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明-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巍也是笑了出来,自从高仲落水之后高巍一直觉着自家的孩子并没有出问题,更没有痴呆,他一直在坚信这是孩子不愿意开口而已,现在见着高中开了口,当下也是含着泪水笑了出来。

    见到高巍和高巧儿两人神情放松了下来,高仲才舒了一口气。对于开口说话的事情,高仲一直在想,若是在之前开口说话不会取得什么好效果。而今正是高家最困难的时候,他在这个时候开口自然会让高巍和高巧看到希望,也不用再去担心未来。

    在穿越之前高仲听过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害怕,并不是担忧事情的本身,而是担心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高仲让高巍和高巧儿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也就不用担心分家之后所造成的恶果。

    高家分家的事情,是最近村里发生的大事儿,可是让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居然平息的很快。高老爷子和高氏跟着周生一家一起生活,他们是得偿所愿,并没有抱怨什么。

    而在所有人看来最吃亏的高巍一家也是安静下来,这几日采买回了锄头、镰刀等材米油盐,继续过着一个农家该有的生活,一点儿抱怨都没有。

    高仲从那日之后依旧没有开口,继续安静的生活在背篓之中。

    “三老,又要麻烦你了。”

    高巧儿带着歉意朝着杨三老说道,说完又将身上的背篓放了下来,背篓里面依旧装着高仲。

    微微一笑,杨三老跟着点点头:“你放着便是,这娃儿乖巧,闹不着别人。”

    紧接着杨三老便是叹了一口气,抚摸了一下高仲的脑袋。

    关于高家现在发生的事情杨三老可是亲历者,这分家的事情本来也是由他主持的,其中高巍他们一家吃了多少苦他心里也是知道的。奈何人家白字黑字写的明白,那周生设计的周全,只能眼看着他们一家人遭了罪。

    高仲在背篓里面安静的待着,仰着头看着天空。

    分家的事情,其实一直在他的心里萦绕。以前看穿越小说,人家说的什么寒门好歹也是落魄的家族,一家好好几口人,好几个兄弟,好几十亩田。而自己现在却家徒四壁,虽然也是有田,可只有下等田两亩,土地八亩。

    田地,是要分开说的。

    西南所谓的田一般指的是水田,而地则说的是土地,因为涪州地理位置的原因一般土地都是非常的贫瘠,甚至有些都是沙地,一锄头下去,锄头只有一半没入到田里,下面就是坚硬的石头。

    不管是比背景,还是比家产,高仲比那些所谓寒门都差了许多。

    最关键的是:进学,更是将高仲拦在了士林之外。因为这十里八村之中只有周生一个乡塾教书先生,几乎是垄断了村子的学童读书之路,不然周生也不可能的一下子乌鸦变凤凰了。

    照着周生一家和他们一家的状态,日后想要读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这里是大明朝,尤其是在明末,战乱纷飞的,有一个秀才、举人的身份将来自保才有底气。

    所以看来看去,在这个时候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找谁呢?”

    高仲皱了一下眉头,看着手里的红薯和土豆说道。

    而今想要蒙学还是有其他的法子,或者去大家族的私塾,可毕竟那是人家家族培养后人的地方,旁的人关系不够可是不能进入的;再或者去找一个愿意教导自己的,这是最好,最简单的法子。

    “找谁呢?”

    大家族的私塾自然是不用想了,偌大一个涪州城秀才无数,举子一人,哪有什么读书的望族?所以不用多想高仲还是决定去找一个能够教导自己的读书先生。

    其实识字对于高仲而言其实难度不大,毕竟穿越者加成在这里,而且后世的简体字虽然简化了不少,但是这样对于文字的熟悉程度也比一般人强劲不少。

    蒙学识字什么的对于高仲难度不是很大,真正有难度的是四书五经、八股取士,在后世之中虽然也学了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论语句子,但是对于四书五经这类东西高仲是根本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更别说传说中的四书五经,即便是穿越到了明朝高仲也说不全什么是四书什么是五经。

    所以,自己得进入到体制内才行啊。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过了晌午,太阳红火的挂在天空,坐在树荫下的杨三老已经迷瞪着眼睡去了,竹屋里的张与可依旧在拿着书本研读,而在他一旁的书童也是迷迷糊糊的低着头,开始钓鱼

    看了看张与可,高仲咧嘴一笑,天上掉下来的文曲星就在这里,自己何苦去舍近求远?

    又瞅了一眼熟睡过去的杨三老,高仲爬出了背篓,一路小跑着来到了竹屋外。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焉?”

    虽然书童已经熟睡可张与可依旧坐在竹屋里拿着中庸研读,每读一句便停顿一下,细细品味其中寓意,觉着自己已然懂了不少之后才继续读下去。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焉?”

    就在此时,张与可话音刚落,竹屋外便传来了一个轻灵的稚童声音,重复着他的话。

第五章拜师() 
恩?

    听到声音张与可皱了一下眉,起了身子朝着外面望去。

    只见一个六岁孩童,手中抱着两个土疙瘩,正笑嘻嘻的看着自己,这娃子不是高仲还能是别人?

    笑了笑,张与可这些日子也晓得这孩童不会开口,平日里极为安静,方才应当不是他开的口。又看了看周围没有其他人之后又坐了下来,认为自己听错了:“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这一次还是如同上次那般,话音将落下,一个清脆的声音再度响起,也是一个稚嫩的童声。

    张与可有些生气了,放下了书本,拿起了折扇,抖了抖衣衫也不叫自己的书童,便是迈着步子朝着竹屋外走了过去。他要看看是谁在戏耍他,扰他静心学习。

    可出了屋子却是没有见着一个人,只有高仲一个娃子,打着赤脚,手上拿着两个土疙瘩,正笑嘻嘻的看着自己。

    锁了眉头,张与可惊奇的说道:“怪了,莫非我真的耳朵坏了?”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高仲咧嘴笑了笑,颇为得意的朝着张与可将他自己先前吟唱的内容给复述了出来。

    “好呀,原来是你这娃儿!”

    张与可吃了一惊,这孩子自己见了不下三四次,他的情况自己也听了不少,一直都认为这孩子落水后落了病根,怕是一辈子都是这般。没有想到居然今日听见他说了话,而且还是跟着自己背着中庸里面的经典道不可离。

    “嘿嘿。”

    高仲嘿嘿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显得是那么天真无邪。

    “你这娃子不是不会开口,而今你的病好了?”

    想了一会儿,张与可朝着高仲问道。

    “恩,恩!”

    高仲笑嘻嘻的点了点头。

    “你方才跟着我念什么?”

    见着高仲如此活泼,和先前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张与可便是好奇的冲着高仲问道。

    “读书,”高仲脑袋一歪,眼珠儿朝上一看,然后说道:“蒙学,蒙学!”

    “蒙学?”张与可哈哈一笑,然后摇了摇脑袋:“你可是想跟着我读书?”

    “恩!”

    高仲兴奋的点头。

    “为何?”

    见着高仲的举动,张与可便是来了兴趣,蹲了下来摸着高仲的脑袋好奇的问道。

    “唔,你是文曲星,跟着你没错。”

    高仲很快的给出了答案。

    “哈哈哈,”张与可哈哈一笑:“跟着我读书可是要缴束脩的哦!”

    “束脩?”

    听见束脩两个字高仲兴奋了一下,所谓的束脩就是老师的工资,照着明代的规矩是十条腊肉再外加一切其余的礼品,这是亘古不变的规矩。

    “你可知道束脩是什么?”

    张与可笑哈哈的继续说道。

    高仲撇嘴摇头。

    “束脩便是你的学费,若是没有束脩,你便不能跟着我读书了。”

    拍了拍高仲的脑袋,张与可便是站起了身子,直接回到了自己的竹屋之中,继续开始苦读。

    屋外高仲依旧看着竹屋内的张与可,然后小跑回了黄桷树下,将手中的红薯和土豆全都放在了背篓旁,然后一路小跑便是朝着另一边的小溪而去。

    夏日的烈日照在大地上,将大地烤的炽热。

    即便是在溪水边的竹屋里的张与可也是被蒸的不行,偌大的竹屋如同一个蒸笼一般,每每到日头最毒辣的时候张与可便会走出竹屋,来到大黄桷树下,和树荫下的杨三老说说话,一来是纳凉放松,二来是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儿。

    再度出了竹屋,张与可便直接走到了黄桷树下,这黄桷树格外的大,比一些什么千年老榕树还要枝繁叶茂,平日里是村民们聚会的地方,可因为张与可在此地苦读,村民们便不许再来了。

    此刻的树荫下,杨三老依旧在熟睡,丝毫没有注意张与可的到来。

    “咦?”

    轻声叫了一下,张与可环视了树荫,却是没有见到高仲。以往自己每次来这里,高仲的也会在一边呆立的。现在这小子不仅不在,就连他最心爱的两个土疙瘩也放在了背篓旁边,胸前的小锦囊也是放入到了背篓之中。

    张与可好奇的将红薯和土豆拿起来看了看,这两个土疙瘩高仲可以说从未离身,宝贝的紧。看了一下张与可便判断这东西应该是什么植物的根茎,是自己从未见过的。

    “那孩子去了哪儿?”

    将两个土疙瘩丢在了地上,张与可便是举目朝着四周看去。

    “兴许这孩子去了别处游玩了,山里娃子性子野,说不准便是去了什么地方。”

    书童看了一眼周围,却是没有发现高仲的影子,便揣测起来。

    张与可笑了笑,便是好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看着背篓有些失落。

    杨三老依旧在树荫下熟睡,张与可并没有叫醒他的打算,毕竟老人家这段时间照顾他也是累着了。

    很快书童在树荫下置了座椅,又在一边烧了一锅热水,给张与可沏了一壶茶,然后便站在张与可身边给他扇着扇子。

    坐了一会儿,高仲光着脚丫子飞快的朝着黄桷树跑了过来,正在树荫下纳凉的张与可很快便发现了高仲的身影,好奇的看了一眼。

    此时的高仲裤管被卷的高高的,脚上和身子上全是黑色的淤泥,即便是隔着很远,也能闻到那一股腐臭味儿。高仲一路上奔跑着,面上带着笑意,丝毫不在意身上的秽物。

    最让张与可吃惊的是,高仲手中提着两三条小鱼儿,用绳子给系着。这草绳上不仅吊着几条鱼儿,还有几只螃蟹,几条泥鳅,看着数量还是不少,满满当当的。

    看着高仲此时的装扮,还有手里小鱼儿,不用多想这些东西全都是高仲亲自下了河捉的。

    很快高仲便是来到了张与可的面前,朝着张与可咧嘴一笑,将手中的东西递给了张与可。

    “这是什么?”

    张与可一愣,收起了折扇朝着高仲好奇的问道。

    脑袋一歪,高仲大声的说道:“束脩,束脩!”

    “束脩?”在这个时候书童听懂了,感情这小娃子将自家大少爷当做了教书先生,想要拜入到门下,便非常不满的说道:“你这娃娃倒是眼尖儿,县令的公子都尚无资格拜入到我家大少爷门下,何况你这农家娃娃!”

    “哎!”

    张与可十分不满的看了一眼身边的书童,制止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书童见着张与可的表情也是吃了一惊,撇了撇嘴便是退了下去。

    “你这束脩便是几条小鱼儿,还有几根黄鳝,便将我这文曲星给打发了?”

    转面对着高仲一笑,张与可品了一口茶才缓缓说道。

    “唔,没有别的了”

    高仲失落的低着头,有些丧气的朝着张与可说道。

    “若是束脩不够,我可不会收你做学生的。”

    张与可轻笑着,表情非常玩味的看着高仲。

    在这一刻杨三老醒了过来,他迷蒙的听见什么束脩、学生的,睁大眼睛的之后便是看见高仲提着几条鱼,显得有些沮丧的看着张与可,而张与可却笑嘻嘻的看着高仲,神情淡然。

    “可是我只拿得出这些了,姨夫不让我蒙学,家里土地薄,收成不好,只能抓了些鱼虾孝敬先生”

    高仲继续说道。

    “这些可都是你自己抓的?”

    张与可一听,继续问道。

    关于高仲的事情张与可最近可是听了不少,对于农家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只能报以同情,毕竟这是人家的家事儿,自己一个外人只能在一旁听听便是了。

    “恩,小河沟里抓的,别人都抓不赢我。”

    高仲自信的昂着头,朝着张与可说道。

    “可惜,我在丧期,吃不得肉”

    张与可话音一变,朝着高仲叹了一口气说道。

    见着张与可这样说道,高仲更是低着脑袋,嘟起了嘴巴。

    “不过,你跟着我读书可以,我却不能做你先生,你明白吗?”

    张与可慢慢朝着高仲说道。

    “不明白”

    高仲摇了摇脑袋,却是没有听懂张与可的话。

    既然可以跟他一起读书,为什么不能做老师呢?

    “我志在科考,这三年必当潜心读书,将来是要做举人的。容不得浪费时间,即便是收弟子也是。不过每日清晨我会背诵四书五经,能学习多少,能听得懂多少,全靠你的造化,你可明白了?”

    张与可笑了笑,缓缓说道。

    听着这话高仲没有开口,杨三老反倒是兴奋了一下:“仲娃子,你还愣着做什么,快点谢谢张老爷啊!”

    别人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弊,可是杨三老却是明白。

    一般说来在西南的教书先生以童生和秀才居多,而高等学堂里面一般都是举人或者致仕归家官员,可是不管是举人还是退下来的官员,对于涪州而言都是紧缺的人才。

    如果拜在一个举人门下读书,哪怕只是伴读在涪州而言就是一件大事儿。

第六章蒙学() 
“多谢先生!”

    高仲跪了下来,朝着张与可磕了几个头,以示感谢。

    “莫叫先生,就叫我张老爷就好,你我之间无有师徒名分。”说完又朝着杨三老说道:“三老,你讲这话传出去,若是村子里想要读书的孩子,均可以到我这里来,能学到多少全看本事儿,我不教书,也不教识字儿。我只会在上午读书,能学得多少全看他们。”

    “多谢,多谢张老爷义举!”

    杨三老朝着张与可揖手道谢,作为村里三老他可是明白这话所代表的是什么,不管是这张与可是否用心教导,只要这读书的孩子的孩子里面有几个出类拔萃的,他也不会放着不管,说不准日后村里还真能出一两个秀才、举人什么的。

    张与可摇了摇脑袋:“在村子里这么些日子,也算是打扰了乡民,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