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易江湖-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冯友兰曾经对《周易》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评价,大意是:“《周易》是个筐,啥都往你装。”现在看看,和尚也来讲《周易》了,书名叫得响亮,叫《周易禅解》,看来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跨学科研究了。
  古时候有一种三教合一的风潮,是说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学者也喜欢作个通家——我们来看宋人的半阕《行香子》:“野叟长年。一室萧然。都齐收、万轴牙签。只留三件,三教都全。时看《周易》,读《庄子》,诵《楞严》。”说老头最后就看三部书:《周易》,这是儒家经典;《庄子》,这是道家经典;《楞严经》,这是佛家经典,三教一网打尽。
  所以,儒者谈佛、道士读孔孟、和尚解《周易》,这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这位释智旭大师把佛门观念引入了《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周易》的新的读法,他倒是也说乾就是健,但他接着说:“健于上品十恶的人一定会下地狱。”
  所谓“上品十恶”就是最坏的十种行为,那么,全句就可以解释为“孜孜不倦地去做最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下地狱”。他接着说:“孜孜不倦地去做中等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堕入畜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不太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会堕入鬼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小小善事的人会进修罗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中等善事的人会投生人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的人会升到天界。”——你以为这就完了吧?不是,还有好多呢:“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禅定的人一定会转生于色无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的人一定会获得二乘果证……”我就不再多讲了,反正举一反三即可,后边还一大堆佛门专业术语呢,对于“元亨利贞”也完全是佛教化的解释。
  
  这么多的版本,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哦。看来《周易》首当其冲的这个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包容宇宙,囊括万象啊!
  这些专家们的讲解都很出色,但是,就这“元亨利贞”四个字,我们还是再回过头来,看看最早的解释版本——《易传》。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先解释一下《彖》。不好意思,到现在才解释这个家伙。“彖”读“团”的四声,大意是“判断”,“从卦像判断吉凶”。《彖》是《易传》中的一传,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汉朝人把它和《易经》的卦爻辞混排了。
  再来解释几个词。
  “品物流形”是说万物变化,生长成形,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一句“杂然赋流形”就是出自这里。
  “大明”是指太阳,现在有家大明眼镜店很有名,看,别以为这个名字俗,其实大有来头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说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座驾由六匹马拉,诸侯以下等而下之,拉车的马越来越少。所以“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而是很严格的官本位的社会,够什么级别才能坐什么车,不能乱了。这种六匹马拉的车考古发现还真出土过,看来文献记载不差。
  “性命”,这么简单一个词其实也有些个讲头,有谁较过真没有,这个“性”字在这儿当什么讲啊?——答案是:这个“性”其实就是“生”,所以“性命”也就是“生命”。不少版本把“性”解释成性质、属性、特性,恐怕不确。
  “大和”,这和日本没关系,“大和”就是“太和”,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宝殿,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太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阴阳调和,有人说是冲和之气,有人说是最最和谐的境界,还有人说……你自己挑吧。
  “万国”,如果按现代标准,一万个国家那得什么规模啊!可上古时代不是这样,那时候一个所谓的“国”可能也就有现在一个村子大,小部落而已。
  好了,整段翻译一下:
  
  啊!乾元之气太酷了!它萌生了万物,主宰着宇宙。它行云降雨,生养无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于是确立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天道变化,给万物以生命,保持阴阳和谐,使万物走上正轨。元气稍稍一动,万物便蓬勃生长,万国人民都有好日子过。
  
  这是已知最早的对“乾:元,亨,利,贞”的阐释。因为《易传》和《易经》都被混编在一起了,所以不少人总以为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一再提醒大家,千万得把《易经》和《易传》分清楚。现在这个解释只不过是《易传》里边《彖》的观点,它虽然从时代上距离《易经》最近,可它当真就是对《易经》卦爻辞的一五一十的解说吗?不要轻信哦。
  《彖》后边是《象》,内容是阐释爻辞的,先略过不表,直接看下边的《文言》。
  《文言》是《易传》当中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文字很多,我们先只看它有关“元亨利贞”的部分: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就已经把“元亨利贞”称作“四德”了。咱们前边看过的历代专家对“四德”的阐述都是源自这一段的。翻译一下:
  
  “元”,是善的首位;“亨”,是美的集合;“利”,是义的和谐;“贞”,是事的主干。君子履行仁德就足以作领导,集合美善就足以合乎礼,施利于万物就足以合乎义,坚守正道就足以治事。君子能够履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这一段主要在“‘亨’者,嘉之会也”一句上后来的专家们有些分歧,前边焦竑的《易筌》不就认为“亨”字其实就是“享”么,所以,“嘉之会”应该就指大party了。古人的大party是很正式的,前文讲过的竖牛陷害孟丙的故事里,不就是在一个大party上搞的么?在这种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会摆满很多好吃好喝好东西,很可能所谓“嘉之会”说的就是这个呢。
  
  “乾:元,亨,利,贞”,就这么几个字,我们从《易传》到历代专家的解说看了这么半天了,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哪个解释才是正解呢?
  想一想啊,他们每个人都把“元亨利贞”解释得那么精彩,那么涵义深刻,那么饱含古老东方的神秘智慧,但惟一的遗憾是: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是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以上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近现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商代占卜用过的乌龟壳,专家们从这里解读出了不少的甲骨文,对甲骨占卜的语言有了不少的了解。咱们从前边那几个案例也看出来了,《周易》算卦和甲骨占卜是很有渊源的,所以,近现代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周易》也多了几分了解。
  几乎确凿无疑的解释是:“元亨利贞”的那个“贞”字其实就是“占卜”的“占”——单这一个字的新解就把从《易传》以来历代的“四德”说全给击破了。“元亨利贞”根本就没那么深刻的涵义,其实就相当于:“大吉大利,你求的这根签是根上上签!”这就是说,如果你算卦算出的结果是乾卦,那么这四个字的卦辞就会告诉你:“这是个好卦,大吉大利!”
  你再读《周易》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不是一再提醒要把书里的《易经》和《易传》分清楚吗,这个“贞”字在《易经》里全当“占”讲,而在《易传》里却当“坚定”讲。看看,《易传》的作者没弄清《易经》的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句“大吉大利”阐发成了无比深刻的哲学道理。
  《易传》的作者真的误读了《易经》了吗?——这事还有后文,暂且按下不表。
  
  “乾:元亨利贞”,这句是乾卦的卦辞,我们可算是看完了,下面再看看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这是坐标。“初”,表示这根爻是初爻,也就是从下数起的第一爻;“九”表示这根爻的属性——阳爻。
  如果你算了一卦,最后得出的是一个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你知道该怎么判断吉凶吗?
  ——前边从方法到案例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这时候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也就是这句“潜龙,勿用”来判断吉凶。
  有人可能案例看得仔细,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难道不是吗?”
  ——如果你真能问出这个问题,那我会相当欣慰的。不错,你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前边的所有案例在算法上都是这么讲的。
  但是,难道你一直就没有发觉有什么可疑之处吗?
  
  疑点之一:
  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然后,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两个方法,一个复杂,一个简单,可结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疑点之二:
  《周易》爻辞里不是都有什么“初九”、“九三”、“六二”的吗,可前文那几个《左传》案例里为什么完全不见这些名词呢?
  ——这和“疑点一”是有关联的:如果用“乾卦初九爻”就足以表达清楚,为什么要说什么“乾之姤”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疑点之三:
  前文讲过朱熹和蔡元定归纳出来的占断的“七种情况”,讲到有一根变爻怎么办,有两根变爻怎么办,一直到六根爻全是变爻的时候怎么办,可是,从《左传》的这些案例来看,除了有一次是看卦辞定吉凶之外,为什么从来都是只有一个变爻的情况呢?
  
  如果你早就产生了这种怀疑,那你可实在太聪明了。
  先说“疑点一”和“疑点二”。通观《左传》所有算卦的记载,没有一处出现过“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而全是“某卦之某卦”,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次晋国绛城的郊区出现了龙,魏献子就龙的问题请教蔡墨,蔡墨的解释当中引用了不少乾卦的爻辞:“《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段记载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介绍过,当时我讲的重点是龙,现在我讲的重点是卦。蔡墨这里可不是算卦,而是直接引用爻辞,向魏献子说明在以前的时代里龙是相当常见的,要不怎么《周易》乾卦的爻辞里全是用龙来打比方呢,还把龙的生活习性讲得这么活灵活现的?——在我们看来,蔡墨如果要举乾卦爻辞作例子,直接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这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非要自找麻烦地去用那种“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的说法呢?表达的意思不都是一样的么?
  所以,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都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春秋时代还没有,从这点推测,历代流传到今天的这部《周易》恐怕并不能反映《易经》的原貌。那么,《易经》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只有等待未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再说“疑点三”。不错,我这里讲的《左传》案例虽然不多,可通观《左传》,情况全都如此,从没见有两个、三个、乃至更多变爻的例子。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春秋时代的算卦方法早已失传了,而所谓变卦呀,变爻呀,老少阴阳呀这些东西都是后人的推测,恐怕做不得准。后世出了很多算卦大师,各自研究出了很多算卦方法,但问题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从《周易》那四十九根蓍草的玩法上发展出来的,具体说,源头都在《易传·系辞》,而《系辞》又不那么可靠,所以,后世所有那些被渲染地神乎其神的算命法门其实都是在沙滩上建城堡,用永动机作一套复杂机械装置的核心动力。
  脑子里有了这根弦,我们再来捉摸乾卦的这些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你也可以在“潜龙”和“勿用”之间点个逗号。一般的解释是:这根爻位于全卦的最下边,好比龙处于潜伏状态,所以,这就是在建议你如果占到了这一爻,最好在近期不要轻举妄动。
  比如你刚从黄世仁那儿借了一笔高利贷,准备开家公司做做买卖,这么大的事自然要事先算上一卦,你就先支了十万块钱请我熊大师出马。我虽然是位世外高人,看不上钱财这种俗物,但可怜你一片诚心,就破例排个卦吧。四十九个围棋子排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以乾卦初九爻的爻辞定吉凶。”我一查书,这句爻辞是“潜龙勿用”,我就会建议你:“最近不能开公司,这段时间一定要夹起尾巴做人。”
  如果你听了我的,这段时间就会平安度过;可如果你不听我的,过不了多久你就得拿喜儿去抵债了。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有谁注意到没有,就是那句“我一查书……”
  有人会问了:“你不是大师么,大师算卦怎么还得查书啊?”
  这你就不知道了,大师算卦一样得查书的。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都加起来足有好几百,如果你愿意背得滚瓜烂熟,那我会一挑大指,夸你有毅力,但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你最好把《周易》当成一本大字典,不必把字典里的所有字都认识了,把所有解释条目都背下来,只要能知道查字典的方法,能读懂词条释文的意思,这就够了。
  
  再看第二爻的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先说说“田”。有人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田地么!
  ——有可能是田地,但也有可能是猎场,别忘了古文有个词叫“田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打猎”,“田”不一定就是种地的那个田。还曾有人研究商代的生产方式,认为那时候基本都搞畜牧业,没什么农业,而那时候的“田”字全是在说猎场。
  虽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大靠得住了,但是,“田”的困惑却依然还在。从《易经》所有的卦爻辞里看,除了这句“见龙在田”不容易搞清楚之外,其他带“田”字的句子全是在说打猎的事,和种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把“见龙在田”的“田”解释成农田,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在上下文里确实是一个旁证都找不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