过兵法,也有几分蛮力,帮主就叫我们到高将军帐下听候差遣,还望高将军不要拒绝。”

高仙芝一听,笑道:“刘帮主太客气,高某目前还是待罪之身,什么差遣之词不提也罢,两位英雄本领高强,忠肝义胆,若得到二位辅助,高某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拒绝呢。”

谭龙与孔胜相互对视一眼,突然拜倒,朗声齐道:“谭龙/孔胜愿在高将军帐下听令”

高仙芝急忙扶起二人,急道:“哎,二位英雄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