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可以保证。”
本章完
第1248章 孙权意外投诚()
陆琳却有些失望,“难道今天又是无果而散吗?”
程瑶笑道:“四族牵涉广,影响大,谨慎一些是应该的。我们都不急,你急什么?”
陆琳还想说什么,看看陆逊紧皱的眉头,终是什么也没说。
四族这边仍然没有大动静,东顺阁那边却行动迅速,经过严家一案,徐慎终于在东顺阁拿到了难得的决策权,徐慎得以全权办理东顺阁与夏吟坊的联合事宜。徐慎心中早有主意,权力一到手,马上就开始跟庞尚谈东顺阁成为夏吟坊分舵的事情。
只要东顺阁成为夏吟坊的分舵,那严家的兵员超员和结党营私一案,就再也无法审下去。就是孙权亲来,他也不敢拿夏吟坊开刀。而夏吟坊得到东顺阁的力量,就可以直接伸手进入东吴的朝政体系,可以借助东顺阁的力量笼络一大批朝廷官员。夏吟坊就此就能名正言顺的融入江东,不再需借助其他途径。
如此大事,徐慎和庞尚不过三两天就决定下来,并很快对外公开,在京城广为设宴庆祝。
这绝对算得上是爆炸性事件!其引发的后续动作足以证明爆炸的力度和强度:孙权决计让贤了!
很多人都在此事后猜测着,四族肯定会有大动作,所以都在盯着四族的言行,没想到,却是孙权快人一步,抢先与程瑶、萧凝和徐莹达成了一致,以同意孙武为太子的形式,向夏吟坊正式投诚。
孙权的投诚,来的有些过于突然,甚至让程瑶、萧凝和徐莹三人都感到大惑不解。询问孙权原因,孙权却只是笑而不答。
直到第二天,程瑶收到来自成都的邸报,这才恍然大悟:敢情是孙权竟然早她们一步得到消息,这才痛下决心的!
成都送来的邸报内容不多,但却是非常振奋人心,都是好消息!
一是河西方面的。本来黄顺定下的进军方向是西域。而这个方向,也是大多人认定的方向。祖蓝和祖桂得到黄顺的手书后,便使了一计,故意把黄顺的手书内容透露了出去。结果造成了西域内部各国一片混乱,墨氏长老家族和矩子家族则趁势强起,收编周边愿意归顺的小国,然后整合他们的力量,开始四处征伐。
虽然他们的力量不是很强,但谁都知道,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河西军,马上就要打过来。面对着墨氏的军队,他们至少还有实力与墨氏坐下来谈谈投降的条件。若真等河西军打过来,那真就只有无条件投降一途了。所以,墨氏的军队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望风披靡。
更为重要的,是西域墨门也终于转变了一直以来的坚持,改为全面倒向夏吟坊,倒向黄顺。墨氏内部,因为夏吟坊的存在而重新团结起来。
而祖蓝和祖桂的大军,并没有如外界预料般的杀向西域。祖蓝和祖桂将黄顺的手书外露,不过是声东击西计,明着准备打西域,实际是要攻占青海湖周边的优良草场。
祖蓝和祖桂算盘打得很精。西域各国都有不小的军事实力,而且大都有城池存在。要逐一攻打过去,损兵折将不说,还会因此在西域地面上造成杀孽,为日后的统治造成困扰。
而青海湖周边,都是零散的小部落,面对河西的主力,基本上没有一战之力,可以轻取。而取得青海湖,却可以极大地扩充河西的地盘,每年因此可以多出几十万批优良战马。
跟黄顺学的一脑门子生意经的祖蓝和祖桂,当然会选择吃肉挑肥的。
邸报里,祖蓝和祖桂已经顺利拿下青海湖,并且就在青海湖畔,与前来的墨氏三大势力的代表见面,敲定了墨氏将西域地盘拱手交给夏吟坊,而夏吟坊则确保墨氏顺利回归中原,能够安全的在中原各地传播墨氏教义。
这样一来,河西不但又多出几十万精锐骑兵,而且已经完全能够腾出手来,挥兵东进,进入中原核心区域,参与中原争霸了。仅是河西兵马,就不是现在中原的三雄:魏蜀吴三国国能抗衡的。孙权得知这一消息,选择投诚,算是识时务者的英明决策。
这还不算,还有一条好消息,是来自代郡的。司马懿与轲比能联合进攻代郡,让代郡应付起来非常吃力。结果,老许蒙关键时刻派出一人,勾结轲比能麾下的几个大部落,挑拨他们在轲比能大军出击的背后独立出来造反。
不得不说,汉人的离间计,在汉人这边成功率就高的可怕,在单纯的匈奴人那里,几乎便是一用一个准。许蒙不过许诺了一些粮食和铁骑,那几个部落的头领就兴冲冲的答应,并迫不及待的实施了兵变。
结果,后方失火的轲比能大军,在前方无心恋战,被两部联兵一战打的七零八落,战场投降者十有七八。轲比能仅以身免。
这本是彻底消灭轲比能的大好时机,但两部还需要面临司马懿大军的威胁,顾不上乘胜追击,略作休整后,就开始整兵回军,迎击司马懿大军。
司马懿本来认为,代郡没有什么坚固的工事,趁着代郡主力在外,打胜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打下代郡,司马懿可以赚个盆满钵满。但没想到的事,迎接司马懿大军的,是呼延辽领兵固守的坚固城池。
司马懿不敢让过呼延辽的城池,把自己的后方让给对手,只好选择四面围攻。但呼延辽城内储备充实,一时半会之间,司马懿还真拿呼延辽没什么办法。
结果,等代郡主力回来,一切就简单多了,司马懿主动回兵,代郡大军追击,双方大战一场,司马懿再败,狼狈退回关中。
一再战败的司马懿,被朝廷就此召回朝廷,关中的军政大权,被此次出征中崭露头角的许章和许庆拿到了手。
许章和许庆是许蒙的儿子和侄子,在许蒙的一手安排下,许章和许庆成为曹睿的心腹将领。这次出征,在呼延辽的有意放水下,许章和许庆在曹军众将中显得鹤立鸡群,尤为耀眼。曹睿也顺水推舟,将关中兵权交由兄弟二人打理。
本章完
第1249章 形势喜人()
孙权并不知道黄顺与许蒙特殊的关系,对许章和许庆的走马上任或许还没有多少感觉,但司马懿的败走对孙权带来的冲击却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河西和代郡的兵马都能腾出手来,觊觎中原。而此前所有人都会心中想到的离间黄顺与代郡之间的关系,也因为河西的彻底解放而彻底打消。有强大的河西军团在,任谁作换位思考,也不可能此时对黄顺露出反意。
至于离间河西的祖蓝和祖桂,本来祖蓝和祖桂都是出身黄家,是黄家的子弟兵,离间就十二分的艰难,现在看祖蓝和祖桂与黄顺远距离的战略配合默契无间,谁还敢主动找抽,远赴河西做离间?
仅仅解放出河西的几十万大军,就足以颠覆当前中原的平衡,再加上代郡的几十万强兵,就算夏吟坊不出兵,平推中原,都绰绰有余。这个时候,作为有着清醒头脑的“有识之士”,孙权当然要权衡利害,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此时的时机,正是夏吟坊在经略江东的关键时刻。对此,孙权毫不怀疑,甚至双方都无需避讳。只是在孙权看来,夏吟坊走的是一条经济先行的道路。以夏吟坊在江东的深耕状态,日后无论谁当权江东,夏吟坊在江东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方势力。
这在孙权看来,是黄顺行事稳健的表现。黄顺以此种方式进入江东,面临的风险和阻力最小。至少,孙权对此就不会做出强烈的反对,并做出反击。
现在,孙权已然做出清晰的判断:将来天下将归属夏吟坊!天下都归人家了,江东还能独存吗?孙权此时主动交出大权,正是最合适的选择。甚至还可以为自己在以后的长老院中谋得一个席位。
孙权的突然投诚,让夏吟坊在江东上下紧锣密鼓筹备中的一切事宜都变得没有必要。孙权以最为隆重的仪式欢迎孙武入主东宫,并明确对外暗示,只要可以,他随时可以退位,由孙武继任东吴皇位。
东宫的存在,相当于朝廷之外的另一个小朝廷,拥有自己的官僚系统。有夏吟坊的支持,孙武的东宫,从成立伊始就拥有远超当前东吴朝廷的实力。为了对外表明这一切,庞尚、习嘉、杨承等人紧急筹备了一直三万编制的东宫卫队,又搬过来三门火炮,在入驻东宫的仪式上连放九炮,既是庆祝,也是示威。
夏吟坊终于如愿以偿,和平接手江东,孙权也得到了程瑶亲口答应的长老院永久席位的承诺,皆大欢喜。东顺阁由于早先一步开始动作,借此成为东宫成立的最大得利者。东宫的官员安排,几乎都出自东顺阁。
相比之下,原先声名显赫的吴郡四族,在此之中就有些黯然。虽然程瑶并没有忘记他们,对他们许诺四族的家业和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从今往后,江东地面上,东顺阁与四族的地位,将彻底换个。
孙武成为太子后,主持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兵。无论是四族还是东顺阁,还是江东镖局,无一例外,必须把兵权交出来,由东宫掌管。相应的,四族、东顺阁和江东镖局,可以借此在东宫保有一定的席位。
这一回,削兵进行的异常顺利,三方都无异议,异口同声的表示支持。接下来就是接受三方兵马的琐碎事务。同时,孙武与黄蓉的大婚也提上了日程,只等黄顺来江东的日期确定,就能将大日子定下。
孙武一下掌握十几万兵马,雄心勃勃的开始与东宫官员商议着对外扩张,瞄准着合肥小城,要来一次出征。孙武的意思,只要能够拿下江东的苦主:合肥城,那孙武在江东的地位就彻底稳了,任谁兴风作浪也没用,包括孙权。
程瑶疾言厉色的训斥了孙武一顿,合肥城是说打就能打下来的?江东数代军事才俊都打不下来的合肥,孙武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就能打下来?
再说,孙武入主江东,是要为夏吟坊布局天下的大局服务的。首要的一点是确保江东的稳定,为前方战场输送尽可能多的粮草和辎重。在夏吟坊的规划中,与江东接壤的江淮一带,并非战争主战场,这一带,完全可以最后传檄而定。
需要投入大量兵马的是关中一线。虽然现在的关中由许章和许庆统管,但只要司马懿不倒,只要曹氏不愿归降,即使许章和许庆,也不敢贸然拱手让出关中。毕竟,许章和许庆在关中的底子太薄。将许章和许庆当做高级内线使用,才是最合适的,既能最大化兄弟二人的作用,又能保障他俩的人身安全。
拿下关中之后,就可以兵出潼关,冲击井陉关。只要拿下井陉关,剩下的军事要塞,就只能曹魏的都城邺城了。
此时的局势发展,黄顺梦中的讯息已经完全不起作用,黄顺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才能谨慎的往前走一步。
虽然孙权很识时务,明智的选择了归附,但司马懿未必就能有孙权这样的慧眼。如果司马懿选择死抗到底,那至少,还需要有三场大战,才能完全平定天下。而在此之前,黄顺还需要先一步摆平蜀汉。
就在庞尚紧锣密鼓的在江东动作的时候,黄顺远在襄阳,安抚下襄阳一众元老家族后,就率众返回成都,主持那里的科举大业。
第一次的科举,说是科举,还不如说是夏吟坊对外招揽人才之举。科举于当下完全是个新鲜事务,不说底层老百姓没听说过,就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层,也丝毫没有听说过一分半毫。科举的魅力,完全没有后世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观不说,连能凑齐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很难讲。
最后,还是黄顺的经济刺激手段管用:只要来成都参加考试,不但往返路费全部报销,还额外给予二十吊大钱作为补贴。最关键的,若能顺利考试得中,则会成为夏吟坊的嫡系门生,由夏吟坊向朝廷进行推荐,将来有为官一方的机会!再不济,也能在夏吟坊谋的一职位。
本章完
第1250章 科举纷争()
但是,经济刺激手段也是有局限性的,对家境殷实的士层家族来说,黄顺的手段并无多少吸引力。而且,夏吟坊在全国各地都是金字招牌,却唯独在西川影响力最弱。没办法,谁让刘备一开始就对黄顺戒备有加,导致黄顺的影响力迟迟无法进入西川。
就算后来得以进入西川,土著江州集团对黄顺也是戒备森严,生怕黄顺抢了他们的饭碗,对黄顺处处加以掣肘。好容易诸葛亮重新执掌丞相府,黄顺也与刘禅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也不过是上层关系疏通,下面办什么事仍然是阻力重重。
这表现在第一次科举的组织上,就很是尴尬。首先表现在报名参加的,没几个是识字的!而且来自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五花八门。黄顺知道,这是各处财阀在从中使坏,摆明了要看黄顺的笑话。
黄顺是何等样人,向来以随机应变,不拘一格著称。本来黄顺想搞的是正儿八经的科举,以文章取士。现在既然来的都是些不识字的,那黄顺也就有什么米就做什么饭,索性改成考察个人的技能水平,能给马钧找几个合格的工匠型人才也不错。
饶是黄顺退让到这步田地,江州集团仍然没有在科举方面放过黄顺的意思,他们不仅在各地设置路卡,限制人员来成都,还盗窃黄顺的创意,也开始动手组织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只要不是傻子,谁都能看出来,科举考试掌握在谁手上,谁就能掌握住朝廷未来所有的官员。谁能做到这一步,谁就是真正的当权者,而不必在乎谁为皇帝。
这个道理,连刘禅也看的明白,也想搞。但刘禅想搞,总不能自己动手,总得需要下面的人去经手。结果还是便宜了下面的那些官员。为此,刘禅也很是郁闷。对于刘禅的困境,黄顺当然有办法解决,但黄顺有自己的小九九,当然不会上赶着为皇帝分忧。
对于大家这种上赶着凑时髦的事情,黄顺虽然有些始料不及,却也没有如临大敌。那些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世族至上,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根本不放在他们的眼里。就算他们搞出一个光鲜亮丽的科举,也不过局限在世族的圈子里,没什么大的作为。而黄顺从一开始就着意打破世族的桎梏,强调参与科举的资格,人人平等!科举只看水平,只看能力,不看门第。
只此一点,就注定他们搞的那些科举,不过是一些噱头罢了,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科举的事情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而夏吟坊的地位却在西川悄然发生着变化。原因很简单,河西经过汉中通往西川的商路打通了。在汉中,有王平的兵马一路守护,而进入西川,则有关平、关兴、赵统等人,调动各处的兵马参与护商。一路上的安全没有问题,那河西那边的战马和毛毡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大量供应西川了。
蜀汉不缺险关,不缺兵员,缺的就是战马!先在黄顺搞来了几乎没有上限,蜀汉自己都消化不了的战马资源,夏吟坊的地位,自然就跟着水涨船高。江州集团的那些世族虽然看着羡慕嫉妒恨,却拿黄顺一点办法没有。甚至不能以皇权逼黄顺把战马的资源交出来。他们能够做的,只能是组织各种文人,从各个角度分析论断,骑兵对于西川,对于蜀汉并不适用,以此来恶心恶心黄顺。
黄顺从河西搞来的战马,一部分留在西川,为黄顺组建护府卫兵、联络各地所用,一部分运往荆州,进一步扩充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