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与我相关的一切,就这样沉入了大地,从那个世界上隐没不见了。
我一生最喜欢的物件,便是美丽的花朵。
于是,我的儿孙们在我的陵墓四周编植了各种花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守墓园丁们的悉心照料,我的陵墓前一年四季都有鲜花次第开放,就连寒冬腊月,也依然有树树腊梅,迎霜吐蕊,清香四溢,成为整个皇家陵园中最富有勃勃生机的一处地方,也成为我后代子孙们扫墓时最喜欢停留小憩的地方。
刘申和我的儿孙们都很孝顺,在我们的王朝倾覆之前,他们都分工轮流住到陵园附近的行宫里来为我们守灵扫墓。每个人轮值时都会过来住一两个月。在行宫的旁边,他们还供养了一座皇家的寺院,寺院的住持是图布丹大喇嘛的大弟子和他的传人。守墓庐期间,我们的子孙们都会在这里学习佛法,学习如何智慧地认知宇宙人生,如何智慧地面对和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
我们的陵园旁常常被年轻人的朗朗诵经声和读书声所围绕,渐渐地成为运京的一大特色景观。
后来,这座陵园旁的寺院,发展成为运京的一个佛学研修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不少学僧前来挂单修行,甚至吸引了西域各国的僧侣来此驻锡讲学,盛况空前,一时无两。
我们陵园所在的地方,叫做景陵。陵墓旁边的寺院叫做万福寺。
“景陵梵呐”和“万福晚钟”都成为了载入史册的著名景观,更被写入了无数的诗词歌赋,象征着那个朝代的鼎盛繁华,(。)u
第五百二十七章 王朝的终结(1)()
(一)
2多年的时间如同白马过隙,飞快地也过去了。 '
皇家陵园里的松柏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青苔也已经爬满了我们的坟茔。
王朝的面貌,也变得与我们在世时大不相同。从官制到税收制度,从建筑式样到男女服装的流行款式,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刘申和我的重孙15岁时继承了皇位,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君。这个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太平君主,不懂得如何驾驭军队这支凶猛的力量,也不懂得如何巧妙地控制这把双刃剑,让它只能捍卫和平,而不能成为和平的威胁。虽然他的祖父和父亲对他教诲提醒很多,但是,他对此的了解,毕竟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他从来没有过实际上操作的经验。他也自内心地不喜欢和军队里的这帮粗鲁之人打交道。他真正喜欢的,是吟诗作对,是参禅悟道,是风花雪月。他是个非常优雅而文艺的皇帝,有着一颗文人敏感而柔弱的心。
他对军队的不喜欢和处理军队事务的诸多不周到,逐渐引了军队领袖们的不满。反对皇帝的阴谋,再一次地在军队中酝酿起来。
在我们的重孙继位后的第11年,汉军领袖故伎重演,邀请年轻的皇帝前去阅兵围猎。有警惕的大臣向皇帝讲述了杨彪谋逆的故事,建议皇帝学习刘申,也不要亲去军营。但是,年轻的皇帝认为,军队不会这样愚蠢,已经失败过的把戏,还会重新上演。他觉得刘申这样的心机深沉,不是为君的正道。虽然出于孝道,他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但是却明确地表达了不愿意欺骗军队领袖的心意。
大臣们多次劝谏未果,也就只好随他去。
年轻的皇帝率领着娇妻美妾兴致勃勃地来到京畿郊外阅兵,并且听从军队领袖的建议,在阅兵之后,前往皇家围场狩猎。
从来没有去过狩猎场的后宫美女们听说能参加围猎,去清凉山行宫避暑,都非常高兴,后宫当中一片欢声笑语。还好,年幼的皇太子的生母贤贵妃头脑比较清醒,她以皇太子最近身体不好,经常腹泻为理由,委婉地劝说皇帝同意,这次就把太子留在运京,不随同他前往。
正是这个建议,挽救了王朝的倾覆,让刘申建立的王朝的寿命,又得以延续了四五年之久。
悲剧果然生。年轻的皇帝在狩猎当中,与汉军将领们野外宴饮时,被权势日益炽盛、心怀异志的汉军将领在饭菜中下了毒。宴会结束后,他回到自己的营帐,感觉到非常不适,传召太医过来诊治,早已被军队控制了的太医们,众口一词地说,皇帝应该是在刚刚的宴饮中误食了有毒的蘑菇,现在毒性已经深入体内无法救治。
死到临头的皇帝幡然醒悟,军队背叛了君王,他们对自己下了毒手。但是,现在悔悟,已经太迟了。毒性在体内飞快地蔓延,很快,他的舌头就变得乌黑僵直,无法说出任何句子。随行的嫔妃们闻此噩耗,纷纷赶来,哭哭啼啼地跪在帐中皇帝的床前,惊慌失措。在一片纷乱当中,皇帝眼看着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众太医假作手忙脚乱地一通救治,终告无效。拖到深夜,年轻的皇帝已经全身黑,终于万分不甘心地丢下了娇妻爱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二)
随行的百官纷纷赶来哭丧。
大家看到皇帝全身黑的样子,不少人偷偷地交换眼色,各各怀疑皇帝的死因,但是,军方的领袖已事出突然,恐防生变为理由,调动重兵,控制了御林军,将整个行宫和皇帝大帐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风语不透,水泄不通。面对密密层层的火把和雪亮的如林刀剑,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
御史大夫、魏国清的后人魏应真,性情耿直,看不惯群臣贪生怕死,屈从于军队的暴力胁迫,挺身而出,大声质问军队领袖皇帝究竟如何中毒的,指出皇帝中毒的症状,很明显不是野生蘑菇中毒,而是砒霜中毒的表现,而且大家在一个锅里喝的蘑菇汤,为何众人都平安无事,唯有皇帝会中毒?很显然,是有人事先在皇帝的御用餐具上做了手脚!
许多大臣都认为魏应真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有大臣站出来支持魏应真的质问。随行的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也不相信皇帝是死于蘑菇中毒,也以主母身份,提出了质疑,要求军队彻查皇帝暴毙的真相。
眼看着局面将要变得复杂失控,军队领袖觉得不给这帮文人和女人一点颜色看看,就震慑不了朝野。
一不做二不休,他拿出了狠毒的手段。
魏应真的连番质问,话音未落,军队的领袖就径直向他走了过去,看着军队领袖脸上的腾腾杀气,魏应真以为他会推搡自己,和自己动粗,魏应真身材魁梧,也学过一些太极的招数,自认为不至于在肢体冲突中吃亏,所以毫无惧色,也没有退缩一步。但是,众人万万没有想到,军队领袖走近魏应真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抽出了腰间的吉诺弯刀,一刀就将魏应真劈倒在地,魏应真倒在地上四肢抽搐,血流满地。帐臣和嫔妃们受到极大的惊吓,女人们尖叫一片,纷纷躲避。被突然袭击的魏应真倒在地上,自知绝无生机,但耿直禀性不改,指着军队领袖,满嘴鲜血地仍旧破口大骂不止,大呼军队谋逆,高呼勤王勤王!于是,军队领袖又赶前一步,一脚把魏应真踩在马靴低下,挥刀砍向他的脖子。两秒钟过后,魏应真身异处,叫骂声戛然而止。他的头滚向一边,但双目依然圆睁,怒视着害死他的人。
军队领踩着魏应真的尸体说:“皇帝不幸误食蘑菇暴毙,太医院集体诊断救治,都有无疑定论,尔等不通医术,此时此刻,不为皇帝的殡天而悲恸难忍,反而说三道四,搅乱试听,引起人心动荡,危及国家安全,莫不是心怀叵测,想要趁机犯上作乱吗?”(。)8
第五百二十八章 王朝的终结(2)()
(一)
军队领脸色阴沉、眼光凶恶地扫视着嫔妃和群臣们说:“不错。' 〉蘑菇汤是一口大锅煮了出来的,但是,我等军人,为国家安危风餐露宿多年,什么样的野草野食没有尝过,早已锻炼出了铁打的筋骨和肠胃,纵然有些许毒素,也都能够自行化解,故而只有小小不适,未有死伤。可是,皇帝自幼长在深宫,何尝吃过这样许多的苦头。我等军人能够承受的毒性,皇帝肠胃娇弱,一时无法承受,也是符合情理之事。”
他面向嫔妃和群臣,语调低沉地说:“我等自阅兵到围猎,每逢宴饮,均全体与皇帝同鼎而食,并无分餐,就说明我等事先并无谋害皇帝之心,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军全体将士,内心也是无比悲恸。而这个迂腐的儒生,怀着不轨之心,当着这么多将士的面,污蔑我们的忠君之心,无视全军的悲恸之情,在这里大放厥词,挑唆人心,实在是让三军将士义愤填膺。某若不当机立断,为国家清除此害,只恐三军群情激奋,另生变乱,威胁到各位娘娘与大臣的性命安全,影响到随后的新君继位。某只好权宜行事,果断处置。”
他转向郑贵妃说:“贵妃娘娘,您一直对贤贵妃的儿子被皇帝立为太子,心怀不满,日夜勾串不法内侍和娘家亲友,思谋要夺回太子之位。如今,众嫔妃都在悲伤哭泣之时,您这样积极地站出来,不顾眼前明摆着的事实,质疑皇帝死因,难道是不欲新君顺利继位,想要横生枝节,趁乱为您自己的儿子创造机会吗?”
郑贵妃被他说得面红耳赤,她出来说话,一方面是的确觉得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一方面也的确有想要借此扩大事态,趁查处皇帝中毒阴谋的机会,罗织罪名,加诸于贤贵妃。贤贵妃和皇太子本来应该随侍陛下,一起来清凉山行宫,但她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来,还令太子留在京城,分明是她早已事先了解了皇帝此行的风险和变故!她必定是阴谋的参与者!只要能够将贤贵妃和太子卷入此事,她的儿子就有机会夺取皇位。
听到军队领袖当着大庭广众,将自己内心的得清楚明白,郑贵妃不仅又惊又惧。惊的是,这些事情自己都只对最心腹的身边人和最可靠的娘家亲戚有些许暗示和流露,为何会被外人知道?难道,军队多年以来就在宫中密布了眼线,监视宫中的种种风吹草动?惧的是,魏应真在朝中也算是一名重臣了,在皇帝面前都敢仗义执言,屡犯龙颜,可刚刚就只多说了几句话,竟然便被乱刀劈死,当众喋血行宫,落了个令人唏嘘的结局,可见,如今的军队,已经是狰狞毕露,翻脸不认人了,既然他已经点了我郑氏的名,如果我再啰嗦,想必魏应真的下场,也就是我的下场。我死倒也罢了,谁知道这帮如狼似虎的粗鲁之人,事后会不会放过我的儿子或者我的族人?
郑贵妃虽然有些头脑,但毕竟也只是一介女流,被军队领这一番威胁之后,被吓得闭上了嘴。
(二)
见嫔妃和群臣中的一片嗡嗡议论声变得安静下来,乃至鸦雀无声,军队领感到非常满意。他傲慢地举着刀,在各人眼前晃了一圈,然后将马刀还入刀鞘。
他点头说:“想来,居心叵测的,也就只此竖子一人而已,其他的娘娘和诸位大臣,都还是明白道理,直到关键时候应该如何取舍的。”
他一拱手,对众人说:“诸位,变生突然,国事危急,我等作为陛下最信任的人,应该同舟共济,上下齐心,尽力维持好安定的局面,尽早护送大行皇帝的灵柩,返回运京,向全国百姓诏告皇帝殡天,并拥立皇太子登基称帝。某将率领全军,护卫皇帝的灵柩回京,也会全力保护各位的安全。但是,如若再有人,心生异志,企图节外生枝,让军心不稳,天下臆测纷纷,那么,就不要怪我不客气。魏应真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在叛乱的军队**裸的威慑之下,皇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全副武装的军队,护送着皇帝的灵柩,挟裹着嫔妃百官为人质,浩浩荡荡地向运京城进。
黑压压的军队,就像滚滚大河一样,络绎于途,源源不绝,数日后变抵达运京,将运京城包围了个水泄不通。
贤贵妃现时是宫中位分最高的嫔妃。听说皇帝的死讯,顿时明白皇帝是遭了叛军的毒手,自己在皇帝临行前的担忧,已然应验,变成了事实。
左右请示,当前情况,应该如何处置。她左思右想之后,深觉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军队关于陛下之死的解释,开城迎入皇帝的灵柩,为皇帝举行葬礼,然后,按照军队的意思,让自己年方4岁的儿子,继位登基,并顺水推舟地授权,由军队领袖来秉国辅政。为今之计,自己一个弱女子,唯有一切顺从军队的意思,方能保得住儿子的性命,和自己下半辈子的富贵平安。
贤贵妃思谋妥当之后,亲笔给军队的领袖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带头接受皇帝的死因,保证新君继位后永不追问此事,并表示,皇帝年幼,不会处理朝政,按照祖制,皇后早逝,应由皇帝加封生母为圣母皇太后,由皇太后临朝垂帘听政。贤贵妃主动表示,自己一介女流,哪里会处理外面的政务,垂帘听政也就是个仪式,国家大事,一应取决于大将军,表示皇帝将会封大将军为护国亲王与摄政亲王,领双王衔头,负责选拔能臣,统摄辅政,更进一步表示,愿意遴选大将军的幼女为皇后,选大将军弟弟的幼女为皇贵妃,虽然两女的年龄都比皇帝大了1岁以上。
军队领见到贤贵妃的密信,心下大喜,深觉贤贵妃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个懂事会做的女人,便回信对贤贵妃表示了忠诚,表示军队一定全心拥戴太后临朝听政,并坚决拥护皇太子即可登基继位。
双方达成了合作的协议,从此结成一党。
(三)
运京12个城门全部洞开,满朝文武和百姓,俱各穿白戴孝,哭声一片地夹道跪迎皇帝的灵柩入城。
皇帝的灵柩入宫之后,当着众人的面,军队领表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在举行大行皇帝的葬礼之前,应该先册立新君。他主动提出应让皇太子即刻继位称帝,接受群臣的朝拜。
于是哭得满脸是泪,被父亲的棺材和严肃紧张的气氛惊吓得不轻的皇太子,被牵了出来。贤贵妃拉着他的手,一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将他带到宝座前,让他坐下,然后自己站立了皇帝的身后,母子俩接受了群臣的朝拜。
朝拜已毕,军队领对,应该先尊奉生母贤贵妃为母后皇太后,迁居上阳宫,授权皇太后临朝听政。
小皇帝哪里懂得其中的意思,泪眼婆娑地看着母亲。
贤贵妃对儿子点点头,附在他耳边,逐字逐句地教他说。
小皇帝便遵照母亲的吩咐,将母亲教的话,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宣布准卿所奏,立刻尊奉贤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并委托皇太后垂帘听政,令大将军统摄群臣,全力辅政。
这是小皇帝颁布的第一道圣旨。情势所迫之下,满朝文武,唯有伏地礼拜,口称万岁,遵旨奉行。(。)8
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朝的终结(3)()
(一)
新君登基十日后,军队的领忙完了朝政上的事情,正准备下朝回府,走到武英殿外的广场上,遇到宫中的内侍在出宫门的必经之路上恭敬地等待着他,宣太后懿旨,召他入上阳宫,说皇帝有事情和他商量。?[?〈'
军队领在内侍的带领下来到了上阳宫。那便是我居住了一辈子的宫殿。年轻的贤贵妃晋升太后之后,搬进了这座宫殿,并正在着手重新装饰,拟使用更为明快的色调和更为华贵的布置陈设。她不喜欢之前的那种简朴风格。
进入上阳宫后,军队领看到新太后换了一身簇新的家居服装,****和肩膀隐约半露,头上插了一支清新脱俗的翡翠玉簪,手持团扇,坐在暖阁里等着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