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择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难择路- 第3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得一拿起朱标写好的一张,用嘴吹干墨迹,道:“你听他们胡说,那些名师,不过是些靠着名望混饭吃的庸俗之辈。他们这种人,向来爱惜羽翼,明哲保身。本事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朱标听到自己的师父如此大肆讪谤那些名师,根本不敢接话,也不敢堵着耳朵,只能老实听着。

    李得一把这张写满守备团军规的纸检查一遍,发现没有错漏之后,递给朱标。“拿去,三天时间,背下来。到时候俺要检查。”

    给朱标布置好作业,李得一又带着李无敌俩人应邀去李大人府上参加宴席。

    当天晚上李得一回来,发现长乐屋里的灯亮着,刘安正忙进忙出。

    “怎么回事?长乐病情不好?”李得一语带关切地问道。

    刘安被李得一突如其来的一声吓了一跳,慌忙道:“已经没有大碍,只是还需静养两日。”

    “不行就找个大夫来看看,可别自己胡乱治。”

    刘安脸一红,拎着壶热水匆匆进了屋,不忘把门关牢。

    李长乐自然听到了外面李得一这几句话,自言自语道:“他还挺会关心人。”

    刘安拖长了声音:“殿下,您快起身把,婢子给您换换床单。”

    “记着,连前面那些,全都用火烧掉!”长乐俏脸通红,低声吩咐道。

    “放心吧,婢子省得。”

    当天晚上,朱标来到李得一面前,说自己已经把这张纸上的军规全都背诵下来。

    。

    ,

四百六十八章 神童汇聚,共商登基大典() 
李得一大为惊讶,连连摇头不肯相信。当年他学会识字之后,背这军规,可是前后用了八天,才磕磕巴巴全部背诵出来。当初他师哥还叫小刘医官,为了教会这个笨蛋师弟,可没少费时间。

    “这才一天而已,难不成你小子是个神童?来来,俺检查检查!”李得一当然不肯相信。

    说背就背,朱标不落一个字,不打一个岔,顺利地背诵一遍。

    “嘿!你这脑子,真行!”李得一可是高兴坏了,他还是头次见这么聪明的学生。他先前收的那五十三个孩子,就没一个有朱标这么聪明的。更别提后来那帮开蒙的精锐战兵,学习起来,个顶个笨得要死。

    你还有脸说别人,你当年不也笨得要死。

    其实李得一得感谢宋连给朱标打下的好基础。

    朱标从学习认字开始,每天就要背诵大量生字,后来能通读文章,就开始整篇背诵文章。虽然这么学习起来很死板,若是一直使用这种死板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学成书呆子。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确实能极大提高记忆力,记忆力强,以后不管学什么,都很有帮助。

    第二天,李得一继续带着朱标晨练,只是今天没再去那个馄炖摊打扰。李得一带着朱标换了一家卖小笼汤包的早点摊子。

    这天刚吃完早饭回到府中,刘基就派人来请李得一。

    刘基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幼博闻强记,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成诵,与宋连一样,也有“神童”之称。而且刘基不似一般人,幼时常有出人意料之举。

    神童这种光环,可不是那么容易顶在头上。要知道这个“神童”的称号,可是读书人给的。此时天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幸读书认字,这些读书人大多颇为聪明,兼之文人相轻的行业臭毛病。能得同行读书人这么赞叹,可是了不得,没有几分真本事,是绝对不会得到这个称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禄臣能够网罗如此多的神童到他麾下效命,可见他确实有几分帝王气运在身。

    刘基少年求学时,有一次路过一山形似倒扣的小舟,他进山之后在机缘巧合下,居然得异人传授六甲天书,由此刘基还掌握了南传的奇门遁甲之术。

    这本六甲天书,与孙老医官所掌握的星辰推衍图,一南一北并称天下两大奇门秘术。孙老医官的星辰推衍图,能够测算天下大势,推衍世间万事的发展演变。而这奇门遁甲之术,则是擅长揣摩人心,测人的吉凶祸福,知人前因后果。

    两门秘术另还各有许多种不同妙用,而且每逢乱世,这两门秘术必会显耀于世间。

    关于这两门秘术,天下至今没人知其来历,但却一直代代秘密相传,一直在天下流传不息。据山海异闻录这本不知作者的书中记述,在极北之地,乃是冰雪覆盖的一片荒凉大地,那儿有一处不可知之地,从未有人去过。据这书中记载,星辰推衍图就是从这极北那处不可知之地流出,而那六甲天书则是从南面不可知之地流传出来。

    李得一曾经问过师父孙老医官,师父的师父是谁?但孙老医官每次说到这儿,都是语焉不详。不是孙老医官故意瞒着李得一,而是孙老医官赫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记不得授业恩师的面庞,就连当年随着师父学习的点点滴滴事迹,都在渐渐淡去。

    这两门秘术,都是代代单传,全部本事只传一位徒弟。比如孙老医官,他虽然收了两个徒弟,但小刘团长得了他全部真传,李得一则只学了些星辰推演图的皮毛。不是孙老医官不教,而是师门规矩如此,而且师门当中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番话:“二徒并教,龙争虎斗,一死一伤。三徒同收,师父绝寿。再若多贪,天谴之。”

    刘基身负秘术,但同时也刻苦勤学前贤典籍。在他二十三岁时,就考过平周朝的朝廷公试。但他当年看出时局凋敝,朝政败坏,很明智地没有出仕当官,而是老实回家闲居。

    后来他又忍不住拳拳报国之志,终于接受朝廷征召,出仕为官。他从基层县令做起,治理地方,首先严惩乡间豪绅恶霸,明察秋毫,为民除害,接连打掉几个抢男霸女,鱼肉百姓的豪强污吏。短短几年功夫,就把一县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刘基也因功升迁,但过了不久,他因大胆上疏弹劾而得罪在朝中颇有背景的地方监察使,最后不得不辞官归隐。

    随着突辽人破关南侵,六百载平周朝一朝覆灭,战火在整个天下蔓延。刘基也只能找个安静的乡间,老实隐居下来。

    后来朱禄臣横空杀出,在一众枭雄的激烈拼杀当中脱颖而出,顺利打下大片土地,势力渐渐扩展到,应天,东杭,双湖三省。

    朱禄臣求贤若渴,听人说起刘基这位乡野遗贤,就立即派人把他礼请出来,作为自己的谋士。刘基向朱禄臣提出一系列策略,使得朱禄臣成功避免两线作战,把周围的强敌各个击破,成功做大做强。

    现在,刘基已经官居太史令。

    他这次找李得一来,也是有事相商。

    朱禄臣称吴王之后,下一步必然是称帝,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如今欠缺的,不过是称帝大典尚未准备好。刘基与胡庸备,李擅长等一干文臣正在全权负责筹备登基大典。

    刘基在筹办这开国大典时,主要就是参照六百年前,史书上记载的平周开国太祖所办的那次开国大典。

    但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此时朱禄臣虽然准备登基称帝,但毕竟仅仅才据有三省之地,离着一统天下还差得远。

    平周开国太祖当年,可是一统天下之后,才顺势登基称帝。所以朱禄臣这次登基大典,在规模上,肯定要相应缩小,若是完全仿照平周开国太祖当年那次开国大典,恐怕会被世人耻笑不自量力。

    但减少多少,这度也十分难以拿捏,就少减一点,肯定依然会被世人耻笑不自量力。可要是缩减幅度的大了,朱禄臣肯定也会不满意。

    一边是天下人的口舌,一边是朱禄臣的皇帝之威,到底该如何取舍,负责操办此事的一干文臣也是颇为两难。

    最终,还是刘基心眼儿多。他看这位李副团长颇有些歪点子,很能解决问题,因此今天特意邀请李得一过府一叙,与他商讨此事。其实最关键是,李得一是定备守备团副团长,到时候出了事,皇帝不满意,往李得一身上一推,轻松就能把自己摘干净。

    不大会儿工夫,李得一带着朱标,一起来到刘基家中。

    刘基亲自把李副团长迎进屋中,落座之后,开门见山,直接就提出这个两难的问题。

    李得一皱着眉头寻思一阵,道:“刘大人,你方才说已经有所规划,可否拿来给俺看看。”

    刘基拿出一副绢书,上面一条条写着相应安排。打头的,还是群臣三请,朱禄臣三辞这套老把戏。演这套把戏好似在说,吴王,天下苍生需要你啊,我们这些人也需要你啊,没有你我们就好像没有了爹娘一样痛苦。你可怜可怜我们,登基称帝吧。

    然后朱禄臣就勉为其难,勉勉强强,勉力而为,终于点头答应,登基称帝。随后就是择吉日,举行开国大典。这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朱禄臣的那道登基诏书。

    这道诏书有专人高手代笔,暂时不需操心。刘基要操心的,无非就是这开国大典上,应该用护卫几人,皇帝的仪仗队,又该安排多少銮仪卫,番旗几面。这一类具体数量上,实在是难以取舍。

    李得一打量几眼手里的绢书,道:“不如就用平周开国太祖当年的规模,一应人手,旗帜,等等诸般事物,皆不必缩减。”

    刘基道:“可如今吴王尚未一统天下,如此夸大,恐为世人耻笑。”

    李得一直接道破天机:“被世人耻笑,总比被另一个皇帝李势銮耻笑强。若是让朱禄臣知道自己登基大典不如那李寺乃,可不大好。那李寺乃当年的登基大典,一应安排皆是比照平周开国太祖当年,丝毫不差。”

    刘基听完这话,立即瞪大眼睛,表示对这个情报非常重视。他未曾见过李寺乃的登基大典,当然对此事不大清楚。定北守备团在洛都城里,可是有一家老店,对南边邻居那场大典,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李得一眼珠子转转,心里有了个主意,对着刘基低声耳语一番。

    刘基听完,耳朵动了动,道:“李副团长所说,臣闻所未闻。不知李副团长可有把握?”

    “还有多长时间举行登基大典?”

    “黄道吉日就在立秋之后,具体时间,请恕臣尚不能说。”

    李得一道:“那时间尽够!到时候俺鼓捣好了,先拉着你们几个***看!审核一下!”

    刘基点点头,表示自己会与其他几位同僚商量。

    事儿说完,李得一带上朱标就走。

    走在回去的街上,李得一带着朱标,沿街慢悠悠逛着。悍马这回没跟来,在家忙着骑他的赤云兔。

    瞅着朱标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得一道:“想问什么就问,给俺当学生,不必那么拘束。你那些师兄们,平时一个个可都活泼的很。”

    。

    ,

四百六十九章 开天辟地头一回,王世子沿街吆喝招揽百姓() 
朱标想了想,试探性的开口叫了一句:“师父,我”

    “你现在还未行拜师礼,也就不必称俺为师。其实你那些师兄们,都管俺叫李大哥,你也不妨叫俺李大哥。来来,叫一声俺听听。”李得一咧嘴笑着,等着老实憨厚的朱标叫出口。

    “李大哥,我真有五十二个师兄?”朱标叫了一声,然后问出自己现在最想知道的事情。

    “其实你有五十三个师兄,有一个柳重四,至今还是个和合境。”李得一随口答道。

    听了这句话,朱标直接长大了嘴巴,似乎不太敢相信。然后,整个人都有些发呆,跟着李得一老实迈步往回走,什么也再说不出来。

    李得一也没在意,继续慢慢往家晃荡。

    又走了好一阵,快要到家门口时,朱标才从震撼当中缓醒过来,激动地问道:“为何这位柳师兄至今依然是和合境?”

    “他有些笨,先后经历六次开蒙,直到十四岁才开始修原气。所以到现在,他仍旧是个和合境。”李得一迈步走进了没有大门的府中。

    朱标愣在原地,一动不动,又傻住了。

    李得一还在自顾自说道:“所以你不必担忧,只管跟着俺好好学本事,到时必然能开蒙。柳重四那小子,笨得简直不开窍。你可比他强多了,又肯老实照俺说的做,将来肯定能顺利起修原气。你听见没有?”

    一扭头,李得一发现朱标正傻站在‘大门’外。

    “哎?你搁那儿傻站着做什么?赶紧进来。”李得一把朱标喊醒。

    朱标浑身一震,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居然小跑起来。要知道朱标经宋连多年教导,别看只有十二岁,可一举一动都规矩的很。之前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最多也就是疾走,这会儿居然高兴到忍不住小跑起来,可见他此时内心之激动。

    “怎么?听到自己有希望修原气,就高兴成这样?嘿嘿,慢慢来,先别急着高兴。你现在这个状态,俺可是没法给你开蒙。”李得一实在不忍心给朱标打击,只好略委婉地说了一句。

    说实话,能有朱标这么个聪明的学生,李得一也很高兴。

    晌午吃了饭,下午李得一又带着朱标去找他爹朱禄臣办事儿。李长乐依然待在屋里,不肯出来。李得一问了刘安两遍,确认这位七皇子不是重病之后,只能任其赖在屋中。

    来到吴王府,守门的亲兵一看是王世子和他师父来了,赶紧进去通报,把李得一直接请进府内。

    李得一穿堂过院,直接来到朱禄臣的书房,先坐下等着。朱禄臣正在堂屋与其他文武群臣议事,李得一就先在书房这儿等着。

    不大会儿工夫,朱禄臣来到书房。

    李得一不等朱禄臣开口,直接就说道:“吴王,俺想要跟你讨块令牌,招募一千兵卒。”

    朱禄臣诧异道:“李副团长所为何事?”在我的地盘上招兵,你这不是给我找麻烦么,你这个要求,让我很难办啊。

    “是这样,俺守备团当初曾答应平唐国皇帝,给他练就一支精锐兵卒。俺想以后咱们两家若是合作,俺也不能厚此薄彼,故此先招募一千兵卒,练个样子出来。到时候让你看看,你也好有个数。”李得一说道。

    朱禄臣道:“不如我分一千兵卒给李副团长统领,如此可好?”

    “不行,不行。俺得重新招募兵卒,免得有人说闲话,说俺借着你的精锐练兵,不算真本事。”李得一连连摇头,依然坚持要自己招募。

    最终,朱禄臣心想:“此刻孤王这石康城里几十万大军围绕,区区一千兵卒又有何惧,大不了到时不给其发铠甲,只发些刀枪。”遂点头答应李得一的要求,写一纸手令,用了大印,允许李得一自行招募一千兵卒。

    李得一拿着这张王命,抬头瞅瞅天还早,立即带着朱标返回家中。让朱标拿着俩凳子,自己扛着一张大桌子,来到石康城繁华的夫子庙街头,找了个宽敞地儿,开始摆摊招兵。

    朱标还是头一次干这种事儿,略有些激动道:“李大哥,这样招兵,能行么?”

    “俺在定北县,一直都是这么干的,没啥问题。待会儿,你帮俺嚷嚷嚷嚷,吆喝点儿人来。”李得一随口道。

    朱标憨憨道:“我该怎么吆喝?”

    “你附耳过来。”

    朱标听完,小脸通红,不好意思道:“李大哥,我怎么听着就如街头卖艺的吆喝一样?”

    李得一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你小子悟性真高!”

    在李得一的殷切注视下,朱标不得不抛开自己的面子与矜持,学着街头卖艺的吆喝声,扯着嗓子开始吆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