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面的事实,果然如此。正是这事,让公主对坊主有了印象,便特意要求,有关坊主的一切情报,一定送她一份。”

    黄顺点着头不语:确实,偃月城,确实是最大的坎儿。也只有自己,通过梦得知,偃月城早晚归属江东,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这在外人看来,确实是非常人所能有的魄力。雅公主通过这件事关注上自己,确实合情合理。

    “后面呢?”黄顺问了一句。

    荣奎说道:“后来,坊主回到襄阳,确定了中立的立场。从那个时候起,雅公主就开始重点关注坊主。”

    “这个我听雅公主说过,”黄顺说道,“我想知道,你是如何做出的判断。”

    荣奎说道:“除了坊主,雅公主关注的人还有很多。本来,雅公主也没有要选择其中一人依附的意思。后来,为了皇族血脉,雅公主唯一的亲弟弟,雅公主这才有选择一人,抚养其长大的意图。

    作为墨氏长老家族的代表,我向雅公主举荐了坊主。”

    “大人何以就认定了我。”

    荣奎说道:“江东孙翊的事,是我向雅公主推荐的主要理由。”

    黄顺心中一动,说道:“这有关孙翊什么事?”

    荣奎下意识的瞅瞅屋内其他人,黄顺有种预感:这个荣奎,似乎知道黄武的真实身份。让黄顺好奇的是,他是怎么知道的?这事,做的人不知鬼不觉,几个知情人,断没有外泄的道理才是。

    “你随我进内室。”黄顺知道此事,确实不宜在人前说话,便做了如此安排。

    荣奎说道:“坊主大人回到襄阳后,先后有了一儿一女,女儿是陆夫人所生,儿子,是徐氏所生。我得知这个消息,当时就疑惑,坊主人在江东,追求陆小姐,前后一月有余。算时间,该是在这段时间,与徐氏发生的关系。

    但当时坊主正全力追求陆小姐,对其他女人,根本顾不上,不可能出去沾花惹草。

    虽然有此疑惑,我却没有深入考虑其中有什么曲折。直到后来,我无意中听说,坊主大人后来娶的徐氏,正是孙翊的夫人时,我就有了大胆的想法。

    再从坊主大人是从定襄回到襄阳,才正式接纳的徐氏这个事实推断,我的这个大胆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荣奎果然小心,直到最后,他还是没有把他的那个“大胆想法”说出来。可是屋里都是知情人,都知道他的所谓大胆想法是什么。

    黄顺看着荣奎,半响,说道:“就算你说的属实,这又能说明什么?”

    荣奎说道:“据我所知,坊主与那个孙翊,不过有一面之缘。为了一面之缘的朋友,尚且如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次效忠朝廷的举动,帮助抚养一个婴孩,就更没有什么问题。”

    黄顺看看荣奎,说道:“你能看出这个来,证明你确实是个有心人。甚至让我感到有些可怕。”

    荣奎连忙说道:“坊主大人放心,这事,小的知道轻重,从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黄顺说道:“跟雅公主也没有说过?”

    荣奎噎了一下,说道:“这个,倒是提了几句。”

    黄顺看着荣奎,突然大笑道:“你刚才很害怕?你害怕什么?害怕我为了保守秘密,杀人灭口?”

    荣奎确实有这个担心,但当然不能说出来。

    黄顺说道:“你说的对,黄武确实不是我的亲生儿子,但我待他如亲生,这就够了。再说,那孩子,并非徐氏之子,而是徐氏的丫鬟所生。

    孩子的父亲,跟随孙翊,也死在那个晚上。这事本来极为机密,,没几个人知道,没想到,你身在千里之外,却能猜出来,我实在是太佩服你了。赏识你还来不及,怎会杀你?没有理由哇。”

    荣奎再度噎了一下,问道:“不是徐氏的孩子?”

    这也难怪荣奎,他能得到这么多情报,已经够厉害的了,不可能连其中许多细节,都一一打探到。

    黄顺说道:“这是当然。若那个徐氏已经怀了孙翊的孩子,孙翊的对头,岂会放过她?放过她,不过是看她是个弱智女流,构不成威胁罢了。”

    荣奎摸摸额头上的冷汗,连连称是。

    (本章完)

第722章 皇帝难当() 
话说到这里,这个话题就结束了,荣奎很聪明,黄顺的话外之音,他至少听了个八九不离十:第一,这件事,自己猜测的不错,但绝对不能外传;第二,以前自己就算外传了,黄顺不准备追究,但自己要擦好屁股;第三,如何擦屁股,黄顺已经给他找好了借口。

    剩下的,就看荣奎的行动了。

    从小屋出来,来到人前,黄顺打着哈哈说道:“荣大人没想到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荣奎一愣,旋即接口道:“好在歪打正着,结果还算圆满。”

    其他人不知他俩话意,打着哈哈就过去了。

    白雪继续问道:“依荣大人之见,当今皇上何许人也?”

    荣奎叹口气,说道:“能隐忍,但胆略不足;有短谋,保全身家无忧,无远虑,重整江山没门。”

    黄顺一下乐了,说道:“看你说的一套一套,显然是思虑已久。可否详细剖析一番?”

    荣奎说道:“当今皇上,当年在董卓当权时被扶上位,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扬眉吐气,重掌大权。可惜,皆因皇上胆略不足,一一错过了。

    最可惜的一次,就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当时,董卓率主力迎战,对皇上的盯防松弛。那个时候,只要皇上送出一道密旨,令十八路诸侯勤王,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十八路诸侯得势,谁也没有绝对的实力压过其他人,正便于皇上控制局面,把兵权收回。

    可惜,皇上一直选择隐忍,没有丝毫作为。

    后来曹操迎驾许昌,皇上终于准备有所作为,却又因时机不对,行事不密,被曹操中途破坏。

    选择时机,起码要选在曹操不在许昌期间行事。曹操领兵四处征战,不在许昌的时候很多,皇上没有选择那时候行动,偏偏选择曹操身在许昌的时候动作。可谓不明。

    行事不密,书写诏书,好好的笔墨不用,偏偏用血书。皇上的指头破了,这可是大事,内侍中曹操的人肯定要上报曹操的。曹操赶过来与董承撞个正着,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必然。

    虽然曹操当时没有搜到什么,但不代表曹操没有怀疑,从此对董承提高了监视的级别,事情没有不败露的道理。

    那个时候,皇上需要的是忍,忍到时机来到,该忍的时候不忍,这是皇上谋略不够的表现。”

    黄顺笑道:“曹操盯防如此严密,皇上能够送出衣带诏,已经是尽了力。在我看来,衣带诏的败露,跟皇上无关,是董承他们行事不密。不应该怪责于皇上。”

    荣奎说道:“衣带诏暴露本身,没什么问题,得看暴露的时机对不对。现实中,衣带诏暴露之时,董承他们尚未有掌握任何武装力量,对曹操根本毫无反抗之力。那个时候暴露,就等若失败。

    归根结底,还是皇上选择的时机不对。”

    黄顺笑道:“要是你为皇上,你会选择隐忍下去吗?”

    荣奎说道:“是的。”

    “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发动呢?我的意思是,你与皇上一样,深居皇宫,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你不知道谁忠于朝廷,谁有能力匡扶汉室。你准备找谁替你奔走呢?”

    荣奎说道:“那时候,我们墨氏已经联系上皇上,只要皇上能下一道密旨,我们墨氏,就可以从河西起兵,重整汉室江山。许昌那边,我们则派出刺客,偷出皇上,远赴河西,东山再起。”

    程瑶冷笑道:“在皇上眼里,你们还不是下一个曹操吗。”

    诸葛恪笑道:“怕是连曹操都不如呢。曹操至少没有前科。”

    荣奎涨红了脸,说道:“按部就班,皇上怎有机会翻身?只有兵行险着,才有一线生机。好过现在生死操在别人之手。”

    黄顺见他们争执起来,连忙打住道:“为这些假设起争执,毫无意义。我们还是关注下眼下吧。”

    白雪说道:“听荣大人的意思,皇上倒还称得上是一个好人。我想再问,荣大人如今还能见到皇上吗?”

    荣奎一愣,说道:“依靠我们在宫中的人安排,见上一面,不是不可以,只是时间不能太久。”

    白雪点点头,不再说话。黄顺诧异的看了一眼白雪,心道:白雪问这个,难道,她有进宫见皇帝一面的意思?

    虽然自己也很像,但风险毕竟太大。若只是为了见皇上一面,冒此大险,似乎不值得。

    白雪向来不会无的放矢,她既然有此问,想来已经有了主意。等瞅个机会,一定好好问问她。

    黄顺等人又问了若干皇宫的问题,荣奎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黄顺再考虑一会,感觉没什么好问的了,这才罢手。

    “宁大人,”黄顺问道,“你对邺城百官、民情,十分了解。我且问你,曹氏世子之争,百官与士层有何看法?”

    宁森考虑了一会,说道:“这个,即使坊主不问,我也准备重点禀告。有能力竞争曹氏世子,只有曹丕、曹彰与曹植三子。

    曹丕年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曹丕最有资格。而且,曹丕行事稳重,虽无什么大功劳,但也没什么太出格的事。

    曹彰,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在战场上成就最高。现今是乱世,而曹操不能亲手一统天下,已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为了能够保持优势,进而夺得天下,曹彰成为世子的可能,无疑大增。

    曹植,才华纵横,且最为曹操喜爱。但他不拘小节,听说当年曹操有意让他带兵,积累战功,那曹植却因喝酒大醉,误了出征时间。曹操从此再不提曹植带兵之事。

    本来,三人各有优势,难分伯仲。后来,曹植主动宣布:不再考虑世子之位,从此逍遥世间。原先支持曹植的人,被迫重新站队。

    结果,本来云里雾里的世子之争的形势,反而就此有些分明了。”

    “分明了?”黄顺问道,“你的意思是,你已经确定,谁会当上世子了?”

    宁森点点头:“八九不离十。”

    “好!”在世子这件事上,黄顺本来是十分肯定,现在却有些动摇了,现在听说宁森有了结论,不由大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宁森的意见,对现在的黄顺来说,太重要了。

    “你说说看。”黄顺一拍大腿,说道。

    (本章完)

第723章 世族与百官() 
宁森说道:“如今邺城城中支持曹丕和曹彰的阵营相对分明。文武百官,支持曹彰的居多;世家豪门,支持曹丕的为多。”

    黄顺奇道:“喔?曹丕坐镇邺城,与百官交往的机会,远多于曹彰,怎么百官反而会支持曹彰呢?”

    宁森说道:“百官支持谁,其实还是看谁给的好处多。曹彰能给出更多的好处,百官当然选择支持曹彰了。”

    黄顺不悦道:“难道,文武百官,就是这样一群市侩不成?”

    白雪解释道:“百官当然有他们的操守。但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曹丕,还是曹彰成为世子,都能守住曹氏基业,造福万民的时候,他们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个人私利因素了。”

    黄顺恍然道:“这么说来,我倒是还能接受。不然,文武百官如此,曹氏不可能能有如今之成就。”

    “可是,文武百官,大都是出身世家豪门才是,二者其实就是一家。你却将他们分开来说,这是怎么回事?”诸葛恪问道。

    宁森笑道:“别处或许如此,但在邺城,就是另外一番情形。魏王麾下的文武百官,白丁出身的不再少数,甚至这些人,在百官中还占据优势。尤其是武将里面,世家豪门出身的,少之又少。”

    黄顺对诸葛恪解释道:“这就是曹操异于他人的地方。为了求才,他先后三次下求贤令,破格提拔人才,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只这一点,曹操能拥有现在的地位,就是必然。甚至,曹操可以做到更好,现在已经统一了天下,也说不定。”

    诸葛恪不屑道:“只做到这点,成为魏王就是必然?我主孙权用人,同样不看出身,不看门第,那岂不是说,孙权同样能称王吗?”

    黄顺摸着诸葛恪的头,说道:“举一反三,孺子可教!”

    诸葛恪自己却震惊道:“顺叔难道也是这么认为?”

    黄顺反问:“有什么不可以吗?”

    诸葛恪着急道:“可是,可是,情况不一样了嘛……”

    诸葛恪没能继续说下去,程瑶已经过来捂住了他的嘴,“你乖乖在这里待着,听我们大人的讲话。你那点小孩子的见识,等回头慢慢讲给你顺叔听就好。”

    宁森这时也来了兴致,笑眯眯的问诸葛恪道:“那我且考你一考,百官与世族,哪边会赢?”

    诸葛恪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道:“应该百官会赢吧?”

    宁森笑道:“你虽然如此说了,但语气十分犹豫,不是很确定,对吗?”

    诸葛恪说道:“当然不确定了。百官虽然掌握着兵权、财权,但世族根深叶茂,其力量岂能小觑?

    就说我们江东,主公大力招揽人才,打压世族,结果怎样?以吴郡四族为首的世族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一步步攫取了更多的权利,重要官职,几乎全被他们占据。主公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宁森说道:“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认为,世族必胜!”

    诸葛恪不服气道:“百官掌握着兵权和财权,世族如何取胜?”

    宁森笑道:“我且问你,世族手中既没有兵权,又没有财权,那你还对世族的实力,有着诸多的顾忌。按说这样的世族,就像没爪没牙的老虎,没有任何威胁才是。”

    诸葛恪愣住,说道:“那不同……”

    宁森紧接着说道:“有何不同。”

    诸葛恪说道:“世族手中掌握着不小的兵力,当然不容小觑。”

    宁森说道:“那是在江东吧。在邺城,世族豪门相比于寒门,也不过是多了几两银子而已。兵力?私家不得拥兵,一旦查出私家拥兵,诛灭九族。”

    诸葛恪不忿道:“那岂不是,更不是百官的对手了吗?”

    宁森笑道:“那你好好想想,我为什么反而认为,世族必胜呢?”

    诸葛恪真的开始思索起来,半响,摇头道:“不知。”

    其他人,看着宁森像教导孩子般的指点诸葛恪,都在那里微笑不语,看着他俩。

    宁森说道:“我提点你一句好了,百官手中掌握着兵权和财权不假,但那些东西,可有一样是他们自己的吗?”

    诸葛恪说道:“当然不是!”

    宁森说道:“我再说一句,就算百官个个都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可他们也是要吃饭,要养家的呀。你可以说,他们的俸禄,足够他们生活、养家了。

    这倒是不错,可谁家能没个事呢。这年头寒门里头出一个当官的,那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啊,七大姑八大姨都跟着感到脸上有光。

    这么多穷亲戚,指着一个当官的,他能有多少俸禄,够贴补这些亲戚的?

    官家的钱,不能伸手,一伸手,必被捉。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能怎么办?”

    这时,诸葛恪若有所悟,说道:“你的意思是,是那些世家,在背后支持那些当官的?”

    宁森说道:“对头!世家凭借雄厚的人脉的财力,很容易就能掌握住站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