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齐英雄-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州人闻知后惊恐万状,当时忠武军也派遣大将周岌、庞从驻军在外,闻知城中徐州士卒闹事,引兵返还,到第二天天亮,忠武军进入许州城。周岌、庞从经过密议,决定袭击徐州军队,夺回许州兵权。周岌、庞从带领手下兵将,趁徐州兵用餐之际,突入食堂,狂砍杀戳,将徐州兵全部杀死;又怨薛能待徐州兵卒太厚,将薛能驱逐。薛能逃奔襄阳,忠武乱兵将他追杀,并杀其全家。于是周岌自称留后。

齐克让恐怕遭到周岌袭击,带着军队归还兖州,屯于溵水的各方镇军队也全部散去,中原门户洞开,黄巢乘机率全部军队渡过了淮河。

此时,中原震动,李唐各方镇人心浮动。李儇因各方镇抗击黄巢不力,就病急乱投医,频敏更换各方镇将帅,使得李唐各方镇将帅无所适从,李唐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了!

唐僖宗李儇任命振武节度使吴师泰为左金吾大将军,以诸葛爽替代吴师泰担任振武节度使。吴师泰看到唐朝朝廷多有变故,私下让军民上表挽留自己,实际上是不愿听从皇命。李儇无奈,只得让吴师泰继续担任振武节度使,任命诸葛爽为夏绥节度使。

黄巢率军攻陷申州,于是进入颍州、宋州、徐州、兖州境内,所到之处,吏民均逃跑溃散。大齐将士在中原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捷报频传,战果辉煌,李唐大厦摇摇欲坠!

大齐军攻陷澧州,将刺史李询、判官皇甫镇杀死。皇甫镇参加科举进士科考试达二十三次,都未中举,被李询召辟入幕府。义军攻陷澧州后,皇甫镇逃出城外,向出城者询问:“李使君得出城否?”有人告诉说:“刺史李询已被贼寇捉住。”皇甫镇说:“我受李询知遇大恩,出城又能往何处去!”于是回到城中,要求与李询同死。

李唐各地此时大乱,李唐河中都虞侯王重荣兴兵作乱,四处抢劫,河中坊市被抢夺一空。李唐宿州刺史刘汉宏抱怨朝廷给他的赏赐太轻薄,朝廷任命刘汉宏为浙东观察使。

李儇下诏,命令河东节度使郑从谠集合河东军队,并授予诸葛爽及代州刺史朱玫,让他们率兵南下攻讨黄巢。任命代北都统李琢为河阳节度使。

李唐宰相豆卢瑑上奏李儇,授予黄巢天平节度使,待黄巢到镇上任时,再行攻讨。宰相卢携说:“盗贼们都是贪得无厌,虽然授予黄巢天平节度使,也未必能制止他四处剽掠,不如赶快调发诸道军队扼守泗州,任命汴州节度使为都统,率大军阻击黄巢贼寇。黄巢往前不能进入关中,必定转而攻掠淮、浙一带,逃至大海中去偷生!”李儇听后表示同意。

谁知不久淮北诸州相继来使告急,卢携知道情势不妙,于是宣称有疾病,而不再上朝议政,京师长安上下一片恐慌。东都送来奏状,声称黄巢已攻入汝州境内。

李唐朝廷命王重荣暂时充任河中镇留后,而以河中节度使、同平章事李都为太子少傅,召回京师。

齐克让向朝廷奏称:黄巢已写牒文转送给唐诸镇军,宣称:“你们应各自据守自己的城垒,不要阻犯我军的兵锋!我将亲率大军攻入东都,接着攻入京师,向朝廷问罪,与你们没有关系。”

李儇将文武大臣召到内殿商议对策。豆卢瑑、崔沆建议调发在关内的诸藩镇军及左、右神策军去拒守潼关。

不久,唐僖宗李儇在延英殿召开最高决策会议,由于找不到御敌良策,李儇竟对着宰相们流泪。田令孜这时奏称:“请皇上选左、右神策军中的弓弩手去守潼关,我亲自前去拒敌。”

李儇说道:“禁军侍卫将士,久不习征战,恐怕不能派上用场。”

田令孜说道:“过去安禄山叛乱时,玄宗去四川避难。如果黄巢真的攻陷了东都,那么长安肯定保不住,陛下可以入川!”

崔沆反驳道:“过去安禄山部众只有五万人,无法和黄巢相比。”

豆卢瑑说:“先前哥舒翰率领十五万大军尚不能守住潼关,今天黄巢贼众有六十多万,而潼关又没有象哥舒翰当年那样强大的军队。如果说田令孜真为大唐社稷考虑的话,蜀中三川主帅陈敬瑄、杨师立、牛勖倒都是田令孜的心腹,可以往西川躲避,这比起唐玄宗时的情况来,当然可以说是有备无患了。”

唐僖宗听后很不高兴,对田令孜说:“请你为朕调发军队,去潼关拒守。”

数日后,李儇来到左神策军军营,亲自视察将士。田令孜又向唐僖宗推荐左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右神策军步军将军王师会、左神策军兵马使赵珂。

李儇于是召见三人,任命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潼关制置使,王师会为关塞粮料使,赵珂为勾当寨栅使,并任命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马都指挥招讨使,飞龙使杨复恭被任命为副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去世后,刘巨容自然而然成了李福的接班人,刘巨容驻军襄阳,日夜训练军卒,战力越来越强劲。此时,荆南监军宦官杨复光,命令许州将领宋皓权领江陵权知府事,处理日常政务,命令段彦谟守护江陵,归属宋皓领导。

段彦谟认为自己为李唐立下很多军功,却被杨复光呼来唤去,十分气恼。段彦谟不服宋皓管理,经常与这位上司顶顶撞撞,宋皓当面不说,背后就向杨复光打段彦谟的小报告。

宋皓禁止士卒擅自砍伐街上的槐树、柳树等,段彦谟的部属违反了禁令,照砍不误。宋皓就派遣差役将伐树唐兵抓到衙门,打得唐兵遍体鳞伤。

段彦谟接到唐兵的报告后,勃然大怒,骂道:“宋皓欺人太甚,不把我的兵当人看!我这次一定要好好修理他!”

段彦谟说干就干,点了一千多名亲兵卫队,杀入宋皓的衙门,将宋皓的亲信杀了个精光。宋皓和他的二个儿子全被抓获,段彦谟指着宋皓的鼻子骂道:“宋皓,你这个狗官,竟敢派人抓我的人,还打他们,老子今天要剐了你!”

宋皓知道,此番落入段彦谟之手,必死无疑,因此回骂道:“段彦谟,你这个李唐的叛将,你擅自拘押朝廷命官,实属罪大恶极,你不得好死!”

段彦谟大怒,不由分说,一刀砍向宋皓,血溅府衙。紧接着,宋皓的二个儿子也被段彦谟亲兵所杀。

杨复光知道此事后,只得息事宁人,启奏朝廷,调任段彦谟为朗州剌史,让工部侍郎郑绍业担任荆南节度使。

黄巢得到李唐各方镇明争暗斗的消息后,十分高兴,顾谓众文武:“狗咬狗,一嘴毛。我们还没有打到洛阳,他们就乱成一锅粥啦,哈哈哈!”

第十三章 兵不血刃

且说黄巢起义军从采石渡江北上后,包围了天长、六合,声势浩大,迅速在中原大地卷起狂飙,中原各方镇唐军消极避战,不敢与义军交战。

毕师铎从高邮赶到扬州,去见高骈。二人一见面,毕师铎说道:“高都统,我听说你和黄巢订立了停战条约,是否有此事?”

高骈答道:“确有此事,毕将军,你认为这样做好不好?”

毕师铎原是大齐将领,投降高骈后,害怕黄巢找他算帐,他在高邮听说高骈和黄巢议和了,十分紧张,怕高骈将他献给黄巢,那他就没命了,所以毕师铎挖空心思要说服高骈与黄巢为敌。

毕师铎说道:“高都统,我在黄巢手下呆过,知道他的为人。黄巢和大齐阵营高级将帅,其目标不是一城一地,而是整个华夏。现在你和黄巢议和了,他就可以腾出手来消灭其它方镇的唐军了。等大齐羽翼丰满了,黄巢就会带兵来打你,到那时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高骈一听,觉得毕师铎说得有几分道理,就问道:“毕将军,依你之见,又当如何呢?”

毕师铎把早就想好的话说了出来:“高都统,大唐帝国安危,你是皇上最倚重的方镇统帅,现在黄巢已经拥有数十万大军,以如此庞大的兵力,乘着得胜之势,长驱北上,如入无人之境。我军如果不能紧守险要,迎头痛击,大齐军一旦越过长淮关,就没有哪镇唐军能够阻止,大齐军就能占领整个中原了。到那时,我们再组织兵力和黄巢作战,就晚了!”

高骈叹道:“我何尝不知道这个利害?!但如今各镇兵马已经退到自己防区,张璘、梁缵的精锐兵马全完了。我现在这点兵力,只能守城了。如果出击,肯定不是黄巢的对手!”

毕师铎说道:“那就上报朝廷吧,让皇上在洛阳一带加紧布防,阻止大齐军占领洛阳。黄巢攻击洛阳失利后,其军力必然下跌,到时你再联络各方镇兵马向大齐军攻击,就能获胜!”

高骈点点头:“只有如此了!毕将军,你的这个主意不错!”

高骈还真向李儇上了一道奏折,要李儇派兵保护洛阳,称大齐军现在离扬州只有五六十里,所以他现在不能抽兵到洛阳勤王,请李儇另想办法。

先前王铎最器重高骈,这二人的关系不错,但王铎已经被贬为太子宾客,这样,李唐朝廷里,没有谁能说服高骈派兵增援洛阳了。

田令孜对李儇说:“老奴以前说过,高骈虽然有文武全才,但如果把军权全部交给他,一旦高骈违令,那就麻烦了,现在果真如此!”

李儇听了,深恨高骈,骂道:“高骈,你这个混蛋,朕对你如此信任,把大唐最好的兵派到你的军营,让你指挥中原、江南各方镇兵马,你倒好,来了个避而不战!气死我也!”

此时,洛阳和长安的李唐军民,害怕黄巢率领大军前来攻打,一日三惊。很多市民之所以惧怕大齐,原因是李唐一直宣传大齐军杀人不讲理,杀人不眨眼,所以在市民心里产生了害怕大齐的观念。

李儇下诏,派使者送给高骈,责备高骈不该玩忽职守,畏惧黄巢,命令高骈立即出战,阻止黄巢进兵洛阳。

高骈上奏反驳:我是启奏要让各方镇兵马回到自己防区,可这个建议是陛下批准的,并不是我独断专行。现在我守好淮南,也是对大唐的贡献,你为什么要指责我呢?这道奏章写完,高骈另外附了一则声明,称他已经患了瘫痪症,不能正常工作了。一句话,高骈不想再和李儇联系交流了。

李儇无奈,只得命令中原其它方镇节度使迅速调兵,开赴洛阳附近,守住洛阳。李儇严令齐克让负责洛阳外城防务,刘景仁负责洛阳内城防务。

不久,齐克让向朝廷上奏:黄巢贼寇已经进入东都附近,我现在收集散兵退到潼关继续进行抵抗,驻扎在潼关之外设置营寨。大唐将士经过多次战斗,缺乏战备物质已经很久,关东州县残破不堪,人烟几乎继绝,东西南北四方不见一个大唐官员。官军饥寒交迫,兵械军器又钝又劣,士兵们各自思念故乡闾里,恐怕很容易溃散,乞请朝廷尽早运送资粮和援军。

李儇看完齐克让的奏章,焦灼万分,差点要哭了。他立即命令李唐的文武重臣到延英殿集中,商量增援潼关事宜。

过了好久,一些李唐文武重臣来到了延英殿,但比平日少了一些。

李儇说道:“众爱卿,现在黄巢贼寇开始准备攻打潼关了,大唐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你们快为朕想想办法吧!”

大殿里众文武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开口说话,因为谁也没有把握击退黄巢的大军。

于琮打破了沉默,说道:“陛下,现在我们要有二手准备,才能使大唐危而复安!”

“二手准备?怎么个准备法?快说啊,我的于爱卿!”李儇催促道。

于琮讲了他的应对之策:“陛下,臣度量目前唐齐战局,认为天险潼关很难挡住黄巢大军,潼关被黄巢攻破是迟早的事。因为各地援兵来不及赶到,潼关附近方镇不愿派兵和黄巢贼寇作战。潼关一旦被黄巢攻破,那么京师也肯定要弃守了。这一手准备就是一定要在洛阳、潼关一带抵御黄巢大军,尽可能地拖延时间,为陛下撤出长安提供时间保证。另一手准备就是要另外选一个陪都,臣以为选在凤翔比较合适,因为大唐在那里有很好的防御工事。更为重要的是,凤翔地区靠近长安,利于大唐号召各地兵马前来勤王。臣保举原宰相郑畋出任凤翔节度使,节制各路唐军,和黄巢贼寇对抗到底!陛下要御驾亲征,激励三军,则大唐一定能获得胜利!”

李儇听了,频频点头:“于仆射忠心为国,朕甚欣慰。我现在就严令张承范、王师会、赵珂率领五万人马前往潼关,协助齐克让守关!”

黄巢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原,很快打到了洛阳附近。义军此次在中原大地用兵,放弃了分进合击的战法,而是抱成一团,各寨主力和中军集中在一起,占领过的地区只留少量兵力驻守,其目的就是要快速占领二京,然后传檄四方,统一华夏。

其实这个战略不能说不高明,集中优势的兵力,攻克李唐最重要的二座城池,就可以在心理上严重打击李唐首脑机关。传檄四方,平定天下,这个战略其实也不错。但是大齐统帅部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过低估计了李唐各方镇统帅的顽固性。这些方镇统帅只要手里有兵,即使暂时归顺了大齐,但一旦形势不利于大齐时,他们就会马上翻脸,携起手来进攻大齐起义军,这一点黄巢、孙梅、柴存等统帅没有充分估计到。

但大齐阵营里,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尤其是费传古,他就认识到大齐兵力要分散与集中相统一,攻打二京的速度宁可放慢一些,也要先巩固好中原、江南、岭南根据地,消灭拥兵多的方镇,这样大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惜此时的黄巢、孙梅、柴存等大齐统帅,陶醉在一连串的胜利之中,没有重视费传古的正确建议,这才铸成了千古遗恨。日后形势的发展,果然如费传古的预测,如果大齐巩固好攻克的地方,拔掉李唐兵马多的方镇,则大齐肯定能一统华夏,书写出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中国很可能一直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齐克让的兵马在洛阳外围被黄巢大军击败,洛阳留守刘允章闻讯后十分紧张。刘允章对亲信们说道:“我曾上书皇上,指出国有九破、民有八苦,可是陛下没有重视啊!现在黄巢要打到洛阳了,齐克让逃到潼关去了,刘景仁忙于转移家产,唉!我现在有什么办法,只能和诸位说说我的这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了!”

亲信们问道:“刘大人,你就说吧,我们现在都听你的!”

刘允章开始回忆他写的那道奏章,他记忆力惊人,是李唐的翰林学士,的确很有学问,只见刘允章一字一句说道:“国有九破;陛下知之乎?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贿赂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今天下苍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刘允章说完,长出了一口气,泪如雨下,高呼道:“陛下,你为什么这样耽于游乐,而忘却了祖宗基业?!近三百年的大唐,不久要完了!”

亲信们听了刘允章的话,个个神色凝重,默然无语。

过了好久,一个亲信说道:“刘大人,为今之计,我们该如何是好?”

刘允章苦笑一声:“我早年苦读,考中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咸通九年,知贡举,出为鄂州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后迁东都留守。你们知道,我不过是一介书生耳,从没有接触过刀兵之事。这东都洛阳,虽说有数万兵马,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心已经向着大齐,这就叫民心不可违!我作为华夏子民,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