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4年第3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2004年第3期-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千多年以前,韩愈写过一篇《师说》。他把老师依不同的标准分为三等:授业、解惑、传道。 
  舒和兄妹于我而言是最高标准的老师:传道。 
  我投出的这一票就是我自己的白玫瑰。 
  永远的白玫瑰。 
  这六个中文字标志着白玫瑰也将永远活在中国。 
  还忘了告诉你,怯懦的纳粹是怎样谋杀舒和兄妹的。 
  他们是在断头台上被斩首处死的。真真正正的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是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死的。不论肤色,不论种族。 
  看着他们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而死不瞑目地在永恒中轻舞飞扬,看着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一路洒满历史,41岁的我眼中溅满了1943年的泪。 
  2月22日,那是个春天触手可及的日子。 
  那是我还远未出生的年代。 
  然而我知道,他们是为我而死的。 


读者来信
郑慧清 
  《当代·编读往来》编辑同志:您好! 
  在目前我国的大型文学刊物中,《当代》是有她自己特有的特色的:一是她涉及题材的现实性与重大性;二是她的刊物风格的群众性。由于有这样两个特征,因此,她实际上成了文化并不发达的我国受众面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期刊。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有她的对于那个时代具有话语意义的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90年代的《××》、去年的《××××××》,似乎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除了反腐败之外最重大的时代课题的一种关注与表达——在今年“两会”上,“三农”格外引人瞩目,再一次印证了《当代》对时代主题关注的敏锐与道德意义。可以说,对于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当代》是一种缩影。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当代》上,看不到“诗歌”方面的作品,而诗歌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标志形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五四”时期的现代诗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朦胧诗,虽然目前诗歌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具有如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图腾,然而,诗歌的这种传统不能丢,也不会丢!而作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表的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应该对此予以相当的关注与话语。因此,笔者以为,《当代》应该将诗歌列入她的版图。当然,这样一来,短篇小说的篇幅,就只好缩编了——只要去掉一两个篇幅,让出来给诗歌足矣。敬祝编安! 
  福建省尤溪县第一中学郑慧清邮编:365100 



“《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二站冠军揭晓
  竞赛评委组成: 
  孙小宁(《北京晚报》记者) 
  邢育森(网络作家) 
  匡文立(兰州市作协副主席) 
  杨浪(《证券市场周刊》副社长) 
  冯小虎(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评委推荐篇目: 
  《麻钱》作者:宋剑挺 
  推荐人:孙小宁冯小虎 
  《意外》作者:张庆国 
  推荐人:邢育森 
  《银簪花》作者:夏天敏 
  推荐人:匡文立 
  《细雨骑驴入剑门》作者:李国文 
  推荐人:杨浪 
  评选结果: 
  中篇小说《麻钱》荣获2004年第二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二站评委评语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篇目:《意外》作者:张庆国 
  推荐意见:对照着看《乡村典故》和《意外》,是很有趣的。都是乡下人找城里警察,都是没带身份证,都是话说不清楚事讲不明白。再想想《秋菊打官司》,这种比照就更有趣了。推荐《意外》的原因,还是因为更喜欢土豆这个人物形象,他没有张大民式的贫嘴,色彩也没那么鲜艳晃眼,但正因为他的朴实笨拙才使结局的意外之死更能让人心头一抖。故事讲述得有张有弛,平淡处都是一句接一句的白话交代,到了紧张的关头(比如土豆在包谷地的狂奔),笔力又立刻乍现峥嵘,轻重快慢,拿捏得颇为舒服。 
  这篇的好处先说到这里,再回过头来想想《乡村典故》,正是由于在同一期连着读了两篇类似的小说,更大的感触反而与作品旨趣无关:是不是该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加强普法教育了?至少得教会大伙怎么报案吧?但愿不要再读到类似的第三篇了吧。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麻钱》作者:宋剑挺 
  推荐意见:粗粗一看,写农民的作家也挺多。遗憾的是很多“作家”编的故事实在太烂,放在城里连个勉强信的人都找不到,只好一盆扣在农民脑袋上,经常把中国农村写得像香格里拉,农民呢?有时候就像《搜神记》来客。尤其离谱的,是照他们的说法,中国农民几十年以前就已经“性解放”了,比城里人开放多了,差不多跟美国人同步! 
  我说起来有四分之一农民血统,所以看到这些“文学”常常忍不住血脉贲张。我因此而十分尊重以陈桂棣们为代表的严肃作家。其实我们今天就知道,他们的作品是会流传在世界的。 
  《麻钱》比《中国农民调查》短得多,但它也是真正的中国农民调查。看看它,就知道中国这二十年确实足以自豪的飞速发展,是建筑在怎样的血汗和泪水基础之上的。 
  作为中国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些血泪;而文学能让我们“不忘记”。 
   
  推荐人:匡文立 
   
  推荐篇目:《银簪花》作者:夏天敏 
  推荐意见:不知怎么的,小说题材似乎比较喜欢“扎堆儿”,诸如本期,写农民故事的作品特别集中。三农问题总是值得格外关注,同时比起城市生活,毕竟也多点陌生感,我以这个理由将选票投给“农民故事”中的一篇。 
  具体该是哪一篇,很有些费踟躇。这意思是,我用“题材”划定的几篇小说,质量大体平均,委婉点说,是各有千秋,直白点说,就是没有明显出彩的。只能用排除法往下减。《乡村典故》,事件与人物仿佛多少有点似曾相识之感,人与事都失之概念化,不选;《意外》涉及的本来是个新鲜可人的领域,可惜人物思维幼稚得不近情理,闹得关键情节也越走越偏,越看越无法信服。好歹也都是农村小知识分子,想来断断不至蒙昧到这等程度,也不选。 
  《麻钱》与《银簪花》,哪个呢?《麻钱》整个过程都娓娓动人,但总好像缺点什么,仔细想想,“缺”的是人性的丰富度。一群被压迫者,在共同命运的挤压下相濡以沫,一水儿的“善”,还一水儿的懦弱。生活不是没有可能如此,但放在小说里,就觉得对“贫穷”与“人性”之关系的理解跟老照片似的,旧了,平了,主题先行了。 
  那么,就是《银簪花》吧!继续挑点刺的话,我想说,结局来得不是很流畅,最后一幕很容易让人想起曹禺的剧本。假如索性免去“银簪花”这个致命道具,也许效果更好。 
   
  推荐人:杨浪 
   
  推荐篇目:《细雨骑驴入剑门》作者:李国文 
  推荐意见:上回我说“老腕们锋利的不多”的时候心里迟疑了一下,因为想到了李国文。回头看见冯评委也“憋着要投”李老师一票,知道也算人心所向了。记得去年看过一篇好像叫《长安的天空》,《人民文学》发的,读后心中荡漾了许久。当时我刚从西安出差回来,那座伟大的城市今天为什么有一种让人怅然若失的感觉?正好被李老师的文字撩破了。不止是我的老师说过:好的文学,不光是让人看到好的故事,还有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东西。李老师差不多算做到了。说宋词没有不说到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用潇洒几笔浓墨,勾勒出一幅八大或者石鲁式的陆游,诗人的心路在文字里了,作者的情怀也在文字里了。“他怎么就不能像今天的文人,稍稍灵活圆转一些呢?”(引原文)作者不光是说陆游的,与那些在历史与文化中游弋,并且透着自我欣赏的散文不同,李国文是在用散文骂人,用散文击打时弊,用散文宣喻爱憎。在我有限的阅读里,这是时下散文中少见的锋利!更加少见的不是偶尔飞出一刃,而是甩出一排系列飞刀,真真是好!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麻钱》作者:宋剑挺 
  推荐意见:在本期的小说中寻找拔尖者,好像很难。几位小说作者都在各自的跑道上奔跑,且都发挥稳定。所以入选作品只能用排除法认定。即在众多的小说中找出各自不喜欢的理由,然后一路筛选。应该说,这几篇小说都看得让人心酸,但到一定程度,一些小说则露出一点破绽,让我知道这当不了真。虽然小说从来都当不得真,但我还是喜欢读完之后萦绕不去的感觉。《麻钱》是这样的作品。打工题材的作品现在多了起来,比起那些讲述打工者与工头戏剧性的激烈冲突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姿态要平和内敛得多,但是依旧有一种隐忍中的挣扎让人心疼。作者的笔触不是在工头那儿,而是在一个窑洞中的三对男女身上。他们在一个炕上尴尬地生存着,但又同时彼此包容着理解着。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挣工钱,但是工头给予他们的则是大量的麻钱。他们只能一次次争取,但每每都无功而返。作者耐心细致的叙述让打工者的日常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也牵动着我们一直关注下去。这是小说《麻钱》的魅力所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