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3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顺一愣,想起当初李尚之所以认自己为主的前事。这个李尚,还真是在自己规划的抵御外敌的道路上,跑的比自己都远了好几里地。

    “我问你,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而大禹的父亲,同样辛苦努力多年,却最终失败了呢?”黄顺感觉有必要对李尚进行新一轮洗脑,否则,李尚的存在,不但对自己无益,还会破坏自己的大计,增加司马懿的力量。

    李尚说道:“这是明摆着的事,大禹治水靠疏导,而他父亲则靠堵,大水岂是能堵得住的,自然失败。只有把大水疏导入大海,自然就消洱了水患,还能为河岸百姓造福呢。”

    “不错,”黄顺说道,“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活学活用才行。大水其实就相当于天下大势,挡是挡不住的,只能顺势而为才有可能成功。我们中原几经战乱,内斗多年,实力大减,这段时期,正是周边异族崛起,威胁中原的时机。这就是现在天下最大的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代大禹,利用我们的智慧疏导这股大势,让大势所趋,经由我们早已划设好的渠道而行,而不是大水漫灌,荼毒天下百姓。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李尚茫然摇摇头,“没明白。”

    李尚的反应,在黄顺的意料之中。黄顺继续说道:“如果我们为了中原汉人免遭周围异族的杀戮,就凭借手中力量,大肆屠杀异族,自以为如此就能独挡异族入中原。这跟大禹的父亲妄想用堵的办法挡住洪水有什么区别?

    大势所趋,不是我们杀几个异族就能独挡的。我们制造的杀孽,早晚会还在后世中原汉人头上。

    我们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疏。既然异族的崛起不能避免,那就尽量把异族崛起的过程掌握在我们的手上,就像大禹治水,让大水流经的地方在大禹的控制下一样。

    我这么说,你明白了吗?”

    李尚点点头,说道:“有些明白了。这么说,你先前与西域墨门的和解,是真的了?我当初听说,还以为这是你的权宜之计呢。”

    “只要西域墨门不仇视汉人,不屠杀汉人抢夺我们的地盘,我们为什么还要跟西域墨门作对?”黄顺点头道。

    “那主人为什么会认定,司马氏是注定的敌人呢?难道司马氏就不能化敌为友吗?”李尚问道。

    解释这点,就需要黄顺动一番脑筋了。黄顺总不能告诉李尚,自己通过梦,提前知道司马懿后来会与诸葛亮沙场决战,自己当然站在诸葛亮这边,自然而然的,司马懿就是我们的敌人了。

    “司马懿的才能不世出,但他也很有野心。不知你跟他这么久,看出了多少?”黄顺问道。

    “有才能的人自然有野心,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李尚如是说道。

    “没错!”黄顺拍手道,“但当今天下,没有留给司马懿多少发挥野心的空间。他要腾挪,只能挖别人的墙角。现在,司马懿就在挖曹氏的墙角。但曹氏对他也是防范很严,司马懿很难自如的积攒实力,所以,司马懿才会借重西域墨门一脉。

    如果让司马懿成功了,辅佐司马懿上位的西域墨门,就是最大的功臣,司马懿如何安置西域墨门一众功臣?是不是还是要玩飞鸟尽良弓藏,走兽死猎狗烹的老路?西域墨门老奸巨猾,岂会不防备这招,只要司马懿敢动手,甚至,只要司马懿有了这个心思,西域墨门就会先动手。

    为了自保,为了对付忘恩负义的司马懿,理由光明正大,双方一旦闹开,慢慢就会变成汉人与异族的大杀戮,结局无论谁胜谁负,中原汉人总是结局最为凄惨的一方。”

    李尚犹豫道:“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司马懿或许不会如此呢。”

    黄顺说道:“你也说了,司马懿对西域墨门始终抱有警觉,同样,西域墨门对司马懿,也是如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都是双方根深蒂固的意识,现在双方同仇敌忾,或许相安无事,一旦天下大定,几乎可以肯定,双方马上就会反目成仇,演变成一场厮杀。”

    “那怎么办?”李尚一时也没了自己的主意。

    黄顺斩钉截铁道:“很简单,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掌管中原天下,就能顺利实施我们的构想,为周边异族的崛起划设途径,让诸部异族和我们汉人和平相处。不服从我们的安置的,我们就杀一儆百,震慑诸胡。我想了多年,唯有此,才有可能消洱一场大杀劫。”

    (本章完)

第964章 司马懿的智慧() 
    “不错!”李尚拍手欢笑道,“既然天下只有主人找到了顺势而为,造福天下苍生的办法,当然是主人掌管天下,才能实施的顺手。只是这样一来,主人前面的道路,就要一路血腥了。”

    黄顺说道:“为完成大一统,流血牺牲再所难免,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所以,我才会以堂堂夏吟坊坊主之尊,奉刘禅为皇帝,听从刘禅的命令,就是想能免刀兵,收复原刘备的实力。江东孙权,我有吴郡四族和东顺阁帮忙,和平接手江东也是可期的。只有北方的曹氏和司马懿,他们都是跟我一样,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必不肯妥协,早晚有一场大战。

    我的身边,现在有曹彰、曹植和曹宇三兄弟,与曹氏之间减少死伤,就看他们三个能作为到什么程度了。

    司马懿那边,本来我是没有任何抓手的。但却机缘巧合,你到了司马懿身边,还得到司马懿的信任。我想,减少我与司马懿之间死伤的重任,就只能落在你肩上了。”

    李尚大声说道:“义不容辞!主人要我做什么,尽管吩咐就是。”

    “吩咐你做什么还谈不上,”黄顺说道,“如果你事事需要我来吩咐,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卧底。一切凭你的心意行事就是。我现在想知道的,是司马懿的近况如何。自从离开邺城,陆续发生一系列的事故,邺城那边的消息,黄顺这边已然滞后,现在碰上李尚,黄顺当然想要了解清楚。”

    李尚笑道:“那边可热闹了,丝毫不比这边一场大战来的逊色。”

    曹操自知不久将于人世,也知自己死后,曹丕未必能震慑住北方诸大族势力。为确保曹氏不受影响,最好的应对就是让曹丕动手,改朝换代,结束汉朝的气运,正式建立大魏朝。

    名正则言顺。对曹操来说,天纵奇才,可以依靠个人的威望,震慑住一众大族,不敢炸刺。但曹操心中明白,虽然曹丕也很有才能,但毕竟不是战场上一路杀过来的,就算他能让一众曹营众臣俯首听命,却未必能降得住那些大族们。

    曹操清楚,自己过世后,大族已经无人可以压制,只能倚靠大族的支持,维护曹氏的地位。曹丕当年争夺世子之位,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大族的支持。曹操对此心知肚明,却从来没有加以限制,就是这个缘由。

    要获得大族的支持,名正言顺就非常重要了。大族普遍重视忠孝教育,如果朝堂上高高在上的依然坐着汉天子,大族就算暗地里支持曹氏,却不得不在明面上教育子弟要效忠大汉。

    这种矛盾,只有彻底废掉汉天子,让曹丕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才能让大族们心无旁骛的支持曹氏,有了大族的支持,曹氏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的稳固多了。

    所以,曹**后,曹丕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理废汉自立的大事。亏得曹操英明,早早就将对曹丕有威胁的曹彰和曹植远远的打发到襄阳,免去了曹丕的后顾之忧,否则,就算曹操再三叮嘱,曹丕也只会在继位之后,首先拿他的兄弟开刀,徒损曹氏力量。

    废汉自立,并没有那些老顽固想的那么困难,汉天子早已是傀儡,天下早已习惯了曹氏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就是汉天子自己,也知道这点,丝毫没有抵抗的意思,欣然接受了这一事实,同意进行禅让。

    禅让的过程很顺利。登基为帝的曹丕,当然不会放过汉献帝,公开灭口自然不行,曹丕用了自古以来君灭臣的老办法:赐以毒酒。汉献帝就这么过世了。

    汉献帝走的很安详,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骨血已经安全的移送出宫,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静静的长大。只要汉皇室血脉不觉,汉献帝就没有愧对列祖列宗,汉王朝的灭亡,虽然亡在他手,却非他之故,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去地下见列祖列宗。

    曹丕登基为帝之后,紧接着就要大封功臣。尤其对那些支持他的大族,他更要兑现承诺。曹丕很聪明,朝中诸多官爵都悉数拿出来,由大族分了,曹丕自己牢牢抓在手上的,就是兵权。无论外军还是中军,所有的军队,都牢牢掌控在曹家将手中。

    中军精锐,由曹休统领,外军诸军,则由曹真统领。军队系统牢牢掌握在曹家将手中,大族水泼不进。

    就是深为曹氏父子所忌惮的司马氏,也在此次分封中得到了官爵,司马懿官至五品,依然从事着较书、档案之类的边角工作。

    事实上,司马氏在曹丕争夺世子中出力甚大,曹丕原本给司马懿的职务,是中军司马一职。但司马懿很小心,不想这么快就接触军队,硬给辞了,主动申请的这个闲差。

    司马懿知道,为了帮自己上位,接下来西域墨门会有有一系列的动作,到时候,重操刺杀老本行,也是难以避免的事。若司马懿此时表现过于上进,难免引起曹丕的怀疑。为了自保,以退为进的策略无疑是当下司马懿最好的策略。

    这次大族虽然收获颇丰,但丝毫没有掌握军队,虽然有所缺憾,但他们也都能接受,来日方长,不急于一时。但西域墨门的那些人却不想多等,他们身在西域墨门,知道总部那里已经由原先的一门心思支持司马氏改为在司马氏和襄阳黄氏之间做观望。

    相比于司马氏,黄顺那边襄阳已经自立,黄顺手上握有重兵,已经初步具备了开疆扩土的能力。再加上西域墨门的力量,简直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好在那个黄顺也是个迂腐之辈,坚决拒绝西域墨门的帮助,不肯利用西域墨门的力量迅速提高自己的实力。在他们看来,只要黄顺一点头,西域墨门肯定会抛弃司马氏,改为全力支持襄阳黄氏。这样,先前他们所有的努力,就都化成了泡影。

    所以,他们很着急,不能被黄顺落下太多。他们需要尽快掌握军队,迅速上位。为了上位,他们便制造了好几起恶性杀人事件,对象都是大族子弟,搞得各大族很是不满,要求曹丕加强治安力量无果后,大族便开始向曹丕要求训练私兵,以保护族中子弟安全。

    (本章完)

第965章 司马懿的另一面() 
    曹丕再怎么与大族妥协,也不会把兵权下方,允许大族拥兵的。处理政务多年的曹丕,太清楚只要自己开了一个小口,下面就能执行成大的沟壑,最后甚至变成大的江河,变成不可控制的局面。

    原则虽然很是明确,但大族毕竟死伤了人,群情汹汹,来势凶猛,曹丕着实需要打起精神应对。

    为了安抚众大族,曹丕将邺城负责城防的将军、校尉换了个遍,也加强了巡逻。另外,曹丕还在朝堂之上,两次提及邺城治安问题,要求下面的官员切实加以改善。

    除了采取措施,曹丕也想到了大族使苦肉计的可能。对此,曹丕召集大族代表,很明确的告诉他们,拥兵的口子不可能放。没有任何一个朝廷,会允许下面的臣民拥有私兵。想要拥有私家武装,等同于造反。

    对待这些大族,曹丕不能一味用之以威,训诫之后,曹丕答应,对邺城的这些功高劳苦的大族,朝廷会专门派中军保护他们的宅邸安全。

    大族知道曹丕不可能放口让他们拥兵,他们提出拥兵,也不过是漫天要价。现在曹丕给他们落地还钱,他们自然还要讨价还价一番。这回,大族亮出了他们的真正意图:要求他们的子弟进入军队系统,不能只当文官。

    经过有一番桌前博弈,最终,曹丕答应了大族们的这一要求,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无论官职大小,大族子弟进入军队,一律得经过曹丕的亲自批准。

    大族目的达到,欢天喜地的拿出一份早就备好的名单交给曹丕,让曹丕当场审批。曹丕接过名单一看,司马懿的名字赫然在其中。

    司马懿本人并不在场,曹丕便说道:“仲达不愿接触兵权,自己申请从事文职。你们强邀其入伍,不妥吧?”

    马上有人站出来解释道:“司马仲达精通兵法,谋略深沉,是难得的大将之才,屈居文职,不但是司马懿的损失,更是朝廷的损失。”

    此人话音刚落,又有人站出来说道:“烈马人人畏惧,但只要配上缰绳、马鞍,高明的骑手照样能够驯服,并使之成为天下名马。司马懿就是一匹烈马,需要高明的骑手发掘他的才能,为国效力。”

    “司马懿文韬武略,世所罕有,唯雄才大略之主方能御之。皇上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司马之才,正合为主驱驰。”

    ……

    众大族如此叽里呱啦一顿或明或暗的吹捧,曹丕心里也有些活动:只要不让司马懿单独带兵,谅他也玩不出多大花样。

    再说,司马懿表现一向低调,自己身为九五之尊,却顾忌一普通臣民,传将出去,必将成为史书上的笑话。

    于是,曹丕便提朱笔签字、用印。于是,随大流,司马懿便成为了中军一普通军中主簿。

    要司马懿从军中主簿慢慢往上爬,西域墨门那帮人可等不及。他们需要规划出一条司马懿晋升的坦途大道。

    司马懿缺的就是军功,要积累军功,当然不能在中原捞取。中原形势复杂,牵一发动全身不说,万一让曹氏顾忌司马懿的能力,那就得不偿失。最好的捞取军功的途径,便是走曹彰的老路,对一众外族下手。

    司马懿也觉得,自己留在邺城,处处受监视,处处受排挤,郁郁不得志,他也想离开邺城这个是非地,到一处没有过多掣肘,可以全力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哪怕偏远荒僻之地也不在乎。

    但要往外调动,需要曹休的点头。司马懿身份特殊,他的调动,除了曹休,没有曹丕的朱笔签批,是不可能成行的。西域墨门实力虽大,朝堂之上却没有多少影响力。对此,西域墨门就有些有力使不出来。

    恰恰这时,孙刘交恶,孙权求和纳贡的使者来到了邺城。这让司马懿抓住了机会。按说司马懿的官位,根本不可能到曹丕面前,陈说自己的观点。但司马懿身为河间大族中人,可以以河间大族人的身份,与曹丕见面,陈说厉害。

    于是,司马懿鼓动大族,邀请曹丕出来,就当今时势向曹丕进言。这回,司马懿没有像往常那样惜言如金,而是锋芒毕露,侃侃而谈。

    司马懿的观点很明确,就是要借助此次孙刘交恶,朝廷主动出击,捡渔翁之利。司马懿可不是简单表达一下观点那么简单,他可是拿出了一整套的应对计划,包括如何调兵遣将,地方如何配合等等。

    先不说司马懿说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他的这个倾向,在曹丕看来就非常危险。如何利用孙刘的矛盾谋利是朝廷的事情,司马懿不过一区区主簿,有什么资格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司马懿如此激进,莫不是想要趁机在军中伸张自己的权力吗?

    鉴于此,曹丕当然不会同意司马懿的主张,司马懿便不依不饶,坚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错过,势必造成千古遗恨。

    曹丕不禁在心中大骂:瞎子都能看出来,这是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